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与Windows编译器的区别

移植工做開始后的第一步就是在目标平台Linux上进行编译,并连接源码。由于需要移植的软件一般并未在Linux平台上编译过,编译的过程可能会遇到很是大的困难。普通状况下,由类型声明引发的编译错误是比較easy修复的。比方Microsoft C/C++的头文件使用__declspec( dllimport/dllexport )来输入和输出DLL函数,在Linux上,把函数声明成extern “C”,或者再结合使用DEF文件,使用对应的连接命令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困难的地方在于编译器之间存在差别的部分,同一时候这也是可能引发很是多执行时问题的重要因素,读者有必要在開始移植以前就充分了解。在此讲述一些easy被忽略并且后果比較严重的方面。

  以Visual C++ 2003和GCC 4.1.0为例。前者是Windows平台的主流编译器,兼容性良好,但是对C++标准的遵循并不严格。这意味着即便开发人员写出不太符合标准的程序,编译器也可能能容忍。相反的是,GCC对标准的遵循相对严格得多,这样很是easy形成在Windows执行良好的程序,在Linux上却引发意想不到的编译甚至执行时错误。网络

(1)基本类型大小和结构对齐

  首先是 C/C++语言基本类型的大小,以及对应的结构对齐问题。典型的样例是longkeyword。在Visual C++ 2003下,sizeof(long double)是8,其大小和double一致。但是在GCC 4.1.0上,sizeof(long double)等于12,其大小比double多4。还有一个和大小相关的问题是对齐问题。不一样编译器的默认对齐大小是不同的。普通状况下程序逻辑都跟对齐无关,但是涉及从磁盘或者网络文件里读取结构时(如解析资源),精确的对齐就是必需的。考察如下的程序段:

#include 
struct A

{
char a;
double b;
};

int main()
{
printf("%d %d %d\n", sizeof(long double), 
sizeof(long long), sizeof(A) );
return 0;
}

  上面这段程序在 Visual C++ 2003编译器默认设置下,输出结果为8 8 16;在GCC 4.1.0编译器默认设置下,其输出为12 8 12。从sizeof(A)的大小可以看出,Visual C++ 2003是按8字节对齐的,而gcc是4字节对齐的。这时需要使用#pragma pack预编译指令来改动头文件里的结构声明,或者在执行时调整内存中结构成员的位置。不管採用何种方法,对齐都是需要当心处理的事情。

  一个引发最大麻烦的基本类型是wchar_t。在Visual C/C++ 2003编译器中,wchar_t的大小是2字节,并且可以和unsigned short类型互相赋值。与此关联的一系列Unicode相关函数,比方wcslen,wcscmp等,都接受UTF16格式的Unicode串。在 GCC中,其大小是32位。与此相关的wcslen,wcscmp函数都接受UTF32格式的Unicode串。为此,必须在Linux上开发一套 UTF16接口的wcs系列函数,以保证UTF16的字符串被正确处理。与此同一时候,使用宏定义来替换wchar_tkeyword为unsigned short,以保证函数声明的兼容。函数

(2)new操做符的出错处理

  还有一个问题是new操做符的出错处理。由于编译器的设置不一样,new操做符可能具备不一样的行为。考察例如如下的代码段:

#include 
class A
{
public:
void *operator new( size_t size )
{
return NULL;
}
A()
{
printf("Constructor called\n");
a = 0;
}
private:
int a;
};

int main()
{
A *p = new A();
printf("%x\n", p );
return 0;
}

  在Visual C++ 2003中,上面的程序输出0。而GCC 4.1.0编译器的输出结果为:

   Constructor called
   Segmentation fault

  也就是说,Visual C++ 2003的编译器会检查new的返回值,假设返回为空,构造函数就再也不执行。但是gcc必须加上–fcheck-new编译參数才具备这一行为:g++ –fcheck-new test.cpp。这样在Linux上上述程序也会输出0。code

(3)结构化异常和C++异常

  还有一个更隐蔽的差别存在于异常处理。Visual C++并不遵循异常处理的C++规范。考察例如如下的程序段:

#include 
int main()
{
int* p = NULL;
try
{
*p = 0;
}
catch (...)
{
printf("caught the exception\n");
return 1;
}
return 0;
}

  读者可以本身用 Visual C++ 2003和GCC分别检验这段程序。前者生成的程序在Windows上正常执行,输出caught the exception,而后正常退出。而GCC生成的程序仅仅是输出Segmentation fault。因此在Windows上,catch语句抓住了一个异常。依照C++的标准,惟独使用throw语句,才干产生异常。但是在上面的程序段中, 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赋值语句。缘由在于,Visual C++ 2003将C++的异常处理映射成了Windows的结构化异常处理。在上面的语句中,*p = 0将引发一个Windows的异常,Visual C++将它处理成一个C++异常,并进入catch块。在Linux上,由于沒有C++异常发生,程序直接崩溃。接口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