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三大核心技术

转自:http://blog.csdn.net/hguisu/article/details/7244798javascript

转自:http://blog.csdn.net/hguisu/article/details/7244981php

转自:http://blog.csdn.net/hguisu/article/details/7244991html

本文转载了Google的三大核心技术,做为学习的记录须要的时候及时翻看。java

The Google File System中文版

译者:alex

摘要

咱们设计并实现了Google GFS文件系统,一个面向大规模数据密集型应用的、可伸缩的分布式文件系统。GFS虽然运行在廉价的广泛硬件设备上,可是它依然了提供灾难冗余的能力,为大量客户机提供了高性能的服务。
 
虽然GFS的设计目标与许多传统的分布式文件系统有不少相同之处,可是,咱们的设计仍是以咱们对本身的应用的负载状况和技术环境的分析为基础的,无论如今仍是未来,GFS和早期的分布式文件系统的设想都有明显的不一样。因此咱们从新审视了传统文件系统在设计上的折衷选择,衍生出了彻底不一样的设计思路。
 
GFS彻底知足了咱们对存储的需求。GFS做为存储平台已经被普遍的部署在Google内部,存储咱们的服务产生和处理的数据,同时还用于那些须要大规模数据集的研究和开发工做。目前为止,最大的一个集群利用数千台机器的数千个硬盘,提供了数百TB的存储空间,同时为数百个客户机服务。
 
在本论文中,咱们展现了可以支持分布式应用的文件系统接口的扩展,讨论咱们设计的许多方面,最后列出了小规模性能测试以及真实生产系统中性能相关数据。
 

分类和主题描述

D [4]: 3—D分布文件系统

经常使用术语

设计,可靠性,性能,测量

关键词

容错,可伸缩性,数据存储,集群存储

1. 简介

为了知足Google迅速增加的数据处理需求,咱们设计并实现了Google文件系统(Google File System – GFS)。GFS与传统的分布式文件系统有着不少相同的设计目标,好比,性能、可伸缩性、可靠性以及可用性。可是,咱们的设计还基于咱们对咱们本身的应用的负载状况和技术环境的观察的影响,无论如今仍是未来,GFS和早期文件系统的假设都有明显的不一样。因此咱们从新审视了传统文件系统在设计上的折衷选择,衍生出了彻底不一样的设计思路。
 
首先,组件失效被认为是常态事件,而不是意外事件。GFS包括几百甚至几千台普通的廉价设备组装的存储机器,同时被至关数量的客户机访问。GFS组件的数量和质量致使在事实上,任何给定时间内都有可能发生某些组件没法工做,某些组件没法从它们目前的失效状态中恢复。咱们遇到过各类各样的问题,好比应用程序bug、操做系统的bug、人为失误,甚至还有硬盘、内存、链接器、网络以及电源失效等形成的问题。因此,持续的监控、错误侦测、灾难冗余以及自动恢复的机制必须集成在GFS中。
 
其次,以一般的标准衡量,咱们的文件很是巨大。数GB的文件很是广泛。每一个文件一般都包含许多应用程序对象,好比web文档。当咱们常常须要处理快速增加的、而且由数亿个对象构成的、数以TB的数据集时,采用管理数亿个KB大小的小文件的方式是很是不明智的,尽管有些文件系统支持这样的管理方式。所以,设计的假设条件和参数,好比I/O操做和Block的尺寸都须要从新考虑。
 
第三,绝大部分文件的修改是采用在文件尾部追加数据,而不是覆盖原有数据的方式。对文件的随机写入操做在实际中几乎不存在。一旦写完以后,对文件的操做就只有读,并且一般是按顺序读。大量的数据符合这些特性,好比:数据分析程序扫描的超大的数据集;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生成的连续的数据流;存档的数据;由一台机器生成、另一台机器处理的中间数据,这些中间数据的处理多是同时进行的、也多是后续才处理的。对于这种针对海量文件的访问模式,客户端对数据块缓存是没有意义的,数据的追加操做是性能优化和原子性保证的主要考量因素。
 
第四,应用程序和文件系统API的协同设计提升了整个系统的灵活性。好比,咱们放松了对GFS一致性模型的要求,这样就减轻了文件系统对应用程序的苛刻要求,大大简化了GFS的设计。咱们引入了原子性的记录追加操做,从而保证多个客户端可以同时进行追加操做,不须要额外的同步操做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本文后面还有对这些问题的细节的详细讨论。
 
Google已经针对不一样的应用部署了多套GFS集群。最大的一个集群拥有超过1000个存储节点,超过300TB的硬盘空间,被不一样机器上的数百个客户端接二连三的频繁访问。 

2.设计概述

2.1设计预期

在设计知足咱们需求的文件系统时候,咱们的设计目标既有机会、又有挑战。以前咱们已经提到了一些须要关注的关键点,这里咱们将设计的预期目标的细节展开讨论。node

  • 系统由许多廉价的普通组件组成,组件失效是一种常态。系统必须持续监控自身的状态,它必须将组件失效做为一种常态,可以迅速地侦测、冗余并恢复失效的组件。
  • 系统存储必定数量的大文件。咱们预期会有几百万文件,文件的大小一般在100MB或者以上。数个GB大小的文件也是广泛存在,而且要可以被有效的管理。系统也必须支持小文件,可是不须要针对小文件作专门的优化。
  • 系统的工做负载主要由两种读操做组成:大规模的流式读取和小规模的随机读取。大规模的流式读取一般一次读取数百KB的数据,更常见的是一次读取1MB甚至更多的数据。来自同一个客户机的连续操做一般是读取同一个文件中连续的一个区域。小规模的随机读取一般是在文件某个随机的位置读取几个KB数据。若是应用程序对性能很是关注,一般的作法是把小规模的随机读取操做合并并排序,以后按顺序批量读取,这样就避免了在文件中先后来回的移动读取位置。
  • 系统的工做负载还包括许多大规模的、顺序的、数据追加方式的写操做。通常状况下,每次写入的数据的大小和大规模读相似。数据一旦被写入后,文件就不多会被修改了。系统支持小规模的随机位置写入操做,可是可能效率不彰。
  • 系统必须高效的、行为定义明确的(alex注:well-defined)实现多客户端并行追加数据到同一个文件里的语意。咱们的文件一般被用于”生产者-消费者“队列,或者其它多路文件合并操做。一般会有数百个生产者,每一个生产者进程运行在一台机器上,同时对一个文件进行追加操做。使用最小的同步开销来实现的原子的多路追加数据操做是必不可少的。文件能够在稍后读取,或者是消费者在追加的操做的同时读取文件。
  • 高性能的稳定网络带宽远比低延迟重要。咱们的目标程序绝大部分要求可以高速率的、大批量的处理数据,极少有程序对单一的读写操做有严格的响应时间要求。

2.2 接口

GFS提供了一套相似传统文件系统的API接口函数,虽然并非严格按照POSIX等标准API的形式实现的。文件以分层目录的形式组织,用路径名来标识。咱们支持经常使用的操做,如建立新文件、删除文件、打开文件、关闭文件、读和写文件。
 
另外,GFS提供了快照和记录追加操做。快照以很低的成本建立一个文件或者目录树的拷贝。记录追加操做容许多个客户端同时对一个文件进行数据追加操做,同时保证每一个客户端的追加操做都是原子性的。这对于实现多路结果合并,以及”生产者-消费者”队列很是有用,多个客户端能够在不须要额外的同步锁定的状况下,同时对一个文件追加数据。咱们发现这些类型的文件对于构建大型分布应用是很是重要的。快照和记录追加操做将在3.4和3.3节分别讨论。

2.3 架构

一个GFS集群包含一个单独的Master节点 (alex注:这里的一个单独的Master节点的含义是GFS系统中只存在一个逻辑上的Master组件。后面咱们还会提到Master节点复制,所以,为了理解方便,咱们把Master节点视为一个逻辑上的概念,一个逻辑的Master节点包括两台物理主机,即两台Master服务器)、多台Chunk服务器,而且同时被多个客户端访问,如图1所示。全部的这些机器一般都是普通的Linux机器,运行着用户级别(user-level)的服务进程。咱们能够很容易的把Chunk服务器和客户端都放在同一台机器上,前提是机器资源容许,而且咱们可以接受不可靠的应用程序代码带来的稳定性下降的风险。
GFS存储的文件都被分割成固定大小的Chunk。在Chunk建立的时候,Master服务器会给每一个Chunk分配一个不变的、全球惟一的64位的Chunk标识。Chunk服务器把Chunk以linux文件的形式保存在本地硬盘上,而且根据指定的Chunk标识和字节范围来读写块数据。出于可靠性的考虑,每一个块都会复制到多个块服务器上。缺省状况下,咱们使用3个存储复制节点,不过用户能够为不一样的文件命名空间设定不一样的复制级别。
 
Master节点管理全部的文件系统元数据。这些元数据包括名字空间、访问控制信息、文件和Chunk的映射信息、以及当前Chunk的位置信息。Master节点还管理着系统范围内的活动,好比,Chunk租用管理 (alex注:BDB也有关于lease的描述,不知道是否相同)、孤儿Chunk (alex注:orphaned chunks)的回收、以及Chunk在Chunk服务器之间的迁移。Master节点使用心跳信息周期地和每一个Chunk服务器通信,发送指令到各个Chunk服务器并接收Chunk服务器的状态信息。
 
GFS客户端代码以库的形式被连接到客户程序里。客户端代码实现了GFS文件系统的API接口函数、应用程序与Master节点和Chunk服务器通信、以及对数据进行读写操做。客户端和Master节点的通讯只获取元数据,全部的数据操做都是由客户端直接和Chunk服务器进行交互的。咱们不提供POSIX标准的API的功能,所以,GFS API调用不须要深刻到Linux vnode级别。
 
不管是客户端仍是Chunk服务器都不须要缓存文件数据。客户端缓存数据几乎没有什么用处,由于大部分程序要么以流的方式读取一个巨大文件,要么工做集太大根本没法被缓存。无需考虑缓存相关的问题也简化了客户端和整个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不过,客户端会缓存元数据。)Chunk服务器不须要缓存文件数据的缘由是,Chunk以本地文件的方式保存,Linux操做系统的文件系统缓存会把常常访问的数据缓存在内存中。

2.4 单一Master节点

单一的Master节点的策略大大简化了咱们的设计。单一的Master节点能够经过全局的信息精肯定位Chunk的位置以及进行复制决策。另外,咱们必须减小对Master节点的读写,避免Master节点成为系统的瓶颈。客户端并不经过Master节点读写文件数据。反之,客户端向Master节点询问它应该联系的Chunk服务器。客户端将这些元数据信息缓存一段时间,后续的操做将直接和Chunk服务器进行数据读写操做。
 
咱们利用图1解释一下一次简单读取的流程。首先,客户端把文件名和程序指定的字节偏移,根据固定的Chunk大小,转换成文件的Chunk索引。而后,它把文件名和Chunk索引起送给Master节点。Master节点将相应的Chunk标识和副本的位置信息发还给客户端。客户端用文件名和Chunk索引做为key缓存这些信息。
 
以后客户端发送请求到其中的一个副本处,通常会选择最近的。请求信息包含了Chunk的标识和字节范围。在对这个Chunk的后续读取操做中,客户端没必要再和Master节点通信了,除非缓存的元数据信息过时或者文件被从新打开。实际上,客户端一般会在一次请求中查询多个Chunk信息,Master节点的回应也可能包含了紧跟着这些被请求的Chunk后面的Chunk的信息。在实际应用中,这些额外的信息在没有任何代价的状况下,避免了客户端和Master节点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几回通信。

2.5 Chunk尺寸

Chunk的大小是关键的设计参数之一。咱们选择了64MB,这个尺寸远远大于通常文件系统的Block size。每一个Chunk的副本都以普通Linux文件的形式保存在Chunk服务器上,只有在须要的时候才扩大。惰性空间分配策略避免了因内部碎片形成的空间浪费,内部碎片或许是对选择这么大的Chunk尺寸最具争议一点。
 
选择较大的Chunk尺寸有几个重要的优势。首先,它减小了客户端和Master节点通信的需求,由于只须要一次和Mater节点的通讯就能够获取Chunk的位置信息,以后就能够对同一个Chunk进行屡次的读写操做。这种方式对下降咱们的工做负载来讲效果显著,由于咱们的应用程序一般是连续读写大文件。即便是小规模的随机读取,采用较大的Chunk尺寸也带来明显的好处,客户端能够轻松的缓存一个数TB的工做数据集全部的Chunk位置信息。其次,采用较大的Chunk尺寸,客户端可以对一个块进行屡次操做,这样就能够经过与Chunk服务器保持较长时间的TCP链接来减小网络负载。第三,选用较大的Chunk尺寸减小了Master节点须要保存的元数据的数量。这就容许咱们把元数据所有放在内存中,在2.6.1节咱们会讨论元数据所有放在内存中带来的额外的好处。
 
另外一方面,即便配合惰性空间分配,采用较大的Chunk尺寸也有其缺陷。小文件包含较少的Chunk,甚至只有一个Chunk。当有许多的客户端对同一个小文件进行屡次的访问时,存储这些Chunk的Chunk服务器就会变成热点。在实际应用中,因为咱们的程序一般是连续的读取包含多个Chunk的大文件,热点还不是主要的问题。
 
然而,当咱们第一次把GFS用于批处理队列系统的时候,热点的问题仍是产生了:一个可执行文件在GFS上保存为single-chunk文件,以后这个可执行文件在数百台机器上同时启动。存放这个可执行文件的几个Chunk服务器被数百个客户端的并发请求访问致使系统局部过载。咱们经过使用更大的复制参数来保存可执行文件,以及错开批处理队列系统程序的启动时间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个可能的长效解决方案是,在这种的状况下,容许客户端从其它客户端读取数据。

2.6 元数据

Master服务器 (alex注:注意逻辑的Master节点和物理的Master服务器的区别。后续咱们谈的是每一个Master服务器的行为,如存储、内存等等,所以咱们将所有使用物理名称)存储3种主要类型的元数据,包括:文件和Chunk的命名空间、文件和Chunk的对应关系、每一个Chunk副本的存放地点。全部的元数据都保存在Master服务器的内存中。前两种类型的元数据(命名空间、文件和Chunk的对应关系)同时也会以记录变动日志的方式记录在操做系统的系统日志文件中,日志文件存储在本地磁盘上,同时日志会被复制到其它的远程Master服务器上。采用保存变动日志的方式,咱们可以简单可靠的更新Master服务器的状态,而且不用担忧Master服务器崩溃致使数据不一致的风险。Master服务器不会持久保存Chunk位置信息。Master服务器在启动时,或者有新的Chunk服务器加入时,向各个Chunk服务器轮询它们所存储的Chunk的信息。

2.6.1 内存中的数据结构

由于元数据保存在内存中,因此Master服务器的操做速度很是快。而且,Master服务器能够在后台简单而高效的周期性扫描本身保存的所有状态信息。这种周期性的状态扫描也用于实现Chunk垃圾收集、在Chunk服务器失效的时从新复制数据、经过Chunk的迁移实现跨Chunk服务器的负载均衡以及磁盘使用情况统计等功能。4.3和4.4章节将深刻讨论这些行为。
 
将元数据所有保存在内存中的方法有潜在问题:Chunk的数量以及整个系统的承载能力都受限于Master服务器所拥有的内存大小。可是在实际应用中,这并非一个严重的问题。Master服务器只须要不到64个字节的元数据就可以管理一个64MB的Chunk。因为大多数文件都包含多个Chunk,所以绝大多数Chunk都是满的,除了文件的最后一个Chunk是部分填充的。一样的,每一个文件的在命名空间中的数据大小一般在64字节如下,由于保存的文件名是用前缀压缩算法压缩过的。
 
即使是须要支持更大的文件系统,为Master服务器增长额外内存的费用是不多的,而经过增长有限的费用,咱们就可以把元数据所有保存在内存里,加强了系统的简洁性、可靠性、高性能和灵活性。

2.6.2 Chunk位置信息

Master服务器并不保存持久化保存哪一个Chunk服务器存有指定Chunk的副本的信息。Master服务器只是在启动的时候轮询Chunk服务器以获取这些信息。Master服务器可以保证它持有的信息始终是最新的,由于它控制了全部的Chunk位置的分配,并且经过周期性的心跳信息监控Chunk服务器的状态。mysql

最初设计时,咱们试图把Chunk的位置信息持久的保存在Master服务器上,可是后来咱们发如今启动的时候轮询Chunk服务器,以后按期轮询更新的方式更简单。这种设计简化了在有Chunk服务器加入集群、离开集群、改名、失效、以及重启的时候,Master服务器和Chunk服务器数据同步的问题。在一个拥有数百台服务器的集群中,这类事件会频繁的发生。linux

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这个设计决策:只有Chunk服务器才能最终肯定一个Chunk是否在它的硬盘上。咱们从没有考虑过在Master服务器上维护一个这些信息的全局视图,由于Chunk服务器的错误可能会致使Chunk自动消失(好比,硬盘损坏了或者没法访问了),亦或者操做人员可能会重命名一个Chunk服务器。程序员

