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移动网络的发展--引子javascript
20世纪80年代,商业性移动通讯网络获得发展html
第一代移动通讯系统:TACS、NMT等模拟系统前端
第二代移动通讯系统:GSM、IS-9五、DECT、IS-136等数字系统,目前建设的2G移动网络使用两种主要技术,GSM网络使用TDMA技术,大约占70%,IS-95网络基于CDMA技术,大约占25%。java
1992年开始对3G移动通讯系统进行研究:R9九、R四、R五、R六、R七、R八、R9……数据库
2G (GSM), 基于电路交换安全
2.5G (GPRS), 引入分组交换服务器
3G时代的到来网络
1992年ETSI发起对即将到来的3G移动通讯系统进行研究。采用2GHz附近的频率,支持多种空中接口:架构
支持分组数据业务,采用通用体系结构——UMTS(由3GPP负责制定),已有6个版本: 3GPP R9九、R四、R五、R六、R7和R8框架
具体的:
3G (R99), 引入全新的UTRAN
3G (R4),电路域采用移动软交换
3G (R5), 引入IMS域
3G (R6),引入WLAN接入
3G (R7), 功能加强:
2.IMS与现有通讯系统之间的关系
标准化组织在IMS上的协做
3.IMS与软交换
IMS在3GPPRelease 5版本中提出,是对IP多媒体业务进行控制的网络核心层逻辑功能实体的总称。3GPP R5主要定义IMS的核心结构,网元功能、接口和流程等内容:R6版本增长了部分IMS业务特性、IMS与其余网络的互通规范和无线局域网(WLAN)接 入特性等;R7版本增强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化制订,要求IMS支持数字用户线(xDSL)、电缆调制解调器等固定接入方式。
软交换技术从1998年就开始出现而且已经历了实验、商用等多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比较成熟。全球范围早已有多家电信运营商开展了软交换试验,发展至今,软 交换技术已经具有了替代电路交换机的能力,并具有必定的宽带多媒体业务能力。在软交换技术已发展如此成熟的今天,IMS的出路在何方?又该如何发展和定位 呢?首先须要对IMS和软交换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和分析。
若是从采用的基础技术上看,IMS和软交换有很大的类似性:都是基于IP分组网;都实现了控制与承载的分离;大部分的协议都是类似或者彻底相同的;许多网关设备和终端设备甚至是能够通用的。
IMS和软交换最大的区别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1)在软交换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IMS更进一步的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
(2)IMS起源于移动通讯网络的应用,所以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并增长了外置数据库——归属用户服务器(HSS),用于用户鉴权和保护用户业务触发规则;
(3)IMS所有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做为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的信令,而在软交换中,SIP只是可用于呼叫控制的多种协议的一种,更多的使用媒体网关协议(MGCP)和H.248协议。
整体来说,IMS和软交换的区别主要是在网络构架上。软交换网络体系基于主从控制的特色,使得其与具体的接入手段关系密切,而IMS体系因为终端与核心侧 采用基于IP承载的SIP协议,IP技术与承载媒体无关的特性使得IMS体系能够支持各种接入方式,从而使得IMS的应用范围从最初始的移动网逐步扩大到 固定领域。此外,因为IMS体系架构能够支持移动性管理而且具备必定的服务质量(QoS)保障机制,所以IMS技术相比于软交换的优点还体如今宽带用户的 漫游管理和QoS保障方面。
3.IMS的特色和体系结构
1)特色:
2)分层体系结构:
3)功能实体简要归类
a)会话管理和路由类
b)数据库
c)网间配合实体
d)服务
e)支撑实体
f)计费
4.功能实体详解
1)应用服务器
