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浅谈我所理解的 NFT 和 Metaverse》
撰文:Vincent,DappReview 创始人前端
差很少三年前,写过一篇文章《浅谈大家根本不懂的区块链游戏》,把站在那个时间点能想到的一些脑洞和思路,尽量的梳理出来。当时谈到了不少的游戏+区块链的场景,包括游戏道具归用户全部,稀缺性,道具跨游戏的使用,经济机制的激励,项目方与玩家之间的治理,Creator 的激励等,与今天咱们看到在四处大谈特谈的 NFT 特性一模一样。文中曾提到若是 Minecraft 是个区块链游戏,国家建筑师团队的做品能够以 NFT 游戏资产的方式发行交易该多好,最近看到由元宇宙资本投资的国家建筑师即将发行 NFT 资产的新闻,感受恍如隔世,仿佛梦回三年前,当时设想的正在逐步的实现。程序员
做为一个老韭菜,从 2017 年到 2021 年经历了一轮牛熊转换的洗礼,认知多少进行了一些迭代,这篇文章其实就是三年前那篇文章的 2.0 版本。一方面,对于 3 年前粗浅的观点作一些升级和补充,另外一方面,试图在对下一个周期作出一些本身的判断。web
注:本文很是主观,我的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面试
下面先抛出一些我的观点数据库
NFT 自己是一个技术名词,泛指链上的非同质化代币,做为一类代币标准,它能够适用于各类垂直类的应用,艺术品也好,游戏道具也好,凭证也好,从这个角度来讲,NFT 并不是是一个垂直类的应用层赛道,好比你开发一个区块链游戏,使用 NFT 做为游戏道具,那么游戏才是核心,NFT 只是工具。再好比虽然UniswapV3 的 LP token 使用的是 NFT 形式,但 Uniswap 仍是一个 DeFi 应用。编程
本质上,NFT 是一个位于应用层和区块链基础设施层之间的协议层或中间件。一个项目方说我作了一个 NFT 项目,其实就跟一个互联网创业者说「我作了一个互联网应用」同样没有太多信息含量。以上论断虽然听起来有些吹毛求疵,但我想用这种比较极端的方式来强调,发行 NFT 的项目更应该注重的是其载体自己,也就是究竟是在什么场景下解决的什么问题,NFT 只是技术手段,不是目的,不然就是本末倒置,为了 NFT 而 NFT 毫无心义。浏览器
此时此刻,不管圈内圈外,咱们依旧普遍使用 NFT 这个名词来泛指一系列使用 ERC721/ERC1155 等协议(或其余链上相似的协议)所创造的链上资产以及相关的项目,这说明咱们依旧在早期,离大规模应用甚至基本的 PMF 尚未完成。一道常见的程序员面试题:经过浏览器访问一个网站须要哪几个协议?对于普通用户来讲,这问题答案是啥彻底不重要,用户只关心他访问的网站内容和访问的体验好很差。在 NFT 做为虚拟资产的基础协议被大规模使用以后,普通用户不须要知道 NFT 是什么玩意,只须要关心我有哪些资产,它们能干啥,在哪用。至于 NFT 形式的资产所带来的一些特性,如拥有权,稀缺性,互通性,可组合性等等,普通用户到时候会以为理所固然,没必要去深究是什么技术实现了这件事情。app
NFT 的基础设施很是早期,可使用的协议并很少,ERC721,ERC1155 以及他们的一些魔改版本,只能知足很是基本的需求,静态的图片和视频用一用没什么问题,但凡要对一个资产进行一些稍微复杂一点的玩法组合,现有协议没法直接使用,好比可交互可编程的 NFT 形式,Async.art 只是简单的魔改了一下,并无抽象出一套更通用的新协议,若是其余人想作一些不同的可互动型 NFT 资产,仍是要本身造轮子。在 NFT 的基础协议层,我的认为还有很是多的创业和投资机会。框架
以前在与 Mable 女神的「伍拾壹说」播客里谈到:工具
NFT 价值 = Intrinsic Value (内在价值)+ Utility Value (使用价值) + Premium (溢价)
内在价值是指创造这个 NFT 资产的各种成本,包括时间成本 / 交易成本 / 铸形成本等等。使用价值是指 NFT 资产在哪些具体的场景下能够被使用从而给拥有人带来价值,好比一张门票能够去参与某个活动,一件游戏道具能够在游戏中使用。溢价则包括不少元素,由 IP 带来的溢价,由炒做和低流动性带来的溢价等等,相对难以准确进行估价和评判。
「内在价值」和「使用价值」是 NFT 类资产的基本面,「溢价」主要体如今二级市场交易,二级市场火热的时候,溢价天然高的离谱,就像 1-2 个月前的 NFT 资产交易市场,市场稍微回归理性以后,价格和成交额天然也价值回归。目前的 NFT 类资产大多数的价值是来自于「溢价」,「内在价值」和「使用价值」相对比较低,甚至为 0,换句话说就是没什么基本面,市场一旦冷静下来,就会加入有价无市的状态,此刻已经差很少进入这个状态了。交易额和交易量会大幅下降。
最近有很多人来找我,不论圈内圈外,聊到虚拟资产 NFT 化,很是鸡血,18 年也有这样一波,大多的观点是:「我把这个 XXX 作成 NFT 资产就牛逼了,由于它去中心化,不可修改,归用户全部,又有稀有性」。这样的观点不全对也不全错,须要明白的是,NFT 不是万灵药,把中心化虚拟资产作成了 NFT 形式就自然高人一等了?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要弄明白到底 NFT 和区块链赋予了虚拟资产什么价值?