2.6.3 操做日志

操做日志包含了关键的元数据变动历史记录。这对GFS很是重要。这不只仅是由于操做日志是元数据惟一的持久化存储记录,它也做为判断同步操做顺序的逻辑时间基线(alex注:也就是经过逻辑日志的序号做为操做发生的逻辑时间,相似于事务系统中的LSN)。文件和Chunk,连同它们的版本(参考4.5节),都由它们建立的逻辑时间惟一的、永久的标识。web

操做日志很是重要,咱们必须确保日志文件的完整,确保只有在元数据的变化被持久化后,日志才对客户端是可见的。不然,即便Chunk自己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咱们仍有可能丢失整个文件系统,或者丢失客户端最近的操做。因此,咱们会把日志复制到多台远程机器,而且只有把相应的日志记录写入到本地以及远程机器的硬盘后,才会响应客户端的操做请求。Master服务器会收集多个日志记录后批量处理,以减小写入磁盘和复制对系统总体性能的影响。正则表达式

Master服务器在灾难恢复时,经过重演操做日志把文件系统恢复到最近的状态。为了缩短Master启动的时间,咱们必须使日志足够小 (alex注:即重演系统操做的日志量尽可能的少)。Master服务器在日志增加到必定量时对系统状态作一次Checkpoint (alex注:Checkpoint是一种行为,一种对数据库状态做一次快照的行为),将全部的状态数据写入一个Checkpoint文件 (alex注:并删除以前的日志文件)。 在灾难恢复的时候,Master服务器就经过从磁盘上读取这个Checkpoint文件,以及重演Checkpoint以后的有限个日志文件就可以恢复系统。Checkpoint文件以压缩B-树形势的数据结构存储,能够直接映射到内存,在用于命名空间查询时无需额外的解析。这大大提升了恢复速度,加强了可用性。

 

因为建立一个Checkpoint文件须要必定的时间,因此Master服务器的内部状态被组织为一种格式,这种格式要确保在Checkpoint过程当中不会阻塞正在进行的修改操做。Master服务器使用独立的线程切换到新的日志文件和建立新的Checkpoint文件。新的Checkpoint文件包括切换前全部的修改。对于一个包含数百万个文件的集群,建立一个Checkpoint文件须要1分钟左右的时间。建立完成后,Checkpoint文件会被写入在本地和远程的硬盘里。

Master服务器恢复只须要最新的Checkpoint文件和后续的日志文件。旧的Checkpoint文件和日志文件能够被删除,可是为了应对灾难性的故障(alex注:catastrophes,数据备份相关文档中常常会遇到这个词,表示一种超出预期范围的灾难性事件),咱们一般会多保存一些历史文件。Checkpoint失败不会对正确性产生任何影响,由于恢复功能的代码能够检测并跳过没有完成的Checkpoint文件。

2.7 一致性模型

GFS支持一个宽松的一致性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很好的支撑咱们的高度分布的应用,同时还保持了相对简单且容易实现的优势。本节咱们讨论GFS的一致性的保障机制,以及对应用程序的意义。咱们也着重描述了GFS如何管理这些一致性保障机制,可是实现的细节将在本论文的其它部分讨论。

2.7.1 GFS一致性保障机制

文件命名空间的修改(例如,文件建立)是原子性的。它们仅由Master节点的控制:命名空间锁提供了原子性和正确性(4.1章)的保障;Master节点的操做日志定义了这些操做在全局的顺序(2.6.3章)。

 

数据修改后文件region(alex注:region这个词用中文很是难以表达,我认为应该是修改操做所涉及的文件中的某个范围)的状态取决于操做的类型、成功与否、以及是否同步修改。表1总结了各类操做的结果。若是全部客户端,不管从哪一个副本读取,读到的数据都同样,那么咱们认为文件region是“一致的”;若是对文件的数据修改以后,region是一致的,而且客户端可以看到写入操做所有的内容,那么这个region是“已定义的”。当一个数据修改操做成功执行,而且没有受到同时执行的其它写入操做的干扰,那么影响的region就是已定义的(隐含了一致性):全部的客户端均可以看到写入的内容。并行修改操做成功完成以后,region处于一致的、未定义的状态:全部的客户端看到一样的数据,可是没法读到任何一次写入操做写入的数据。一般状况下,文件region内包含了来自多个修改操做的、混杂的数据片断。失败的修改操做致使一个region处于不一致状态(同时也是未定义的):不一样的客户在不一样的时间会看到不一样的数据。后面咱们将描述应用如何区分已定义和未定义的region。应用程序没有必要再去细分未定义region的不一样类型。

数据修改操做分为写入或者记录追加两种。写入操做把数据写在应用程序指定的文件偏移位置上。即便有多个修改操做并行执行时,记录追加操做至少能够把数据原子性的追加到文件中一次,可是偏移位置是由GFS选择的(3.3章) (alex注:这句话有点费解,其含义是全部的追加写入都会成功,可是有可能被执行了屡次,并且每次追加的文件偏移量由GFS本身计算)。(相比而言,一般说的追加操做写的偏移位置是文件的尾部。)GFS返回给客户端一个偏移量,表示了包含了写入记录的、已定义的region的起点。另外,GFS可能会在文件中间插入填充数据或者重复记录。这些数据占据的文件region被认定是不一致的,这些数据一般比用户数据小的多。

 

通过了一系列的成功的修改操做以后,GFS确保被修改的文件region是已定义的,而且包含最后一次修改操做写入的数据。GFS经过如下措施确保上述行为:(a) 对Chunk的全部副本的修改操做顺序一致(3.1章),(b)使用Chunk的版本号来检测副本是否由于它所在的Chunk服务器宕机(4.5章)而错过了修改操做而致使其失效。失效的副本不会再进行任何修改操做,Master服务器也再也不返回这个Chunk副本的位置信息给客户端。它们会被垃圾收集系统尽快回收。

因为Chunk位置信息会被客户端缓存,因此在信息刷新前,客户端有可能从一个失效的副本读取了数据。在缓存的超时时间和文件下一次被打开的时间之间存在一个时间窗,文件再次被打开后会清除缓存中与该文件有关的全部Chunk位置信息。并且,因为咱们的文件大多数都是只进行追加操做的,因此,一个失效的副本一般返回一个提早结束的Chunk而不是过时的数据。当一个Reader (alex注:本文中将用到两个专有名词,Reader和Writer,分别表示执行GFS读取和写入操做的程序)从新尝试并联络Master服务器时,它就会马上获得最新的Chunk位置信息。

 

即便在修改操做成功执行很长时间以后,组件的失效也可能损坏或者删除数据。GFS经过Master服务器和全部Chunk服务器的按期“握手”来找到失效的Chunk服务器,而且使用Checksum来校验数据是否损坏(5.2章)。一旦发现问题,数据要尽快利用有效的副本进行恢复(4.3章)。只有当一个Chunk的全部副本在GFS检测到错误并采起应对措施以前所有丢失,这个Chunk才会不可逆转的丢失。在通常状况下GFS的反应时间 (alex注:指Master节点检测到错误并采起应对措施)是几分钟。即便在这种状况下,Chunk也只是不可用了,而不是损坏了:应用程序会收到明确的错误信息而不是损坏的数据。

2.7.2 程序的实现

使用GFS的应用程序能够利用一些简单技术实现这个宽松的一致性模型,这些技术也用来实现一些其它的目标功能,包括:尽可能采用追加写入而不是覆盖,Checkpoint,自验证的写入操做,自标识的记录。
 
在实际应用中,咱们全部的应用程序对文件的写入操做都是尽可能采用数据追加方式,而不是覆盖方式。一种典型的应用,应用程序从头至尾写入数据,生成了一个文件。写入全部数据以后,应用程序自动将文件更名为一个永久保存的文件名,或者周期性的做Checkpoint,记录成功写入了多少数据。Checkpoint文件能够包含程序级别的校验和。Readers仅校验并处理上个Checkpoint以后产生的文件region,这些文件region的状态必定是已定义的。这个方法知足了咱们一致性和并发处理的要求。追加写入比随机位置写入更加有效率,对应用程序的失败处理更具备弹性。Checkpoint可让Writer以渐进的方式从新开始,而且能够防止Reader处理已经被成功写入,可是从应用程序的角度来看还并未完成的数据。
 
咱们再来分析另外一种典型的应用。许多应用程序并行的追加数据到同一个文件,好比进行结果的合并或者是一个生产者-消费者队列。记录追加方式的“至少一次追加”的特性保证了Writer的输出。Readers使用下面的方法来处理偶然性的填充数据和重复内容。Writers在每条写入的记录中都包含了额外的信息,例如Checksum,用来验证它的有效性。Reader能够利用Checksum识别和抛弃额外的填充数据和记录片断。若是应用不能容忍偶尔的重复内容(好比,若是这些重复数据触发了非幂等操做),能够用记录的惟一标识符来过滤它们,这些惟一标识符一般用于命名程序中处理的实体对象,例如web文档。这些记录I/O功能 (alex注:These functionalities for record I/O)(除了剔除重复数据)都包含在咱们的程序共享的库中,而且适用于Google内部的其它的文件接口实现。因此,相同序列的记录,加上一些偶尔出现的重复数据,都被分发到Reader了。

3. 系统交互

咱们在设计这个系统时,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最小化全部操做和Master节点的交互。带着这样的设计理念,咱们如今描述一下客户机、Master服务器和Chunk服务器如何进行交互,以实现数据修改操做、原子的记录追加操做以及快照功能。

3.1 租约(lease)和变动顺序

(alex注:lease是数据库中的一个术语)

变动是一个会改变Chunk内容或者元数据的操做,好比写入操做或者记录追加操做。变动操做会在Chunk的全部副本上执行。咱们使用租约(lease)机制来保持多个副本间变动顺序的一致性。Master节点为Chunk的一个副本创建一个租约,咱们把这个副本叫作主Chunk。主Chunk对Chunk的全部更改操做进行序列化。全部的副本都听从这个序列进行修改操做。所以,修改操做全局的顺序首先由Master节点选择的租约的顺序决定,而后由租约中主Chunk分配的序列号决定。

设计租约机制的目的是为了最小化Master节点的管理负担。租约的初始超时设置为60秒。不过,只要Chunk被修改了,主Chunk就能够申请更长的租期,一般会获得Master节点的确认并收到租约延长的时间。这些租约延长请求和批准的信息一般都是附加在Master节点和Chunk服务器之间的心跳消息中来传递。有时Master节点会试图提早取消租约(例如,Master节点想取消在一个已经被更名的文件上的修改操做)。即便Master节点和主Chunk失去联系,它仍然能够安全地在旧的租约到期后和另一个Chunk副本签定新的租约。

 

在图2中,咱们依据步骤编号,展示写入操做的控制流程。

  1. 客户机向Master节点询问哪个Chunk服务器持有当前的租约,以及其它副本的位置。若是没有一个Chunk持有租约,Master节点就选择其中一个副本创建一个租约(这个步骤在图上没有显示)。
  2. Master节点将主Chunk的标识符以及其它副本(又称为secondary副本、二级副本)的位置返回给客户机。客户机缓存这些数据以便后续的操做。只有在主Chunk不可用,或者主Chunk回复信息代表它已再也不持有租约的时候,客户机才须要从新跟Master节点联系。
  3. 客户机把数据推送到全部的副本上。客户机能够以任意的顺序推送数据。Chunk服务器接收到数据并保存在它的内部LRU缓存中,一直到数据被使用或者过时交换出去。因为数据流的网络传输负载很是高,经过分离数据流和控制流,咱们能够基于网络拓扑状况对数据流进行规划,提升系统性能,而不用去理会哪一个Chunk服务器保存了主Chunk。3.2章节会进一步讨论这点。
  4. 当全部的副本都确认接收到了数据,客户机发送写请求到主Chunk服务器。这个请求标识了早前推送到全部副本的数据。主Chunk为接收到的全部操做分配连续的序列号,这些操做可能来自不一样的客户机,序列号保证了操做顺序执行。它以序列号的顺序把操做应用到它本身的本地状态中(alex注:也就是在本地执行这些操做,这句话按字面翻译有点费解,也许应该翻译为“它顺序执行这些操做,并更新本身的状态”)
  5. 主Chunk把写请求传递到全部的二级副本。每一个二级副本依照主Chunk分配的序列号以相同的顺序执行这些操做。
  6. 全部的二级副本回复主Chunk,它们已经完成了操做。
  7. 主Chunk服务器(alex注:即主Chunk所在的Chunk服务器)回复客户机。任何副本产生的任何错误都会返回给客户机。在出现错误的状况下,写入操做可能在主Chunk和一些二级副本执行成功。(若是操做在主Chunk上失败了,操做就不会被分配序列号,也不会被传递。)客户端的请求被确认为失败,被修改的region处于不一致的状态。咱们的客户机代码经过重复执行失败的操做来处理这样的错误。在从头开始重复执行以前,客户机会先从步骤(3)到步骤(7)作几回尝试。
 
若是应用程序一次写入的数据量很大,或者数据跨越了多个Chunk,GFS客户机代码会把它们分红多个写操做。这些操做都遵循前面描述的控制流程,可是可能会被其它客户机上同时进行的操做打断或者覆盖。所以,共享的文件region的尾部可能包含来自不一样客户机的数据片断,尽管如此,因为这些分解后的写入操做在全部的副本上都以相同的顺序执行完成,Chunk的全部副本都是一致的。这使文件region处于2.7节描述的一致的、可是未定义的状态。

 

3.2 数据流

为了提升网络效率,咱们采起了把数据流和控制流分开的措施。在控制流从客户机到主Chunk、而后再到全部二级副本的同时,数据以管道的方式,顺序的沿着一个精心选择的Chunk服务器链推送。咱们的目标是充分利用每台机器的带宽,避免网络瓶颈和高延时的链接,最小化推送全部数据的延时。
 
为了充分利用每台机器的带宽,数据沿着一个Chunk服务器链顺序的推送,而不是以其它拓扑形式分散推送(例如,树型拓扑结构)。线性推送模式下,每台机器全部的出口带宽都用于以最快的速度传输数据,而不是在多个接受者之间分配带宽。
 
为了尽量的避免出现网络瓶颈和高延迟的连接(eg,inter-switch最有可能出现相似问题),每台机器都尽可能的在网络拓扑中选择一台尚未接收到数据的、离本身最近的机器做为目标推送数据。假设客户机把数据从Chunk服务器S1推送到S4。它把数据推送到最近的Chunk服务器S1。S1把数据推送到S2,由于S2和S4中最接近的机器是S2。一样的,S2把数据传递给S3和S4之间更近的机器,依次类推推送下去。咱们的网络拓扑很是简单,经过IP地址就能够计算出节点的“距离”。
 
最后,咱们利用基于TCP链接的、管道式数据推送方式来最小化延迟。Chunk服务器接收到数据后,立刻开始向前推送。管道方式的数据推送对咱们帮助很大,由于咱们采用全双工的交换网络。接收到数据后马上向前推送不会下降接收的速度。在没有网络拥塞的状况下,传送B字节的数据到R个副本的理想时间是 B/T+RL ,T是网络的吞吐量,L是在两台机器数据传输的延迟。一般状况下,咱们的网络链接速度是100Mbps(T),L将远小于1ms。所以,1MB的数据在理想状况下80ms左右就能分发出去。

3.3 原子的记录追加

GFS提供了一种原子的数据追加操做–记录追加。传统方式的写入操做,客户程序会指定数据写入的偏移量。对同一个region的并行写入操做不是串行的:region尾部可能会包含多个不一样客户机写入的数据片断。使用记录追加,客户机只须要指定要写入的数据。GFS保证至少有一次原子的写入操做成功执行(即写入一个顺序的byte流),写入的数据追加到GFS指定的偏移位置上,以后GFS返回这个偏移量给客户机。这相似于在Unix操做系统编程环境中,对以O_APPEND模式打开的文件,多个并发写操做在没有竞态条件时的行为。
 
记录追加在咱们的分布应用中很是频繁的使用,在这些分布式应用中,一般有不少的客户机并行地对同一个文件追加写入数据。若是咱们采用传统方式的文件写入操做,客户机须要额外的复杂、昂贵的同步机制,例如使用一个分布式的锁管理器。在咱们的工做中,这样的文件一般用于多个生产者/单一消费者的队列系统,或者是合并了来自多个客户机的数据的结果文件。
 
记录追加是一种修改操做,它也遵循3.1节描述的控制流程,除了在主Chunk有些额外的控制逻辑。客户机把数据推送给文件最后一个Chunk的全部副本,以后发送请求给主Chunk。主Chunk会检查此次记录追加操做是否会使Chunk超过最大尺寸(64MB)。若是超过了最大尺寸,主Chunk首先将当前Chunk填充到最大尺寸,以后通知全部二级副本作一样的操做,而后回复客户机要求其对下一个Chunk从新进行记录追加操做。(记录追加的数据大小严格控制在Chunk最大尺寸的1/4,这样即便在最坏状况下,数据碎片的数量仍然在可控的范围。)一般状况下追加的记录不超过Chunk的最大尺寸,主Chunk把数据追加到本身的副本内,而后通知二级副本把数据写在跟主Chunk同样的位置上,最后回复客户机操做成功。
 
