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文由做者“蒲凡”原创发表于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指北”,感谢原做者的分享。html
原文是我一年前写过的文章。当时子弹短信、多闪和马桶MT相继发布的时候,很多人感叹过“微信的好日子到头了”、“社交大战就要开始了”,但后来事实的证实,这只不过是一次典型的周期性错觉——人们对于一个领域的固有格局的确存在着“审美疲劳”,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出现了机会,人们的真实诉求也不是一款“新产品”的诞生就能知足的。微信
现在随着ZAO和绿洲的走红,这个周期彷佛又来了。网络
(本文同步发布于:http://www.52im.net/thread-27...)微信开发
《为何说即时通信社交APP创业就是一个坑?》
《QQ和微信止步不前,意味着即时通信社交应用创业的第2春已来?》
《盘点和反思在微信的阴影下艰难求生的移动端IM应用》
《渐行渐远的人人网:十年亲历者的互联网社交产品复盘和反思》
《中国互联网社交二十年:全民见证的互联网创业演义》
《盘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产品进化史(上篇):谁主沉浮》
《盘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产品进化史(下篇):大浪淘沙》架构
ZAO和绿洲火了,而且从朋友圈层出不穷的换脸视频和邀请码来看,是实火,比一年前经过“投资人宣称一天聊了50多家VC”来证实本身火爆的子弹短信要真实太多。app
不过火只是其中的一面。若是将“是否可以影响行业大趋势”(好比小米之于国产安卓机、“吐槽大会”之于国内脱口秀)做为一款成功产品的必要条件,那么“ZAO和绿洲开启社交新时代”显然还欠缺成色。工具
行业层面:ZAO的确将AI换脸技术快速普及给了每一个普通用户,但从目前来看ZAO也几乎和各类美图滤镜、视频剪辑软件没有任何区别:做为“工具”来帮助用户产生内容,最终的传播路径全权交给了微博、微信——本质上并无为用户创建新场景——绿洲就更不用说了,连使用方式都不须要用户们现学。学习
用户层面:就更值得玩味了。除了仍然习惯性地沿用微博、微信等“传统”的传播路径,在很多用户眼里,这些产品更大的意义其实在于“给本身从新洗牌的机会”,在一个全新的社交平台上从新创建本身的人设——甚至有机会在此次从新洗牌的过程当中,获得游到上游的机会,成为新环境下的KOL。spa
因此与一年前子弹短信们的爆火相同,ZAO和绿洲的升温也并不是来自于“人们对社交的需求没有获得知足”,甚至背后隐藏的事实更加残酷:若是没有支撑独立场景的核心玩法,若是不能拉开与传统社交环境的距离,在“社交”这件事上,市场已经不给创业者们“作梦”的机会了。.net
它没有主持人,没有程序设定,说白了就是无序无规模式,你能够理解为“从起点就没奔着解决问题去”。
社交新应用的出现,就像人类的生理期,过一段时间它就要来,可怜的用户好像躲也躲不掉。
即便ZAO和绿洲以如此强势的方式闯入人们的视野,但“社交创业”仍然不是一门好生意:行业规则已经定型、市场资源被高度集中、还没有被大规模开发的社交场景要么太太小众要么游走于法律边缘,总之是投入回报比风险较高的创业项目。
这样的趋势在数据面前显得更加残酷。有媒体统计,虽然社交领域的创业项目直到2014年还在大量增长,累计增加率超过了50%,但刨除未上线、被收购、关闭与转型的创业项目后,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公司如愿拿到融资,而将标准划分到B轮及以上,仅占所有项目的2.8%。
只是创新难度上的增长,并无影响创业者们对“社交”的热情。具体来讲,几乎就在社交领域内的创业项目开始集体滑坡的同时,社交愈来愈多地以“主力增加模块”的形式,成为创业项目在规模化升级过程当中的标配,甚至已经有过不少失败先例的前提下,还很有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意思。
好比不少美食类的产品想作社交:
大众点评经过红包奖励的形式鼓励用户使用微信登陆并向好友分享动态,但与此同时用户全部的消费动态(包括点评、签到等)将会“强行”共享给好友且没法关闭此功能。
面对网友们对“隐藏式协议”、泄露用户我的隐私的质疑,大众点评表示道歉以及新增了“一键停用第三方所有社交关系”功能。
旅行类产品也想作社交:
时间再往前推,航旅纵横也曾就“泄露用户隐私”发布了道歉及整改声明,因其“虚拟客舱功能”不只可在选座页面群聊,还能够查看相应座位乘客的如头像、姓名等我的信息并为其添加个性标签。
甚至就连课程表都想作社交:
3年前被指板块内容低俗负面、深受诟病的超级课程表“下课聊”和“深夜来一发”。
那么创业者们为何会对这种“高风险、低回报”的策略抱以错位的热情呢?