AS位于用户的归属网络或第三方网络
根据提供业务的方式不一样,AS分三类
2)CSCF——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
IMS系统中完成呼叫控制功能的核心组件,主要功能:信令路由,会话管理,资源分配,安全认证,业务触发,计费控制。
a)P-CSCF:代理呼叫会话控制功能
IMS系统中用户的第一个接触点 ,主要功能:
b)I-CSCF:问询呼叫会话控制功能
运营商归属网络中为全部链接到该运营商网络的用户的链接提供的一个联系点,主要功能:
c)S-CSCF:服务呼叫会话控制功能
IMS的核心所在,位于归属网络,提供注册和呼叫控制服务,主要功能:
d)HSS:归属用户服务器
IMS中全部与用户和业务相关数据的主要存储器,主要数据包括:用户身份、注册信息、接入参数、业务触发信息。
HSS功能包括三部分:
e)MRF:媒体资源功能,多用于多方会话
MRFC:媒体资源功能控制器--对IMS域内部的媒体资源进行控制,经过H.248协议维护、控制MRFP中的媒体资源,与S-CSCF交互,间接接受AS的控制,向CCF或OCS提供计费信息。
MRFP:媒体资源功能处理器--对IMS域内部的媒体资源进行处理,接受MRFC的控制:H.248,完成对媒体流的编解码、转换、混合和播放等功能。
f)网关功能
5.参考点
6.IMS的主要协议
主要是SIP,SDP,H.248/Megaco,Diameter。
1)IMS对SIP的扩展
SIP压缩:SigComp
安全
CSCF路由
网络发起的呼叫释放
RFC3455定义了专用于3GPP IMS的SIP头
P-Charging-Vector
P-Charging-Function-Address
P-Visited-Network-ID
P-Access-Network-Info
P-Associated-URI
2)Diameter协议
Diameter是IETF开发的用于认证、受权和计费(AAA)的协议,基于远程拨入用户认证服务(RADIUS)协议构建而成。
Diameter基本协议基于RFC3588,客户/服务器协议,传递Diameter数据单元、协商能力集、处理错误并提供可扩展性,基于TCP或SCTP进行传输。
Diameter应用:定义了特定应用的功能和数据单元,有Diameter移动IP应用和Diameter SIP应用,应用于IMS系统。
3)Diameter SIP应用
定义了一个被SIP服务器用来实现对不一样SIP资源进行受权的应用。
应用的接口:
7.IMS标识
1)IMS用户标识:私有用户身份和公共用户身份
a)私有用户身份:
由归属网络运营商定义的具备惟一性的全球身份,可用于在归属网络中从网络的角度惟一地标识用户。私有用户身份并非标识用户自己,而是标识了用户与 运营商的订购/签约关系,主要用于注册过程当中对用户进行认证,也能够用于计费和管理目的。存储在ISIM (身份模块) 应用中,采用NAI (网络接入标识符) 的形式: form_user@realm 。
b)公共用户身份:
IMS网络中的用户身份,用于请求与其余用户进行通讯时使用的身份,能够被公布到号码簿、主页等上,ISIM中至少要存储一个公共用户身份。经过注 册过程在网络中注册,网络不对公共用户身份进行认证,公共用户身份的两种形式:SIP URI sip:joe.doer@rims.example.com 、 tel URL tel:+358 50 1234567。
公共用户身份与私有用户身份之间的关系:
c)公共业务身份:
公共业务身份,对AS提供的业务进行标识,由用户根据须要在AS中建立,使用以前不须要进行注册。采用SIP URI形式,如标识消息列表业务的公共业务身份:sip:messagelist_joe@ims.example.com
d)网络实体标识:
处理SIP路由的网络节点经过SIP URI标识,例子: sip:finland.scscf@ims.example.com。
2)IMS身份模块——ISIM
ISIM是位于UICC上的应用,用于存储由运营商提供的IMS专用数据。
8.IMS的业务控制机制
1)IMS 用户配置
用户与运营商肯定订购关系时,由运营商给用户分配IMS用户配置,永久存储在HSS中。
2)初始过滤规则
初始过滤规则用来表示业务触发信息,描述了S-CSCF什么时候将到来的SIP消息进一步路由到一个特定的应用服务器。
初始过滤规则的建立:
初始过滤规则在用户得到IMS订购关系时建立
建立初始过滤规则须要考虑的问题:触发点是什么?当触发点被匹配时,正确的AS是什么?各初始过滤规则的优先级是什么?若是应用服务器没有应答,应该怎么作?
