90% 以上的独立开发者,败在了认知环节

所谓 “独立开发者”,所谓 “独立开发”

由于笔者目前的主要收入来自于独立开发,我身边的人、我写的内容的读者也不少是独立开发者,因此为了让你们都知道我在谈什么,我常常提 “独立开发” 这个词。程序员

但我一直以为这个词不许确。**“独立开发者” 和 “独立产品人” 是两类人。**我对本身的定位,至少是后者。编程

独立开发者,意思是 “一我的开发”,或者团队特别小,不一样于公司里面的 “一群人开发”。可是开发以外的事情呢,怎么营销、产品怎么迭代、用户如何运营,这个概念没有提。不提,就是说,可能有,可能没有。服务器

开发之外的工做,若是没有的话,那么这事就不可能成为职业,由于你总要吃饭,而代码写完了,项目不会本身变成钱。到此为止,产出的东西,叫 Project,而不是 Product。Project 是面向生产者的,Product 才是面向用户、面向市场的。微信

开发之外的工做,若是有的话,虽然也不必定能赚钱(这是赚钱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可是你作的事情,性质变了,由于你在作产品,而不是在作项目了。**这算 “独立产品人”。**开发,进而变成一个次要因素,由于你能够先有想法,再现学编程,甚至把代码工做外包出去也能够,甚至小项目让朋友周末抽空搞一下也能够。性能

不少人会以为,“我本行就是程序员,活了二十几年了,除了写代码也不会别的。这才作了独立开发,别的我也不会”。这就是认知问题,在产品背后,这个角色是 “程序员”,这样的认知,只能支撑起兴趣,没法支撑起饭碗。学习

也就是说,你作不作开发之外的工做(后面再谈怎么作这些工做),和你能不能赚钱挂钩。你能够选择不赚,可是若是你准备赚钱,却又只干写代码的活,必定出问题。优化

一句话暴露程序员身份

有不少独立开发者,甚至包括那些赚了点钱的开发者,都没以为本身该去作营销一类的工做。更多准备作独立开发的人,更是以为 “技术好的,作独立开发赚的钱就多”。聊得多了以后,我发现有些人,基本上一句话就暴露了本身程序员的身份。cdn

“你这 App 排名这么高,真厉害,用啥语言写的啊?” —— “法拉利跑这么快,是否是由于常常刷红色的漆?”blog

“xx 是阿里的技术大神,这东西他都没作成,估计这块市场竞争太激烈” —— “马云短跑成绩不行,是否是短跑不适合人类?”开发

“为啥搜同一个词,你这 App 排在前面,我那个十好几名” —— “ASO 是一个行业,任何一个 App 的关键词搜索问题,都能写出一份至少两页纸的报告。”

不是说谈产品必定要避开技术,而是对于 ”App 卖得好“ 这样的事情,要学会归因。至于还有人问 App 代码托管在哪一个仓库的,这种就已经属于噪音了。

好比一款应用,没有复杂的运营、销售手段长期支持,就一直稳定在 App Store 榜单高位,可能和产品自己口碑效应有关,多是它占据了某些搜索指数较高的关键词(App Store 65% 的流量来自于搜索),也可能它自己在某一个细分领域没有很强的竞争对手,致使各类微信公众号一旦推荐 App,小编写无可写,只能写它。甚至还有些作得好的,深得 App Store 编辑喜好的产品,常常性地拿到 App Store 的推荐,这种应用也是流量不断。

又好比有的 App,平时没啥流量,忽然销量猛增,这种明显就是外力做用。你能够问一下他是否是找了谁来推荐,作了什么活动。从这能够获取到的信息是,给他推荐的公众号、微博、抖音号等等,这些渠道你是否是能够要来联系方式,也尝试合做。

还好比有些细节技巧,好比一款 App 你以为作得挺通常的,可是 App Store 评分居然 4.9(满分 5),你能够问一下是否是花钱刷了评分,又或者是否是有别的技巧。

这个过程,就叫归因。有归因、发问、探究的能力,才能创建起独立产品人的认知。

不然老是以程序员的角度、以技术的角度来谈产品,只能说明你只懂技术,须要恶补其余内容。

作产品的时候,老是暴露本身程序员的身份,是要出问题的。

先改心态,再谈认知

前两天见了位投资人,聊天的时候谈到 ”趣头条“。我不太了解趣头条,对方开了个头,说趣头条知足了八线小城市里面一些人,想平时没事赚点小钱的心理,好比你看几十秒文章,就给你 5 毛钱。

我反应到的第一件事是 ROI(投资回报率),由于若是 ”看文章就给钱“ 这事变成核心的一个点,那这件事应该长期的,而不是短时间烧钱。而若是产品靠这个赚钱,他们就必定能保证,分你 5 毛钱的同时,平台拿到了至少 6 毛钱,你看文章看得越多,平台赚的越多。

