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信息化案例点评(1)

这是我给<<中国计算机用户>>的一个案例点评,因时间很仓促是我辅导的一个学生写的,后来我改动一些,后来,她又针对这个案例按她的语言写了一遍,等下篇供博友赏读!
王立和李峰是同学好友,又同在一家大型集团公司。然而,最近两人的关系有些微妙甚至出现了裂痕。这一切都源于集团作出的一个决定:公司将做为试点推行 ERP项目。
王立是一所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五年前他跟同学李峰一同来到京城的一家大型集团工做。集团根据工做须要,将两人分别安排到所属的一家制造公司及 软件开发公司。因为工做出色,王立很快升到了公司的CIO职位。李峰也成为本身所在的项目经理。
两人在工做之余,常常会聚到一块儿,喝喝酒、品品茶,重温校园时光,交流职场得失,畅想工做前景。
然而,最近两人的关系有些微妙甚至出现了裂痕。
这一切都源于集团作出的一个决定:公司将做为试点推行 ERP项目。
从信任到指责
因为集团在业内数一数二,而这家制造公司又是集团发展的主力军。所以,集团得知主管部门有意选择试点单位时,轻松地就为公司争取了行业示范项目资格。为了不肥水流入他人田,集团决定这个项目就由所属的 软件公司运做。
在项目开工的宴会上,老总特地让王立把负责这个项目的李峰叫了过来,跟他俩碰了杯,并开玩笑说,“大家哥俩儿合做,我放心。等项目建成,公司的业绩获得大幅提高后,开庆功宴的京城饭店随便挑。”
随着项目的推动,公司对 ERP的美好期待逐渐被现实击了个粉碎。
项目运行之初,王立知道,首先应该对公司现有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梳理, ERP定制项目才能取得实效。可是按照老总的意思,公司急需按期对各地分公司的销售额等业务数据进行汇总。
在两次向老总进言未果以后,王立决定按照老板的意思先取得一点实效,而后再逐渐作他的工做。
这样,项目运行的流程就与 软件公司的规划发生了冲突。没办法,王立只好求助于负责这个项目的李峰。看在老同窗的面子上,李锋勉强答应下来。
可是,王立很快就发现,项目进程逐渐落后于预期规划,公司提出的一些技术要求在李锋那里也老是难以获得痛快答复。催促几回后,项目总算有了一些进展。可是,验收规定的时间也所剩很少。
为了尽快将项目进行下去,王立特地请李锋到家里做客。酒酣之处,王立借着酒劲问道:“咱们也是朋友一场,为什么你不支持个人工做?”李锋直言不讳地告之,“大家并不能直接付款给咱们,咱们替大家赊着干,进行中还要彻底打乱最初的工做部署,你说我有多难。每次大家的要求都是我跟老总力争之下才争取过来。”
王立原本还期望提一些要求,听到这番话,只好作罢,低头喝闷酒。李锋见此情景,也无话可说。
以后的合做很不顺利,主管部门验收的时间转眼即到。 ERP还未开发完, 软件公司就仓促要求王立所辖部门的员工上手使用,同时要求尽快投资买进相关硬件设备。
公司为了在限按期限完成集团的任务,就言听计从,买进设备。但是,信息部门的员工很快就牢骚满腹,由于他们发现,上马 ERP项目后,你们的工做量更大了。原有的系统被拆卸了,现有的系统常常崩溃。你们常常被迫采用最原始的方法,用电话异地记录营销数据,再输入 ERP系统。
抱怨声不断传到老总和王立的耳里,在遭到老总的严厉批评后,王立对李锋的见解也随后急转直下。
最终,在集团的协调之下,两家协力商量采起了一些临时措施,应付主管部门检查,顺利过关。
可是,项目经过当天的酒宴上,公司老总看到王立和李锋,沉下脸来,没有再跟他们俩儿喝酒,更没有提请客一事。王立知道,本身负责的这个项目浪费了公司大量资金,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老板不骂就已经很好了。
王立和李锋也没有碰杯。
此后, 一年内,两人没有再联系。
历史再次重演
一年后,由于类似的缘由,集团再次要求公司上马MES(制造执行系统),并要求继续跟集团所属的 软件公司合做。此次公司提出了上次的种种问题,但愿集团可以予以考虑。
最终,妥协的结果是,集团又请来一所著名大学。
可是,结果不出所料,曾经出现的问题照样出现,而且解决起来更趋复杂,由于 软件公司和大学开始互相推诿,都认为对方应该负责。
最终王立想到了与李锋的那些不愉快经历,仍是决定找大学负责相关项目的教授解决。但是,在处理一些具体项目以后,王立发现本身跟教授的矛盾也与日俱增。他不知究竟是本身与人交往的能力降低了,仍是由于其余的缘由。
事情既然发展到如此地步,公司的信息化工做会重蹈覆辙吗?该如何避免上次的失误呢?王立不禁得挠起头来……(王凯山)
达成利益均衡
 