初始过滤规则的结构:
3)IMS业务提供
IMS自己不是业务,而是基于SIP的控制体系,IMS业务触发由S-CSCF完成。IMS为业务的提供提供了必要的方法,包含3个步骤:
4)AS的选择与AS的行为
AS的选择(业务控制):S-CSCF下载初始过滤规则,注册阶段完成;S-CSCF进行业务控制,选择AS;存在多个过滤规则时,须要进行屡次业务控制。
AS的可能行为:UAC、UAS、Proxy Server、Redirect Server、B2BUA。
9.IMS的典型流程
1)P-CSCF的发现
a)使用DHCP和DNS发现P-CSCF:IP-CAN做为DHCP中继代理,经过DHCP机制给出P-CSCF的域名或IP地址
b)使用PDP上下文激活信令发现P-CSCF
2)用户注册/注销
注册:特色是归属域注册,注册先后及注册期间的信息存储:
a)用户初始注册:
b)用户刷新注册/注销:
c)隐性注册
经过一次注册过程注册多个公共用户身份的机制。需先在HSS中定义隐性注册集,经过订阅/通知机制,UE能够得到隐性注册的公共用户身份。
d)多个UE共享单个公共用户身份进行通讯
前提:IMS支持多个UE注册相同的公共用户身份
多个UE共享单个公共用户身份的方法:
3)会话创建
漫游移动发起端MO:
归属移动发起端MO:
漫游移动终止端MT:
归属移动终止端MT:
4)会话创建(S-CSCF到S-CSCF)
a)会话的发起和终止由不一样的网络运营商来服务
b)会话的发起和终止由相同网络运营商来服务
c)IMS会话创建
d)PSTN->IMS
e)IMS-> PSTN
如下是摘自http://blog.ixpub.net/html/96/12690296-146875.html的一篇关于IMS和软交换的对比,写的不错:
因为软交换并未彻底实现业务与控制的分离,所以传统的基本业务和一些补充业务仍然是经过软交换来实现(方式一)。但对于更多的增值业务,软交换还提供了多种方式进行业务提供,如图 1 所示。
图 1 软义换多方式业务提供示意图
方式二:智能网业务方式。业务逻辑在 SCP 中驻留和运行,软交换设备实现业务交换功能( SSP )触发智能业务到智能网 SCP ,与 SCP 配合实现智能网提供的业务。
方式三: SIP 应用服务器 方式。由运营商提供 SIP 应用服务器,其中的业务逻辑可直接访问和控制软交换设备提供的网络能力,一般实现运营商的自营业务。
方式四:第三方应用服务器方式。由运营商或者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提供 Parlay 应用服务器,而运营商提供业务能力网关, Parlay 应用服务器中的业务逻辑经过业务能力网关间接访问和控制软交换设备提供的网络能力,多用于运营商与第三方合做的业务,也可用于运营商自营业务。
在 IMS 系统中,实现了业务与控制的彻底分离,全部的业务都是经过应用服务器来提供的,业务逻辑驻留于应用服务器中,用户数据统一存储 在 HSS ,如图 2 所示。图中的应用服务器包括三类: SIP 应用服务器, OSA 应用服务器及 IM-SSF 。 SIP 应用服务器 (SIP AS) 用于实现基于 SIP 的增值应用; SIP/OSA 应用服务器 (SIP/OSA AS) 经过 OSA 业务能力服务器( OSA SCS )与 IMS 核心网进行交互;而 IM-SSF 用于支持 IMS 用户使用 现有智能网的能力。目前 IM-SSF 支持使用 CAMEL 的业务能力,为考虑固定网络的智能网业务, IM-SSF 的功能能够扩展到对 INAP 的支持。
图 2 IMS 业务架构
在这一架构中, IMS 的核心网元 S-CSCF 只经过 ISC 接口与应用平台交互,从而使得业务接口和触发方式得以标准 化,进而得到更好的开放性。对三种应用服务器的具体应用以下:
( 1 )基于 SIP 的应用服务器 ( SIP AS )
