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定义数据库
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 QoS)体现了消费者对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服务的满意程度,是对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服务的一种度量和评价,不少组织都对QoS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ISO
ITU-T
IETF
ATM Forum网络
2.NGN中的QoS问题架构
1)问题背景:负载均衡
NGN以分组网络做为其传送网,QoS是很是重要的内容。NGN是多网、多业务融合的网络,端到端QoS是其研究重点:多种QoS机制共存,各有优缺点,各运营商部署的QoS机制不尽相同,成为端到端,QoS没法获得保证的主要障碍。框架
2)相关标准:分布式
ITU-T性能
Y.1291, An architectural framework for supporting of QoS in packet networks
提出了在分组网络中支持QoS的体系结构框架
该框架结构由三个逻辑平面的QoS构建模块组成
Y.2111 (draft), Resource and Admission control Functions in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Y.2112, A QoS Control Architecture for Ethernet-based IP access networks
Y.2113 (draft), Ethernet QoS Control fo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Y.2121, Requirements for the support of flow state aware transport technology in an NGN
Y.2173, Management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for NGN
Y.2174, Distributed RACF architecture for MPLS networks优化
3GPPui
3GPP TS 23.107, QoS concept and architecture
3GPP TS 23.207, End-to-end QoS concept and
architecture
3GPP TS 23.802, Architectural enhancements for
end-to-end Quality of Service.net
3)QoS/NP/QoE的定义:
QoS (E.800):决定业务用户的满意程度的业务性能的整体印象
NP (I.350):NP由一些对网络提供者有意义的参数来度量,这些参数一般用于系统设计、配置、运营和维护。NP的定义与终端性能和用户行为无关。
QoE:对一个业务或应用的可接受程度的整体描述,是端用户的主观感觉,包括彻底的端到端系统效果(客户、终端、网络、业务基础结构等)总的可接受程度受用户指望值和环境的影响。
三者区别:
NGN QoS 和NP的分层模型
3.IP QoS
1)定义:
IETF对IP QoS的定义--QoS是网络在传输数据流时要求知足的一系列服务请求,具体能够量化为带宽、延迟、抖动、分组丢失率和吞吐量等性能指标,强调网络传输服务性能。
QoS是IP网支持实时应用应考虑的最重要因素,IP网固有的无链接特征(分组丢失、时延抖动),使得端到端的QoS保证并不是垂手可得。IP QoS的目的是控制分组流,使某些分组流
可以获得比“尽力而为”更好的待遇。
2)指标:
分组传送时延:从发送方发出分组的第一个比特到接收方接收到分组的最后一个比特所持续的时间,节点处理时延+链路传输时延
分组传送时延抖动:同一路径上发送的数据流中一组分组之间的时延差别
分组丢失率(丢包率):在网络中传输数据分组时丢弃数据分组的最高比率
获取的带宽(吞吐量):网络发送数据包的速率(平均速率或峰值速率)
3)技术:
设置协议 (Setup Protocol)——RSVP,使主机或路由器可以动态地保留网络资源,以知足特殊业务流的QoS要求。
业务流规范 (Flow Specification):用于定义一个特定业务流的QoS,业务流 (flow) 是指具备相同QoS的、从某个源到某个目的端的一个分组序列。
流量控制:接纳控制 (Admission Control)、分类器 (Classifier)、调度器 (Scheduler)。
在Internet中实现QoS的信令协议,是利用现有的Internet网络结构和路由协议将业务流的QoS要求传递给通路上的主机或路由器,协商进行资源预留。支持组播业务。
•PATH消息内容包括预留资源、会话类型、数据分组的格式和流量特性等
•RESV消息肯定了资源的预留方式和对应的发送方式
DiffServ体系最先由Nichols于1997底提出,IETF成立了一个专门的DiffServ工做组。DiffServ与InterServ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不是针对每个业务流进行网络资源的分配和QoS
参数的设置,而是将用户的业务流汇聚成少数几类,为不一样的业务类提供优先级服务。与InterServ不一样,DiffServ只提供相对的服务质量保障。
网络结构:
DS结构=QoS策略或资源管理器+边缘业务量调节器+ 核心PHB处理
PHB:
DS边缘路由器和核心路由器:
传统的Internet路由协议 (OSPF,RIP) 是采用单个参度 (如跳数、成本) 计算最短路由,没有考虑多个QoS参数的要求。QoS路由能够根据多个QoS参数进行路由,对应用提供QoS保证。度量参数包括带宽、成本、每一跳开销、 时延、可靠性等,其目标是要尽可能知足每一个链接的QoS请求,同时优化网络资源利用率。
QoS路由的三个核心功能
QoS路由策略
优势:知足各种业务的QoS要求,提升网络的利用率。
缺点:增长开销:计算开销和协议开销,实现复杂。
