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腾讯敏捷转型系列第一篇文章《敏捷究竟是什么鬼?》讲到公司铁了心要推动敏捷,这是战略层面的决定,为何呢?html
当时的咱们并不知道公司为何必定要推行敏捷的新概念,可是后来公司的变化帮助咱们理解为何推行敏捷。微信
腾讯公司成立在1998年11月11日,2001年接入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作了SP业务以后开始盈利。到了2004年,由于腾讯有了连续三年的盈利,顺利在2004年6月16日在香港股票交易所上市。上市后又获得了一大批融资资金,因此在2005年腾讯内部作出了一次很是大的组织结构调整,将原来各自为战的部门(如图一)改成了更具拓展空间的BU(Business Unit )制度的部门(如图二)。设计
(图一:腾讯2005年前组织结构图)htm
(图二:腾讯2005年后组织结构图)blog
公司的主要业务单元就是由B线的四个业务单元承担,这时除了B1和B2的业务团队已经有基础,B3和B4都是新成立的业务团队,不管是在团队建设和业务发展仍是处于一个探索阶段。为了寻找新的市场,公司大力发展各个BU,因此B3和B4也都开始大规模的扩张,公司的人数从不到2000人规模快速扩张到4000人的规模。如图三所示,根据业务的发展,能够预见会很快超过万人大关。游戏
(图三:历年腾讯员工总数)项目管理
业务多了,收入多了,团队规模变大了,可是公司的管理层,尤为是CTO Tony发现不少很差的端倪。敏捷中把这些很差的端倪叫作“坏味道” (Bad Smell)。这些“坏味道”的突出表现就是“决策愈来愈慢”、“流程愈来愈长”和“团队距离用户愈来愈远”,俗称“大企业病”。因而Tony就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经过游历和交流,Tony决定要在公司内部引进敏捷解决“大企业病”。get
战略层面是肯定的,那么战术层面呢?博客
战术层面其实很是的柔性,整个转变并非始自管理,而是从文化着手。it
公司当时的举措有几个:
● 设立公司级的敏捷研发奖
为了激发敏捷团队的信心,这个奖项是每半年评选一次。评选的标准主要是考核迭代节奏是否稳定、信息是否透明、团队是否兴奋以及敏捷思想是否改进及传播。早期也没有那么多很是明显的成绩,可是只要沿着敏捷的方向有一丝一毫的进步,公司都尽可能把成绩放大,给予团队荣誉以及更多的鼓励。
●鼓励各个BU申报试行团队
每一个BU都要鼓励至少一支团队开始先行先试。企业发展系统找的是QQMail团队(后来微信的前身),B1找的是手机QQ团队,B2找的是QQ空间团队,B3找的是腾讯新闻团队,B4总体比较反对,暂时没有接入。B4的业务是游戏,2007年游戏主要都是端游的天下,动辄3~5年的研发周期,彷佛理由很充分,公司暂时也没有强求。后来到2010年后,他们也逐步从自身惨痛的经历,教育了团队:再不拥抱敏捷是不行了。
●引入敏捷教练进行手把手辅导团队
引入敏捷教练手把手的辅导团队,当时为了鼓励试行团队的积极性,专门引入了外部敏捷教练,入驻各个敏捷团队,只要这个团队愿意试行敏捷,就会配白板,3M贴纸,胶带等上课须要的物资。“帅哥来多少的敏捷”这是敏捷教练最长说的一句话,他们脑子里彷佛有无数的实践方法,可是并不会一会儿都掏出来,须要引入什么都是询问团队的意见。
手机QQ团队当时首选尝试的是每日晨会。天天早上,整个部门就发现他们团队不同凡响,每日晨会都是站起来开会的。一开始更像是汇报会,你们开会就是汇报给leader,leader点评一下就散了,感受leader就是天天来监督你们的工做。后来敏捷教练指导团队,每日晨会主要是暴露问题,不是汇报会,因此你们说的内容应该是:
昨天在团队里看到的问题
今天您的担忧和须要的帮助
晨会时间早期比较长,每一个人都说了昨天作了什么,今天要作什么之类的流水帐,发现如何强调都没有办法规避,根本缘由是工做进度的沟通没有透彻,后来敏捷教练就建议你们引入“故事墙”才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
腾讯的敏捷转型就是这么一个自顶而下的设计,自下而上的实践构成的过程。这个转型过程当中,没有违和感,每次都是在问题充分暴露后引入新的敏捷实践来解决问题。
敏捷这把星星之火就这样慢慢烧着。
#系列文章#
第一辑:我亲历的鹅厂敏捷转型
NO.2 帅哥,来多少的敏捷
NO.3 Scrum有什么好
NO.4 为何敏捷团队不要超过15人
NO.5 需求没作完能够发布嘛
NO.6 如何打造称手的武器
NO.7 QQ邮箱怎么成为行业第一的
NO.8 你爱上手机QQ么
NO.9 每天系列每天见哟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老布谈敏捷”(ID:bootagile)
做者:薛军/Boots,现任:深圳市一块儿六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腾讯大学外聘高级讲师,业问特聘腾讯之道讲师。曾任腾讯项目管理通道委员会会长,腾讯项目管理P4专家,敏捷教练,腾讯LBS总监
本文由@薛军 原创发布于博客园,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