若是记录追加操做在任何一个副本上失败了,客户端就须要从新进行操做。从新进行记录追加的结果是,同一个Chunk的不一样副本可能包含不一样的数据–重复包含一个记录所有或者部分的数据。GFS并不保证Chunk的全部副本在字节级别是彻底一致的。它只保证数据做为一个总体原子的被至少写入一次。这个特性能够经过简单观察推导出来:若是操做成功执行,数据必定已经写入到Chunk的全部副本的相同偏移位置上。这以后,全部的副本至少都到了记录尾部的长度,任何后续的记录都会追加到更大的偏移地址,或者是不一样的Chunk上,即便其它的Chunk副本被Master节点选为了主Chunk。就咱们的一致性保障模型而言,记录追加操做成功写入数据的region是已定义的(所以也是一致的),反之则是不一致的(所以也就是未定义的)。正如咱们在2.7.2节讨论的,咱们的程序能够处理不一致的区域。

3.4 快照

(alex注:这一节很是难以理解,总的来讲依次讲述了什么是快照、快照使用的COW技术、快照如何不干扰当前操做)
快照操做几乎能够瞬间完成对一个文件或者目录树(“源”)作一个拷贝,而且几乎不会对正在进行的其它操做形成任何干扰。咱们的用户能够使用快照迅速的建立一个巨大的数据集的分支拷贝(并且常常是递归的拷贝拷贝),或者是在作实验性的数据操做以前,使用快照操做备份当前状态,这样以后就能够轻松的提交或者回滚到备份时的状态。
 
就像AFS (alex注:AFS,即Andrew File System,一种分布式文件系统),咱们用标准的copy-on-write技术实现快照。当Master节点收到一个快照请求,它首先取消做快照的文件的全部Chunk的租约。这个措施保证了后续对这些Chunk的写操做都必须与Master交互交互以找到租约持有者。这就给Master节点一个率先建立Chunk的新拷贝的机会。
 
租约取消或者过时以后,Master节点把这个操做以日志的方式记录到硬盘上。而后,Master节点经过复制源文件或者目录的元数据的方式,把这条日志记录的变化反映到保存在内存的状态中。新建立的快照文件和源文件指向彻底相同的Chunk地址。
 
在快照操做以后,当客户机第一次想写入数据到Chunk C,它首先会发送一个请求到Master节点查询当前的租约持有者。Master节点注意到Chunke C的引用计数超过了1 (alex注:不太明白为何会大于1.难道是Snapshot没有释放引用计数?)。Master节点不会立刻回复客户机的请求,而是选择一个新的Chunk句柄C`。以后,Master节点要求每一个拥有Chunk C当前副本的Chunk服务器建立一个叫作C`的新Chunk。经过在源Chunk所在Chunk服务器上建立新的Chunk,咱们确保数据在本地而不是经过网络复制(咱们的硬盘比咱们的100Mb以太网大约快3倍)。从这点来说,请求的处理方式和任何其它Chunk没什么不一样:Master节点确保新Chunk C`的一个副本拥有租约,以后回复客户机,客户机获得回复后就能够正常的写这个Chunk,而没必要理会它是从一个已存在的Chunk克隆出来的。

4. Master节点的操做

Master节点执行全部的名称空间操做。此外,它还管理着整个系统里全部Chunk的副本:它决定Chunk的存储位置,建立新Chunk和它的副本,协调各类各样的系统活动以保证Chunk被彻底复制,在全部的Chunk服务器之间的进行负载均衡,回收再也不使用的存储空间。本节咱们讨论上述的主题。

4.1 名称空间管理和锁

Master节点的不少操做会花费很长的时间:好比,快照操做必须取消Chunk服务器上快照所涉及的全部的Chunk的租约。咱们不但愿在这些操做的运行时,延缓了其它的Master节点的操做。所以,咱们容许多个操做同时进行,使用名称空间的region上的锁来保证执行的正确顺序。
 
不一样于许多传统文件系统,GFS没有针对每一个目录实现可以列出目录下全部文件的数据结构。GFS也不支持文件或者目录的连接(即Unix术语中的硬连接或者符号连接)。在逻辑上,GFS的名称空间就是一个全路径和元数据映射关系的查找表。利用前缀压缩,这个表能够高效的存储在内存中。在存储名称空间的树型结构上,每一个节点(绝对路径的文件名或绝对路径的目录名)都有一个关联的读写锁。
 
每一个Master节点的操做在开始以前都要得到一系列的锁。一般状况下,若是一个操做涉及/d1/d2/…/dn/leaf,那么操做首先要得到目录/d1,/d1/d2,…,/d1/d2/…/dn的读锁,以及/d1/d2/…/dn/leaf的读写锁。注意,根据操做的不一样,leaf能够是一个文件,也能够是一个目录。
 
如今,咱们演示一下在/home/user被快照到/save/user的时候,锁机制如何防止建立文件/home/user/foo。快照操做获取/home和/save的读取锁,以及/home/user和/save/user的写入锁。文件建立操做得到/home和/home/user的读取锁,以及/home/user/foo的写入锁。这两个操做要顺序执行,由于它们试图获取的/home/user的锁是相互冲突。文件建立操做不须要获取父目录的写入锁,由于这里没有”目录”,或者相似inode等用来禁止修改的数据结构。文件名的读取锁足以防止父目录被删除。
 
采用这种锁方案的优势是支持对同一目录的并行操做。好比,能够再同一个目录下同时建立多个文件:每个操做都获取一个目录名的上的读取锁和文件名上的写入锁。目录名的读取锁足以的防止目录被删除、更名以及被快照。文件名的写入锁序列化文件建立操做,确保不会屡次建立同名的文件。
 

由于名称空间可能有不少节点,读写锁采用惰性分配策略,在再也不使用的时候马上被删除。一样,锁的获取也要依据一个全局一致的顺序来避免死锁:首先按名称空间的层次排序,在同一个层次内按字典顺序排序。

4.2 副本的位置

GFS集群是高度分布的多层布局结构,而不是平面结构。典型的拓扑结构是有数百个Chunk服务器安装在许多机架上。Chunk服务器被来自同一或者不一样机架上的数百个客户机轮流访问。不一样机架上的两台机器间的通信可能跨越一个或多个网络交换机。另外,机架的出入带宽可能比机架内全部机器加和在一块儿的带宽要小。多层分布架构对数据的灵活性、可靠性以及可用性方面提出特有的挑战。
 
Chunk副本位置选择的策略服务两大目标:最大化数据可靠性和可用性,最大化网络带宽利用率。为了实现这两个目的,仅仅是在多台机器上分别存储这些副本是不够的,这只能预防硬盘损坏或者机器失效带来的影响,以及最大化每台机器的网络带宽利用率。咱们必须在多个机架间分布储存Chunk的副本。这保证Chunk的一些副本在整个机架被破坏或掉线(好比,共享资源,如电源或者网络交换机形成的问题)的状况下依然存在且保持可用状态。这还意味着在网络流量方面,尤为是针对Chunk的读操做,可以有效利用多个机架的整合带宽。另外一方面,写操做必须和多个机架上的设备进行网络通讯,可是这个代价是咱们愿意付出的。

4.3 建立,从新复制,从新负载均衡

Chunk的副本有三个用途:Chunk建立,从新复制和从新负载均衡。
 
当Master节点建立一个Chunk时,它会选择在哪里放置初始的空的副本。Master节点会考虑几个因素。(1)咱们但愿在低于平均硬盘使用率的Chunk服务器上存储新的副本。这样的作法最终可以平衡Chunk服务器之间的硬盘使用率。(2)咱们但愿限制在每一个Chunk服务器上”最近”的Chunk建立操做的次数。虽然建立操做自己是廉价的,可是建立操做也意味着随之会有大量的写入数据的操做,由于Chunk在Writer真正写入数据的时候才被建立,而在咱们的”追加一次,读取屡次”的工做模式下,Chunk一旦写入成功以后就会变为只读的了。(3)如上所述,咱们但愿把Chunk的副本分布在多个机架之间。
 
当Chunk的有效副本数量少于用户指定的复制因数的时候,Master节点会从新复制它。这多是由几个缘由引发的:一个Chunk服务器不可用了,Chunk服务器报告它所存储的一个副本损坏了,Chunk服务器的一个磁盘由于错误不可用了,或者Chunk副本的复制因数提升了。每一个须要被从新复制的Chunk都会根据几个因素进行排序。一个因素是Chunk现有副本数量和复制因数相差多少。例如,丢失两个副本的Chunk比丢失一个副本的Chunk有更高的优先级。另外,咱们优先从新复制活跃(live)文件的Chunk而不是最近刚被删除的文件的Chunk(查看4.4节)。最后,为了最小化失效的Chunk对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的影响,咱们提升会阻塞客户机程序处理流程的Chunk的优先级。
 
Master节点选择优先级最高的Chunk,而后命令某个Chunk服务器直接从可用的副本”克隆”一个副本出来。选择新副本的位置的策略和建立时相似:平衡硬盘使用率、限制同一台Chunk服务器上的正在进行的克隆操做的数量、在机架间分布副本。为了防止克隆产生的网络流量大大超过客户机的流量,Master节点对整个集群和每一个Chunk服务器上的同时进行的克隆操做的数量都进行了限制。另外,Chunk服务器经过调节它对源Chunk服务器读请求的频率来限制它用于克隆操做的带宽。
 
最后,Master服务器周期性地对副本进行从新负载均衡:它检查当前的副本分布状况,而后移动副本以便更好的利用硬盘空间、更有效的进行负载均衡。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Master服务器逐渐的填满一个新的Chunk服务器,而不是在短期内用新的Chunk填满它,以致于过载。新副本的存储位置选择策略和上面讨论的相同。另外,Master节点必须选择哪一个副本要被移走。一般状况,Master节点移走那些剩余空间低于平均值的Chunk服务器上的副本,从而平衡系统总体的硬盘使用率。

4.4 垃圾回收

GFS在文件删除后不会马上回收可用的物理空间。GFS空间回收采用惰性的策略,只在文件和Chunk级的常规垃圾收集时进行。咱们发现这个方法使系统更简单、更可靠。

4.4.1 机制

当一个文件被应用程序删除时,Master节点象对待其它修改操做同样,马上把删除操做以日志的方式记录下来。可是,Master节点并不立刻回收资源,而是把文件名改成一个包含删除时间戳的、隐藏的名字。当Master节点对文件系统命名空间作常规扫描的时候,它会删除全部三天前的隐藏文件(这个时间间隔是能够设置的)。直到文件被真正删除,它们仍旧能够用新的特殊的名字读取,也能够经过把隐藏文件更名为正常显示的文件名的方式“反删除”。当隐藏文件被从名称空间中删除,Master服务器内存中保存的这个文件的相关元数据才会被删除。这也有效的切断了文件和它包含的全部Chunk的链接 (alex注:原文是This effectively severs its links to all its chunks)
 
在对Chunk名字空间作相似的常规扫描时,Master节点找到孤儿Chunk(不被任何文件包含的Chunk)并删除它们的元数据。Chunk服务器在和Master节点交互的心跳信息中,报告它拥有的Chunk子集的信息,Master节点回复Chunk服务器哪些Chunk在Master节点保存的元数据中已经不存在了。Chunk服务器能够任意删除这些Chunk的副本。

4.4.2 讨论

虽然分布式垃圾回收在编程语言领域是一个须要复杂的方案才能解决的难题,可是在GFS系统中是很是简单的。咱们能够轻易的获得Chunk的全部引用:它们都只存储在Master服务器上的文件到块的映射表中。咱们也能够很轻易的获得全部Chunk的副本:它们都以Linux文件的形式存储在Chunk服务器的指定目录下。全部Master节点不能识别的副本都是”垃圾”。
 
垃圾回收在空间回收方面相比直接删除有几个优点。首先,对于组件失效是常态的大规模分布式系统,垃圾回收方式简单可靠。Chunk可能在某些Chunk服务器建立成功,某些Chunk服务器上建立失败,失败的副本处于没法被Master节点识别的状态。副本删除消息可能丢失,Master节点必须从新发送失败的删除消息,包括自身的和Chunk服务器的 (alex注:自身的指删除metadata的消息)。垃圾回收提供了一致的、可靠的清除无用副本的方法。第二,垃圾回收把存储空间的回收操做合并到Master节点规律性的后台活动中,好比,例行扫描和与Chunk服务器握手等。所以,操做被批量的执行,开销会被分散。另外,垃圾回收在Master节点相对空闲的时候完成。这样Master节点就能够给那些须要快速反应的客户机请求提供更快捷的响应。第三,延缓存储空间回收为意外的、不可逆转的删除操做提供了安全保障。
 
根据咱们的使用经验,延迟回收空间的主要问题是,延迟回收会阻碍用户调优存储空间的使用,特别是当存储空间比较紧缺的时候。当应用程序重复建立和删除临时文件时,释放的存储空间不能立刻重用。咱们经过显式的再次删除一个已经被删除的文件的方式加速空间回收的速度。咱们容许用户为命名空间的不一样部分设定不一样的复制和回收策略。例如,用户能够指定某些目录树下面的文件不作复制,删除的文件被即时的、不可恢复的从文件系统移除。

4.5 过时失效的副本检测

当Chunk服务器失效时,Chunk的副本有可能因错失了一些修改操做而过时失效。Master节点保存了每一个Chunk的版本号,用来区分当前的副本和过时副本。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Master节点和Chunk签定一个新的租约,它就增长Chunk的版本号,而后通知最新的副本。Master节点和这些副本都把新的版本号记录在它们持久化存储的状态信息中。这个动做发生在任何客户机获得通知之前,所以也是对这个Chunk开始写以前。若是某个副本所在的Chunk服务器正好处于失效状态,那么副本的版本号就不会被增长。Master节点在这个Chunk服务器从新启动,而且向Master节点报告它拥有的Chunk的集合以及相应的版本号的时候,就会检测出它包含过时的Chunk。若是Master节点看到一个比它记录的版本号更高的版本号,Master节点会认为它和Chunk服务器签定租约的操做失败了,所以会选择更高的版本号做为当前的版本号。
 
Master节点在例行的垃圾回收过程当中移除全部的过时失效副本。在此以前,Master节点在回复客户机的Chunk信息请求的时候,简单的认为那些过时的块根本就不存在。另一重保障措施是,Master节点在通知客户机哪一个Chunk服务器持有租约、或者指示Chunk服务器从哪一个Chunk服务器进行克隆时,消息中都附带了Chunk的版本号。客户机或者Chunk服务器在执行操做时都会验证版本号以确保老是访问当前版本的数据。

5. 容错和诊断

咱们在设计GFS时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处理频繁发生的组件失效。组件的数量和质量让这些问题出现的频率远远超过通常系统意外发生的频率:咱们不能彻底依赖机器的稳定性,也不能彻底相信硬盘的可靠性。组件的失效可能形成系统不可用,更糟糕的是,还可能产生不完整的数据。咱们讨论咱们如何面对这些挑战,以及当组件失效不可避免的发生时,用GFS自带工具诊断系统故障。

5.1 高可用性

在GFS集群的数百个服务器之中,在任何给定的时间一定会有些服务器是不可用的。咱们使用两条简单可是有效的策略保证整个系统的高可用性:快速恢复和复制。

5.1.1 快速恢复

无论Master服务器和Chunk服务器是如何关闭的,它们都被设计为能够在数秒钟内恢复它们的状态并从新启动。事实上,咱们并不区分正常关闭和异常关闭;一般,咱们经过直接kill掉进程来关闭服务器。客户机和其它的服务器会感受到系统有点颠簸 (alex注:a minor hiccup),正在发出的请求会超时,须要从新链接到重启后的服务器,而后重试这个请求。6.6.2章节记录了实测的启动时间。

5.1.2 Chunk复制

正如以前讨论的,每一个Chunk都被复制到不一样机架上的不一样的Chunk服务器上。用户能够为文件命名空间的不一样部分设定不一样的复制级别。缺省是3。当有Chunk服务器离线了,或者经过Chksum校验(参考5.2节)发现了已经损坏的数据,Master节点经过克隆已有的副本保证每一个Chunk都被完整复制(alex注:即每一个Chunk都有复制因子制定的个数个副本,缺省是3)。虽然Chunk复制策略对咱们很是有效,可是咱们也在寻找其它形式的跨服务器的冗余解决方案,好比使用奇偶校验、或者Erasure codes(alex注:Erasure codes用来解决连接层中不相关的错误,以及网络拥塞和buffer限制形成的丢包错误)来解决咱们日益增加的只读存储需求。咱们的系统主要的工做负载是追加方式的写入和读取操做,不多有随机的写入操做,所以,咱们认为在咱们这个高度解耦合的系统架构下实现这些复杂的冗余方案颇有挑战性,但并不是不可实现。