IETF的MPLS工做组提出,主要思想是要开发一种综合选路和交换的标准,将路由选择功能转移到网络边缘,将效率更高、结构更简单的交换功能放在核心网络,经过提供虚电路 (LSP) 的方式来提供QoS保证,能够与资源预留进行结合提供QoS保证。
LSR (标签交换路由器):支持第三层分组转发和第二层标签交换
FEC (转发等价类):在同一路径上以相同的方式被处理和转发的一组IP包,能够被映射为单一的标签
LSP (标签交换路径):由一系列LSR创建的从入口到出口的交换路径,经过标签转发分组
LDP (标签分发协议):在LSR之间交换FEC/标签绑定信息的MPLS控制协议
LIB (标签信息库):保存在LSR中的链接表
MPLS转发和传统的IP转发:
过程:
4.分组网的通用QoS框架
1)基本定义:
QoS框架由一组与网络能力、DiffServ、IntServ、MPLS等实现QoS的具体方式无关的QoS构建模块组成。按照三个逻辑平面组 织:控制、数据、管理,经过这些构建模块的不一样组合,为各类应用提供满意的业务性能,并最终帮助电信运营商提供决定业务用户满意度的综合服务性能。
2)控制平面的机制:
a)接纳控制——控制业务流量是否被容许进入网络。接纳控制一般由策略驱动,业务流是否被接纳取决于预先肯定的SLA及可用网络资源接纳控制能够采用基于参数的方法或基于测量的方法来保证业务的QoS。
b)QoS选路——QoS选路就是找到一条知足一个或多个QoS条件的路径,实际的QoS选路方案通常只考虑一个或两个QoS参数。几种能够减小计 算复杂性的路由策略:源路由、分布式路由、分级路由。为了保证QoS路径的性能,QoS选路一般须要与资源预留机制一块儿来为该路径预留必要的网络资源。
c)资源预留——拥塞避免经过采用有效手段保证网络负载在其容量之下,从而使网络运行在可接受的性能水平。典型的网络拥塞避免方案是在网络拥塞指示 (分组丢失或定时器超时)出现时由发端减小进入网络的流量。业务源如何减小进入网络的流量取决于传输协议。如TCP的成倍减少窗口尺寸,通常来讲,先削减 准入优先级不高的用户的业务量。 ECN(显示拥塞通知,对遭遇拥塞的分组进行标记)可避免因为分组丢失后的重传致使额外延时的可能。
d)排队和调度——排队和调度机制用来控制将哪些分组发送到输出链路上。输入业务流被保存在由多重队列构成的排队系统中。管理队列系统就是应用排队和调度规则
e)分组标记——能够根据分组在网络中的特定服务类别对分组进行标记。分组标记就是为分组的特定头域指定一个值,一般由边缘节点来完成,若是由主机来完成,边缘节点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变换,网络能够经过改变标记对分组进行升级或降级。
f)流分类、流量监管——流量分类能够针对流或分组进行,在网络边缘,负责流量分类的实体经过察看分组的多个字段来决定该分组属于哪一个集合及相应的服务等级协议 (SLA)。而流量监管以逐跳转发为基础,根据预约的策略或协议来决定某一流量是否被提供。
g)流量整形——用来控制进入网络的流量的速率和容量。一般在出节点和入节点之间完成。
3)管理平面机制
a)SLA——SLA是客户与服务提供者就一项业务在可用性等级、适用性、性能、操做和其它业务属性等方面达成的协议,SLA的技术部分称为业务等级规范(SLS),包括一组参数和值,它们一块儿规定了网络提供给客户的服务。管理SLA主要是管理SLA协商的服务质量。
b)流量测量——测量(Metering)主要是根据协商的流量描述来监视业务流的临时特性(如速率),包括在一个给定的网络点观察业务流特性,并 收集和存储流量信息,以便分析和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根据协商的等级,测量器能够调用相应的机制,对分组进行处理,如丢弃分组或对分组流整形。
c)流量恢复——流量恢复广义的定义是,在故障条件下尽可能减轻流量丢失。流量恢复应从多个层次上来考虑:光网络层、SONET/SDH层、IP 层……不一样层次能够经过不一样的方式来进行流量恢复,有两种类型的故障:链路故障和节点故障,衡量业务恢复能力的参数有两个:恢复时间、恢复百分比。
d)策略——策略是一组用于管理和控制对网络资源的访问的规则,能够是为了知足业务提供者的须要,或者反映客户与业务提供者之间的协议。业务提供者能够根据策略实现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的机制。
4)不一样构建块之间的交互
一个全面的QoS解决方案一般须要协同使用控制平面、数据平面和管理平面的多个构建块。所以,须要在不一样的平面、不一样的构建块之间交换QoS参数,包括分组级的传输性能(如时
延和丢包率)、服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指标、服务等级参数等。不一样构建块之间QoS参数的传递和交换能够经过信令和数据库查找等机制完成。
5.NGN的端到端QoS
1)目标: 为各类业务和应用提供要求的质量,可以保证具备不一样QoS体系结构的不一样管理域之间的互通,以获取端到端的QoS。所以,端到端QoS的设计目标应该是一种体系结构框架,该框架能够提供知足用户 (包括端用户和其它应用提供商以及网络提供商等)的综合需求。
2)需求:
考虑NGN的通常约束:支持不一样的商业模型、不一样的业务类型、不一样的接入和传送技术……
3)体系结构模型:
4)业务订购过程
5)业务调用过程
6)业务售后过程
基于网络测量,获得估算的业务实际占用的资源信息,与事前订购的业务合同进行比较,据此向用户计费。
7)通用参考模型
8)资源控制方式
a)集中的接纳和资源控制
b)接纳和资源控制在边缘完成
c)混合控制
9)资源接纳控制功能
RACF(资源接纳控制功能)经过接入网和核心传送网,提供QoS控制(包括资源预留和接纳控制)、网络地址端口转换(NAPT)/防火墙控制、NAT穿越控制功能。RACF在业务控制功能和传送功能之间进行资源协商和分配的协调。
6.UMTS网络的端到端QoS
1)模型:
2)UMTS端到端服务的提供
3)UMTS 承载服务
UMTS承载服务负责提供UMTS QoS。UMTS承载服务包含无线接入承载服务和核心网承载服务,两种服务构成了实现UMTS承载服务的最优路径,即基于各自的网络拓扑考虑了如移动性和移动用户配置等各个方面的实现。
IMS端到端QoS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