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底的一次茶话会,你们又对KPI乱喷了一阵,有些想法,不妨再乱说一番,反正KPI这个东西也不是咱们能定下来的,下面有些内容通过简化,有些内容不便细说,你们看看就好。
以前的模型,把产品的KPI细分红两个:付费用户数由销售部门来背,活跃度(=活跃用户/付费用户)由产品部门来背。产生的问题上一篇有过描述,根本性的一句话:付费用户中有至关的用户并无真正的用过产品(缘由不少,好比有相似手机销售里骗“返点”的作法),不可能变成活跃用户,而销售部门和经销商一心冲用户数,也无论这批人的死活。
到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也想了好久,这几天发现,必需要引入以前一直常常提,但从未真正体会到其重要性的职能部门——服务部门。渠道不单单是销售的渠道,仍是服务的渠道。联想一下传统的商品,如家电,在经过卖场创建了销售渠道之后,必然有落地的售后服务网点,而咱们卖的是软件,也就意味着并不像买推广那样卖出去就完事,而是须要有面对面服务的,这就意味着经销商必需要作服务,而咱们也只能依靠经销商作服务(可怜的是,这批经销商是作推广起家的,服务力量实在是弱)。固然,咱们做为厂商对经销商的控制也就要分两条线走,如图。
思路继续下去,就是要变两步走为三步走。经过一系列的定义,给出一个“使用用户”的概念,而对于KPI,不是回归到你们一块儿背全部,而是进一步细分为三块:
Ø 付费用户,销售部门背,让“用户”买下来;
现状是“经销”与“代理”模式混合存在,咱们也不妨默认“经销商先批发再零售”。
Ø 使用率(=使用用户/付费用户),服务部门背,让end user用起来;
产品卖出去,是指完成“厂商-购买者”的一步,购买者多是经销商,多是中小企业老板,但极可能不是end user,服务要完成的就是让打通产品到end user的路。
Ø 活跃度(活跃用户/使用用户),产品部门背,让end user用好。
好理想啊,若是这样,咱们就轻松多了。更理想的一个作法,对经销商的两条线监控都要和直接利益“钱”,挂钩,并非销售完了就给钱,而是服务很差也不给钱,这样也就不怕使用率上不去了,本质上是将KPI下放到经销商那里,大家赚了钱,也该多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