5.1.3 Master服务器的复制

为了保证Master服务器的可靠性,Master服务器的状态也要复制。Master服务器全部的操做日志和checkpoint文件都被复制到多台机器上。对Master服务器状态的修改操做可以提交成功的前提是,操做日志写入到Master服务器的备节点和本机的磁盘。简单说来,一个Master服务进程负责全部的修改操做,包括后台的服务,好比垃圾回收等改变系统内部状态活动。当它失效的时,几乎能够马上从新启动。若是Master进程所在的机器或者磁盘失效了,处于GFS系统外部的监控进程会在其它的存有完整操做日志的机器上启动一个新的Master进程。客户端使用规范的名字访问Master(好比gfs-test)节点,这个名字相似DNS别名,所以也就能够在Master进程转到别的机器上执行时,经过更改别名的实际指向访问新的Master节点。

 

此外,GFS中还有些“影子”Master服务器,这些“影子”服务器在“主”Master服务器宕机的时候提供文件系统的只读访问。它们是影子,而不是镜像,因此它们的数据可能比“主”Master服务器更新要慢,一般是不到1秒。对于那些不常常改变的文件、或者那些容许获取的数据有少许过时的应用程序,“影子”Master服务器可以提升读取的效率。事实上,由于文件内容是从Chunk服务器上读取的,所以,应用程序不会发现过时的文件内容。在这个短暂的时间窗内,过时的多是文件的元数据,好比目录的内容或者访问控制信息。

“影子”Master服务器为了保持自身状态是最新的,它会读取一份当前正在进行的操做的日志副本,而且依照和主Master服务器彻底相同的顺序来更改内部的数据结构。和主Master服务器同样,“影子”Master服务器在启动的时候也会从Chunk服务器轮询数据(以后按期拉数据),数据中包括了Chunk副本的位置信息;“影子”Master服务器也会按期和Chunk服务器“握手”来肯定它们的状态。在主Master服务器因建立和删除副本致使副本位置信息更新时,“影子”Master服务器才和主Master服务器通讯来更新自身状态。

5.2 数据完整性

每一个Chunk服务器都使用Checksum来检查保存的数据是否损坏。考虑到一个GFS集群一般都有好几百台机器、几千块硬盘,磁盘损坏致使数据在读写过程当中损坏或者丢失是很是常见的(第7节讲了一个缘由)。咱们能够经过别的Chunk副原本解决数据损坏问题,可是跨越Chunk服务器比较副原本检查数据是否损坏很不实际。另外,GFS容许有歧义的副本存在:GFS修改操做的语义,特别是早先讨论过的原子纪录追加的操做,并不保证副本彻底相同(alex注:副本不是byte-wise彻底一致的)。所以,每一个Chunk服务器必须独立维护Checksum来校验本身的副本的完整性。

咱们把每一个Chunk都分红64KB大小的块。每一个块都对应一个32位的Checksum。和其它元数据同样,Checksum与其它的用户数据是分开的,而且保存在内存和硬盘上,同时也记录操做日志。

对于读操做来讲,在把数据返回给客户端或者其它的Chunk服务器以前,Chunk服务器会校验读取操做涉及的范围内的块的Checksum。所以Chunk服务器不会把错误数据传递到其它的机器上。若是发生某个块的Checksum不正确,Chunk服务器返回给请求者一个错误信息,而且通知Master服务器这个错误。做为回应,请求者应当从其它副本读取数据,Master服务器也会从其它副本克隆数据进行恢复。当一个新的副本就绪后,Master服务器通知副本错误的Chunk服务器删掉错误的副本。

Checksum对读操做的性能影响很小,能够基于几个缘由来分析一下。由于大部分的读操做都至少要读取几个块,而咱们只须要读取一小部分额外的相关数据进行校验。GFS客户端代码经过每次把读取操做都对齐在Checksum block的边界上,进一步减小了这些额外的读取操做的负面影响。另外,在Chunk服务器上,Chunksum的查找和比较不须要I/O操做,Checksum的计算能够和I/O操做同时进行。

Checksum的计算针对在Chunk尾部的追加写入操做做了高度优化(与之对应的是覆盖现有数据的写入操做),由于这类操做在咱们的工做中占了很大比例。咱们只增量更新最后一个不完整的块的Checksum,而且用全部的追加来的新Checksum块来计算新的Checksum。即便是最后一个不完整的Checksum块已经损坏了,并且咱们不可以立刻检查出来,因为新的Checksum和已有数据不吻合,在下次对这个块进行读取操做的时候,会检查出数据已经损坏了。

相比之下,若是写操做覆盖已经存在的一个范围内的Chunk,咱们必须读取和校验被覆盖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块,而后再执行写操做;操做完成以后再从新计算和写入新的Checksum。若是咱们不校验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被写的块,那么新的Checksum可能会隐藏没有被覆盖区域内的数据错误。

在Chunk服务器空闲的时候,它会扫描和校验每一个不活动的Chunk的内容。这使得咱们可以发现不多被读取的Chunk是否完整。一旦发现有Chunk的数据损坏,Master能够建立一个新的、正确的副本,而后把损坏的副本删除掉。这个机制也避免了非活动的、已损坏的Chunk欺骗Master节点,使Master节点认为它们已经有了足够多的副本了。

5.3 诊断工具

详尽的、深刻细节的诊断日志,在问题隔离、调试、以及性能分析等方面给咱们带来没法估量的帮助,同时也只须要很小的开销。没有日志的帮助,咱们很难理解短暂的、不重复的机器之间的消息交互。GFS的服务器会产生大量的日志,记录了大量关键的事件(好比,Chunk服务器启动和关闭)以及全部的RPC的请求和回复。这些诊断日志能够随意删除,对系统的正确运行不形成任何影响。然而,咱们在存储空间容许的状况下会尽可能的保存这些日志。

RPC日志包含了网络上发生的全部请求和响应的详细记录,可是不包括读写的文件数据。经过匹配请求与回应,以及收集不一样机器上的RPC日志记录,咱们能够重演全部的消息交互来诊断问题。日志还用来跟踪负载测试和性能分析。

日志对性能的影响很小(远小于它带来的好处),由于这些日志的写入方式是顺序的、异步的。最近发生的事件日志保存在内存中,可用于持续不断的在线监控。

6. 度量

本节中,咱们将使用一些小规模基准测试来展示GFS系统架构和实现上的一些固有瓶颈,还有些来自Google内部使用的真实的GFS集群的基准数据。

6.1 小规模基准测试

咱们在一个包含1台Master服务器,2台Master服务器复制节点,16台Chunk服务器和16个客户机组成的GFS集群上测量性能。注意,采用这样的集群配置方案只是为了易于测试。典型的GFS集群有数百个Chunk服务器和数百个客户机。

 

全部机器的配置都同样:两个PIII 1.4GHz处理器,2GB内存,两个80G/5400rpm的硬盘,以及100Mbps全双工以太网链接到一个HP2524交换机。GFS集群中全部的19台服务器都链接在一个交换机,全部16台客户机链接到另外一个交换机上。两个交换机之间使用1Gbps的线路链接。

 

6.1.1 读取

N个客户机从GFS文件系统同步读取数据。每一个客户机从320GB的文件集合中随机读取4MB region的内容。读取操做重复执行256次,所以,每一个客户机最终都读取1GB的数据。全部的Chunk服务器加起来总共只有32GB的内存,所以,咱们预期只有最多10%的读取请求命中Linux的文件系统缓冲。咱们的测试结果应该和一个在没有文件系统缓存的状况下读取测试的结果接近。
图三:合计吞吐量:上边的曲线显示了咱们网络拓扑下的合计理论吞吐量上限。下边的曲线显示了观测到的吞吐量。这个曲线有着95%的可靠性,由于有时候测量会不够精确。
图3(a)显示了N个客户机总体的读取速度以及这个速度的理论极限。当链接两个交换机的1Gbps的链路饱和时,总体读取速度达到理论的极限值是125MB/S,或者说每一个客户机配置的100Mbps网卡达到饱和时,每一个客户机读取速度的理论极限值是12.5MB/s。实测结果是,当一个客户机读取的时候,读取的速度是10MB/s,也就是说达到客户机理论读取速度极限值的80%。对于16个客户机,总体的读取速度达到了94MB/s,大约是理论总体读取速度极限值的75%,也就是说每一个客户机的读取速度是6MB/s。读取效率从80%下降到了75%,主要的缘由是当读取的客户机增长时,多个客户机同时读取一个Chunk服务器的概率也增长了,致使总体的读取效率降低。

6.1.2 写入

N个客户机同时向N个不一样的文件中写入数据。每一个客户机以每次1MB的速度连续写入1GB的数据。图3(b)显示了总体的写入速度和它们理论上的极限值。理论上的极限值是67MB/s,由于咱们须要把每一byte写入到16个Chunk服务器中的3个上,而每一个Chunk服务器的输入链接速度是12.5MB/s。
 
一个客户机的写入速度是6.3MB,大概是理论极限值的一半。致使这个结果的主要缘由是咱们的网络协议栈。它与咱们推送数据到Chunk服务器时采用的管道模式不相适应。从一个副本到另外一个副本的数据传输延迟下降了整个的写入速度。
 
16个客户机总体的写入速度达到了35MB/s(即每一个客户机2.2MB/s),大约只是理论极限值的一半。和多个客户机读取的情形很类型,随着客户机数量的增长,多个客户机同时写入同一个Chunk服务器的概率也增长了。并且,16个客户机并行写入可能引发的冲突比16个客户机并行读取要大得多,由于每一个写入都会涉及三个不一样的副本。
 
写入的速度比咱们想象的要慢。在实际应用中,这没有成为咱们的主要问题,由于即便在单个客户机上可以感觉到延时,它也不会在有大量客户机的时候对总体的写入带宽形成显著的影响。

6.1.3 记录追加

图3(c)显示了记录追加操做的性能。N个客户机同时追加数据到一个文件。记录追加操做的性能受限于保存文件最后一个Chunk的Chunk服务器的带宽,而与客户机的数量无关。记录追加的速度由一个客户机的6.0MB/s开始,降低到16个客户机的4.8MB/s为止,速度的降低主要是因为不一样客户端的网络拥塞以及网络传输速度的不一样而致使的。

咱们的程序倾向于同时处理多个这样的文件。换句话说,即N个客户机同时追加数据到M个共享文件中,这里N和M都是数十或者数百以上。因此,在咱们的实际应用中,Chunk服务器的网络拥塞并无成为一个严重问题,若是Chunk服务器的某个文件正在写入,客户机会去写另一个文件。

6.2 实际应用中的集群

咱们如今来仔细评估一下Google内部正在使用的两个集群,它们具备必定的表明性。集群A一般被上百个工程师用于研究和开发。典型的任务是被人工初始化后连续运行数个小时。它一般读取数MB到数TB的数据,以后进行转化或者分析,最后把结果写回到集群中。集群B主要用于处理当前的生产数据。集群B的任务持续的时间更长,在不多人工干预的状况下,持续的生成和处理数TB的数据集。在这两个案例中,一个单独的”任务”都是指运行在多个机器上的多个进程,它们同时读取和写入多个文件。
 

6.2.1 存储

如上表前五行所描述的,两个集群都由上百台Chunk服务器组成,支持数TB的硬盘空间;两个集群虽然都存储了大量的数据,可是还有剩余的空间。“已用空间”包含了全部的Chunk副本。实际上全部的文件都复制了三份。所以,集群实际上各存储了18TB和52TB的文件数据。

两个集群存储的文件数量都差很少,可是集群B上有大量的死文件。所谓“死文件”是指文件被删除了或者是被新版本的文件替换了,可是存储空间尚未来得及被回收。因为集群B存储的文件较大,所以它的Chunk数量也比较多。

6.2.2 元数据

Chunk服务器总共保存了十几GB的元数据,大多数是来自用户数据的、64KB大小的块的Checksum。保存在Chunk服务器上其它的元数据是Chunk的版本号信息,咱们在4.5节描述过。

在Master服务器上保存的元数据就小的多了,大约只有数十MB,或者说平均每一个文件100字节的元数据。这和咱们设想的是同样的,Master服务器的内存大小在实际应用中并不会成为GFS系统容量的瓶颈。大多数文件的元数据都是之前缀压缩模式存放的文件名。Master服务器上存放的其它元数据包括了文件的全部者和权限、文件到Chunk的映射关系,以及每个Chunk的当前版本号。此外,针对每个Chunk,咱们都保存了当前的副本位置以及对它的引用计数,这个引用计数用于实现写时拷贝(alex注:即COW,copy-on-write)。

对于每个单独的服务器,不管是Chunk服务器仍是Master服务器,都只保存了50MB到100MB的元数据。所以,恢复服务器是很是快速的:在服务器响应客户请求以前,只须要花几秒钟时间从磁盘上读取这些数据就能够了。不过,Master服务器会持续颠簸一段时间–一般是30到60秒–直到它完成轮询全部的Chunk服务器,并获取到全部Chunk的位置信息。

6.2.3 读写速率

 
表三显示了不一样时段的读写速率。在测试的时候,这两个集群都运行了一周左右的时间。(这两个集群最近都由于升级新版本的GFS从新启动过了)。
 
集群从新启动后,平均写入速率小于30MB/s。当咱们提取性能数据的时候,集群B正进行大量的写入操做,写入速度达到了100MB/s,而且由于每一个Chunk都有三个副本的缘由,网络负载达到了300MB/s。
读取速率要比写入速率高的多。正如咱们设想的那样,总的工做负载中,读取的比例远远高于写入的比例。两个集群都进行着繁重的读取操做。特别是,集群A在一周时间内都维持了580MB/s的读取速度。集群A的网络配置能够支持750MB/s的速度,显然,它有效的利用了资源。集群B支持的峰值读取速度是1300MB/s,可是它的应用只用到了380MB/s。 

6.2.4 Master服务器的负载

表3的数据显示了发送到Master服务器的操做请求大概是每秒钟200到500个。Master服务器能够轻松的应付这个请求速度,因此Master服务器的处理能力不是系统的瓶颈。
 
在早期版本的GFS中,Master服务器偶尔会成为瓶颈。它大多数时间里都在顺序扫描某个很大的目录(包含数万个文件)去查找某个特定的文件。所以咱们修改了Master服务器的数据结构,经过对名字空间进行二分查找来提升效率。如今Master服务器能够轻松的每秒钟进行数千次文件访问。若是有须要的话,咱们能够经过在名称空间数据结构以前设置名称查询缓冲的方式进一步提升速度。

6.2.5 恢复时间

当某个Chunk服务器失效了,一些Chunk副本的数量可能会低于复制因子指定的数量,咱们必须经过克隆副本使Chunk副本数量达到复制因子指定的数量。恢复全部Chunk副本所花费的时间取决于资源的数量。在咱们的试验中,咱们把集群B上的一个Chunk服务器Kill掉。这个Chunk服务器上大约有15000个Chunk,共计600GB的数据。为了减少克隆操做对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的影响,以及为GFS调度决策提供修正空间,咱们缺省的把集群中并发克隆操做的数量设置为91个(Chunk服务器的数量的40%),每一个克隆操做最多容许使用的带宽是6.25MB/s(50mbps)。全部的Chunk在23.2分钟内恢复了,复制的速度高达440MB/s。

 

在另一个测试中,咱们Kill掉了两个Chunk服务器,每一个Chunk服务器大约有16000个Chunk,共计660GB的数据。这两个故障致使了266个Chunk只有单个副本。这266个Chunk被GFS优先调度进行复制,在2分钟内恢复到至少有两个副本;如今集群被带入到另一个状态,在这个状态下,系统能够容忍另一个Chunk服务器失效而不丢失数据。

6.3 工做负荷分析(Workload Breakdown)

本节中,咱们展现了对两个GFS集群工做负载状况的详细分析,这两个集群和6.2节中的相似,可是不彻底相同。集群X用于研究和开发,集群Y用于生产数据处理。 

6.3.1 方法论和注意事项

本章节列出的这些结果数据只包括客户机发起的原始请求,所以,这些结果可以反映咱们的应用程序对GFS文件系统产生的所有工做负载。它们不包含那些为了实现客户端请求而在服务器间交互的请求,也不包含GFS内部的后台活动相关的请求,好比前向转发的写操做,或者从新负载均衡等操做。

 

咱们从GFS服务器记录的真实的RPC请求日志中推导重建出关于IO操做的统计信息。例如,GFS客户程序可能会把一个读操做分红几个RPC请求来提升并行度,咱们能够经过这些RPC请求推导出原始的读操做。由于咱们的访问模式是高度程式化,因此咱们认为任何不符合的数据都是偏差 (alex注:Since our access patterns are highly stylized, we expect any error to be in the noise)。应用程序若是可以记录更详尽的日志,就有可能提供更准确的诊断数据;可是为了这个目的去从新编译和从新启动数千个正在运行的客户机是不现实的,并且从那么多客户机上收集结果也是个繁重的工做。

