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C(Remote Procedure Call):远程过程调用,它是一种经过网络从远程计算机程序上请求服务,而不须要了解底层网络技术的思想.RPC 是一种技术思想而非一种规范或协议,常见 RPC 技术和框架有:web
目前流行的开源 RPC 框架仍是比较多的,有阿里巴巴的 Dubbo、Facebook 的 Thrift、Google 的 gRPC、Twitter 的 Finagle 等。编程
Thrift:是 Facebook 的开源 RPC 框架,主要是一个跨语言的服务开发框架。
用户只要在其之上进行二次开发就行,应用对于底层的 RPC 通信等都是透明的。不过这个对于用户来讲须要学习特定领域语言这个特性,仍是有必定成本的。json
在一个典型 RPC 的使用场景中,包含了服务发现、负载、容错、网络传输、序列化等组件,其中“RPC 协议”就指明了程序如何进行网络传输和序列化浏览器
RPC 的核心功能是指实现一个 RPC 最重要的功能模块,就是上图中的”RPC 协议”部分:安全
下面分别介绍核心 RPC 框架的重要组成:服务器
一次 RPC 调用流程以下:restful
接口调用一般包含两个部分,序列化和通讯协议。常见的序列化协议包括json、xml、hession、protobuf、thrift、text、bytes等;通讯比较流行的是http、soap、websockect,RPC一般基于TCP实现。那么restful使用的序列化协议一般是json,通讯协议是http;rpc是一种通讯协议,所以若是序列化使用json的话,那么就是json-rpc网络
RPC 的核心功能主要由 5 个模块组成,若是想要本身实现一个 RPC,最简单的方式要实现三个技术点,分别是:架构
服务寻址可使用 Call ID 映射。在本地调用中,函数体是直接经过函数指针来指定的,可是在远程调用中,函数指针是不行的,由于两个进程的地址空间是彻底不同的。并发
因此在 RPC 中,全部的函数都必须有本身的一个 ID。这个 ID 在全部进程中都是惟一肯定的。
客户端在作远程过程调用时,必须附上这个 ID。而后咱们还须要在客户端和服务端分别维护一个函数和Call ID的对应表。
当客户端须要进行远程调用时,它就查一下这个表,找出相应的 Call ID,而后把它传给服务端,服务端也经过查表,来肯定客户端须要调用的函数,而后执行相应函数的代码。
实现方式:服务注册中心。
Registry(服务发现):借助 JNDI 发布并调用了 RMI 服务。实际上,JNDI 就是一个注册表,服务端将服务对象放入到注册表中,客户端从注册表中获取服务对象。
RMI 服务在服务端实现以后须要注册到 RMI Server 上,而后客户端从指定的 RMI 地址上 Lookup 服务,调用该服务对应的方法便可完成远程方法调用。
Registry 是个很重要的功能,当服务端开发完服务以后,要对外暴露,若是没有服务注册,则客户端是无从调用的,即便服务端的服务就在那里
客户端怎么把参数值传给远程的函数呢?在本地调用中,咱们只须要把参数压到栈里,而后让函数本身去栈里读就行。
可是在远程过程调用时,客户端跟服务端是不一样的进程,不能经过内存来传递参数。
这时候就须要客户端把参数先转成一个字节流,传给服务端后,再把字节流转成本身能读取的格式。
只有二进制数据才能在网络中传输,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定义是:
这个过程叫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同理,从服务端返回的值也须要序列化反序列化的过程。
网络传输:远程调用每每用在网络上,客户端和服务端是经过网络链接的。
全部的数据都须要经过网络传输,所以就须要有一个网络传输层。网络传输层须要把 Call ID 和序列化后的参数字节流传给服务端,而后再把序列化后的调用结果传回客户端。
