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数据结构呢?
数据结构是指相互有关联的数据元素的集合。它包含两个要素,即“数据”和“结构”。
(1)数据是须要处理的数据元素的集合,通常来讲,这些数据元素,具备某个共同特征。
eg:早餐、午饭、晚餐这3个数据元素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它们都是每日三餐的名称,从而构成了每日三餐的集合。
(2)所谓“结构”呢?就是关系,是集合中各个数据元素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或联系)。在数据处理领域中,一般把两两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用先后件关系(或直接前驱与直接后继关系)来描述。
eg:在考虑每日三餐的时间顺序关系时,“早餐”是“午饭”的前件(或直接前驱),而“午饭”是“早餐”的后件(或直接后继);一样,“午饭”是“晚餐”的前件,”晚餐“是”午饭“的后件。
(3)数据结构分为数据的逻辑结构和数据的存储结构。
a、数据的逻辑结构是指反映数据元素之间逻辑关系(即先后件关系)的数据结构。
b、数据的存储结构又称为数据的物理结构,是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存储空间的存放方式。
2.数据结构的表示
(1)数据的逻辑结构的数学形式定义——数据结构是一个二元组:
B=(D,R)
其中,B表示数据结构,D是数据元素的集合,R是D上关系的集合,它反映了D中各数据元素之间的先后件关系,先后件关系也能够用一个二元组来表示。
eg: a.若是把每日三餐看做一个数据结构,则可表示成:
B= (D,R)
D={早餐,午饭,晚餐}
R={(早餐,午饭),(午饭,晚餐)}
b.部队军职的数据结构,可表示成:
B=(D,R)
D={连长,排长,班长,战士}
R={(连长,排长),(排长,班长),(班长,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