 

应该避免从咱们的工做负荷数据中过分的概括出广泛的结论 (alex注:即不要把本节的数据做为基础的指导性数据)。由于Google彻底控制着GFS和使用GFS的应用程序,因此,应用程序都针对GFS作了优化,同时,GFS也是为了这些应用程序而设计的。这样的相互做用也可能存在于通常程序和文件系统中,可是在咱们的案例中这样的做用影响可能更显著。

6.3.2 Chunk服务器工做负荷

表4显示了操做按涉及的数据量大小的分布状况。读取操做按操做涉及的数据量大小呈现了双峰分布。小的读取操做(小于64KB)通常是由查找操做的客户端发起的,目的在于从巨大的文件中查找小块的数据。大的读取操做(大于512KB)通常是从头至尾顺序的读取整个文件。

在集群Y上,有至关数量的读操做没有返回任何的数据。在咱们的应用中,尤为是在生产系统中,常用文件做为生产者-消费者队列。生产者并行的向文件中追加数据,同时,消费者从文件的尾部读取数据。某些状况下,消费者读取的速度超过了生产者写入的速度,这就会致使没有读到任何数据的状况。集群X一般用于短暂的数据分析任务,而不是长时间运行的分布式应用,所以,集群X不多出现这种状况。

写操做按数据量大小也一样呈现为双峰分布。大的写操做(超过256KB)一般是因为Writer使用了缓存机制致使的。Writer缓存较小的数据,经过频繁的Checkpoint或者同步操做,或者只是简单的统计小的写入(小于64KB)的数据量(alex注:即聚集屡次小的写入操做,当数据量达到一个阈值,一次写入),以后批量写入

再来观察一下记录追加操做。咱们能够看到集群Y中大的记录追加操做所占比例比集群X多的多,这是由于集群Y用于咱们的生产系统,针对GFS作了更全面的调优。

 
表5显示了按操做涉及的数据量的大小统计出来的总数据传输量。在全部的操做中,大的操做(超过256KB)占据了主要的传输量。小的读取(小于64KB)虽然传输的数据量比较少,可是在读取的数据量中仍占了至关的比例,这是由于在文件中随机Seek的工做负荷而致使的。

 

6.3.3 记录追加 vs. 写操做

记录追加操做在咱们的生产系统中大量使用。对于集群X,记录追加操做和普通写操做的比例按照字节比是108:1,按照操做次数比是8:1。对于做为咱们的生产系统的集群Y来讲,这两个比例分别是3.7:1和2.5:1。更进一步,这一组数听说明在咱们的两个集群上,记录追加操做所占比例都要比写操做要大。对于集群X,在整个测量过程当中,记录追加操做所占比率都比较低,所以结果会受到一两个使用某些特定大小的buffer的应用程序的影响。
 

如同咱们所预期的,咱们的数据修改操做主要是记录追加操做而不是覆盖方式的写操做。咱们测量了第一个副本的数据覆盖写的状况。这近似于一个客户机故意覆盖刚刚写入的数据,而不是增长新的数据。对于集群X,覆盖写操做在写操做所占据字节上的比例小于0.0001%,在所占据操做数量上的比例小于0.0003%。对于集群Y,这两个比率都是0.05%。虽然这只是某一片段的状况,可是仍然高于咱们的预期。这是因为这些覆盖写的操做,大部分是因为客户端在发生错误或者超时之后重试的状况。这在本质上应该不算做工做负荷的一部分,而是重试机制产生的结果。

6.3.4 Master的工做负荷

表6显示了Master服务器上的请求按类型区分的明细表。大部分的请求都是读取操做查询Chunk位置信息(FindLocation)、以及修改操做查询lease持有者的信息(FindLease-Locker)。
 
集群X和Y在删除请求的数量上有着明显的不一样,由于集群Y存储了生产数据,通常会从新生成数据以及用新版本的数据替换旧有的数据。数量上的差别也被隐藏在了Open请求中,由于旧版本的文件可能在以从新写入的模式打开时,隐式的被删除了(相似UNIX的open函数中的“w”模式)。
 
FindMatchingFiles是一个模式匹配请求,支持“ls”以及其它相似的文件系统操做。不一样于Master服务器的其它请求,它可能会检索namespace的大部份内容,所以是很是昂贵的操做。集群Y的这类请求要多一些,由于自动化数据处理的任务进程须要检查文件系统的各个部分,以便从全局上了解应用程序的状态。与之不一样的是,集群X的应用程序更加倾向于由单独的用户控制,一般预先知道本身所须要使用的所有文件的名称。

7. 经验

在建造和部署GFS的过程当中,咱们经历了各类各样的问题,有些是操做上的,有些是技术上的。
 
起初,GFS被设想为咱们的生产系统的后端文件系统。随着时间推移,在GFS的使用中逐步的增长了对研究和开发任务的支持。咱们开始增长一些小的功能,好比权限和配额,到了如今,GFS已经初步支持了这些功能。虽然咱们生产系统是严格受控的,可是用户层却不老是这样的。须要更多的基础架构来防止用户间的相互干扰。
 
咱们最大的问题是磁盘以及和Linux相关的问题。不少磁盘都声称它们支持某个范围内的Linux IDE硬盘驱动程序,可是实际应用中反映出来的状况却不是这样,它们只支持最新的驱动。由于协议版本很接近,因此大部分磁盘均可以用,可是偶尔也会有因为协议不匹配,致使驱动和内核对于驱动器的状态判断失误。这会致使数据由于内核中的问题意外的被破坏了。这个问题促使咱们使用Checksum来校验数据,同时咱们也修改内核来处理这些由于协议不匹配带来的问题。
 
较早的时候,咱们在使用Linux 2.2内核时遇到了些问题,主要是fsync()的效率问题。它的效率与文件的大小而不是文件修改部分的大小有关。这在咱们的操做日志文件过大时给出了难题,尤为是在咱们还没有实现Checkpoint的时候。咱们费了很大的力气用同步写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最后仍是移植到了Linux2.4内核上。
 
另外一个和Linux相关的问题是单个读写锁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某一个地址空间的任意一个线程都必须在从磁盘page in(读锁)的时候先hold住,或者在mmap()调用(写锁)的时候改写地址空间。咱们发现即便咱们的系统负载很轻的状况下也会有偶尔的超时,咱们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去查找资源的瓶颈或者硬件的问题。最后咱们终于发现这个单个锁在磁盘线程交换之前映射的数据到磁盘的时候,锁住了当前的网络线程,阻止它把新数据映射到内存。因为咱们的性能主要受限于网络接口,而不是内存copy的带宽,所以,咱们用pread()替代mmap(),用了一个额外的copy动做来解决这个问题。
 
尽管偶尔仍是有其它的问题,Linux的开放源代码仍是使咱们可以快速探究和理解系统的行为。在适当的时候,咱们会改进内核而且和公开源码组织共享这些改动。

8. 相关工做

和其它的大型分布式文件系统,好比AFS[5]相似,GFS提供了一个与位置无关的名字空间,这使得数据能够为了负载均衡或者灾难冗余等目的在不一样位置透明的迁移。不一样于AFS的是,GFS把文件分布存储到不一样的服务器上,这种方式更相似Xfs[1]和Swift[3],这是为了提升总体性能以及灾难冗余的能力。
 
因为磁盘相对来讲比较便宜,而且复制的方式比RAID[9]方法简单的多,GFS目前只使用复制的方式来进行冗余,所以要比xFS或者Swift占用更多的裸存储空间 (alex注:Raw storage,裸盘的空间)。
 
与AFS、xFS、Frangipani[12]以及Intermezzo[6]等文件系统不一样的是,GFS并无在文件系统层面提供任何Cache机制。咱们主要的工做在单个应用程序执行的时候几乎不会重复读取数据,由于它们的工做方式要么是流式的读取一个大型的数据集,要么是在大型的数据集中随机Seek到某个位置,以后每次读取少许的数据。
 
某些分布式文件系统,好比Frangipani、xFS、Minnesota’s GFS[11]、GPFS[10],去掉了中心服务器,只依赖于分布式算法来保证一致性和可管理性。咱们选择了中心服务器的方法,目的是为了简化设计,增长可靠性,可以灵活扩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处于中心位置的Master服务器保存有几乎全部的Chunk相关信息,而且控制着Chunk的全部变动,所以,它极大地简化了本来很是复杂的Chunk分配和复制策略的实现方法。咱们经过减小Master服务器保存的状态信息的数量,以及将Master服务器的状态复制到其它节点来保证系统的灾难冗余能力。扩展能力和高可用性(对于读取)目前是经过咱们的影子Master服务器机制来保证的。对Master服务器状态更改是经过预写日志的方式实现持久化。为此,咱们能够调整为使用相似Harp[7]中的primary-copy方案,从而提供比咱们如今的方案更严格的一致性保证。
 
咱们解决了一个难题,这个难题相似Lustre[8]在如何在有大量客户端时保障系统总体性能遇到的问题。不过,咱们经过只关注咱们的应用程序的需求,而不是提供一个兼容POSIX的文件系统,从而达到了简化问题的目的。此外,GFS设计预期是使用大量的不可靠节点组建集群,所以,灾难冗余方案是咱们设计的核心。
 
GFS很相似NASD架构[4]。NASD架构是基于网络磁盘的,而GFS使用的是普通计算机做为Chunk服务器,就像NASD原形中方案同样。所不一样的是,咱们的Chunk服务器采用惰性分配固定大小的Chunk的方式,而不是分配变长的对象存储空间。此外,GFS实现了诸如从新负载均衡、复制、恢复机制等等在生产环境中须要的特性。
 
不一样于与Minnesota’s GFS和NASD,咱们并不改变存储设备的Model (alex注:对这两个文件系统不了解,由于不太明白改变存储设备的Model用来作什么,这不明白这个model是模型、仍是型号)。咱们只关注用普通的设备来解决很是复杂的分布式系统平常的数据处理。
 
咱们经过原子的记录追加操做实现了生产者-消费者队列,这个问题相似River[2]中的分布式队列。River使用的是跨主机的、基于内存的分布式队列,为了实现这个队列,必须仔细控制数据流;而GFS采用能够被生产者并发追加记录的持久化的文件的方式实现。River模式支持m-到-n的分布式队列,可是缺乏由持久化存储提供的容错机制,GFS只支持m-到-1的队列。多个消费者能够同时读取一个文件,可是它们输入流的区间必须是对齐的。

9. 结束语

Google文件系统展现了一个使用普通硬件支持大规模数据处理的系统的特质。虽然一些设计要点都是针对咱们的特殊的须要定制的,可是仍是有不少特性适用于相似规模的和成本的数据处理任务。
 
首先,咱们根据咱们当前的和可预期的未来的应用规模和技术环境来评估传统的文件系统的特性。咱们的评估结果将咱们引导到一个使用彻底不一样于传统的设计思路上。根据咱们的设计思路,咱们认为组件失效是常态而不是异常,针对采用追加方式(有多是并发追加)写入、而后再读取(一般序列化读取)的大文件进行优化,以及扩展标准文件系统接口、放松接口限制来改进整个系统。
 
咱们系统经过持续监控,复制关键数据,快速和自动恢复提供灾难冗余。Chunk复制使得咱们能够对Chunk服务器的失效进行容错。高频率的组件失效要求系统具有在线修复机制,可以周期性的、透明的修复损坏的数据,也可以第一时间从新创建丢失的副本。此外,咱们使用Checksum在磁盘或者IDE子系统级别检测数据损坏,在这样磁盘数量惊人的大系统中,损坏率是至关高的。
 
咱们的设计保证了在有大量的并发读写操做时可以提供很高的合计吞吐量。咱们经过分离控制流和数据流来实现这个目标,控制流在Master服务器处理,而数据流在Chunk服务器和客户端处理。当通常的操做涉及到Master服务器时,因为GFS选择的Chunk尺寸较大 (alex注:从而减少了元数据的大小)以及经过Chunk Lease将控制权限移交给主副本,这些措施将Master服务器的负担降到最低。这使得一个简单、中心的Master不会成为成为瓶颈。咱们相信咱们对网络协议栈的优化能够提高当前对于每客户端的写入吞吐量限制。
 
GFS成功的实现了咱们对存储的需求,在Google内部,不管是做为研究和开发的存储平台,仍是做为生产系统的数据处理平台,都获得了普遍的应用。它是咱们持续创新和处理整个WEB范围内的难题的一个重要工具。

致谢

We wish to thankt he following people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system or the paper. Brain Bershad (our shepherd) and the anonymous reviewers gave us valuabl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Anurag Acharya, Jeff Dean, and David des-Jardins contributed to the early design. Fay Chang worked on comparison of replicas across chunkservers. Guy Edjlali worked on storage quota. Markus Gutschke worked on a testing frameworkan d security enhancements. David
Kramer worked on performance enhancements. Fay Chang, Urs Hoelzle, Max Ibel, Sharon Perl, Rob Pike, and Debby Wallach commented on earlier drafts of the paper. Many of our colleagues at Google bravely trusted their data to a new file system and gave us useful feedback. Yoshka helped with early testing.

参考

[1] Thomas Anderson, Michael Dahlin, Jeanna Neefe, David Patterson, Drew Roselli, and Randolph Wang. Serverless networkfil e systems. In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ACM Symposium on Operating System Principles, pages 109–126, Copper Mountain Resort, Colorado, December 1995.
[2] Remzi H. Arpaci-Dusseau, Eric Anderson, Noah Treuhaft, David E. Culler, Joseph M. Hellerstein, David Patterson, and Kathy Yelick. Cluster I/O with River: Making the fast case comm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Workshop on Input/Output i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IOPADS ’99), pages 10–22, Atlanta, Georgia, May 1999.
[3] Luis-Felipe Cabrera and Darrell D. E. Long. Swift: Using distributed disks triping to provide high I/O data rates. Computer Systems, 4(4):405–436, 1991.


[4] Garth A. Gibson, David F. Nagle, Khalil Amiri, Jeff Butler, Fay W. Chang, Howard Gobioff, Charles Hardin, ErikR iedel, David Rochberg, and Jim Zelenka. A cost-effective, high-bandwidth storage architecture. In Proceedings of the 8th Architectural Support for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Operating Systems, pages 92–103, San Jose, California, October 1998.

 
[5] John Howard, Michael Kazar, Sherri Menees, David Nichols, Mahadev Satyanarayanan, Robert Sidebotham, and Michael West. Scale and performance in a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 Systems, 6(1):51–81, February 1988.
[6] InterMezzo.  http://www.inter-mezzo.org , 2003.
 
[7] Barbara Liskov, Sanjay Ghemawat, Robert Gruber, Paul Johnson, Liuba Shrira, and Michael Williams. Replication in the Harp file system. In 13th Symposium on Operating System Principles, pages 226–238, Pacific Grove, CA, October 1991.
[8] Lustre.  http://www.lustreorg , 2003.
 
[9] David A. Patterson, Garth A. Gibson, and Randy H. Katz. A case for redundant arrays of inexpensive disks (RAID). In Proceedings of the 1988 ACM SIGMO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Data, pages 109–116, Chicago, Illinois, September 1988.
[10] FrankS chmuck and Roger Haskin. GPFS: A shared-diskfi le system for large computing clusters. In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USENIX Conference on File and Storage Technologies, pages 231–244, Monterey, California, January 2002.
 
