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入门记】产品经理在早期如何快速学习?

  产品经理的学习成长,不是作了多少事情,而是从这些事情中获得多少经验,梳理、总结就像是动物反刍,把经历慢慢消化成经验,而且经过文字与更多人分享交流。前端

  1、多阅读程序员

  想要了解,甚至入门一个行业,最高效的方法不过两种:一是业内人士指导,二是阅读。算法

  产品经理职业也是如此,最好的方法固然是有人手把手地教你作一件事情,逐字逐句地跟你讲清楚一个个概念,比本身去阅读消化来得更快更好。可是这种“豪华”的配置并非全部人都能得到,事实上也不太现实,工做场中你们都很繁忙,除了有超强的利益驱动,并不会有人手把手教导。数据库

  所以,阅读就是人人可得的最好方法,阅读前人通过思考总结后的智慧结晶,也了解他们曾经作过的案例,不断地经过“概念-实践案例”来学习产品经理的知识和技能。编程

  可是阅读也不能囫囵吞枣,那么应该读什么呢?后端

  一、阅读专业书籍服务器

  产品经理是一个新兴的职位,并且自己也是一个没有固定标准、科学程式的职业,因此并无经历时间考验的书籍资料。虽然市面上冒出了许多相关的书籍,新媒体上也有浩如繁星的经验分享,有价值的内容依然是屈指可数。微信

  对于产品经理而言,所谓的专业书籍,是指那些有足够价值沉淀的书籍(或者未能成书的文章)。做者应该有相关的资质背书,案例应该经受市场的考验。数据结构

  好比说小米的黎万强写了一本《参与感》,讲述了小米成长过程当中的一系列案例分析,概念总结。黎老师是小米创始元老,案例有小米的成功背书,再加上朴实但行云流水的文笔,这就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架构

  以此为判断标准,才能甄别出砂砾中的黄金。好书也有两重境界,一是思想,二是干货。

  价值最大的固然是可以高屋建瓴地传授产品经理思惟的书籍,他们经久不衰,经常被人们提起,成为行业典范。例如周鸿祎的《个人互联网方法论》,张小龙的八小时演讲稿,Jesse James Garrett的《用户体验要素》等神仙的大做都是经典做品,手边常备一本,时常翻阅,每次看都有新感悟。

  对入门产品经理帮助最快的书籍就是第二种:干货,也就是咱们常常会在知乎、微信公号等平台看到的经验分享,有足够积累的做者也会出书。

  张亮的《从零开始作运营》,黄有璨的《运营之  光》,王坚的《结网》等等,都是一线从业人员的实战经验,不只言之有物,做者文笔也是了得,将读者拉到行业前线去了解互联网的运做。无论是刚入门的产品助理,仍是入行多年的产品经理,都能从这些书籍中得到知识、获得启发。

  总结之,关于书籍选择,认定做者资历好、案例真实的做品,才能获得最高效的进步。

  二、普遍阅读

  张小龙在他那著名的腾讯内部八小时演讲中提到:

  产品经理应该有博而不专的积累。美术、音乐、阅读、摄影、旅游等文艺行为貌似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可是合格的产品经理须要广博的知识储备,以此才能了解和认识大数量的人群,理解时代的审美,让本身的所思所感符合普通用户的思惟范式。以此为基础,设计的产品才不会脱离人群。

  关于普遍阅读,我认为不只是功利地为了职业发展,而是从书籍中去体会人生百态。

  做为一个洞察人性、发现需求的产品经理,眼中仅仅看到身边的一亩三分地是蛮危险的一个状态。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有太多精彩的经历,可是在浩瀚书海中就能够不断地在不一样世界中自由切换,这就是阅读的魅力。

  说到生产力贡献,有时候偶尔一个灵感竟是来自于曾经阅读过的某一本书,那种美妙的体验实在是难以言表。例如当你读过蒋勋的《孤独六讲》,就会对人在孤独状态下的心境有更完整的认知,在产品设计上,也更加知道如何缓解这种孤独感,像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微信朋友圈的点赞,QQ音乐的弹幕等等。

  因此,若是你有时间精力的话,请尽可能多阅读吧。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为之后的快速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作事

