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有关“怎么学”的建议
首先须要明确方向,不然即便学习方法再高效,也难免南辕北辙,背离本身的目标。关于学习方向的讨论,请参见以前的一篇
文章。下面我来重点说一说有关“怎么学”的建议。
IT技术,不是一个经过“闭关修炼”就能练成绝世武功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除了主观上的刻苦努力以外,还须要讲究正确方法。我下面所写的几点,其实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的思路,就是---
学习须要“不断地与高手过招”。IT技术的时效性和应用性很是强,你的
学习资源、环境、平台,都须要“与时俱进”,都须要可以“表明先进生产力”,这样的学习,才可以
使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有人可能会疑问,我身处二线城市、工做是三流单位,毕业在四流学校,“
学习的资源、环境、平台”都很是的普通,如何作到像我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其实事在人为,咱们
须要学会寻找能够帮助本身的巨人,下面的建议必定会对你有帮助。
1)
如何查找和利用资源
百度和Google,应该是你们首要的信息来源。可是,这些来源都是被动的,搜索引擎不会自动的把好东西送到你面前,它的前提是你本身必须知道关键字。另外,还有一些渠道,是能够主动地把最新的信息推送给你的,好比Blog,好比RSS订阅等等Web2.0的沟通方式。对于被动的搜索,要掌握好方法,提升效率。对于主动性的信息获取,要选择最权威最高端的信息来源。这样才能让本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若是你读过前一篇文章,已经认识到了“
资料导向型”的误区,就应该不会被搜索引擎和海量的信息所左右。
百度和
Google都有相应的高级查询指令,你须要好好的掌握这些,提升本身的效率。对于主动性的信息来源,选择你所在领域的最顶尖公司、研究机构、专家群体,订阅他们的Newsletter,读他们的Blog,访问他们的论坛,订RSS,长期的关注这些信息,而且思考这些信息背后所传递的技术趋势和思想。
如今你们接触的信息量很是大,对于海量的信息,一种处理方法是泛读,目的是帮助本身获取新知,把握大方向,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不至于落伍;另外一种处理方法,就是精读,深刻地了解前因后果,必要时再去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把这部份内容融入到本身的知识体系中。
2)
关于买书和读书
书不在多,而在于精。一本书的成本不在于它的售价,而在于你读这本书所花的时间(机会成本)。完整的读完一本书,一般须要两周到一个月的时间,对于你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好书会给你带来超值的回报,令你茅塞顿开;而平庸的书,仅仅是给你留下了一个模糊的印象而已,过不了多久就全忘了。
买书要买高手写的书。分享一些我的买书的小技巧。我买书的时候,通常选择署名为“某某-著”的书,而对一些“某某-主编”或者“某某-编译”的书敬而远之。一本书的做者,越少越好。一我的写一本书,跟十我的写一本书,效果是截然相反的。一本好书,是做者观点和思考的结晶,读这样的书,也就是一个与高手进行“面对面”交流的过程,是一个了解高手思惟和思想方法的过程。
不要买太多操做技能型的书。一方面这类书籍参差不齐,另外一方面,对于一项技术或者产品的操做,最直接最权威的,就是厂商发布的帮助文档和白皮书。购买太多这类大部头的“XXX操做大全”,会占用你大量的时间成本,得不偿失。提升技能,除了读书,另外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作实验,这个我在后面的章节会详细的写。
另外我想再多说一句的就是关于翻译过来的外版书籍。目前出版界的翻译质量良莠不齐,读这一类的书,能够先看一看网上的读者评论,对于翻译的实在不靠谱的书,宁肯去读原版。仍是那句话,一本书的成本不在于它的售价,而在于你读这本书所花的时间(机会成本)。你买一本翻译质量太差的书,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猜想译者的意图之上,不只浪费时间,并且对学习和读书过程当中思惟的连贯性也大受影响。
3)
论坛的做用和提问的艺术
论坛是一个“得到”与“给予”的地方。在论坛上花时间,要多看精华,少发水贴;提问要提得简明扼要,易于解答;回贴要回的清清楚楚,把好人作到底。论坛之中藏龙卧虎,是一个与高手过招的好地方。一些建议:
首先是关于提问。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只有把你的问题问出来了,才能获得别人的指点。可是,不要不通过大脑就提问,