[11] Steven R. Soltis, Thomas M. Ruwart, and Matthew T.O’Keefe. The Gobal File System. In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Conference on Mass Storage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College Park, Maryland, September 1996.
[12] Chandramohan A. Thekkath, Timothy Mann, and Edward K. Lee. Frangipani: A scalable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In Proceedings of the 16th ACM Symposium on Operating System Principles, pages 224–237, Saint-Malo, France, October 1997
-------------------------------------------------------------------------------------------------------------------

Google MapReduce中文版

     译者: alex
 

摘要

MapReduce是一个编程模型,也是一个处理和生成超大数据集的算法模型的相关实现。用户首先建立一个Map函数处理一个基于key/value pair的数据集合,输出中间的基于key/value pair的数据集合;而后再建立一个Reduce函数用来合并全部的具备相同中间key值的中间value值。现实世界中有不少知足上述处理模型的例子,本论文将详细描述这个模型。
 
MapReduce架构的程序可以在大量的普通配置的计算机上实现并行化处理。这个系统在运行时只关心:如何分割输入数据,在大量计算机组成的集群上的调度,集群中计算机的错误处理,管理集群中计算机之间必要的通讯。采用MapReduce架构能够使那些没有并行计算和分布式处理系统开发经验的程序员有效利用分布式系统的丰富资源。
 
咱们的MapReduce实现运行在规模能够灵活调整的由普通机器组成的集群上:一个典型的MapReduce计算每每由几千台机器组成、处理以TB计算的数据。程序员发现这个系统很是好用:已经实现了数以百计的MapReduce程序,在Google的集群上,天天都有1000多个MapReduce程序在执行。

一、介绍

在过去的5年里,包括本文做者在内的Google的不少程序员,为了处理海量的原始数据,已经实现了数以百计的、专用的计算方法。这些计算方法用来处理大量的原始数据,好比,文档抓取(相似网络爬虫的程序)、Web请求日志等等;也为了计算处理各类类型的衍生数据,好比倒排索引、Web文档的图结构的各类表示形势、每台主机上网络爬虫抓取的页面数量的汇总、天天被请求的最多的查询的集合等等。大多数这样的数据处理运算在概念上很容易理解。然而因为输入的数据量巨大,所以要想在可接受的时间内完成运算,只有将这些计算分布在成百上千的主机上。如何处理并行计算、如何分发数据、如何处理错误?全部这些问题综合在一块儿,须要大量的代码处理,所以也使得本来简单的运算变得难以处理。
 
为了解决上述复杂的问题,咱们设计一个新的抽象模型,使用这个抽象模型,咱们只要表述咱们想要执行的简单运算便可,而没必要关心并行计算、容错、数据分布、负载均衡等复杂的细节,这些问题都被封装在了一个库里面。设计这个抽象模型的灵感来自Lisp和许多其余函数式语言的Map和Reduce的原语。咱们意识到咱们大多数的运算都包含这样的操做:在输入数据的“逻辑”记录上应用Map操做得出一个中间key/value pair集合,而后在全部具备相同key值的value值上应用Reduce操做,从而达到合并中间的数据,获得一个想要的结果的目的。使用MapReduce模型,再结合用户实现的Map和Reduce函数,咱们就能够很是容易的实现大规模并行化计算;经过MapReduce模型自带的“再次执行”(re-execution)功能,也提供了初级的容灾实现方案。
 
这个工做(实现一个MapReduce框架模型)的主要贡献是经过简单的接口来实现自动的并行化和大规模的分布式计算,经过使用MapReduce模型接口实如今大量普通的PC机上高性能计算。
 
第二部分描述基本的编程模型和一些使用案例。第三部分描述了一个通过裁剪的、适合咱们的基于集群的计算环境的MapReduce实现。第四部分描述咱们认为在MapReduce编程模型中一些实用的技巧。第五部分对于各类不一样的任务,测量咱们MapReduce实现的性能。第六部分揭示了在Google内部如何使用MapReduce做为基础重写咱们的索引系统产品,包括其它一些使用MapReduce的经验。第七部分讨论相关的和将来的工做。

二、编程模型

MapReduce编程模型的原理是:利用一个输入key/value pair集合来产生一个输出的key/value pair集合。MapReduce库的用户用两个函数表达这个计算:Map和Reduce。
 
用户自定义的Map函数接受一个输入的key/value pair值,而后产生一个中间key/value pair值的集合。MapReduce库把全部具备相同中间key值I的中间value值集合在一块儿后传递给reduce函数。
 
用户自定义的Reduce函数接受一个中间key的值I和相关的一个value值的集合。Reduce函数合并这些value值,造成一个较小的value值的集合。通常的,每次Reduce函数调用只产生0或1个输出value值。一般咱们经过一个迭代器把中间value值提供给Reduce函数,这样咱们就能够处理没法所有放入内存中的大量的value值的集合。

2.一、例子

例如,计算一个大的文档集合中每一个单词出现的次数,下面是伪代码段:
map(String key, String value):
    // key: document name
    // value: document contents
    for each word w in value:
        EmitIntermediate(w, “1″);
reduce(String key, Iterator values):
    // key: a word
    // values: a list of counts
    int result = 0;
    for each v in values:
        result += ParseInt(v);
    Emit(AsString(result));
 
Map函数输出文档中的每一个词、以及这个词的出现次数(在这个简单的例子里就是1)。Reduce函数把Map函数产生的每个特定的词的计数累加起来。
 
另外,用户编写代码,使用输入和输出文件的名字、可选的调节参数来完成一个符合MapReduce模型规范的对象,而后调用MapReduce函数,并把这个规范对象传递给它。用户的代码和MapReduce库连接在一块儿(用C++实现)。附录A包含了这个实例的所有程序代码。

2.二、类型

尽管在前面例子的伪代码中使用了以字符串表示的输入输出值,可是在概念上,用户定义的Map和Reduce函数都有相关联的类型:
map(k1,v1) ->list(k2,v2)
  reduce(k2,list(v2)) ->list(v2)

好比,输入的key和value值与输出的key和value值在类型上推导的域不一样。此外,中间key和value值与输出key和value值在类型上推导的域相同。

(alex注:原文中这个domain的含义不是很清楚,我参考Hadoop、KFS等实现,map和reduce都使用了泛型,所以,我把domain翻译成类型推导的域)。
咱们的C++中使用字符串类型做为用户自定义函数的输入输出,用户在本身的代码中对字符串进行适当的类型转换。

2.三、更多的例子

这里还有一些有趣的简单例子,能够很容易的使用MapReduce模型来表示:
  • 分布式的Grep:Map函数输出匹配某个模式的一行,Reduce函数是一个恒等函数,即把中间数据复制到输出。
  • 计算URL访问频率:Map函数处理日志中web页面请求的记录,而后输出(URL,1)。Reduce函数把相同URL的value值都累加起来,产生(URL,记录总数)结果。
  • 倒转网络连接图:Map函数在源页面(source)中搜索全部的连接目标(target)并输出为(target,source)。Reduce函数把给定连接目标(target)的连接组合成一个列表,输出(target,list(source))。
  • 每一个主机的检索词向量:检索词向量用一个(词,频率)列表来概述出如今文档或文档集中的最重要的一些词。Map函数为每个输入文档输出(主机名,检索词向量),其中主机名来自文档的URL。Reduce函数接收给定主机的全部文档的检索词向量,并把这些检索词向量加在一块儿,丢弃掉低频的检索词,输出一个最终的(主机名,检索词向量)。
  • 倒排索引:Map函数分析每一个文档输出一个(词,文档号)的列表,Reduce函数的输入是一个给定词的全部(词,文档号),排序全部的文档号,输出(词,list(文档号))。全部的输出集合造成一个简单的倒排索引,它以一种简单的算法跟踪词在文档中的位置。
  • 分布式排序:Map函数从每一个记录提取key,输出(key,record)。Reduce函数不改变任何的值。这个运算依赖分区机制(在4.1描述)和排序属性(在4.2描述)。

三、实现

MapReduce模型能够有多种不一样的实现方式。如何正确选择取决于具体的环境。例如,一种实现方式适用于小型的共享内存方式的机器,另一种实现方式则适用于大型NUMA架构的多处理器的主机,而有的实现方式更适合大型的网络链接集群。
本章节描述一个适用于Google内部普遍使用的运算环境的实现:用以太网交换机链接、由普通PC机组成的大型集群。在咱们的环境里包括:
1.x86架构、运行Linux操做系统、双处理器、2-4GB内存的机器。
2.普通的网络硬件设备,每一个机器的带宽为百兆或者千兆,可是远小于网络的平均带宽的一半。  (alex注:这里须要网络专家解释一下了)
3.集群中包含成百上千的机器,所以,机器故障是常态。
4.存储为廉价的内置IDE硬盘。一个内部分布式文件系统用来管理存储在这些磁盘上的数据。文件系统经过数据复制来在不可靠的硬件上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5.用户提交工做(job)给调度系统。每一个工做(job)都包含一系列的任务(task),调度系统将这些任务调度到集群中多台可用的机器上。

3.一、执行归纳

经过将Map调用的输入数据自动分割为M个数据片断的集合,Map调用被分布到多台机器上执行。输入的数据片断可以在不一样的机器上并行处理。使用分区函数将Map调用产生的中间key值分红R个不一样分区(例如,hash(key) mod R),Reduce调用也被分布到多台机器上执行。分区数量(R)和分区函数由用户来指定。
图1展现了咱们的MapReduce实现中操做的所有流程。当用户调用MapReduce函数时,将发生下面的一系列动做(下面的序号和图1中的序号一一对应):
1.用户程序首先调用的MapReduce库将输入文件分红M个数据片度,每一个数据片断的大小通常从 16MB到64MB(能够经过可选的参数来控制每一个数据片断的大小)。而后用户程序在机群中建立大量的程序副本。  (alex:copies of the program还真难翻译)
2.这些程序副本中的有一个特殊的程序–master。副本中其它的程序都是worker程序,由master分配任务。有M个Map任务和R个Reduce任务将被分配,master将一个Map任务或Reduce任务分配给一个空闲的worker。
3.被分配了map任务的worker程序读取相关的输入数据片断,从输入的数据片断中解析出key/value pair,而后把key/value pair传递给用户自定义的Map函数,由Map函数生成并输出的中间key/value pair,并缓存在内存中。
4.缓存中的key/value pair经过分区函数分红R个区域,以后周期性的写入到本地磁盘上。缓存的key/value pair在本地磁盘上的存储位置将被回传给master,由master负责把这些存储位置再传送给Reduce worker。
5.当Reduce worker程序接收到master程序发来的数据存储位置信息后,使用RPC从Map worker所在主机的磁盘上读取这些缓存数据。当Reduce worker读取了全部的中间数据后,经过对key进行排序后使得具备相同key值的数据聚合在一块儿。因为许多不一样的key值会映射到相同的Reduce任务上,所以必须进行排序。若是中间数据太大没法在内存中完成排序,那么就要在外部进行排序。
6.Reduce worker程序遍历排序后的中间数据,对于每个惟一的中间key值,Reduce worker程序将这个key值和它相关的中间value值的集合传递给用户自定义的Reduce函数。Reduce函数的输出被追加到所属分区的输出文件。
7.当全部的Map和Reduce任务都完成以后,master唤醒用户程序。在这个时候,在用户程序里的对MapReduce调用才返回。
 

在成功完成任务以后,MapReduce的输出存放在R个输出文件中(对应每一个Reduce任务产生一个输出文件,文件名由用户指定)。通常状况下,用户不须要将这R个输出文件合并成一个文件–他们常常把这些文件做为另一个MapReduce的输入,或者在另一个能够处理多个分割文件的分布式应用中使用。

3.二、Master数据结构

Master持有一些数据结构,它存储每个Map和Reduce任务的状态(空闲、工做中或完成),以及Worker机器(非空闲任务的机器)的标识。
 
Master就像一个数据管道,中间文件存储区域的位置信息经过这个管道从Map传递到Reduce。所以,对于每一个已经完成的Map任务,master存储了Map任务产生的R个中间文件存储区域的大小和位置。当Map任务完成时,Master接收到位置和大小的更新信息,这些信息被逐步递增的推送给那些正在工做的Reduce任务。

3.三、容错

由于MapReduce库的设计初衷是使用由成百上千的机器组成的集群来处理超大规模的数据,因此,这个库必需要能很好的处理机器故障。
worker故障
master周期性的ping每一个worker。若是在一个约定的时间范围内没有收到worker返回的信息,master将把这个worker标记为失效。全部由这个失效的worker完成的Map任务被重设为初始的空闲状态,以后这些任务就能够被安排给其余的worker。一样的,worker失效时正在运行的Map或Reduce任务也将被从新置为空闲状态,等待从新调度。
 

当worker故障时,因为已经完成的Map任务的输出存储在这台机器上,Map任务的输出已不可访问了,所以必须从新执行。而已经完成的Reduce任务的输出存储在全局文件系统上,所以不须要再次执行。

 
当一个Map任务首先被worker A执行,以后因为worker A失效了又被调度到worker B执行,这个“从新执行”的动做会被通知给全部执行Reduce任务的worker。任何尚未从worker A读取数据的Reduce任务将从worker B读取数据。
 
MapReduce能够处理大规模worker失效的状况。好比,在一个MapReduce操做执行期间,在正在运行的集群上进行网络维护引发80台机器在几分钟内不可访问了,MapReduce master只须要简单的再次执行那些不可访问的worker完成的工做,以后继续执行未完成的任务,直到最终完成这个MapReduce操做。
 
master失败
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是让master周期性的将上面描述的数据结构 (alex注:指3.2节)的写入磁盘,即检查点(checkpoint)。若是这个master任务失效了,能够从最后一个检查点(checkpoint)开始启动另外一个master进程。然而,因为只有一个master进程,master失效后再恢复是比较麻烦的,所以咱们如今的实现是若是master失效,就停止MapReduce运算。客户能够检查到这个状态,而且能够根据须要从新执行MapReduce操做。
 
在失效方面的处理机制
(alex注:原文为”semantics in the presence of failures”)
当用户提供的Map和Reduce操做是输入肯定性函数(即相同的输入产生相同的输出)时,咱们的分布式实如今任何状况下的输出都和全部程序没有出现任何错误、顺序的执行产生的输出是同样的。
 
咱们依赖对Map和Reduce任务的输出是原子提交的来完成这个特性。每一个工做中的任务把它的输出写到私有的临时文件中。每一个Reduce任务生成一个这样的文件,而每一个Map任务则生成R个这样的文件(一个Reduce任务对应一个文件)。当一个Map任务完成的时,worker发送一个包含R个临时文件名的完成消息给master。若是master从一个已经完成的Map任务再次接收到到一个完成消息,master将忽略这个消息;不然,master将这R个文件的名字记录在数据结构里。
 
当Reduce任务完成时,Reduce worker进程以原子的方式把临时文件重命名为最终的输出文件。若是同一个Reduce任务在多台机器上执行,针对同一个最终的输出文件将有多个重命名操做执行。咱们依赖底层文件系统提供的重命名操做的原子性来保证最终的文件系统状态仅仅包含一个Reduce任务产生的数据。
 

使用MapReduce模型的程序员能够很容易的理解他们程序的行为,由于咱们绝大多数的Map和Reduce操做是肯定性的,并且存在这样的一个事实:咱们的失效处理机制等价于一个顺序的执行的操做。当Map或/和Reduce操做是不肯定性的时候,咱们提供虽然较弱可是依然合理的处理机制。当使用非肯定操做的时候,一个Reduce任务R1的输出等价于一个非肯定性程序顺序执行产生时的输出。可是,另外一个Reduce任务R2的输出也许符合一个不一样的非肯定顺序程序执行产生的R2的输出。

 
考虑Map任务M和Reduce任务R一、R2的状况。咱们设定e(Ri)是Ri已经提交的执行过程(有且仅有一个这样的执行过程)。当e(R1)读取了由M一次执行产生的输出,而e(R2)读取了由M的另外一次执行产生的输出,致使了较弱的失效处理。

3.四、存储位置

在咱们的计算运行环境中,网络带宽是一个至关匮乏的资源。咱们经过尽可能把输入数据(由GFS管理)存储在集群中机器的本地磁盘上来节省网络带宽。GFS把每一个文件按64MB一个Block分隔,每一个Block保存在多台机器上,环境中就存放了多份拷贝(通常是3个拷贝)。MapReduce的master在调度Map任务时会考虑输入文件的位置信息,尽可能将一个Map任务调度在包含相关输入数据拷贝的机器上执行;若是上述努力失败了,master将尝试在保存有输入数据拷贝的机器附近的机器上执行Map任务(例如,分配到一个和包含输入数据的机器在一个switch里的worker机器上执行)。当在一个足够大的cluster集群上运行大型MapReduce操做的时候,大部分的输入数据都能从本地机器读取,所以消耗很是少的网络带宽。

3.五、任务粒度

如前所述,咱们把Map拆分红了M个片断、把Reduce拆分红R个片断执行。理想状况下,M和R应当比集群中worker的机器数量要多得多。在每台worker机器都执行大量的不一样任务可以提升集群的动态的负载均衡能力,而且可以加快故障恢复的速度:失效机器上执行的大量Map任务均可以分布到全部其余的worker机器上去执行。
 

可是实际上,在咱们的具体实现中对M和R的取值都有必定的客观限制,由于master必须执行O(M+R)次调度,而且在内存中保存O(M*R)个状态(对影响内存使用的因素仍是比较小的:O(M*R)块状态,大概每对Map任务/Reduce任务1个字节就能够了)。

 
更进一步,R值一般是由用户指定的,由于每一个Reduce任务最终都会生成一个独立的输出文件。实际使用时咱们也倾向于选择合适的M值,以使得每个独立任务都是处理大约16M到64M的输入数据(这样,上面描写的输入数据本地存储优化策略才最有效),另外,咱们把R值设置为咱们想使用的worker机器数量的小的倍数。咱们一般会用这样的比例来执行MapReduce:M=200000,R=5000,使用2000台worker机器。

3.六、备用任务

影响一个MapReduce的总执行时间最一般的因素是“落伍者”:在运算过程当中,若是有一台机器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完成最后几个Map或Reduce任务,致使MapReduce操做总的执行时间超过预期。出现“落伍者”的缘由很是多。好比:若是一个机器的硬盘出了问题,在读取的时候要常常的进行读取纠错操做,致使读取数据的速度从30M/s下降到1M/s。若是cluster的调度系统在这台机器上又调度了其余的任务,因为CPU、内存、本地硬盘和网络带宽等竞争因素的存在,致使执行MapReduce代码的执行效率更加缓慢。咱们最近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因为机器的初始化代码有bug,致使关闭了的处理器的缓存:在这些机器上执行任务的性能和正常状况相差上百倍。
 
