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的设计布局布线其实是一门很复杂并且大部分靠经验来作的学问,不少东西也有点玄乎,但有不少经验性的结论和公式仍是能够参考的
保证原创,一天不必定写的完
CH.1 更加严重的电磁干扰
首先基本上微电子发展趋势永远是集成化程度愈来愈高,不可避免带来元器件密度很大,而前十几年出现的SMT(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和COB(Chip on Board)技术和SMC/SMD/裸片的出现,给了继续提升集成度的可能。算法
一个典型的贴片机布局
SMD热敏电阻,体积是普通电阻的十几分之一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比普通集成电路更为严重的元器件之间相互的电磁干扰
固然实际中不只如此,红外炉再流焊是一种经常使用的SMT焊接技术,但元器件的布局又会影响焊接质量,加之射频电路的EMC又要求每一个模块都尽可能不产生电磁辐射,而且具备至关的抗EMI能力。
并且根据经验,射频电路的性能还会与CPU处理板相互影响,所以在PCB设计的时候,会更加棘手。
但通常来讲,设计的时候都有如下要求
·全部的元器件尽量同一方向排列,避免互相干扰,同时要注意PCB进入熔锡系统的方向,,以避免出现虚焊漏焊
·元器件至少要保留必定的空间,典型值为0.5mm
·一般来讲,双面板中SMD/SMC元件和分立元件要分两面放置
固然这仅仅是很基础的一些方面,一般来讲,强电信号和弱电信号必须分开,模拟和数字信号也要分开。
还有一个基本常识是要求完成同一功能的电路尽量安排在一块儿,至少不能离的很远,以减少信号环路面积,防止劣化。
对于有些对电磁干扰敏感的元件(好比传感器)要按照敏感程度来区分,尽可能避免板上干扰源
PCB来自motorola公司的MOTO X性能
来自海力士的内存,注意SMD电容/电阻的布局和方向。优化
来自高通公司的 WCN3680 802.11ac Combo Wi-Fi/Bluetooth/FM芯片,会产生较大电磁泄露,所以设计人员给予单独的屏蔽罩,而且单独放置在PCB的一边,进一步减少对于其余电磁敏感元件的影响。设计
带有德州仪器标志的是C55x系列DSP芯片
棕红色是Codec,音频编解码器
红色NXP TFA9890 D类音频放大器
以后用一个屏蔽罩作EMI屏蔽。
这几个部件功能都是接近,都是负责音频处理,所谓的信号环路最小原则,与射频部分和CPU模块的距离也明显更远。
摩托罗拉和诺基亚是少数几个能设计出教科书式的PCB设计厂家3d
更为普遍来讲,屏蔽罩是一个麦克斯韦笼,这是最为简单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缺点是会增长成本,不只仅是物料,代工厂的收费是以加工时间为度量,加工时间长则收费高,所以也有部分厂家不肯采用。
若是在部分状况下,不可能使用屏蔽罩,也有一些方法来解决,最为常见的是增长滤波/抗干扰电路,而且增强对于电源的去耦,优化地线电源线的布局等,但这种方法通常来讲,会增长电路的复杂程度,并带来一般意料不到的问题。
一般来讲,PCB的设计第一步是根据实际状况选择PCB的形状,下一步就是层(layer)的设置,层设置不合理的结果是毁灭性的,一般PCB的层又分为电源层、底线层和信号层,而层的选择中,层的相对位置、地平面/电源的分割、PCB的布线、接口电路的处理又有这很是大影响。
层的选择第一步是层数,层数的选择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太多则信号线过于密集,成本过高;太少则不能达到设计要求,对于电磁兼容的要求,一般也是比较好的方式是经过适当的增长地平面来解决。
对于电源层通常须要解决多种电源/电源的供电问题,须要内电层分割。
信号层则比较复杂,(走线问题单独介绍)首先就是走线密度,太密则相互串扰,太疏则信号线不够,而且重要信号譬如时钟和复位信号须要单独屏蔽和隔离。
在考虑过层数量问题孩子后,就是层排列,也有部分基础原则:
·电源平面与相应地平面相邻:因为电源和地自己存在自阻抗,能够造成耦合电容,这个时候在PCB板上设置退耦电容,能够达到去耦的效果,下降电源阻抗,至关于滤波。
·相邻层的信号不要跨分割区,就是信号环路最小原则。
·关键信号(高频高速或者时钟)要于地平面相邻,可减小电磁泄露,也至关于地给信号作屏蔽。
比较常见的6层PCB布局方案:blog
CH.2 愈来愈难的散热设计
对于常规的PCB来讲,通常来讲散热遵循常规是热点分散原则,即「发热最大的器件放置在最佳散热位置」,而且减少元件与板之间的热阻。但这种方法近年来却逐渐表现疲软,尤为是在手机上,归根结底,虽然工艺更好,算法更好,平台功耗只升不降,因此也逐渐有其余方法来解决。
通常来讲,在设计散热的时候的大体思路是估计发热器件的功耗,估算其须要的面积,在这个面积中不能放置其余发热元件,随后才是设计散热。
在手机中,发热器件除了CPU、RAM以外,大部分都是功放、收发器、基带处理器、电源管理芯片、电压芯片以及DC-DC电感,其中功放、CPU、基带处理器都是发热大户。
在这里首先要知道的一个经验值是天然对流冷去的热流密度为0.8mW/mm²,即对于芯片来讲,每平方毫米单纯靠空气对流能够对应0.8mW所带来的热量。
以这个值作参考,计算大概须要的面积(芯片功耗可在datasheet中查找,厂家是必定会给的)。
随后就是放置元件,通常来讲,发热旗舰不该该放置在PCB的边缘和角落放置,更不应在其背面放置发热器件。
Samsung Galaxy SII i9100接口
不太成功的设计,发热器件过于集中ip
LG E960 Nexus 4
应该是最先的「中框散热+三层」式设计,现在这个设计被比较普遍的采用,尤为是发热较大的设备。
这个设计在vivo xplay、MX三、米3都能看出一点影子来内存
CH.3 仍是要靠人的走线
PCB的走线若是说全让人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幸如今EDA和CAD的功能愈加强大,但通常来讲,计算机设计出来走线,一般只是「能用」而已,与「优秀」还有必定的距离。
一般而言,走线的最基本要求是「不相容信号尽量相互远离」的原则,即数字模拟、高速低速、强电弱电、高压低压之间尽量远离,同时「避免长距离平行走线」
,以防耦合。
对于信号线,通常不容许出现分支,这样一般会破坏导线特性阻抗的一致性,而且在分叉点产生谐波和发射(相似于河流中的漩涡),使得信号辐射出去,带来更多问题。
另外一个更加基本的原则是「135°」原则,即信号线在走线的时候拐角不能采用90°直角转弯,这样会产生寄生电容,对于高速高频电路和数字电路影响尤其严重,会减缓上升时间、形成信号的反射、产生EMI,因此基本看任何一个PCB,走线都大概如此:
(图中另外一种常见走线方式是蛇形走线,这种走线做用是用来调节延时,知足系统时序设计要求,在数字电路中很是常见,但没有滤波或抗干扰的能力,只可能下降信号质量,所以近年多采用螺旋形走线)
螺旋形的走线是上图右侧
根据贴吧内容整理,原帖地址:http://tieba.baidu.com/p/258300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