或许与腾讯在2016年以来的快速成长、以及2016年同期发生的流量枯竭危机有着直接的关联:
2017年年末,腾讯股票的大涨推进公司的总市值达到了5000亿美圆,超越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成为亚洲市值最大的公司。而在此以前公布的《2016腾讯年报》中显示,微信和QQ这两款主力产品的月活跃度分别达到了8.893亿和8.685亿,远远高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情况统计报告》同年公布的全国网民数量。
一样是在2016年先后,创业者们明显感觉到了市场剩余可用流量正在枯竭:
1)一方面,互联网用户正快速集中于移动端,但移动端的主要使用场景却主要创建在BAT系的产品之中;
2)另外一方面,从2015年Q1季度起,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开始了持续下滑,这从侧面告诉人们“新的市场增量也很少了”。
因此在听过2016年罗辑思惟的跨年演讲后,许多创业者都开始将罗振宇提出的“国民总时间论”奉为圭臬,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全新的创业目标:“若是不能抢到足够的用户时间,也就完全失去了创业的空间。”
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当人们复盘腾讯得以规避“流量浩劫”、甚至在这段时间里不断作大作强的缘由时,广泛将缘由指向了“社交”这个基本盘,即经过QQ和微信沉淀的庞大用户群。在拥有着足够多流量的状况下,拓展自身的业务规模就事半功倍了。
更关键的地方在于,腾讯业务范围的不断外扩(例如电商、出行、旅游、短视频、内容分发、问答社区等等)彷佛也可以与腾讯自身的社交基因联系在一块儿,即社交做为普通人最多见的生活场景,也经常是其余行为的起点,好比人们会在社交过程当中彼此推荐好用的商品、分享好玩的视频、一块儿讨论将来的旅游计划——这就给了资本市场足够的想象空间。
所以当创业者在短时间内很难经过技术或业务能力拉开距离时,经过荷尔蒙就能驱动的社交便成为了最切实可行的捷径,因而如料理、健身、甚至记录经期的各类各样的app都有了社交板块。
但事实也正如上文所述,拥有“社交基因”的腾讯拓展其余业务大获成功,反之每每行不通,很多尝试“产品+社交”策略的创业公司们或者默默无闻,或者引起负面缠身甚相当闭下架。
这又是为何?
形成创业公司们在“社交+产品”策略上屡战屡败的背后缘由是多方面的。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须要先抛开业务层面的个例问题,
罗列一家标准意义上的创业公司(即非大公司投资的子公司或由大公司转型的新项目)须要解决的几个现实问题:
1)在所处领域内认知度低;
2)引进新用户/流量的渠道有限;
3)用户忠诚度低;
4)用户学习成本较高;
5)产品不够完善;
6)抗风险能力较差。
在这种状况下,“社交”不少自带的先天属性反而成为了创业公司的桎梏。
好比对于问题1和2:虽然社交做为最高频的生活场景,的确很适合做为新用户接触产品的低门槛渠道,但也正由于“社交”的太过常见,人们对“普通社交行为”的心理预期已经降到很是低。此时若是想要将“社交”做为对外信息/价值输出的有效窗口,显然会被不自觉地“社交噱头化”;
对于问题3和4:虽然社交是行为包含最丰富的生活场景,的确很适合做为用户在接触完产品后的留存方式,但也正由于“社交”所能产生的行为太过于不肯定,人们停留在产品中的根本因素也随之变得不可控。此时若是想要将“社交”打造为本身的流量根据地,就不得不采起强运营策略,也就意味着增长成本;
对于问题5和6:虽然社交可以帮助产品取得一些情怀加成,的确可以在必定程度上弥补硬物料的不足,但也正由于“社交”让用户的停留时间变长、行为变多、活动方式不可控,也同步拉长了产品接受考验的维度——换句话说,当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关系经过“需求”维持,那么全部的问题都只是技术问题;而当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关系经过“社交”来维持,那么技术以外的全部细节都会可能成为问题。
因此不难发现,社交对于一家互联网公司/创业公司来讲并非灵丹妙药,而是危险的奢侈品。由于在社交产品化的过程当中,用户权利寻租的成本最高、造成收益的路径最严苛、可能产生的结果最多。
固然还有一些在具体操做层面会遇到的问题:
例如,工具类产品所提供的社交场景并不能给予用户更好的交互体验,好比滴滴顺风车,设想的是在私家车这一密闭空间内的交谈到交友,而一般这种情景之下,对陌生人防备都来不及,还谈什么敞开心扉交朋友呢?
