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手来讲转移到 Ubuntu 第一件头痛的事情就是分区,由于它和 Windows 上的分区方式有很大的不一样,在分区前首先得明白两件事,第1、Linux 的分区规定,第2、Linux 的文件系统,当你肯定了文件系统后就能够选择一个适合本身的分区方案分区了。
第1、Linux 的分区规定
在 Linux 中规定 IDE 设备 (PATA和SATA) 前缀为 hd,SCSI 设备前缀为 sd,如:第一个 IDE 设备名为 hda,第二个名为 hdb。每个硬盘最多只能有 4 个主分区,在 Linux 中最多能够划分 16 个分区 (包括逻辑分区),并规定主分区和扩展分区占用 1 ~ 16 编号中的前 4 个。那么 hda1, hda2, hda3, hda4 就表明第一个 IDE 设备中的三个主分区和一个扩展分区,而 hda5 ~ hda16 就是逻辑分区咯。
提示:GRUB 的分区规定有所不一样,它是以数字来表示设备和分区的编号,并且是从 0 开始的,例如 Linux 分区 hda1 和 hda6,在 GRUB 里分别用 (hd0,0) 和 (hd0,5) 来表示。
第2、Linux 的文件系统
Linux 下的文件系统种类不少,现在的 Linux 内核都能很好的支持它们,在终端下输入
ls -l /lib/modules/`uname -r`/kernel/fs
查看你的内核所支持的文件系统。虽然文件系统种类多,但推荐你们使用的仍是 ext3 和 ReiserFS 这类日志式文件系统 (Journal File System),好处就是安全性高,即便忽然断电也能很好的保持数据无缺,并且在速度上也有必定的优点。
常见的日志式文件系统有 NTFS, ext3, ReiserFS, SGI 的 XFS, IBM 的 JFS 等,微软的 NTFS 是最先的日志式文件系统,但 Linux 不直接支持,不少流行的 Linux 发行版都把 ext3 当成默认文件系统,缘由是它能很容易地从 ext2 升级,ReiserFS 就没办法,连它本身的版本升级都要将磁盘从新格式化,但 ReiserFS 处理大量小文件存储操做颇有优点,产生的磁盘碎片也不多,也不会像 ext3 同样生成讨厌的 lost+fount 目录。
第3、分区方案
Linux 下最少得有 2 个分区,一个是 /swap 交换分区,一个是 / 根分区。但通常人喜欢把 /boot /home /usr /var 这些挂载到单独的分区。为何喜欢把 /boot 单独分出来,是由于一些老主板不支持大硬盘,这样就能够把 /boot 单独存放在硬盘的 1024 柱面内,不过如今还有这个必要吗?把 /var 单独分出来的缘由是,它下面存放了一些日志和常变更的零时文件,容易产生碎片,而 /usr 就至关于 Windows 下面的 Program files+Windows 目录。
那么 /swap 交换分区须要的大小,根据官方的说法,应该是实际内存的两倍,但从实际状况来看,不建议超过 1G,不低于 128M。
综上所述,我建议通常桌面用户选用 ReiserFS 文件系统,分区方案以下 (80G):
/swap 512M / 8G /home 7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