用另一个维度的价值拆分一下,NFT 资产的价值 = 虚拟资产 + 智能合约带来的权利保障 + 区块链带来的经济激励机制 + 区块链带来的互通性
咱们所谈论的 NFT 资产用户全部权,可证实的稀有度,不可修改等等这些属性,都是由智能合约进行约束的,与中心化的区别在于,智能合约就像一个法律文件公开的告诉用户,这些属性是怎么设计的,规则是如何的,以及在什么样子的限度下能够调整仍是不能调整,在执行过程当中会按照智能合约的规则规规矩矩的运行。中心化的产品里面,这些规则能够不透明,也能够公开可是实际怎么执行用户也并不知道。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NFT 资产并非必定不可修改,还有稀有性,这些属性智能合约的开发者彻底能够在合约里面约定好能够修改,cryptovoxel 还不是常常增发新的地块?GodsUnchained 每隔一段时间还不是新印出来一批卡牌卖的很开心?只能说智能合约提供了一个更加开发透明的机制把信息传达给用户,从彻底的黑箱子,变成了一个模糊的玻璃箱子,模糊的程度开发者能够定义。
区块链带来的经济激励机制,分红原生的经济体系和衍生的经济体系,原生是指在这个应用内定义一套完整经济模型,经过某种用户参与行为获取激励,能够是 Play to earn,stake to earn 等等,根据应用的具体场景设计出 token 的分发和激励方式。衍生的经济体系则是利用的互通性,使得 NFT 资产不止在这个应用内产生价值,还能在其余的应用中获取激励。
区块链带来的互通性,或者也能够称之为可组合性,是我认为最神奇且想象空间最大的价值。所谓互通性,能够理解为,区块链上的代币资产 /NFT 资产 / 用户的地址 / 智能合约等等,在这条链上能够原生的被任何一个应用所引用。在 DeFi 的世界里,这一个特性已经被发挥的淋漓尽致,而在 NFT 相关的项目里面,还只是刚刚开始,如今咱们能够在各个 NFT 交易平台 / 钱包里面浏览和交易不一样 NFT 的资产,但这些 NFT 资产之间并无有效的互相组合创造更大的价值。根本问题在于,NFT 类资产须要载体和场景,目前绝大多数(90% 以上)只有两个应用场景:展现 和 交易,或者只在自身产品的一个场景下有必定的使用逻辑。由于缺乏载体,因此 NFT 类资产的「使用价值」(基本面)很低。
有很是多的项目在探索 NFT 类资产的金融属性和衍生品,好比 NFT 分片化交易,NFT 抵押借贷等等,我认为这些方向是有长期价值的,但可能时间上有点早了,在底层资产自己的基本面价值不牢固的前提下,金融工具可能只是空中楼阁。
什么是载体和场景,通俗的说就是我拥有的这些 NFT 资产能不能在各类应用里面能派上用场。好比,一个 CryptoPunks,为何不能在各类游戏类社交类 dapp 里面做为头像,来证实我是一个「尊贵」的 punks 持有者。再随便拍脑门想一想一些场景,能不能作一个 NFT 大乱斗?让 punks 和加密猫来 pk,把头部的 NFT 类资产全都带进来一块儿玩。
在实操层面,纵然有不少须要操做的细节要进行处理,好比不一样风格的 NFT 如何能出如今一个游戏里且没有违和感,怎么给不一样类别的 NFT 赋予一些额外的数值逻辑等等。但重点是利用互通性,不只能够盘活现有的核心高价值 NFT 资产的使用价值,并且能撬动这些 NFT 资产背后的行业 OG 成为你的种子用户,顺利的来完成冷启动。
就像在 DeFi 世界里,为何新项目挖矿的一池每每会有 UNI/AAVE/SUSHI 等这些 DeFi 代币,每每在钱包里长期持有这些代币的都是 DeFi 的核心价值用户,在早期经过流动性挖矿能够精准的把种子用户拉过来。在现阶段,作一个有意思的 NFT 资产载体和场景,远比去发一套新的资产更有价值,也是利用现有资产去撬动核心用户的最好时间点。
说到互通性,聊一聊我所理解的 metaverse,最近几个月这个概念太火了,不过在 Web2.0 的语境下对 metaverse 的定义与 Web3.0 的语境下并不同。在 Web2.0 的逻辑下,是一家大公司创造出开发工具,整个 metaverse 的世界框架和规则,在这些规则之下广大开发者们经过 UGC 的尝试创造场景和内容,在用流量逻辑获取 C 端用户进来运营。对此我不作过多解读,文章多的是。
我更但愿畅想的是 web3.0 语境下的 metaverse,至少能够-
