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区块链投资机构 Multicoin Capital 近期推出《On Value Capture at Layers 1 and 2》一文,解释了 Layer 1 和 Layer 2 的协议究竟如何捕获价值:git
Layer 1 Token 的做用是抵抗 51% 攻击,没有人愿意在不安全的区块链上存储资产,这是一个正向循环:资产存储,价格上升,算力加入,安全提升,更多资产存储。而进一步看,生态中矿工、用户、投资者在利益纠缠中产生的网络效应,在推进这个 Layer 1 的成长。将来的 Layer 1 必定须要具有价值捕获的能力,并且这个网络效应会带来 Winner Takes All。github
而对于 Layer 2 的安全性文中提出了另外一种分析框架,强调「有价值」的状态。文中举例了四个二层协议,每个都有本身不一样的方式来存储状态数据,捕获价值,利用这些状态造成新的网络效应,来抵抗攻击。算法
咱们认为,智能合约平台应该具备价值存储的功能,并能捕获生态中的价值,这样才能为整个生态提供安全的保证。api
Layer 1 和 Layer 2 的价值捕获是一个值得深刻讨论的话题,若是你对该话题有任何的想法,欢迎将它发表在这里,咱们期待和你的探讨。浏览器
做者:Kyle Samani,加密资产投资机构 Multicoin Capital 联合创始人安全
编译:Ryan Chen网络
原文连接:https://multicoin.capital/2019/03/14/on-value-capture-at-layers-1-and-2/?mc_cid=4aebfbacd3&mc_eid=5362c7008c框架
在加密世界的开发者和投资者社区中,最流行的术语是「协议」(protocol)。几乎每一个人都在试图构建一个协议,大概想来,这些协议能给投资者和项目开发者产生回报。
协议并非一个物品;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组规则。理论上来讲,投资一个协议是无稽之谈,由于根本就没有能够投资的对象。加密资产的投资者实际上并不是投资于协议,而是投资于可以让某种协议运做起来所须要的稀缺资产。
一些协议的原生资产可以捕获协议所产生的价值,而其余的不行。
在这篇文章中,咱们将会从价值捕获的角度来评估 Layer 1 和 Layer 2 协议,并试图提出一套理论框架,解释它们如何可以捕获价值。分布式
Layer 1 的代币的存在是为了让这条底层公链可以抵抗 51% 攻击。
咱们来进一步解释一下这个概念。
加密爱好者中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在将来会有成千上万条链。有一些链会运行在同一个协议之中,好比,采用 ethermint 协议的链(译者注:ethermint 是在运行于 tendermint 共识上的 EVM 实现,相关资料:https://github.com/cosmos/ethermint),而其它的则会运行在各自独一无二的协议中(如 Solana,Dfinity,Algorand,Ethereum,Bitcoin,Monero 等等)。
然而,只有有限的链可以长期留存。咱们已经看到可以支持这个说法的证据:目前已经有 13 条链遭遇过 51% 攻击(请注意,它们并非市值小的区块链)。以太经典(EthereumClassic)、比特币黄金(Bitcoin Gold),以及 Verge 都在它们还在市值前 20 的时候遭受过 51% 攻击,这些链经历过 51% 攻击以后一般元气大伤,并且几乎没有恢复的可能。
当用户可以选择一条没有经历过 51% 攻击的区块链来保存本身的财富时,他们又有什么理由去选择一条经历过 51% 攻击的区块链呢?
比特币之因此存在并运行至今,其中的重大突破并非在技术、加密算法或者分布式系统层面,而是在博弈论的设计上。比特币的突破在于经过工做量证实(PoW)的共识算法,让矿工可以在维护这个帐本的过程当中得到出块奖励,而且因为挖比特币带来的激励,让独立矿工的行为符合网络的最佳利益。
咱们可以经过计算 51% 攻击的实施成本对比区块链的安全性。为了实施一个 51% 攻击,一个攻击者须要支出高于这条区块链安全预算(Security Budget)的成本。咱们可以对安全预算进行量化,以下所示(单位:美圆):
安全预算 = 总网络价值 * 通胀率 + 交易手续费
须要注意的是,这个公式计算出的是网络安全预算的最小值,而不是最大值。对于采用 PoW 的区块链可能出现 ASIC 矿机市场供应量的限制,让实施 51% 攻击更加困难。
咱们简单来计算一下,假设比特币的市值是 1000 亿美圆。目前比特币每一年的通胀率是 4%,为了计算简单咱们将手续费设定为 0,由于实际上,矿工们大部分的收益来自于增发的比特币,而不是交易手续费。这样,对于诚实理性、受经济利益驱动的矿工来讲,每一年会为挖比特币支付最高 40 亿美圆的成本,咱们所以可以说比特币的安全预算为每一年 40 亿。
从这个简单的数字计算中咱们可以看出来,安全性取决于网络的市值,由于在最庞大的区块链网络中不太有可能出现很高的通胀率。分别存在论证能够支撑0%、1%、2%的通胀率,但几乎没有用户会选择一个全球的、无国界的、可是每一年通胀大于 5% 的货币。
因为安全性取决于网络的市值,这里会产生一个天然的网络效应:一条链越有价值,它就越安全;越安全,它就更容易被下一个边际用户选择用来存储资产。
这是为何中长期来看,多链并存的平衡态不太可能存在,试想为何用户会选择将资产存储在第七有价值的/安全的链上呢?