SIP 应用服务器和 S-CSCF 之间直接利用 SIP 及其扩展的呼叫信令协议,所以不须要进行呼叫信令协议之间的转换工做。另外因为基于 SIP 能够很是方便的实现语音 、数据以及视频 等多媒体类的会话,所以基于 SIP 的应用服务器能够高效率的提供各类新型的融合业务。
( 2 )基于 OSA 的应用服务器 ( OSA SCS )
在对第三方应用方面, IMS 采用 Parlay/OSA API 。在 Parlay/OSA API 中,提供给应用的网络功能实体被定义为若干业务能力特征( SCF )的集合,由业务能力服务器( SCS )支持,这些 SCF 为应用开发提供了必要的网络接入 功能。第三方应用服务器经过 Parlay/OSA API 和 SCS 相链接,而 OSA SCS 则在第三方应用服务器和 S-CSCF 之间负责 API 和 ISC 之间的映射。
( 3 )基于智能网的业务服务器 ( IM-SSF )
现有的移动智能网以及固定智能网都已经提供了丰富的智能网业务,而且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为了兼容已有的网络资源,实现技术和服务提供的平滑过渡, IMS 须要接入现有的智能网,而且还能够实现将现有智能网的业务延伸到 IMS 用户。目前经过 IM-SSF 接入现有移动智能网 CAMEL 已经完备。从 CAMEL 角度来看, IM SSF 是智能网的服务交换节点 SSP ,至关于 CAMEL 中业务交换功能 SSF 和呼叫控制功能 CCF 。 IM SSF 在 S-CSCF 和 CAMEL 之间实现 SIP 消息和 CAP 信令的映射。为支持固定智能网, IM-SSF 须要支持 INAP 协议,相关的研究还正在进行中。
从上面的分析能够看出,软交换和 IMS 均可以实现智能网提供业务和应用服务器提供业务,而且均可以开放接口给第三方使用,供第三方开发业务。可是因为软交换与不一样的业务平台之间采用的接口不一样,而 IMS 则统一采用 ISC 接口,另外对于 IMS ,因为 3GPP , OMA 等组织造成了大量的基于应用服务器的业务规范,并能够做为业务引擎,供其余的业务调用。所以 IMS 在业务提供的方便性、灵活性以及扩展性等方面都显示出了优点。
软交换触发机制有两类:
( 1 )基于智能网的触发机制
软交换可做为 SSP ,根据用户的主叫属性以及被叫属性( DP 点触发)完成业务触发,在 SCP 或者应用服务器的智能业务逻辑控制下实现智能业务。
( 2 )基于应用服务器的触发机制
根据用户的 profile 或呼叫相关信息触发到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提供标准接口与前端服务器链接 , 接受来自前端服务器的业务触发信息和交互业务处理过程的信息。业务触发信息可能包括鉴权信息(如主叫号码、帐号、密码)、发起方主机 IP 地址、被叫号码、业务标识、业务配置信息。
IMS 的业务触发机制是基于 iFC(Initial Filter Criteria) 实现的。业务的触发在 S-CSCF 中完成,业务数据在注册阶段从 HSS 中下载到 S-CSCF 中,包括 Initial Filter Criteria 。在收到用户会话请求后, S-CSCF 首先检查 Initial Filter Criteria 中的触发标准是否知足,而后再进行到用户的路由 和呼叫控制。若是知足则经过 ISC 接口的 SIP 消息,将业务触发到对应的业务平台。业务平台而后根据业务的既定逻辑流程,经过 SIP 消息对 S-CSCF 中的业务进行后续控制。
从上述分析能够看出,软交换的业务触发机制表现为多样性,既有基于传统智能网模式的又有基于用户业务数据的。而对于基于应用服务器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