只要能完成这二者的,均可以做为传输层使用。所以,它所使用的协议实际上是不限的,能完成传输就行。
尽管大部分 RPC 框架都使用 TCP 协议,但其实 UDP 也能够,而 gRPC 干脆就用了 HTTP2。
TCP 的链接是最多见的,简要分析基于 TCP 的链接:一般 TCP 链接能够是按需链接(须要调用的时候就先创建链接,调用结束后就立马断掉),也能够是长链接(客户端和服务器创建起链接以后保持长期持有,无论此时有无数据包的发送,能够配合心跳检测机制按期检测创建的链接是否存活有效),多个远程过程调用共享同一个链接。
因此,要实现一个 RPC 框架,只须要把如下三点实现了就基本完成了:
在 RPC 中可选的网络传输方式有多种,能够选择 TCP 协议、UDP 协议、HTTP 协议。
由服务的调用方与服务的提供方创建 Socket 链接,并由服务的调用方经过 Socket 将须要调用的接口名称、方法名称和参数序列化后传递给服务的提供方,服务的提供方反序列化后再利用反射调用相关的方法。
将结果返回给服务的调用方,整个基于 TCP 协议的 RPC 调用大体如此。
可是在实例应用中则会进行一系列的封装,如 RMI 即是在 TCP 协议上传递可序列化的 Java 对象。
该方法更像是访问网页同样,只是它的返回结果更加单一简单。
其大体流程为:由服务的调用者向服务的提供者发送请求,这种请求的方式多是 GET、POST、PUT、DELETE 等中的一种,服务的提供者可能会根据不一样的请求方式作出不一样的处理,或者某个方法只容许某种请求方式。
而调用的具体方法则是根据 URL 进行方法调用,而方法所须要的参数多是对服务调用方传输过去的 XML 数据或者 JSON 数据解析后的结果,返回 JOSN 或者 XML 的数据结果。
因为目前有不少开源的 Web 服务器,如 Tomcat,因此其实现起来更加容易,就像作 Web 项目同样
基于 TCP 的协议实现的 RPC 调用,因为 TCP 协议处于协议栈的下层,可以更加灵活地对协议字段进行定制,减小网络开销,提升性能,实现更大的吞吐量和并发数。
可是须要更多关注底层复杂的细节,实现的代价更高。同时对不一样平台,如安卓,iOS 等,须要从新开发出不一样的工具包来进行请求发送和相应解析,工做量大,难以快速响应和知足用户需求。
基于 HTTP 协议实现的 RPC 则可使用 JSON 和 XML 格式的请求或响应数据。
而 JSON 和 XML 做为通用的格式标准(使用 HTTP 协议也须要序列化和反序列化,不过这不是该协议下关心的内容,成熟的 Web 程序已经作好了序列化内容),开源的解析工具已经至关成熟,在其上进行二次开发会很是便捷和简单。
可是因为 HTTP 协议是上层协议,发送包含同等内容的信息,使用 HTTP 协议传输所占用的字节数会比使用 TCP 协议传输所占用的字节数更高。
所以在同等网络下,经过 HTTP 协议传输相同内容,效率会比基于 TCP 协议的数据效率要低,信息传输所占用的时间也会更长,固然压缩数据,可以缩小这一差距。
在 OpenStack 中服务与服务之间使用 RESTful API 调用,而在服务内部则使用 RPC 调用各个功能模块。
正是因为使用了 RPC 来解耦服务内部功能模块,使得 OpenStack 的服务拥有扩展性强,耦合性低等优势。
OpenStack 的 RPC 架构中,加入了消息队列 RabbitMQ,这样作的目的是为了保证 RPC 在消息传递过程当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下面分析 OpenStack 中使用 RabbitMQ 如何实现 RPC 的调用。
使用 RabbitMQ 的好处:
RPC 主要用于公司内部的服务调用,性能消耗低,传输效率高,实现复杂
RESTful API 主要用于对外的异构环境,浏览器接口调用,App 接口调用,第三方接口调用等
RPC 使用场景(大型的网站,内部子系统较多、接口很是多的状况下适合使用 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