咱们有一个通用的机制来减小“落伍者”出现的状况。当一个MapReduce操做接近完成的时候,master调度备用(backup)任务进程来执行剩下的、处于处理中状态(in-progress)的任务。不管是最初的执行进程、仍是备用(backup)任务进程完成了任务,咱们都把这个任务标记成为已经完成。咱们调优了这个机制,一般只会占用比正常操做多几个百分点的计算资源。咱们发现采用这样的机制对于减小超大MapReduce操做的总处理时间效果显著。例如,在5.3节描述的排序任务,在关闭掉备用任务的状况下要多花44%的时间完成排序任务。
 

四、技巧

虽然简单的Map和Reduce函数提供的基本功能已经可以知足大部分的计算须要,咱们仍是发掘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扩展功能。本节将描述这些扩展功能。

4.一、分区函数

MapReduce的使用者一般会指定Reduce任务和Reduce任务输出文件的数量(R)。咱们在中间key上使用分区函数来对数据进行分区,以后再输入到后续任务执行进程。一个缺省的分区函数是使用hash方法(好比,hash(key) mod R)进行分区。hash方法能产生很是平衡的分区。然而,有的时候,其它的一些分区函数对key值进行的分区将很是有用。好比,输出的key值是URLs,咱们但愿每一个主机的全部条目保持在同一个输出文件中。为了支持相似的状况,MapReduce库的用户须要提供专门的分区函数。例如,使用“hash(Hostname(urlkey)) mod R”做为分区函数就能够把全部来自同一个主机的URLs保存在同一个输出文件中。

4.二、顺序保证

咱们确保在给定的分区中,中间key/value pair数据的处理顺序是按照key值增量顺序处理的。这样的顺序保证对每一个分红生成一个有序的输出文件,这对于须要对输出文件按key值随机存取的应用很是有意义,对在排序输出的数据集也颇有帮助。

4.三、Combiner函数

在某些状况下,Map函数产生的中间key值的重复数据会占很大的比重,而且,用户自定义的Reduce函数知足结合律和交换律。在2.1节的词数统计程序是个很好的例子。因为词频率倾向于一个zipf分布(齐夫分布),每一个Map任务将产生成千上万个这样的记录<the,1>。全部的这些记录将经过网络被发送到一个单独的Reduce任务,而后由这个Reduce任务把全部这些记录累加起来产生一个数字。咱们容许用户指定一个可选的combiner函数,combiner函数首先在本地将这些记录进行一次合并,而后将合并的结果再经过网络发送出去。
 
Combiner函数在每台执行Map任务的机器上都会被执行一次。通常状况下,Combiner和Reduce函数是同样的。Combiner函数和Reduce函数之间惟一的区别是MapReduce库怎样控制函数的输出。Reduce函数的输出被保存在最终的输出文件里,而Combiner函数的输出被写到中间文件里,而后被发送给Reduce任务。
 

部分的合并中间结果能够显著的提升一些MapReduce操做的速度。附录A包含一个使用combiner函数的例子。

4.四、输入和输出的类型

MapReduce库支持几种不一样的格式的输入数据。好比,文本模式的输入数据的每一行被视为是一个key/value pair。key是文件的偏移量,value是那一行的内容。另一种常见的格式是以key进行排序来存储的key/value pair的序列。每种输入类型的实现都必须可以把输入数据分割成数据片断,该数据片断可以由单独的Map任务来进行后续处理(例如,文本模式的范围分割必须确保仅仅在每行的边界进行范围分割)。虽然大多数MapReduce的使用者仅仅使用不多的预约义输入类型就知足要求了,可是使用者依然能够经过提供一个简单的Reader接口实现就可以支持一个新的输入类型。
 

Reader并不是必定要从文件中读取数据,好比,咱们能够很容易的实现一个从数据库里读记录的Reader,或者从内存中的数据结构读取数据的Reader。

相似的,咱们提供了一些预约义的输出数据的类型,经过这些预约义类型可以产生不一样格式的数据。用户采用相似添加新的输入数据类型的方式增长新的输出类型。

4.五、反作用

在某些状况下,MapReduce的使用者发现,若是在Map和/或Reduce操做过程当中增长辅助的输出文件会比较省事。咱们依靠程序writer把这种“反作用”变成原子的和幂等的 (alex注:幂等的指一个老是产生相同结果的数学运算)。一般应用程序首先把输出结果写到一个临时文件中,在输出所有数据以后,在使用系统级的原子操做rename从新命名这个临时文件。
 

若是一个任务产生了多个输出文件,咱们没有提供相似两阶段提交的原子操做支持这种状况。所以,对于会产生多个输出文件、而且对于跨文件有一致性要求的任务,都必须是肯定性的任务。可是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这个限制尚未给咱们带来过麻烦。

4.六、跳过损坏的记录

有时候,用户程序中的bug致使Map或者Reduce函数在处理某些记录的时候crash掉,MapReduce操做没法顺利完成。惯常的作法是修复bug后再次执行MapReduce操做,可是,有时候找出这些bug并修复它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些bug也许是在第三方库里边,而咱们手头没有这些库的源代码。并且在不少时候,忽略一些有问题的记录也是能够接受的,好比在一个巨大的数据集上进行统计分析的时候。咱们提供了一种执行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为了保证保证整个处理能继续进行,MapReduce会检测哪些记录致使肯定性的crash,而且跳过这些记录不处理。
 

每一个worker进程都设置了信号处理函数捕获内存段异常(segmentation violation)和总线错误(bus error)。在执行Map或者Reduce操做以前,MapReduce库经过全局变量保存记录序号。若是用户程序触发了一个系统信号,消息处理函数将用“最后一口气”经过UDP包向master发送处理的最后一条记录的序号。当master看到在处理某条特定记录不止失败一次时,master就标志着条记录须要被跳过,而且在下次从新执行相关的Map或者Reduce任务的时候跳过这条记录。

4.七、本地执行

调试Map和Reduce函数的bug是很是困难的,由于实际执行操做时不可是分布在系统中执行的,并且一般是在好几千台计算机上执行,具体的执行位置是由master进行动态调度的,这又大大增长了调试的难度。为了简化调试、profile和小规模测试,咱们开发了一套MapReduce库的本地实现版本,经过使用本地版本的MapReduce库,MapReduce操做在本地计算机上顺序的执行。用户能够控制MapReduce操做的执行,能够把操做限制到特定的Map任务上。用户经过设定特别的标志来在本地执行他们的程序,以后就能够很容易的使用本地调试和测试工具(好比gdb)。

4.八、状态信息

master使用嵌入式的HTTP服务器(如Jetty)显示一组状态信息页面,用户能够监控各类执行状态。状态信息页面显示了包括计算执行的进度,好比已经完成了多少任务、有多少任务正在处理、输入的字节数、中间数据的字节数、输出的字节数、处理百分比等等。页面还包含了指向每一个任务的stderr和stdout文件的连接。用户根据这些数据预测计算须要执行大约多长时间、是否须要增长额外的计算资源。这些页面也能够用来分析何时计算执行的比预期的要慢。
 

另外,处于最顶层的状态页面显示了哪些worker失效了,以及他们失效的时候正在运行的Map和Reduce任务。这些信息对于调试用户代码中的bug颇有帮助。

4.九、计数器

MapReduce库使用计数器统计不一样事件发生次数。好比,用户可能想统计已经处理了多少个单词、已经索引的多少篇German文档等等。
 
为了使用这个特性,用户在程序中建立一个命名的计数器对象,在Map和Reduce函数中相应的增长计数器的值。例如:
Counter* uppercase;
uppercase = GetCounter(“uppercase”);

map(String name, String contents):
 for each word w in contents:
  if (IsCapitalized(w)):
   uppercase->Increment();
  EmitIntermediate(w, “1″);

这些计数器的值周期性的从各个单独的worker机器上传递给master(附加在ping的应答包中传递)。master把执行成功的Map和Reduce任务的计数器值进行累计,当MapReduce操做完成以后,返回给用户代码。
 
计数器当前的值也会显示在master的状态页面上,这样用户就能够看到当前计算的进度。当累加计数器的值的时候,master要检查重复运行的Map或者Reduce任务,避免重复累加(以前提到的备用任务和失效后从新执行任务这两种状况会致使相同的任务被屡次执行)。
 
有些计数器的值是由MapReduce库自动维持的,好比已经处理的输入的key/value pair的数量、输出的key/value pair的数量等等。
 

计数器机制对于MapReduce操做的完整性检查很是有用。好比,在某些MapReduce操做中,用户须要确保输出的key value pair精确的等于输入的key value pair,或者处理的German文档数量在处理的整个文档数量中属于合理范围。

五、性能

本节咱们用在一个大型集群上运行的两个计算来衡量MapReduce的性能。一个计算在大约1TB的数据中进行特定的模式匹配,另外一个计算对大约1TB的数据进行排序。
 
这两个程序在大量的使用MapReduce的实际应用中是很是典型的 — 一类是对数据格式进行转换,从一种表现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表现形式;另外一类是从海量数据中抽取少部分的用户感兴趣的数据。

5.一、集群配置

全部这些程序都运行在一个大约由1800台机器构成的集群上。每台机器配置2个2G主频、支持超线程的Intel Xeon处理器,4GB的物理内存,两个160GB的IDE硬盘和一个千兆以太网卡。这些机器部署在一个两层的树形交换网络中,在root节点大概有100-200GBPS的传输带宽。全部这些机器都采用相同的部署(对等部署),所以任意两点之间的网络来回时间小于1毫秒。
 

在4GB内存里,大概有1-1.5G用于运行在集群上的其余任务。测试程序在周末下午开始执行,这时主机的CPU、磁盘和网络基本上处于空闲状态。

5.二、GREP

这个分布式的grep程序须要扫描大概10的10次方个由100个字节组成的记录,查找出现几率较小的3个字符的模式(这个模式在92337个记录中出现)。输入数据被拆分红大约64M的Block(M=15000),整个输出数据存放在一个文件中(R=1)。

图2显示了这个运算随时间的处理过程。其中Y轴表示输入数据的处理速度。处理速度随着参与MapReduce计算的机器数量的增长而增长,当1764台worker参与计算的时,处理速度达到了30GB/s。当Map任务结束的时候,即在计算开始后80秒,输入的处理速度降到0。整个计算过程从开始到结束一共花了大概150秒。这包括了大约一分钟的初始启动阶段。初始启动阶段消耗的时间包括了是把这个程序传送到各个worker机器上的时间、等待GFS文件系统打开1000个输入文件集合的时间、获取相关的文件本地位置优化信息的时间。

5.三、排序

排序程序处理10的10次方个100个字节组成的记录(大概1TB的数据)。这个程序模仿TeraSort benchmark[10]。
 
排序程序由不到50行代码组成。只有三行的Map函数从文本行中解析出10个字节的key值做为排序的key,而且把这个key和原始文本行做为中间的key/value pair值输出。咱们使用了一个内置的恒等函数做为Reduce操做函数。这个函数把中间的key/value pair值不做任何改变输出。最终排序结果输出到两路复制的GFS文件系统(也就是说,程序输出2TB的数据)。
 
如前所述,输入数据被分红64MB的Block(M=15000)。咱们把排序后的输出结果分区后存储到4000个文件(R=4000)。分区函数使用key的原始字节来把数据分区到R个片断中。
 

在这个benchmark测试中,咱们使用的分区函数知道key的分区状况。一般对于排序程序来讲,咱们会增长一个预处理的MapReduce操做用于采样key值的分布状况,经过采样的数据来计算对最终排序处理的分区点。

图三(a)显示了这个排序程序的正常执行过程。左上的图显示了输入数据读取的速度。数据读取速度峰值会达到13GB/s,而且全部Map任务完成以后,即大约200秒以后迅速滑落到0。值得注意的是,排序程序输入数据读取速度小于分布式grep程序。这是由于排序程序的Map任务花了大约一半的处理时间和I/O带宽把中间输出结果写到本地硬盘。相应的分布式grep程序的中间结果输出几乎能够忽略不计。
 
左边中间的图显示了中间数据从Map任务发送到Reduce任务的网络速度。这个过程从第一个Map任务完成以后就开始缓慢启动了。图示的第一个高峰是启动了第一批大概1700个Reduce任务(整个MapReduce分布到大概1700台机器上,每台机器1次最多执行1个Reduce任务)。排序程序运行大约300秒后,第一批启动的Reduce任务有些完成了,咱们开始执行剩下的Reduce任务。全部的处理在大约600秒后结束。
 
左下图表示Reduce任务把排序后的数据写到最终的输出文件的速度。在第一个排序阶段结束和数据开始写入磁盘之间有一个小的延时,这是由于worker机器正在忙于排序中间数据。磁盘写入速度在2-4GB/s持续一段时间。输出数据写入磁盘大约持续850秒。计入初始启动部分的时间,整个运算消耗了891秒。这个速度和TeraSort benchmark[18]的最高纪录1057秒相差很少。
 

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输入数据的读取速度比排序速度和输出数据写入磁盘速度要高很多,这是由于咱们的输入数据本地化优化策略起了做用 — 绝大部分数据都是从本地硬盘读取的,从而节省了网络带宽。排序速度比输出数据写入到磁盘的速度快,这是由于输出数据写了两份(咱们使用了2路的GFS文件系统,写入复制节点的缘由是为了保证数据可靠性和可用性)。咱们把输出数据写入到两个复制节点的缘由是由于这是底层文件系统的保证数据可靠性和可用性的实现机制。若是底层文件系统使用相似容错编码[14](erasure coding)的方式而不是复制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那么在输出数据写入磁盘的时候,就能够下降网络带宽的使用。

5.四、高效的backup任务

图三(b)显示了关闭了备用任务后排序程序执行状况。执行的过程和图3(a)很类似,除了输出数据写磁盘的动做在时间上拖了一个很长的尾巴,并且在这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什么写入动做。在960秒后,只有5个Reduce任务没有完成。这些拖后腿的任务又执行了300秒才完成。整个计算消耗了1283秒,多了44%的执行时间。

5.五、失效的机器

在图三(c)中演示的排序程序执行的过程当中,咱们在程序开始后几分钟有意的kill了1746个worker中的200个。集群底层的调度马上在这些机器上从新开始新的worker处理进程(由于只是worker机器上的处理进程被kill了,机器自己还在工做)。
 
图三(c)显示出了一个“负”的输入数据读取速度,这是由于一些已经完成的Map任务丢失了(因为相应的执行Map任务的worker进程被kill了),须要从新执行这些任务。相关Map任务很快就被从新执行了。整个运算在933秒内完成,包括了初始启动时间(只比正常执行多消耗了5%的时间)。

六、经验

咱们在2003年1月完成了第一个版本的MapReduce库,在2003年8月的版本有了显著的加强,这包括了输入数据本地优化、worker机器之间的动态负载均衡等等。从那之后,咱们惊喜的发现,MapReduce库能普遍应用于咱们平常工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它如今在Google内部各个领域获得普遍应用,包括:
  • 大规模机器学习问题
  • Google News和Froogle产品的集群问题
  • 从公众查询产品(好比Google的Zeitgeist)的报告中抽取数据。
  • 从大量的新应用和新产品的网页中提取有用信息(好比,从大量的位置搜索网页中抽取地理位置信息)。
  • 大规模的图形计算。
图四显示了在咱们的源代码管理系统中,随着时间推移,独立的MapReduce程序数量的显著增长。从2003年早些时候的0个增加到2004年9月份的差很少900个不一样的程序。MapReduce的成功取决于采用MapReduce库可以在不到半个小时时间内写出一个简单的程序,这个简单的程序可以在上千台机器的组成的集群上作大规模并发处理,这极大的加快了开发和原形设计的周期。另外,采用MapReduce库,可让彻底没有分布式和/或并行系统开发经验的程序员很容易的利用大量的资源,开发出分布式和/或并行处理的应用。

在每一个任务结束的时候,MapReduce库统计计算资源的使用情况。在表1,咱们列出了2004年8月份MapReduce运行的任务所占用的相关资源。

6.一、大规模索引

到目前为止,MapReduce最成功的应用就是重写了Google网络搜索服务所使用到的index系统。索引系统的输入数据是网络爬虫抓取回来的海量的文档,这些文档数据都保存在GFS文件系统里。这些文档原始内容 (alex注:raw contents,我认为就是网页中的剔除html标记后的内容、pdf和word等有格式文档中提取的文本内容等)的大小超过了20TB。索引程序是经过一系列的MapReduce操做(大约5到10次)来创建索引。使用MapReduce(替换上一个特别设计的、分布式处理的索引程序)带来这些好处:
  • 实现索引部分的代码简单、小巧、容易理解,由于对于容错、分布式以及并行计算的处理都是MapReduce库提供的。好比,使用MapReduce库,计算的代码行数从原来的3800行C++代码减小到大概700行代码。
  • MapReduce库的性能已经足够好了,所以咱们能够把在概念上不相关的计算步骤分开处理,而不是混在一块儿以期减小数据传递的额外消耗。概念上不相关的计算步骤的隔离也使得咱们能够很容易改变索引处理方式。好比,对以前的索引系统的一个小更改可能要耗费好几个月的时间,可是在使用MapReduce的新系统上,这样的更改只须要花几天时间就能够了。
  • 索引系统的操做管理更容易了。由于由机器失效、机器处理速度缓慢、以及网络的瞬间阻塞等引发的绝大部分问题都已经由MapReduce库解决了,再也不须要操做人员的介入了。另外,咱们能够经过在索引系统集群中增长机器的简单方法提升总体处理性能。