毫无疑问的,只有区块链做为底层才可能实现上述的愿景。彷佛上述对于 metaverse 特性的描述过于抽象,我来脑补 Web3.0 世界里 metaverse 的一天 ——
我用私钥签名登录了 Dland,先打开个人 DeFi 面板,有几个流动性挖矿的项目收了收菜,加载 Uniswap 组件,卖掉几个项目的币,留下了我看好的项目 token,为了再赚点额外收益,组成 LP 在 Uni V3 里面提供流动性,做为流动性提供的凭证,我收到了 Uni V3 的 NFT。还别说这 NFT 还挺好看,我打开了《亿智牌》卡牌游戏,果断把卡背换成 V3 NFT 的样式。打了两把游戏,连胜,终于得到了第 1000 场胜利的成就勋章,还抽到了两张传说卡牌。我把这一枚勋章挂到了我的资料成就页第一排,数了数,如今我也是有 15 个白金游戏成就,10 个白金 DeFi 成就的用户了。前几天刚刚有 V 社的卡牌游戏内测版发布,全部《亿智牌》拥有 1000 胜成就勋章的用户均可以直接参与测试。果真,今天收获成就的我已经能够直接参与测试了,先组建一个卡组,除了游戏内的卡牌体系,居然还有一个外援卡牌池,一套牌中最多可使用两张外援卡牌,全部《亿智牌》中的传说级别卡牌均可以在游戏中使用看成外援。直觉告诉了我,《亿智牌》的卡牌要涨价,我立马打开 Opensea 交易所,发现过去几天传说级别卡牌的平均价格已经涨了 30%。——
以上的流水帐包含了几个关键点:
对于没有使用过去中心化应用的读者来讲,可能以为上面所说的如同痴人说梦。没错,在 Web2.0 的世界里面这就是在作梦,用户和数据就是护城河,怎么可能开放?
在 Web3.0 里,价值捕获的逻辑,商业模式,生产关系,组织治理方式都将会重构。过去的一年里,以上提到的 3 个关键点,在 DeFi 的世界中,已经成为了家常面饭。
对于 DeFi 老韭菜来讲,天天醒来第一件事是打开 Chrome,登录 Metamask 登录,打开若干个 tab,依次从不一样的 DeFi 项目中收菜(claim 一夜挖出的代币),再去 Uniswap/Sushiswap 卖一卖代币,找一找新的项目,参与参与某些项目的治理等等。整个过程当中,你只须要登录一次,打开的每个去中心化应用的网页所有会自动登陆,你在一个应用里资产发生的改变,在另外一个应用中无缝的同步。
4 年前我一直以为私钥和助记词的方式实在是太反人类了,如今我以为每一个应用都须要使用独立的帐户体系才是反人类,并且你们对于密码的要求还不同,有的数字+字母就好了,要求高一点的还必需要大小写+数字+符号。要不是有 1password 存了几百条帐号密码记录,估计我找回密码的邮件一年要收到成百上千次。一旦习惯这种一个帐户在 N 个应用中横着走的体验,就再也回不去了。
一个用户在链上所作的全部操做,都会以 transaction 的形式记录在区块链上,任何人均可以很方便的查看一个地址下全部的历史操做。这是一个聚合了全部去中心化应用用户行为的数据库。就仿佛就像是一个互联网公司把它的用户行为日志所有脱敏公开出来同样。不只如此,除了可以查看数据 / 分析数据,在区块链上你还能直接与这些地址(用户)产生交互。现在一个新项目发布代币,给用户进行空投几乎已是标配了,空投的对象每每是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做为条件进行筛选,找到最符合本身需求的种子用户。链上的数据分析和成就系统,将会是 metaverse 的重要组件,它能勾划出一个地址的身份,用户画像和行为模式。
每个智能合约是一段代码逻辑,就像是一块「乐高积木」,开发者能够经过创造新的「积木」和随意组合已有的「积木」,来盖一个本身「房子」,也就是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每一块「积木」,每个「房子」,都是 metaverse 的组成部分。区块链在最底层承载了数据和信息的存储,以及价值的传递。因此某种意义上,如今的以太坊和其链上应用,已经组成了一个没有炫酷前端的 metaverse。(彷佛全部 evm 兼容的公链又组成了一个更上层的 metaverse)
最终符合普通用户体验的形态也许是:
从今天这个时间点来看,一切已是不可避免的在向 Web3.0 版的 metaverse 前进,也许是 3 年,也许是 5 年才会进入大规模应用,在这中间也会还会有一个 Web2.0 和 3.0 的一个中间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