PoW 和 PoS 系统存在内在差别,所以咱们应该指望在可见的将来,会存在少数几条链,它们有各自不一样的共识算法。在目前这个阶段所有押注在单一共识模型上是不成熟的行为,毕竟这些链都还未经历过期间的考验。区块链
这很天然引出一个问题:如 Cosmos(代币:ATOM)和 Polkadot(代币:DOT)这样的专一于互操做性的区块链如何呢?这两个链都在其余区块链之间中继消息,并对用户收取手续费。另外,Polkadot 为其支链提供了共识安全,并收取费用。
所以 ATOM 和 DOT 是能够产生回报的资产(yield-generating asset),是能够经过现金流来估值的。Cosmos 和 Polkadot 的团队都表示,他们不指望其各自的原生代币在各自的生态中被用做货币。一样,咱们也不指望 ATOM 和 DOT 会成为货币。
考虑这三个因素:
1) 互操做性区块链的原生代币很难成为货币;
2)一条链存在的惟一的目的就是保护自己可以抵抗 51% 攻击;
3)原生代币可以争取到的最大市场,是成为一个全球的、无国界的货币。
因此长期来看,提供互操做性的区块链是否可以生存下来仍是一个问题。
不过咱们看好 Polkdot 和 Cosmos 近几年的发展,由于随着开发人员不断试验而且在 Web 3 堆栈的每一层作不一样取舍的探索, Web 3 堆栈明显正在变得更加多元化而不是同质化。
对于 Layer 2 协议来讲,惟一可以捕获价值的方式是存储某种外部的、有价值的状态。
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可以更好理解这一点,咱们来比较一些 Layer 2 的资产:
0x 协议 (代币:ZRX)
0x 协议是搭建在以太坊上的最被普遍使用的协议之一。它可以让任意双方在无需信任且不须要依赖第三方的状况下完成数字资产的交易。
不考虑 ZRX 持有人的代币余额,表面上来看 0x 合约的资产交换功能并不存储任何状态。一个交易要么发生,要么不发生。在执行了一次交易以后,0x 资产交换合约的状态保持不变。
在实际的资产交换合约以外,0x 协议保存了几块关于用户偏好和网络层面治理的外部状态。虽然这些状态是协议外部状态,可是它们是没有价值的状态。换言之,这些被存储的状态没有能够衡量的市场价值。
不过或许至少还有一种方式可以让 0x 协议捕获价值:治理。这是建立协议外状态(代币持有者投票)的明确目标。当其余人在 0x 核心协议之上搭建更高层的协议和应用的时候,治理就变得很是有意思了。若是这些外部协议真的须要依赖 0x 协议,并被利益驱动而但愿看到这个协议向着特定的方向发展(或者不发展)的话,他们会积极参与治理,要么他们就本身分叉,就像 DDEX 最近作的那样。
虽然这是一个有趣的假设,可是治理是否在本质上有价值还有待观察。至少在理论层面是能够的,不过咱们仍是持怀疑态度。
Basic Attention Token (代币:BAT)
BAT 是一个事实上的无状态协议。协议自身的核心部分不存储任何除了 BAT 全部者帐户余额以外的任何状态。它是一个专用的支付货币,若没有被从新设计,最终会遇到交易速度问题的影响。
虽然 BAT 协议在以太坊网络中事实上是无状态的,但在以太坊网络以外,它并非无状态的。也就是说,在这个大约有五百万的月活用户的 Brave 浏览器中(译者注:BAT 使用的浏览器),只支持 BAT 支付。Brave 的团队也有经济激励不去改变这一点,由于他们手里有大量的 BAT 。随着 Brave 用户增长,BAT 的协议外部状态会愈来愈大。这些协议外部状态是没法被分叉的,所以 BAT 也不能被分叉走。
Brave 是一个颇有意思的研究案例。在抽象的基础上,BAT 不该该捕获任何价值,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BAT 因为 Brave 团队大量外源性的努力而受益。缺乏代币机制的变化,长期来看咱们认为 BAT 并不会捕获价值,可是至少从目前来看,外部协议状态的存在的确让 BAT 证实了一些价值。
