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周

一、简述osi七层模型和TCP/IP五层模型编程

(一)、osi七层模型从下至上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各层具体简述以下:vim

物理层:实现二进制比特流的透明传输。安全

数据链路层 :将物理层上传的二进制比特流封装成数据帧进而继续向上层传输,同时将上层接收到的数据帧解封装转发物理层;同时定义如何格式化数据进行传输以及规定对网络的访问控制,还支持数据错误检测,便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网络

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帧在这层被封装成数据包,而且经过工做在此层的路由转发协议,选择数据传输的路径以及最佳路径选择和路由寻址功能。tcp

传输层: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差错和流量控制,保证报文的正确传输,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ide

会话层:是用户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创建管理和终止在应用程序之间的会话。ui

表示层:处理用户信息的表示问题,如编码、数据格式转换和加密解密等编码

应用层:主要功能是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完成用户但愿在网络上完成的各类工做,其次还协调各个应用程序间的工做验证。加密

(二)、TCP/IP五层模型:code

(1)、物理层:负责光电信号传递方式。集线器工做在物理层。以太网协议。

(2)、数据链路层:负责设备之间的数据帧的传输和识别。交换机工做在数据链路层。例如网卡设备的驱动,帧同步,冲突检测,数据差错校验等工做。

(3)、网络层:负责地址管理和路由选择。路由器工做在网络层。

(4)、传输层:负责两台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5)、应用层:负责应用程序之间的沟通。网络编程主要针对的就是应用层。

二、总结描述TCP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1)、tcp三次握手:首先客户端发起请求链接到服务端,服务端收到请求后再发送一个同步链接请求到客户端确认,客户端确认后双方创建同步传输链接,双方进入数据传送状态
(2)、tcp四次挥手:会话结束后客户端发起断开请求,中止发送数据,服务端收到请求后返回客户端确认并等待最后一个关闭传输链接确认状态,客户端收到服务端确认后也进入关闭等待状态发送确认,最后双方确认状态后关闭tcp链接。

三、描述TCP和UDP区别

tcp是一种基于加密密文的通信协议,而且在创建链接和断开链接时都分别通过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的确认过程;而UDP是一种基于明文的传输通信协议,同时客户端发起UDP请求链接报文后会直接和服务端创建链接中间没有相互确认过程,因此TCP和UDP的主要区别在于二者都创建链接后的传输安全问题以及安全认证问题。

四、总结ip分类以及每一个分类能够分配的IP数量

ip地址分类分别为:A类、B类、C类、D类和E类;

A类:0.0.0.0 可分配ip范围是0.0.0.1-127.255.255.254
B类:128.0.0.0可分配ip范围是128.0.0.1-191.255.255.254
C类:192.0.0.0 可分配ip范围是192.0.0.1-223.255.255.254
D类:224.0.0.0可分配ip范围是224.0.0.1-239.255.255.254
E类: 240.0.0.0 可分配ip范围是240.0.0.1-247.255.255.254

五、总结IP配置方法

(1)、在主机上编辑:vim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本机网卡名  

(2)、使用nmtui命令根据弹出的对话框进行交互配置

(3)、ifconfig 本机网卡名  须要配置IP/子网掩码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