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角度解构云计算,商业驱动or技术驱动?

从云计算的使用者到云服务的输出者,大多互联网公司在过去一年完成了角色的转换,也让云计算的将来更加扑朔迷离。不过,抛却进入时间这个评判因素,单从技术和商业化的角度来解构云计算的话,对于云计算的格局以及将来可能的竞争局面,彷佛并不是那么模糊不清。
第一类玩家:商业驱动技术
以前在互联网圈流行着这样一个段子,如何打造一个牛逼的产品,在研发、产品、投入等都不给力的状况下,最后的担子竟然落到了公关头上。事实上,云计算行业也存在这样的玩家,更准确的形容是商业驱动技术的类型。简单来讲就是,先在商业上画一张饼,而后将一个个设想落地。
早期的云计算创业者大多属于这一类型的玩家,结局也大多有两种,一类被看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另外一类则成了投资者和媒体眼中的骗子。
好比说Nebula公司就是典型的失败者。成立于2011年的Nebula有着其余竞争对手羡慕的背景,其创始人Chris Kemp正是OpenStack项目创始者之一,团队中还有多名来自Anso实验室、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团队的核心成员。更重要的是,Nebula有着清晰的商业目标,即致力于把OpenStack的好处带给企业。但在2015年4月份,Nebula却悄然宣布倒闭,究其缘由不外乎开源云市场的发展速度远低于预期,Nebula的用户数量、资金回流、市场规模等同商业化目标脱轨,最终投资者对其失去信心,由于资金链断裂被市场所淘汰。相似的还有国内的创宇云、DotCloud等等。
固然,其中也不乏一些成功案例,在SaaS领域被誉为神话的Salesforce,在国内小露头角的IaaS平台Ucloud,以及豪赌云计算的成功案例Adobe,不一而足。
第二类玩家:技术驱动商业
先进行技术积累、实践,再进行商业化尝试,彷佛是一条自然的成长路线。可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技术驱动商业多半沦为了营销口号,而对技术积累的理解,要么拿创始团队或项目负责人的我的经历背书,要么多则一两年少则几个月的技术试水,真正意义上的“技术驱动商业”成为云市场上的少数派。
即使如此,在2016年先后正式进入公有云市场的玩家中,开始出现这一类型的玩家,较为知名的有相继在去年才全面发力云计算的百度、网易等。
按照李彦宏的说法,百度要将十几年藏在后台的云计算技术开放出来,并在2016年完成了云计算业务的改名、三大平台解决方案等一系列动做。无独有偶,网易云也是技术开放的忠实拥趸,在其所发布的诸多场景化云服务中,网易易盾和邮箱、新闻、电商等领域积累的反垃圾经验不无关系,网易云信得益于在IM通信领域的深厚积累,网易蜂巢则能够看做是多年在数据、运维、架构等技术总体的对外输出。也就是说,这些云厂商虽然商业化的程度比较晚,倒是最先接触云计算并使用云计算的玩家。优点在于对云计算的应用、实践等过程当中解决了一系列的痛点,不利的一面是,在云计算行业仍然是一个生面孔,且在总体规模上较竞争对手有不小的差距。
此外,华为、思科等早先集中在硬件领域的云计算厂商也能够归为此类,甚至于一直在作“管道”生意的运营商们。须要说明的是,技术驱动商业的模式不是迟到的象征,更不是在竞争中不足表现的借口。
第三类玩家:技术商业并驱
一面是技术研发,一面是商业拓荒,亚马逊、微软、阿里等云计算市场的早期进入者大多面临着这样的困局。代价在于,将云计算概念落地势必会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技术突破,以及不少弯路。回报也一样丰厚,这些玩家大半成了媒体眼中的巨头,至少在市场份额和规模上如此。
不难发现,这类玩家有三个共同特色,即基础云服务为核心、向平台化发展、开放和国际化。
举例来讲,不论是亚马逊、微软、谷歌仍是国内的阿里、腾讯,无不在数据中心方面跑马圈地,特别是阿里云、腾讯云在2016年在海外建设数据中心以后,云计算的全球化标签日益明显。一方面,这类厂商一直走在云计算基础服务的前沿,并参与制定了云服务的相关标准,在人工智能、认知计算等领域动做频频,不肯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趋势。致使的结果就是,亚马逊AWS在IaaS层面的市场份额高达45%,阿里云也在国内一家独大。另外一方面,在商业化的探索上,这些厂商已经从最初的计算资源,经过行业解决方案或相似的服务模式打包更多的PaaS或SaaS服务。这一方面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奠基了技术商业并驱的服务模式,那就是平台化,在基础云服务至上吸引了大批的PaaS、SaaS及其余服务,更准确的说是以基础服务为核心的“应用市场”。
能够看出,第一类玩家眼中的云计算是机会,既是成就本身商业梦想的机会,也是变革IT格局的机会;第二类玩家将云计算看做载体,知足了优点服务的对外输出,也知足了占领企业级客户的夙愿;第三类玩家认为云计算是趋势,是延续自身“巨头”地位的趋势,也是IT行业发展的必然。诚然,很难从模式上评判孰是孰非,这极可能是云计算行业在必定时间内的竞争格局,而对于云计算的将来,毫不是按照时间来论资排辈的。
云战争的生存条件:价格、安全、品质
尽管云计算还处于起步阶段是不争的事实,综合上述三类玩家以及背后上百家云计算企业而言,这个市场已经略显拥挤。以往对云服务竞争力的判断多少处于企业背景、进入时间、规模等做为考量,而从近两年表现出的趋势来看,在即将到来的“云战争”中,价格、安全、品质将成为适者生存的三大条件。
做为规模战的延续,云计算在2016年的价格战愈演愈凶,在2017年刚刚开始就有一些玩家试图经过降价来掀起新一轮的价格战。在很大程度上来讲,价格仍然是吸引创业者、中小企业用户的重要因素,围绕云服务的价格战仍将持续下去。所不一样的是,此前云计算的价格战主要集中在云存储、云主机等基础服务方面,而在将来,朝着平台式发展的第三类玩家和试图弯道超车的第二类玩家,或将加大价格战的范围,好比总体的解决方案、服务打包销售等等。
然而对于大中型企业客户以及政企来讲,在价格因素以外,安全和品质还是举足轻重的衡量标准。尤为在垄断性和指标性明显的金融领域、对信息安全要求苛刻的传统企业等等,而在网络宕机、数据泄露、DDOS攻击等屡有发生的状况下,中小企业用户也开始关注云服务的安全性。就目前来讲,在公有云以外出现了安全性更好的私有云、混合云等服务模式,也出现了阿里云盾、网易易盾等专一互联网安全的云服务。
服务品质彷佛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有着稳定性、安全性、易用性、客户服务等诸多标准。显然,这个看似没有标准答案的条件已然引发了云服务厂商的关注,好比优化服务架构、提供7*24小时服务、细化服务品质等等。好比说在提供计算资源的同时,提供更人性化的性能监控、负载均衡、日志服务、备案系统等,不一而足。
总的来讲,云计算“雾里看花”的时代已通过去,在日渐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时间上的优点已经无从谈起,所谓的迟到者也成了一个伪命题。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