Augur (代币:REP)
Augur 保存了两种有价值的状态。第一个很明显:全部未解决的预测市场都在 Augur 的合约中锁定了资产。即便有人分叉了 Augur,他也不可能分叉 Augur 合约中锁定的以太币。
Augur 保存的第二种有价值状态较难理解,但实际上从长远来看(会比第一种)更重要。Augur 是一个全球化的、抗审查的预测市场,也是一个去中心化的预言机。这两个功能是紧密相关的。
Augur 是一个很是创新的概念,这也意味着它是未经验证的,它可能失败。每一次成功的预测市场,都是证实该系统成立的一块基石。为了可以支持数十亿美圆的交易量,预测市场的参与者须要确信这个系统不会崩溃,其惟一方法是看到每个市场都被诚实有效的解决。
若是有人想要分叉 Augur 并改变代币的分配,市场参与者将会质疑这个分叉的动机。REP 的所有价值是由市场中全部愿意诚实汇报链下信息的理性参与者赋予的。若是有人分叉了 REP 而且改变了代币的分配,那么应该对此持怀疑态度,并认为分叉 REP 的我的/团队/公司是抱有恶意企图的。
此外,Augur 的历史发展为 Augur 协议的将来准确性提供了背书。也就是说,不少市场参与者在没有看到该系统实际运行以前,是不会在一个如此创新的争议解决系统的平台上冒险的。历史是没法被分叉的有价值的状态,为 REP 创造了更多防护性和价值捕获。
Livepeer (代币:LPT)
下一个评估的是 Livepeer,一种 Layer 2 上的工做类代币,为视频转码网络赋能。长期以来,许多加密社区的人认为Layer 2 上的工做类代币网络不可以捕获价值,而这并非真的。
Livepeer 是一个支持直播视频分布式转码的网络。为了可以得到在 Livepeer 网络中执行工做的权益,转码者必须购买而且持有 LPT。这样一来播放者就可以用以太币或如 Dai、USDC 这样的稳定币支付转码者。这样,LPT 可以使用现金流折现(DCF)模型根据现金流量进行估值。
Livepeer 和全部 Layer 2 上的工做类代币网络同样,要求全部工做者经过持有 LPT 的形式在链上注册。对 Livepeer 网络上的服务需求越多,支付给 LPT 持有者的收益就越多,带来更高的 LPT 价格。若对 Livepeer 转码服务的需求提升,那么有更多诚实的转码者会为这些需求相互竞争,让整个网络更加安全,若是有人去分叉 Livepeer 而且建立他们本身的代币,那么这个新代币只会是 LPT 价格的一小部分,由于分叉不会带来拥有一样需求侧(播放者)和供给侧(转码者)的社区。
Layer 2 工做类代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网络免受恶意攻击。就好像 Layer 1 网络的案例同样,也是有天然的网络效应的。若可以花费一样的成本使用一个更大更安全的网络,用户有什么理由去使用一个安全性更差的分叉网络呢?(Livepeer 协议并不向用户收税,所以并无机会在价格方面削弱原有的网络)。
全部 Layer 2 工做类代币网络,如 Keep、The Graph 和 SKALE,都受益于这种经济安全网络效应,而不只仅是 Livepeer。
鉴于全部为加密网络赋能的代码都是开源的,惟一的护城河就是网络效应。
虽然有不少的方法能够为 Layer 1 资产创造网络效应,但从长期来看,咱们将看到整合,由于链与链之间价格的波动最终会带来价值破坏。另外一方面来看,Layer 2 的资产并不须要抵抗 51% 攻击,反而他们须要经过他们所保存状态的价值创造网络效应。
感谢 Daniel、Toya、Jane,以及链闻团队对本中文翻译提供的修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