我平时干的也是相似的事情,给 App 投放 ASM 广告,若是一个 CPA(客单价)是一美刀,那么我必须保证个人 App 能够从每一个用户身上赚到一美刀才行,若是付费率是 10%,那么每一个付费用户就要出 10 美刀,才能平摊其余免费用户的成本。进而投广告有可能下降个人 App 用户付费率,因此我还要再估计一下它对我可接受的 CPA 的影响 ……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可是它体现的一个事情是,我在作销售、我在作增加、我在作运营,我没有体现出,“我是一个程序员” 这件事情。因此哪怕我做为创业者不合格,但我有入场券,纯技术人是没有入场券的。

若是我一直是一个纯技术人的心态,坚信编程改变世界,对方说商业模式的时候,我说趣头条作的 nb 是由于他们的技术硬,后台可支持的 QPS 和 TPS (表明服务器承压能力)极高,那应该就没有而后了。

虽然最后我仍是受了打击,其中一个缘由是我在团队建设、股权分配等方面表现很不成熟,不像是一个成熟的创业者。

但我当天晚上就在京东下单,更新了一下个人书架。个人心态从一个较有经验的产品人,变成一个入门的创业准备者。

截止到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两本纸质书 + 一本电子书,已经刷完了。再有人问我股权分配问题的时候,我可能依然表现不成熟,但我再也不是一无所知的状态了,我知道如何提出一个不蠢的问题。

我以为改心态,就是这么个事了。三年前,我完全放下了 Geek 的包袱,抛弃了 “编程改变世界” 的所谓信仰(不要钻牛角尖,没有说技术不重要的意思)。三年后的今天,我放下 “产品为王,亲力亲为” 的包袱,产品继续作,开始恶补创业和管理的能力。

先改心态,再谈认知。

**革新认知,赛过天道酬勤。**再说白一点,做为开发者,以为本身的产品没销量的时候,多看看书、取取经、刷刷 “鸟哥笔记” 也好,别老是习惯性打开 IDE 优化性能、整理代码,没人关心这个。

屌丝与不屌丝

这一段的内容,我以为可能不少读者不会认同我,甚至以为我跑题了,但我仍是要写。由于我以为人的问题,最终会反应到产品上,反应到收入上。

身边有不少互联网从业者,什么工种都有,其中不少人不承认拼多多、不承认 OPPO/VIVO,以为内涵段子屌丝,以为腾讯“抄袭”其余产品影响了创新环境 …… 但你真要是给他一个 OPPO 手机,他也要;腾讯真要是给他发一个 offer,他也去。我以为这种不接地气,“端着”、不肯和屌丝同流合污的人,才是屌丝。

最终作事的时候就是体如今:好比说给 App 改个标题蹭热点来涨涨销量,好比说让用户每天打开 App 来打卡、累计积分发个虚拟头衔 …… 这些比较 ”low“ 的事他不肯意干。他以为这是为了钱,丢了格调。他以为这种行为太屌丝。我以为干这些事不屌丝,不干这些事的人也不屌丝。可是明明没钱、明明没销量、明明不知道怎么运营,还坚持不接地气的开发者、产品人,这些人太屌丝。

这些人以为让用户来 App 打卡,就没 B 格,是浪费用户时间,是让世界变差了一点点。可是用户不这么想啊 …… **经济学讲交易产生财富。什么手段他都以为是鸡贼,致使产品没人用。没人买单,就是代码写出花来也没创造价值。**OPPO/VIVO 就是接地气,就是创造了价值。没创造价值的人,反而跑来谴责他们,谁是屌丝呢 ……

还有说拼多多全是假货的。**交易产生财富。交易成本越低,越有利于创造财富。在当下的中国,若是电商平台须要承担验货的责任,那么基本上就能够关门了。让市场来解决问题,让商家之间互相竞争,争取口碑,才是市场化的解决方案。**那些以为本身不屌丝,每天骂拼多多无良的,反而是不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屌丝。

那么衡量一件事是坑爹,仍是接地气的标准是什么呢?

我以为没有标准。各自为各自的行为负责就行了。卖假货的若是坚持卖了 100 年,不是他的错,是市场制度容不下真货。卖假货的若是被战胜了,就要用金钱来为冒险买单。

因此若是有一天,某个独立开发者的做品被抄袭了,还被抄袭者抢了饭碗。不该该以为委屈,明明有先发优点、居然被后来者抢了饭碗,居然还不能自保。那岂不是应该学习一下对方,反省一下本身。

划重点

  • 90% 以上的独立开发者,败在了认知环节

  • 改变心态,放下本身熟悉的技术角色,才能去谈产品的认知

  • 尝试去作专业的独立产品人,赛过成为一个勤勉的独立开发者

  • 格局大一点,身段低一点,远离屌丝的心态与思惟

那么,怎么远离屌丝思惟、升级产品认知,成为更好的独立产品人呢?有两个可行性建议:)

  1. 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KyXu 独立开发】,ID:KyXuIndie
  2. 来看看个人专栏,持续学习:xiaozhuanlan.com/kyxuDev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