实际上,社交是此类产品在基础服务以外不须要也不该该延伸的东西。要晒美食或健身照,人们更倾向选择朋友圈;要交友,除了QQ和微信还有不少“对口”的app,有多少人会愿意选择一个点对点运输工具。
其次这些产品每每没有像腾讯那样足够大的体量,却又贸然拉长战线致使风险增大,如我的隐私泄露、非法及色情信息传播等社交产品的管控方面都没有完善健全的体制。
然而为了利益,只要不出问题或是问题不被公众所知,他们每每选择对风险视而不见,从而逐渐演化为丧失了“底线”。
《新京报》对工具类产品相似社交功能的评价:“老是先开一道门,再不断地往上打补丁,保障用户权益永远是滞后的、被动的”。
一年前不少人用《史记·陈胜世家》中的名句来解释子弹短信的爆火,即“天下苦微信久矣”,用典故来比喻微信在行业内长期保持的垄断性地位,不只磨灭了社交领域理论上应有的活力,也让微信缺少不断改良产品细节的必要竞争压力。
固然这种说法也能找到一些案例做为理论支撑,好比钉钉、脉脉这些产品之因此可以后来者居上,看上去就是得益于微信在使用过程当中,对于工做场景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需求支持不足,从而才能让用户主动地进行迁移。
但其实经过用户的视角,咱们或许能够获得另外一种答案,即人们所“苦”的并非微信或者其余任何社交软件,而是“苦”的社交网络时代“弊”的一面:
当社交网络完成了对现实生活的充分渗透,以核心平台的角色定义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那么随着一我的网龄的增加,他的我的形象就将由一款他经常使用的社交平台定义——人们经过这个平台了解他、与他交流、定义他的价值——这我的想要打破这些固化的印象,最好的机会就是在“新的社交平台”上推倒重来了。
因此“不巧”,双微已经大到囊括全部网民和全部网民会出现的全部社交行为,也只能保无保留地全盘接受的社交场景中的“弊”。此时,即使腾讯和新浪有足够的能力找到解决办法,但解决也必然是个线性而漫长的过程,也必然会留下很多后来者居上的创业机会。
不过还有两个现实问题。
首先,人们真的能获得理论上的这个“推倒重来”的机会吗?应该很难。毕竟社交网络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现实生活的一种集中呈现。用句很俗的话来讲,新平台的诞生可以让人们有短暂的新鲜感——但大潮终将褪去,看得出来谁在裸泳。
另外一个现实问题是,钉钉们的发展轨迹可以量产吗?ZAO或者绿洲能复制相同的轨迹吗?或许也很难:“工做”做为一个特殊的“社交场景”,拥有与平常社交不一样的规则和重点,这让而钉钉和脉脉则完成了0到1的创做。
至于ZAO、绿洲这个类型的产品,若是只是将微信原有的不足之处,进行二次创做式的延展,那大概也很难套出“二八定律”限制,把行业里的从0到1拆分红从0到0.8和0.2——除了抬高了用户使用习惯的迁移成本,也很难触及更高的天花板了。
热度事后,人们终究会离开ZAO和绿洲,回到微信微博这些前任上面来。
《技术往事:微信估值已超5千亿,雷军曾有机会收编张小龙及其Foxmail》
《QQ和微信凶猛成长的背后:腾讯网络基础架构的这些年》
《闲话即时通信:腾讯的成长史本质就是一部QQ成长史》
《腾讯开发微信花了多少钱?技术难度真这么大?难在哪?》
《技术往事:史上最全QQ图标变迁过程,追寻IM巨人的演进历史》
《开发往事:深度讲述2010到2015,微信一路风雨的背后》
《开发往事:记录微信3.0版背后的故事(距微信1.0发布9个月时)》
《微信七年回顾:历经多少质疑和差评,才配拥有今天的强大》
《前创始团队成员分享:盘点微信的前世此生——微信成功的必然和偶然》
《QQ的成功,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顺利和轻松》
《[技术脑洞] 若是把14亿中国人拉到一个微信群里技术上能实现吗?》
《QQ和微信止步不前,意味着即时通信社交应用创业的第2春已来?》
《那些年微信开发过的鸡肋功能,及其带给咱们的思考》
《为何说即时通信社交APP创业就是一个坑?》
《即时通信创业必读:解密微信的产品定位、创新思惟、设计法则等》
《老罗最新发布了“子弹短信”这款IM,主打熟人社交可否对标微信?》
《盘点和反思在微信的阴影下艰难求生的移动端IM应用》
《QQ现状深度剖析:你还认为QQ已经被微信战胜了吗?
《那些年微信开发过的鸡肋功能,及其带给咱们的思考》
《渐行渐远的人人网:十年亲历者的互联网社交产品复盘和反思》
《中国互联网社交二十年:全民见证的互联网创业演义》
《读懂微信:从1.0到7.0版本,一个主流IM社交工具的进化史》
《王欣回应微信封禁,解释为什么取名“马桶MT”》
《同为IM社交产品中的王者,QQ与微信到底有什么区别》
《还原真实的腾讯:从最不被看好,到即时通信巨头的草根创业史》
《知识科普:IM聊天应用是如何将消息发送给对方的?(非技术篇)》
《QQ设计团队分享:新版 QQ 8.0 语音消息改版背后的功能设计思路》
《社交应用教父级人物的张小龙和马化腾的同与不一样》
《技事往事:你知道IM聊天软件中的“对方正在输入…”功能的起源吗?》
《盘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产品进化史(上篇):谁主沉浮》
《盘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产品进化史(下篇):大浪淘沙》
《IM热门功能思考:为何微信里没有消息“已读”功能?》
《IM热门功能思考:聊天中加入“对方正在输入…”真的好吗?》
《别作梦了,社交产品哪有那么容易成功》
更多同类文章 ……
(本文同步发布于:http://www.52im.net/thread-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