  说完阅读,就应该注重把书本上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做中了。个人导师曾经给个人一个评语是:爱莫能助,说的是:知识概念能够侃侃而谈,可是却难以在工做中发挥出来。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应该是新人常见的毛病。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在实践中去感悟书中精神才能充分消化吸取。

  这一节咱们讲讲如何在实践中快速学习,一言以蔽之:多作事。

  一、了解公司的运做:架构、技术团队、关键人物。

  三五人的创业团队沟通基本靠吼,并无太多的繁文缛节,内部沟通还算是畅通无阻。可是假如你在一个规模稍大的公司,最重要的是了解公司内部是如何运做的。

  公司的架构是如何构成的,都有哪些部门,各自的权责是什么。

  技术团队的分工是怎么样的,产品从想法提出到正式上线分别要哪些团队配合。

  团队的关键人物是谁,要咨询一个问题,或者出现问题应该找谁。

  如此种种,新人产品经理在进入公司的第一天起就应该去主动了解。好在大部分公司都配有导师制度,例如个人导师在进入公司的第一天就会跟我讲解上面这些问题,也会引荐我给相关的同事。

  了解公司的运做,是为了提升之后的工做效率,也让本身对团队之间的合做有最直接的认识。

  复杂如腾讯这种巨型企业,内部的团队更是错综复杂,也许一个数据便有好几个团队在负责,你就要知道哪一个数据应该找哪一个团队,甚至知道是哪一个人负责的。在平时就应该多注意各个部门、各个团队分别在作什么,假如公司内部有论坛、分享会等内宣渠道,就要多参与其中,不必定要投入很是多的时间,主要目的是了解对方的权责就好。

  之后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能够很快的找到相关团队。例如两个产品经理,都想要作一个图片自动识别功能,本身团队来搭建该功能显然太费劲,市面上确定是有现成组件的。产品甲平日两耳不闻天下事,根本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这样的API或SDK,群里问来问去,团队内部也没人知道。产品乙上个月恰好听了一个内部分享会,是关于一个AI团队的研究分享,里面提到了一个图像识别,也提到了业内有哪些公司在作图像识别。那么乙很快就能够询问对方是否能够支持,或者找相关的公司支持。

  可想而知,通过这个案例后,乙的工做能力会更加被团队和老板承认。

  二、多和用户泡在一块儿:用户在想什么(潜在需求),说什么(用户反馈),作什么(数据分析)

  Pony马化腾曾提出一个广为流传的“10/100/1000法则”,即产品经理每月必须作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1000个用户体验反馈。

  互联网产品的一大特性就是永远都是Beta版本,不断地在改变。产品经理收集、判断需求,而后不断地打磨产品。这些源源不断的需求并非来自于产品经理的天才构想,而是来自于用户,有的是用户主动反馈,有的则是产品经理观察得出。

  知道用户在想什么,识别未被知足的需求

  在PC互联网时代,咱们会发现不少用户会在本身的博客写今天听了一首歌,有什么感触。歌曲是一个可以影响情绪的行为,也许忽然飘来一首歌,会让人们想起和初恋的一件小事。因此说听歌每每会伴随着情感的表达,在每首歌附上一个评论留言区就是一个很是强的需求,网易云音乐正是凭着这个脍炙人口的功能赢得了良好口碑。

  更进一步,咱们会发现用户不少时候也不写感悟了,就是分享一段歌词,可能再配上一张意味深长的图片。也许是他们不想写、不方便写,也许是写不出,但反正情感是经过歌词和图片来表达了。因此QQ音乐作了“歌词海报”,一段歌词配上一个好图片,胜于千万言语,这个功能也收到了许多赞誉。

  多听用户在说什么,找到产品改进的方向

  若是能被用户骂,说明仍是一件好事情,用户仍是但愿你变好的。若是用户压根都不想反馈,直接弃用了,这才是一个失败透顶的产品。

  手机QQ4.0版本上线的时候,一天内收到了上万条差评,缘由是这个版本取消了QQ一直以来都有的在线和隐身状态。手Q团队迫于压力不得不在几天以内加上了隐身状态,紧急发布优化版本。手Q团队的初衷是但愿取消隐身状态来提升沟通意愿,由于用户看到隐身就会减小留言的欲望,可是从舆论反应来看,用户彷佛并不为这个功能买帐,强烈要求保留QQ的传统。