刘古权
金算盘 软件(集团)公司 总裁助理
案例中出现的四我的物分别表明了四个不一样的利益组织,可是多方的利益主体放在一块儿,没有达成一个利益均衡。
这是一个很是典型的信息化失败 案例,从项目自己看,摊派彷佛是信息化失败的一个重要缘由,其实否则。
从故事中咱们不难发现, 案例中出现的四我的物分别表明了四个不一样的利益组织,集团老总(表明集团利益),王立表明制造公司,李锋表明 软件公司,而教授表明的是某著名大学。
“摊派”的组织是主管部门,不一样的利益组织的利益诉求是不一样的,对集团来讲,想经过信息化实施典型 案例获得资金扶持,对王立来讲,更但愿经过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企业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
对李锋来讲,经过给本身兄弟企业开发 软件想得到更多收益,以便在全集团推广,对于高校教授来讲,本身有丰富的MES理论,也想经过企业将理论转化成生产力,对主管部门来讲将科研资金支持国有企业。可是多方的利益主体放在一块儿,没有达成一个利益均衡。缘由在于,这些角色对 ERP的系统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你们都知道 ERP 软件是跨企业部门、高度集成的管理系统。要求开发人员不只懂 软件还要懂管理,既要能和业务人员沟通了解业务又要懂管理和老板沟通了解企业管理个性。而且不能彻底按用户的需求去作,本身开发的产品没有必定知名度品牌的产品没法让客户按你的流程和要求去作,这样咱们的开发人员作的管理系统必定是手工管理的电算化,而不会是一个基于IT架构的管理逻辑。这样作下去的基本模块就是业务系统的电算化,再加上原来的财务系统加上接口程序,这样的结果是尾款拿不到。公司的员工因为有大公司的诱惑避免不了另谋高就,人一走, 软件几乎不能用。成本已发生,人一流失,全部的知识和经验都随着人员的流失而消失殆尽!
ERP系统自己是根据制造业MRPII演变而来的,管理的核心是企业的物料及生产能力计划,与财务高度集成,这决不是一个投入几十万就能够完成的开发项目,因此这决不是一个非专业的 软件公司就能够承受得了的。
一样,一个MES项目涉及不少设备控制 软件与生产管理 软件相关的一些开发,这么大的开发量也不是一个高校的教授和几个学生能完成得了的。预计成本远低于实际所需投入,在这种状况下,利益各方的利益都不能获得有效的知足,因此项目必定是失败,因此,要打破这种局面,唯一的方法就是减小利益群体,寻找在行业领域有成功 案例的专业 软件开发商作主体乙方,或者致力于制造行业的 软件开发商作合做伙伴。在这个项目中,最大的误区是,公司老总忽略了本身真正的管理需求,正确的作法是什么呢?
作为CIO的王立应和老总有效沟通,与 软件公司同窗合做成立个集团信息化小组,要获得集团领导和分公司领导的支持,尤为 软件公司和本身所在公司领导的管理上的支持,对整个集团进行调研,造成一个总体的IT规划,按照IT规划去选择合适的第三方 软件 供应商进行合做,能够经过公司试点,试点的时候要重实施,尽量的少改产品,为了获得主管部门的资金支持,能够考虑和 软件公司合做开发,共享知识产权的方式,这样不只提升了 软件代码的复用率,同时,也下降了开发成本。
一样,MES 软件和高校合做也是同样,不要期望高校或几我的的 软件公司能开发出管理 软件,管理 软件是个高投入的产业,同时,随着用户管理的不断变化, 软件的功能也要不断的升级,没有必定资金实力和持续研发能力是不行的。实施成功一个企业实际上就锻炼出一批 软件实施和二次开发队伍,而后在进行推广,进而实现整个集团的信息化管理。
京东方集团当年就有一笔北京市科委的资金支持,当时立项的时候是开发一套数字化制造 软件,就几十万的资金怎能开发出一套系统,当时,我和负责此项目的集团CIO董博士研究用集团下面两家公司试点,用科委资金购买实施服务和二次开发费,由试点单位出资购买商品化 软件,利用三个月时间 ERP实施成功,试点单位通过一年的使用,效果明显,科委验收的时候,亲眼看到 软件给企业带来很是明显的效益也感到很是满意。

0javascript

收藏css

刘古权

300篇文章,37W+人气,0粉丝

Ctrl+Enter 发布html

发布java

取消jquery

扫一扫,领取大礼包ajax

0mongodb

1
分享
刘古权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