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基础【第五篇】测试用例要素及其设计方法

测试用例的要素

测试用例编号测试

测试标题spa

所属模块设计

测试需求项编号blog

案例状态硬件

预置条件bug

优先级方法

测试输入im

操做步骤d3

预期输出经验

实际结果

案例设计者

设计日期

案例性质 

 

用例设计方法

等价类

找出发现bug效果同样的一个组合。分为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

步骤:1.划分等价类;2.肯定测试用例;

举例:输入三角形三边应为正整数,分别构成非三角形、通常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需求分析:1.正整数;2.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3.两边相等;4.三边相等。

等价类设计

边界值

大量bug集中在输入的边界上,边界值和等价类互补。

边界值:

  上点:边界上的点,无论是开仍是闭区间

  离点:距离上点最近的点,闭区间离点在外,开区间离点在内

  内点:边界内的任意一点,能够采用折中的方法肯定内点 

步骤:1.划分等价类(可选);2.分析样点;3.肯定测试用例。

断定表

加强条件与结果之间的逻辑性,弥补等价类的不足,断定表没法直接生成测试用例,并且条件获得什么结果须要手工处理。 

步骤:1.标识输入和输出;2.构造断定表;3.逐列分析条件项组合,填入其动做项;4.简化断定表(可选);5.生成测试用例。

 

因果图

因果图,获得条件和条件、条件和结果的逻辑关系,能够经过与或非运算直接获得测试规则,而后合并,最后经过等价类、边界值抽取测试用例。

步骤:1.标识输入和输出;2.画出因果图;3.将因果图转换为断定表;4.简化断定表(可选);5.生成测试用例。

条件与结果:恒等、非、或、与

条件与条件:异、惟1、要求、或

1.E约束(异):全部输入中至多一个输入条件发生。(<=1,也能够没有)

2.I约束(或):全部输入中至少一个输入条件发生。(>=1)

3.O约束(惟一);全部输入中有且只有一个输入条件发生。(=1)

4.R约束(要求):全部输入中只要有一个输入条件发生,则其它输入也会发生。

正交试验

肯定需求中因子及所对应的状态的个数

因子与水平相等:直接查找正交表,使用取值进行替换

因子不等:查找比因子稍大的正交表,选取行数最小的,将最后多出的因子空闲,不作替换

水平不等:查找水平稍大的正交表,选取行数最小的,将多余的水平留着,在抽取用例的时候根据均分原则替换

因子和水平都不相等:查找比因子、水平都稍大的正交表,选取行数最小的,根据上述方法选定正交表

最后,须要根据经验进行用例的补充。 

《经常使用正交表对照图》,加Q群获取

步骤:1.提取功能说明,构造“因子—状态”表;2.加权筛选,生成因素分析表(删除重要性较小的因子或状态);3.利用正交表构造测试数据集;4.利用正交表每行数据构造测试用例。 

流程分析

涉及流程的,均可以用流程分析,能将系统功能进行串联,可是流程没问题不表示功能没问题

流程分为正常流程和异常流程

步骤:1.画出业务流程图;2.定义状态节点和条件分支;3.肯定测试路径(每一个流程构成一个测试用例);4.选取测试数据,构造测试用例。 

异常分析

断电、断网、硬件故障等。

步骤:1.针对系统罗列可能的故障;2.针对每种可能故障设计测试用例。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