  腾讯的大小老板们有个特质很让人敬佩,就是很是注重用户反馈。常常会在微博搜产品关键字,看看用户在说什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多分析用户在作什么,验证工做成果

  这里的分析指的是经过数据来分析用户在产品内的使用行为。数据是最客观的,好比说你上线了一个新功能,也许在用户调研的时候,不少人说很喜欢,可是若是数据表现很是差,则证实大部分用户真的不喜欢你新作的这个功能。那就要反思一下哪里出现了问题,是需求把握的很差,仍是实现方案有问题,甚至考虑一下新功能是否应该继续存在。

  三、知道作什么,以及何时作:逻辑能力和业务驾驭能力

  前面说到大量阅读和多跟用户在一块儿,到如今,产品经理脑海中、文档上应该存在着很是多的想法了。但是资源是有限的,你的100个想法也许都有用,可是确定无法都实现。因此须要掌握的能力就是:强大的逻辑能力和业务驾驭能力,简单来讲就是知道需求实现的优先级。

  好比说知乎这个产品,确定会有人说我须要一个换肤功能,如今蓝白的官方配色太单调了。那这个需求是否有用呢?固然有,作好以后能讨好一部分有需求的人群。然而它却不是应该如今作的,也许能够列在需求单里面,可是估计用户实现不了了。最高优先级的应该是:完善编辑器、增强版权保护、打击垃圾信息等等。

  锻炼这种逻辑能力,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多作产品分析。

  本身在用的产品多问几个为何。为何微信朋友圈从诞生到如今4年过去了,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为何微信公众号要增强版权保护?为何知乎要上线“友善度”?为何知乎不能上传GIF,也不能换字体换颜色?

  纯银曾说过一个方法,把Appstore排名靠前的产品都下载下来分析一遍,产品方法就天然融会贯通了。

  对于此方法我并不太赞同,这种蜻蜓点水式的“研究”对于新人来讲毕竟效率过低,并且新人也许连基本的行业常识都没有,就算看遍了全部APP,也不知因此然。

  可是我仍是尝试了这个方法,不过是在入行两年以后,有了足够的基础积累。我在一年的时间内体验了大概上千款APP,有的扫一眼就能够,有的认真写了分析。这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说不上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起码会帮助你判断不一样团队为何作这个,为何不作那个,对于锤炼本身的产品感受大有裨益。

  四、掌握沟通的技巧

  对于设计人员,尊重他们的审美和专业能力。我曾经在一个团队,设计师的做品我大多不太喜欢,有时候会在群里直接说很差看,因而常常引起一场撕哔大战。导师后来教我一个方法,那就是把本身想要的效果找一个案例给设计看,对于设计做品而言,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想法,因此若是是为了产品,那么最高效的沟通就是找一个别人的案例,用实实在在的做品来说述本身想要的效果,这样才能作出你们都满意的做品。固然若是遇到一个很是牛的设计师,不只能领会到你的意思,还能根据产品的现状有本身的思想,并且做品还很好看,那真的是福气不浅,好好珍惜吧。

  对于程序员,了解并尊重他们的领域,千万不要说“这个很简单的,能够快速作”,“不就是改几行代码嘛”,“这个明天要上线,快点作好”诸如此类的话语无异于给本身贴上了一个“不靠谱”的标签。若是有条件的话,尽可能多学点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东西,本身判断某个功能可否实现以及复杂度。关于产品经理能够学习的基本技术,我后面有时间会专门写一篇。

  对于老板,要保持工做同步,了解老板对产品的构想,在非原则性问题上,不要和老板对着干,毕竟老板就是老板,这个也不需多说。遇到通情达理的上级,就要用科学的论证来讲服他们接受你的方案,若是你自信本身是对的。

  关于沟通,我其实并不在行,仍是专门找相关资料、老师来学习,我只能告诉的是:尊重对方领域是高效沟通的前提。

  3、多学习

  一、学习技术世界的基本原理

  大多数产品经理要分析一个数据,是给技术团队提一个需求,而后坐等技术哥哥给到结果。有没有想过本身从数据库里面提取呢?

