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go 语言中,有一个预约义的接口:error
,该接口自带一个 Error()
方法,调用该方法会返回一个字符串。sql
type error interface {
Error() string
}
复制代码
调用该方法,会返回当前错误的具体结果。通常有下面几种方式生成 error。markdown
errors.New()
fmt.Errorf()
调用 errors.New()
会返回一个 error 类型的结构体,该结构体内部会实现一个 Error()
方法, 调用该方法返回的结果为调用 errors.New()
方法时传入的内容。数据结构
import (
"errors"
"fmt"
)
func divide(a, b int) (error, int) {
if b == 0 {
// 被除数为0,则构造一个 error 结构体
return errors.New("被除数不能为0"), 0
}
var result = a / b
return nil, result
}
func main() {
var err error // error 类型数据的初始值为 nil,相似于 js 中的 null
var result int
err, result = divide(1, 0)
if err == nil {
// 若是 err 为 nil,说明运行正常
fmt.Println("计算结果", result)
} else {
// 若是 err 不为 nil,说明运行出错
// 调用 error 结构体的 Error 方法,输出错误缘由
fmt.Println("计算出错", err.Error())
}
}
复制代码
能够看到,上面的代码中,因为调用 divide
除法方法时,因为传入的被除数为 0。通过判断,会抛出一个由 errors.New
构造的 error
类型的结构体。ide
咱们将调用 error.Error()
方法返回的结果输出到控制台,能够发现其返回的结果,就是传入 New
方法的值。函数
执行结果以下:ui
经过 fmt.Errorf()
方法构造的 error 结构体,与调用 errors.New()
方法的结果相似。不一样的是,fmt.Errorf()
方法会进行一次数据的格式化。spa
func divide(a, b int) (error, int) {
if b == 0 {
// 将参数进行一次格式化,格式化后的字符串放入 error 中
return fmt.Errorf("数据 %d 不合法", b), 0
}
var result = a / b
return nil, result
}
err, result := divide(1, 0)
fmt.Println("计算出错", err.Error())
复制代码
执行结果以下:3d
panic()
至关于主动中止程序运行,调用时 panic()
时,须要传入中断缘由。调用后,会在控制台输出中断缘由,以及中断时的调用堆栈。咱们能够改造一下以前的代码:日志
func divide(a, b int) (error, int) {
if b == 0 {
// 若是程序出错,直接中止运行
panic("被除数不能为0")
}
var result = a / b
return nil, result
}
func main() {
err, result := divide(1, 0)
fmt.Println("计算出错", err.Error())
}
复制代码
在运行到 panic()
处,程序直接中断,并在控制台打印出了中断缘由。code
panic()
能够理解为,js 程序中的 throw new Error()
的操做。那么,在 go 中有没有办法终止 panic()
,也就是相似于 try-catch
的操做,让程序回到正常的运行逻辑中呢?
在介绍 recover()
方法以前,还须要介绍一个 go 语言中的另外一个关键字:defer
。
defer
后的语句会在函数进行 return 操做以前调用,经常使用于资源释放
、错误捕获
、日志输出
。
func getData(table, sql) {
defer 中断链接()
db := 创建链接(table)
data := db.select(sql)
return data
}
复制代码
defer
后的语句会被存储在一个相似于栈的数据结构内,在函数结束的时候,被定义的语句按顺序出栈,越后面定义的语句越先被调用。
func divide(a, b int) int {
defer fmt.Println("除数为", b)
defer fmt.Println("被除数为", a)
result := a / b
fmt.Println("计算结果为", result)
return result
}
divide(10, 2)
复制代码
上面的代码中,咱们在函数开始运行的时候,先经过 defer
定义了两个输出语句,先输出除数
,后输出被除数
。
实际的运行结果是:
这和前面提到的,经过 defer
定义的语句会在函数结束的时候,按照出栈的方式进行执行,先定义的后执行。defer
除了会在函数结束的时候执行,出现异常的的时候也会先走 defer
的逻辑,也就是说,咱们在调用了 panic()
方法后,程序中断过程当中,也会先将 defer
内的语句运行一遍。
这里咱们从新定义以前的 divide
函数,在执行以前加上一个 defer
语句,defer
后面为一个自执行函数,该函数内会调用 recover()
方法。
recover()
方法调用后,会捕获到当前的 panic()
抛出的异常,并进行返回,若是没有异常,则返回 nil
。
func divide(a, b int) int {
// 中断以前,调用 defer 后定义的语句
defer func() {
if err := recover(); err != nil {
fmt.Println("捕获错误", err)
}
}()
if b == 0 {
// 函数运行被中断
panic("被除数不能为0")
return 0
}
return a / b
}
result := divide(1, 0)
fmt.Println("计算结果", result)
复制代码
上面的代码运行后,咱们发现以前调用 panic()
中断的程序被恢复了,并且后面的计算结果也正常进行输出了。
这就有点相似于 try-catch
的逻辑了,只是 recover
须要放在 defer
关键词后的语句中,更像是 catch
和 finally
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