提问的目的是得到启发,而不是解决现有的困境。一个好的问题是可回答的、有延伸性、有启发性的;很差的问题则过于关注细节、跟特定环境相关,没有表明性,也没法回答。提出一个好的问题,会吸引他人解答,并引发一系列的讨论,这对开阔本身的思路,得到新的观点和想法,都是大有好处的。
第二个建议是关于交流,论坛中每个ID背后,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是结交同道中人的好地方,不妨常常维持一些线上交流和线下活动,对进入特定的技术圈子,了解业界的状况,甚至找工做,都大有好处。
第三,有交流就有收获,在索取的同时,也别忘了奉献。心存感激,帮助他人。不只是在论坛中应该坚持的习惯,也是为人处事的一个原则。
第四,控制时间。不要被论坛中的积分和等级所左右,不要花太多的时间,以致于顾此失彼,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
4)
自学和On Job Training的区别(如何从他人学习)
自学是比较辛苦的。首先是不要自学那些本身眼前用不着,从此也不必定用得着的偏门技术,这一点在以前讨论
“学什么”的文章中已经有所涉及,再也不赘述。自学要避免“看书-作题-上机”这样的中学生式的循环,而是要与人交流。IT技术归根结底仍是为人服务的,你能够与这个技术的用户交流,看看他们想要的是什么;你能够与懂行的高手交流,看看人家的想法。
所谓On Job Training,就是一边工做,一边学习本身工做须要的技术,咱们一般叫“赶鸭子上架”。有机会被遇上架的鸭子是幸福的,由于你身边有大量的学习资源能够参考,有高手能够请教。
不论是自学,仍是On Job Training,都须要
懂得如何从他人身上学习。有些时候,高手一句话,抵得上你看一个星期的书。所以要调整好心态,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态度,杜绝“文人相轻”的恶习,善用“提问的艺术”,多给本身争取与高手过招的机会。要学会关注细节,高手的一句话,一个想法,甚至打命令作实验时候的一个小习惯,可能都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
观察-思考-总结-提问,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向高手学习。
5)
看书与作实验
实验是必需要作的。作实验要讲究效率,有一套本身的工具和平台,不要每次都从下载软件,安装Windows Server或者搭建开发平台开始。要搞清楚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想法、测试可行性,仍是仅仅把书上的步骤跑一遍。我不建议跟着书本上已有的试验或者步骤来作,书上已经把实验的步骤和结果都写清楚了,本身再作一遍,并无什么太多的收获。我建议本身给本身提出需求,像作一个小项目同样,设计一个实验而且实现之。
作大实验比作小实验收获要大,作实验能够“左右互博”,左手提出要求,右手来实施,本身模拟真实的企业场景,能够把复杂的要求简单化,去掉表面的东西,只留核心的,让本身经过实验来实现。这其实很是有趣,也是技术的乐趣之所在。
其实,企业里面,在给客户作项目的时候,也常常会先作这样的概念验证和可行性分析试验,咱们叫作PoC(Proof of Concept)。其实,这个关键是Concept,找对Concept了,无论试验成功与否,都是大有收获的。这个Concept,能够是当前最新的一些技术的应用,或者顶尖公司推出的解决方案中的核心思想,或者国外流行的一些趋势等等。你把这些东西拿来,去掉表面的东西,把它的核心看清楚了,而后本身作一个实验去实现它,这个过程当中,你可能还会遇到不少问题,请教不少高手,或者查阅不少资料,这不正是咱们追求的与高手过招的机会吗?这不比看一本“XXX操做大全”要有效得多吗?
6)
学会喜欢英文和利用英文
大量的创新理念、新观点、新技术发源于西方,英语是得到这些观点的第一渠道。计算机英语并不难,只是一个习惯的问题。必定要养成读英语的习惯。心理学家们研究过,养成一个习惯,你只须要短短的21天时间,关键是要坚持。也许英语有词汇量的问题,须要积累和更多的时间,那么好吧,给本身50天时间,坚持再坚持,我敢跟你打赌,到第51天,你会发现看英语的技术资料也不过如此。50天的坚持换来一个受益终生的习惯,值得。
7)
当老师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好办法
你怎么知道本身对一项技术或者产品已经掌握了?很简单,当一次老师。给你的朋友,同事,论坛里的网友,上一节课。若是你能清晰地把这个知识教会别人,可以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甚至在教书的过程当中灵感闪现,对技术的理解更进一层。那么,就学的八九不离十了。其实,举办一些这样的小规模讲课和交流活动,是技术圈子结识朋友,传递知识的好办法。
小结一下,学习的平台很重要,周围的环境很重要。不要闭门造车,要与高手过招。其实,就这么简单。
下期预告: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得到观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