  正是从这个念头出发,我从数据库技术开始,走上了自学计算机技术的不归路。

  首先咱们说数据库,是最简单的一个技术,只要掌握基本的SQL语法,就能拼凑本身想要的条件从数据库中提取相关数据。这些语法,也不过是select…from…where等很是简单的几个单词,通过几天的学习就能够立刻运用。

  掌握SQL的好处,一是大大提升工做效率,二是对产品的运做更了解。首先是工做效率获得巨大提升,之前提完一个需求可能得登上一两天甚至一周,若是本身提取的话,何时均可以,并且能够随时改变提取的条件,不须要反复沟通。第二是从数据层面对用户使用产品的行为有更本质的了解,提升本身的逻辑能力。例如就使用知乎而言,用户回答问题,就会在数据库产生一条记录:回答时间、内容、用户ID、问题ID、点赞人数、感谢人数、收藏人数等等,当你从数据库的角度去看这些问题是,是否是对于知乎的底层运做更了解了呢,也更了解用户的一个行为会牵涉到哪些方面。

  度过了初级的SQL,能够往更高层面的技术学习,那就是真正的编程了。从HTML到CSS、JavaScript,从前端到服务器通讯再到后台程序,从数据库到大数据挖掘、智能推荐,从实用编程到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等等,技术的康庄大道上有无限的宝贵知识等着咱们去探索。

  对于产品经理来讲,技术不是必须的,但确实一个绝对的优点。Pony在一次内部演讲说:咱们但愿的产品经理是很是资深的,最好是由作过前端、后端开发的技术研发人员晋升而来。好的产品教导一个有技术能力,有经验的人员手上,这样会让你们更放心。

  二、了解商业市场的运做

  德鲁克认为知足顾客的需求就是每个企业的使命和宗旨。杨元庆同时也说,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不会持久。

  高段位的产品经理应该考虑的已经不只仅是用户需求,而是用户需求和用户价值相结合。产品经理界元老俞军最近有个观点:需求不只仅从用户角度出发,而是须要考虑用户价值、愿付价格和企业成本,因此需求是有商业价值属性的。

  以音乐APP为案例,用户有一个强烈的需求:音质要最好、下载要免费,按照咱们常规的认知来讲,这就是一个痛点需求呀,很是很是痛。可是企业能作这个需求吗?显然是不能够的,谁作谁倒闭。

  因此产品经理要获得长远的提升,必需要了解商业市场的运做。仅仅看到产品设计原则、用户需求,是井底之蛙。咱们看2015年日后出现的产品,几乎没有一个是经过优化产品体验就能够完成的,都须要产品设计以外的核心能力。例如滴滴Uber的政策影响能力,共享单车的地推能力,互联网金融的资本能力。

  全部企业都要回到商业轨道上。

  4、多输出

  最后一点,多输出总结,往脑子里输入更多东西,始终是舶来品,只有通过消化吸取后总结成本身的经验才可以说彻底学习透了。就像我在写这些文字,也是强迫本身输出的过程。要把本身走过的坑,在脑海里整理过以后,输出成文字,向有须要的人贡献本身的一个案例参考。

  工做中,完成一个案子,多作总结,而不是甩手掌柜,忙着去庆祝。

  听说在2011年的腾讯年会,Pony开完员工大会以后,匆匆回到办公室,把腾讯创业12年的感悟用一封邮件跟全体同事再分享了一遍。如此繁忙的大佬,依然不断地输出总结,使人敬佩。

  在腾讯内部,晋升高级产品经理的人必需要有授课,晋升高级工程师的人必需要有技术文章分享,缘由就是但愿经过这种输出型的工做,检验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和技能。

  咱们的学习成长,不是作了多少事情,而是从这些事情中获得多少经验,梳理、总结就像是动物反刍,把经历慢慢消化成经验,而且经过文字与更多人分享交流。


本文来自 qq_32506555 的CSDN 博客 ,全文地址请点击:blog.csdn.net/qq_32506555…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