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条刻(wu)苦(liao)钻(tou)研(ding)的IT狗,告诉你……
不……可……考……
理论上对于计算机界的新名词,咱们国家有个中国计算机学会,下面有个“计算机术语审定工做委员会”,其职责就是“负责计算机新术语的审定工做,收集、翻译、释义、审定和推荐计算机术语,将审定过的新术语报全国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过的新词在CCF平台上宣传推广”,成员是全国几十名教授哦。很但愿能看到他们的成果,但是在他们“CCF平台”上木有任何进一步信息……
好吧我知道他们不会理我,我本身找谷大叔玩。
友情提醒,
跟我同样睡不着的能够往下继续看,不看也不损失什么,看了也收获不了什么,就4这么拽。
在计算机领域,socket有多个意思。在硬件上,理解为插座上没错的,好比CPU的插座Socket 370, Socket 462, Socket AM3,这个你们都很容易理解,木有异议。让人很费解的是这货出如今软件领域(广义)时,就硬生生更名套接字了。
最先出现socket,目前俺能找到的信息,是1972年一篇关于ARPANET(美国高等研究计划署网络,互联网的祖师爷)面向功能协议的论文(
computer.org 的页面):

容易看出,做者是想表达创建网络链接和插插座同样,一方去“插”一方“被插”。1974年另外一介绍仿ARPANET直连的论文也提到一样的概念,并更仔细的描述这一交互机制。(
ietf.org 的页面)

而后真正将socket概念发扬光大的,是1983年4.2BSD的发布,这是伯克利推出内含TCP/IP的第一个Unix BSD版本(
berkeley.edu 的页面)

从这个时期起,socket是一种进程间通讯机制,提供一种供应用程序访问通讯协议的操做系统调用,而且经过将socket与Unix系统文件描述符相整合,使得网络读写数据(或者服务调用)和读写本地文件同样容易。很显然,这货已经离插座愈来愈远了,已经彻底再也不是硬件上的物件,而是一序列的“指令” ,按汉语的理解,已经具有了“套接”(创建网络通信或进程间通信)和“字”(可交互的有序指令串)的概念。
而后咱们回到国内。俺在知网翻了好久好久,最先关于socket的文献居然就是一篇讲翻译的,《
计算机网词汇译名讨论》 ,发表于1977年02期《电子计算机动态》,文中把socket译为“媒介(字)”,可见做者已基本理解了该词的意义,而且在此以前应该已经有文献里用到了这个词,惋惜实在找不到。
而后在1979年09期《电子计算机参考资料》上一篇无名氏做的《计算机网络软件简介》上,也是关于ARPANET的,做者直接就前无古人的冒出了“套接字”这三个字。同时做者提“信口”。文中虽然没有出现socket字样,但因为所描述的对象实际就是socket,因此俺就认为这就是他了。

能找到最先说起socket的文献,是阎保平发表于1982年12期《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的《
一种局部互连分组交换网络的体系结构》,文章设计了一种局域网组网的原理和实现,既在文中提到套接字,又在一个图表中示意出了socket。
还有一篇早期文献提到了套接字,是陆圣铭发表在1984年07期《电子技术》上的《
微计算机时代的普及型局部网络》,在介绍OMNINET(一种结构简单、灵活的低成本微型机局域网方案)时提到socket为“软插口”,并附加了注释“并非硬件上的插座”。

因此能够认为在1980年先后几年,socket一词已经进入我国学界,而后在大约80年代中期套接字这一翻译被逐渐广泛接受。 嗯,谢谢观赏。然而看到这也仍是没有x用啊,我只是说了说历史,仍是没说清为何是否是,但是我从一开始就说了这是未知之谜啊,哈哈哈哈。其实我也很不喜欢这种生涩的译名,好比context设备上下文、handle句柄、macro宏,我小时候本身看计算机书籍好辛苦的,都是汉字但就是不知道在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