七、相关工做

不少系统都提供了严格的编程模式,而且经过对编程的严格限制来实现并行计算。例如,一个结合函数能够经过把N个元素的数组的前缀在N个处理器上使用并行前缀算法,在log N的时间内计算完[6,9,13] (alex注:彻底没有明白做者在说啥,具体参考相关六、九、13文档)。MapReduce能够看做是咱们结合在真实环境下处理海量数据的经验,对这些经典模型进行简化和萃取的成果。更加值得骄傲的是,咱们还实现了基于上千台处理器的集群的容错处理。相比而言,大部分并发处理系统都只在小规模的集群上实现,而且把容错处理交给了程序员。
 
Bulk Synchronous Programming[17]和一些MPI原语[11]提供了更高级别的并行处理抽象,能够更容易写出并行处理的程序。MapReduce和这些系统的关键不一样之处在于,MapReduce利用限制性编程模式实现了用户程序的自动并发处理,而且提供了透明的容错处理。
 
咱们数据本地优化策略的灵感来源于active disks[12,15]等技术,在active disks中,计算任务是尽可能推送到数据存储的节点处理 (alex注:即靠近数据源处理),这样就减小了网络和IO子系统的吞吐量。咱们在挂载几个硬盘的普通机器上执行咱们的运算,而不是在磁盘处理器上执行咱们的工做,可是达到的目的同样的。
 
咱们的备用任务机制和Charlotte System[3]提出的eager调度机制比较相似。Eager调度机制的一个缺点是若是一个任务反复失效,那么整个计算就不能完成。咱们经过忽略引发故障的记录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MapReduce的实现依赖于一个内部的集群管理系统,这个集群管理系统负责在一个超大的、共享机器的集群上分布和运行用户任务。虽然这个不是本论文的重点,可是有必要提一下,这个集群管理系统在理念上和其它系统,如Condor[16]是同样。
 
MapReduce库的排序机制和NOW-Sort[1]的操做上很相似。读取输入源的机器(map workers)把待排序的数据进行分区后,发送到R个Reduce worker中的一个进行处理。每一个Reduce worker在本地对数据进行排序(尽量在内存中排序)。固然,NOW-Sort没有给用户自定义的Map和Reduce函数的机会,所以不具有MapReduce库普遍的实用性。
 
River[2]提供了一个编程模型:处理进程经过分布式队列传送数据的方式进行互相通信。和MapReduce相似,River系统尝试在不对等的硬件环境下,或者在系统颠簸的状况下也能提供近似平均的性能。River是经过精心调度硬盘和网络的通信来平衡任务的完成时间。MapReduce库采用了其它的方法。经过对编程模型进行限制,MapReduce框架把问题分解成为大量的“小”任务。这些任务在可用的worker集群上动态的调度,这样快速的worker就能够执行更多的任务。经过对编程模型进行限制,咱们可用在工做接近完成的时候调度备用任务,缩短在硬件配置不均衡的状况下缩小整个操做完成的时间(好比有的机器性能差、或者机器被某些操做阻塞了)。
 
BAD-FS[5]采用了和MapReduce彻底不一样的编程模式,它是面向广域网 (alex注:wide-area network)的。不过,这两个系统有两个基础功能很相似。(1)两个系统采用从新执行的方式来防止因为失效致使的数据丢失。(2)两个都使用数据本地化调度策略,减小网络通信的数据量。
 

TACC[7]是一个用于简化构造高可用性网络服务的系统。和MapReduce同样,它也依靠从新执行机制来实现的容错处理。

八、结束语

MapReduce编程模型在Google内部成功应用于多个领域。咱们把这种成功归结为几个方面:首先,因为MapReduce封装了并行处理、容错处理、数据本地化优化、负载均衡等等技术难点的细节,这使得MapReduce库易于使用。即使对于彻底没有并行或者分布式系统开发经验的程序员而言;其次,大量不一样类型的问题均可以经过MapReduce简单的解决。好比,MapReduce用于生成Google的网络搜索服务所须要的数据、用来排序、用来数据挖掘、用于机器学习,以及不少其它的系统;第三,咱们实现了一个在数千台计算机组成的大型集群上灵活部署运行的MapReduce。这个实现使得有效利用这些丰富的计算资源变得很是简单,所以也适合用来解决Google遇到的其余不少须要大量计算的问题。
 

咱们也从MapReduce开发过程当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约束编程模式使得并行和分布式计算很是容易,也易于构造容错的计算环境;其次,网络带宽是稀有资源。大量的系统优化是针对减小网络传输量为目的的:本地优化策略使大量的数据从本地磁盘读取,中间文件写入本地磁盘、而且只写一份中间文件也节约了网络带宽;第三,屡次执行相同的任务能够减小性能缓慢的机器带来的负面影响(alex注:即硬件配置的不平衡),同时解决了因为机器失效致使的数据丢失问题。

九、感谢

(alex注:仍是原汁原味的感谢词比较好,这个就不翻译了)Josh Levenberg has been instrumental in revising and extending the user-level MapReduce API with a number of new features based on his experience with using MapReduce and other people’s suggestions for enhancements. MapReduce reads its input from and writes its output to the Google File System [8]. We would like to thank Mohit Aron, Howard Gobioff, Markus Gutschke, David Kramer, Shun-Tak Leung, and Josh Redstone for their work in developing GFS. We would also like to thank Percy Liang and Olcan Sercinoglu for their work in developing the cluster management system used by MapReduce. Mike Burrows, Wilson Hsieh, Josh Levenberg, Sharon Perl, Rob Pike, and Debby Wallach provided helpful comments on earlier drafts of this paper.The anonymous OSDI reviewers, and our shepherd, Eric Brewer, provided many useful suggestions of areas where the paper could be improved. Finally, we thank all the users of MapReduce within Google’s engineering organization for providing helpful feedback, suggestions, and bug reports.

十、参考资料

[1] Andrea C. Arpaci-Dusseau, Remzi H. Arpaci-Dusseau,David E. Culler, Joseph M. Hellerstein, and David A. Patterson.High-performance sorting on networks of workstations.In Proceedings of the 1997 ACM SIGMOD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Data, Tucson,Arizona, May 1997.
[2] Remzi H. Arpaci-Dusseau, Eric Anderson, NoahTreuhaft, David E. Culler, Joseph M. Hellerstein, David Patterson, and Kathy Yelick. Cluster I/O with River:Making the fast case comm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Workshop on Input/Output i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IOPADS ’99), pages 10.22, Atlanta, Georgia, May 1999.
[3] Arash Baratloo, Mehmet Karaul, Zvi Kedem, and Peter Wyckoff. Charlotte: Metacomputing on the web. In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1996. [4] Luiz A. Barroso, Jeffrey Dean, and Urs H¨olzle. Web search for a planet: The Google cluster architecture. IEEE Micro, 23(2):22.28, April 2003.
[5] John Bent, Douglas Thain, Andrea C.Arpaci-Dusseau, Remzi H. Arpaci-Dusseau, and Miron Livny. Explicit control in a batch-aware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In Proceedings of the 1st USENIX Symposium on Networked System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NSDI, March 2004.
[6] Guy E. Blelloch. Scans as primitive parallel oper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C-38(11), November 1989.
[7] Armando Fox, Steven D. Gribble, Yatin Chawathe, Eric A. Brewer, and Paul Gauthier. Cluster-based scalable network servic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16th ACM Symposium on Operating System Principles, pages 78. 91, Saint-Malo, France, 1997.
[8] Sanjay Ghemawat, Howard Gobioff, and Shun-Tak Leung. The Google file system. In 19th Symposium on Operating Systems Principles, pages 29.43, Lake George, New York, 2003. To appear in OSDI 2004 12
[9] S. Gorlatch. Systematic efficient parallelization of scan and other list homomorphisms. In L. Bouge, P. Fraigniaud, A. Mignotte, and Y. Robert, editors, Euro-Par’96. Parallel Processing,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1124, pages 401.408. Springer-Verlag, 1996.
[10] Jim Gray. Sort benchmark home page.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barc/SortBenchmark/.
[11] William Gropp, Ewing Lusk, and Anthony Skjellum. Using MPI: Portable Parallel Programming with the Message-Passing Interface. MIT Press, Cambridge, MA, 1999.
[12] L. Huston, R. Sukthankar, R.Wickremesinghe, M. Satyanarayanan, G. R. Ganger, E. Riedel, and A. Ailamaki. Diamond: A storage architecture for early discard in interactive search.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04 USENIX File and Storage Technologies FAST Conference, April 2004.
[13] Richard E. Ladner and Michael J. Fischer. Parallel prefix computation. Journal of the ACM, 27(4):831.838, 1980.
[14] Michael O. Rabin. Efficient dispersal of information for security, load balancing and fault tolerance. Journal of the ACM, 36(2):335.348, 1989.
[15] Erik Riedel, Christos Faloutsos, Garth A. Gibson, and David Nagle. Active disks for large-scale data processing. IEEE Computer, pages 68.74, June 2001.
[16] Douglas Thain, Todd Tannenbaum, and Miron Livny. Distributed computing in practice: The Condor experience. Concurrency and Computation: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2004.
[17] L. G. Valiant. A bridging model for parallel computation.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33(8):103.111, 1997.
[18] Jim Wyllie. Spsort: How to sort a terabyte quickly.  http://alme1.almaden.ibm.com/cs/spsort.pdf.
 

附录A、单词频率统计

本节包含了一个完整的程序,用于统计在一组命令行指定的输入文件中,每个不一样的单词出现频率。
#include “mapreduce/mapreduce.h”

// User’s map function
class WordCounter : public Mapper {
 public:
  virtual void Map(const MapInput& input) {
   const string& text = input.value();
   const int n = text.size();
   for (int i = 0; i < n; ) {
    // Skip past leading whitespace
    while ((i < n) && isspace(text[i]))
     i++;

   // Find word end
   int start = i;
   while ((i < n) && !isspace(text[i]))
    i++;
   if (start < i)
    Emit(text.substr(start,i-start),”1″);
  }
 }
};

REGISTER_MAPPER(WordCounter);

// User’s reduce function
class Adder : public Reducer {
 virtual void Reduce(ReduceInput* input) {
  // Iterate over all entries with the
  // same key and add the values
  int64 value = 0;
  while (!input->done()) {
   value += StringToInt(input->value());
   input->NextValue();
  }

  // Emit sum for input->key()
  Emit(IntToString(value));
 }
};

REGISTER_REDUCER(Adder);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ParseCommandLineFlags(argc, argv);
 
 MapReduceSpecification spec;
 
 // Store list of input files into “spec”
 for (int i = 1; i < argc; i++) {
  MapReduceInput* input = spec.add_input();
  input->set_format(“text”);
  input->set_filepattern(argv[i]);
  input->set_mapper_class(“WordCounter”);
 }

 // Specify the output files:
 // /gfs/test/freq-00000-of-00100
 // /gfs/test/freq-00001-of-00100
 // …
 MapReduceOutput* out = spec.output();
 out->set_filebase(“/gfs/test/freq”);
 out->set_num_tasks(100);
 out->set_format(“text”);
 out->set_reducer_class(“Adder”);
 
 // Optional: do partial sums within map
 // tasks to save network bandwidth
 out->set_combiner_class(“Adder”);

 // Tuning parameters: use at most 2000
 // machines and 100 MB of memory per task
 spec.set_machines(2000);
 spec.set_map_megabytes(100);
 spec.set_reduce_megabytes(100);
 
 // Now run it
 MapReduceResult result;
 if (!MapReduce(spec, &result)) abort();
 
 // Done: ‘result’ structure contains info
 // about counters, time taken, number of
 // machines used, etc.
 return 0;
}

-------------------------------------------------------------------------------------------------------------------

Bigtable:一个分布式的结构化数据存储系统

译者:alex  


摘要

Bigtable是一个分布式的结构化数据存储系统,它被设计用来处理海量数据:一般是分布在数千台普通服务器上的PB级的数据。Google的不少项目使用Bigtable存储数据,包括Web索引、Google Earth、Google Finance。这些应用对Bigtable提出的要求差别很是大,不管是在数据量上(从URL到网页到卫星图像)仍是在响应速度上(从后端的批量处理到实时数据服务)。尽管应用需求差别很大,可是,针对Google的这些产品,Bigtable仍是成功的提供了一个灵活的、高性能的解决方案。本论文描述了Bigtable提供的简单的数据模型,利用这个模型,用户能够动态的控制数据的分布和格式;咱们还将描述Bigtable的设计和实现。

介绍

在过去两年半时间里,咱们设计、实现并部署了一个分布式的结构化数据存储系统 — 在Google,咱们称之为Bigtable。Bigtable的设计目的是可靠的处理PB级别的数据,而且可以部署到上千台机器上。Bigtable已经实现了下面的几个目标:适用性普遍、可扩展、高性能和高可用性。Bigtable已经在超过60个Google的产品和项目上获得了应用,包括Google Analytics、Google Finance、Orkut、PersonalizedSearch、Writely和Google Earth。这些产品对Bigtable提出了迥异的需求,有的须要高吞吐量的批处理,有的则须要及时响应,快速返回数据给最终用户。它们使用的Bigtable集群的配置也有很大的差别,有的集群只有几台服务器,而有的则须要上千台服务器、存储几百TB的数据。

在不少方面,Bigtable和数据库很相似:它使用了不少数据库的实现策略。并行数据库【14】和内存数据库【13】已经具有可扩展性和高性能,可是Bigtable提供了一个和这些系统彻底不一样的接口。Bigtable不支持完整的关系数据模型;与之相反,Bigtable为客户提供了简单的数据模型,利用这个模型,客户能够动态控制数据的分布和格式alex注:也就是对BigTable而言,数据是没有格式的,用数据库领域的术语说,就是数据没有Schema,用户本身去定义Schema),用户也能够本身推测(alex注:reasonabout)底层存储数据的位置相关性(alex注:位置相关性能够这样理解,好比树状结构,具备相同前缀的数据的存放位置接近。在读取的时候,能够把这些数据一次读取出来)。数据的下标是行和列的名字,名字能够是任意的字符串。Bigtable将存储的数据都视为字符串,可是Bigtable自己不去解析这些字符串,客户程序一般会在把各类结构化或者半结构化的数据串行化到这些字符串里。经过仔细选择数据的模式,客户能够控制数据的位置相关性。最后,能够经过BigTable的模式参数来控制数据是存放在内存中、仍是硬盘上。

第二节描述关于数据模型更多细节方面的东西;第三节概要介绍了客户端API;第四节简要介绍了BigTable底层使用的Google的基础框架;第五节描述了BigTable实现的关键部分;第6节描述了咱们为了提升BigTable的性能采用的一些精细的调优方法;第7节提供了BigTable的性能数据;第8节讲述了几个Google内部使用BigTable的例子;第9节是咱们在设计和后期支持过程当中获得一些经验和教训;最后,在第10节列出咱们的相关研究工做,第11节是咱们的结论。

数据模型

Bigtable是一个稀疏的、分布式的、持久化存储的多维度排序Map(alex注:对于程序员来讲,Map应该不用翻译了吧。Map由key和value组成,后面咱们直接使用key和value,再也不另外翻译了)。Map的索引是行关键字、列关键字以及时间戳;Map中的每一个value都是一个未经解析的byte数组。

 

(row:string,column:string,time:int64)->string

 

咱们在仔细分析了一个相似Bigtable的系统的种种潜在用途以后,决定使用这个数据模型。咱们先举个具体的例子,这个例子促使咱们作了不少设计决策;假设咱们想要存储海量的网页及相关信息,这些数据能够用于不少不一样的项目,咱们姑且称这个特殊的表为Webtable。在Webtable里,咱们使用URL做为行关键字,使用网页的某些属性做为列名,网页的内容存在“contents:”列中,并用获取该网页的时间戳做为标识(alex注:即按照获取时间不一样,存储了多个版本的网页数据),如图一所示。


图一:一个存储Web网页的例子的表的片段。行名是一个反向URL。contents列族存放的是网页的内容,anchor列族存放引用该网页的锚连接文本(alex注:若是不知道HTML的Anchor,请Google一把)。CNN的主页被Sports Illustrater和MY-look的主页引用,所以该行包含了名为“anchor:cnnsi.com”和 “anchhor:my.look.ca”的列。每一个锚连接只有一个版本(alex注:注意时间戳标识了列的版本,t9和t8分别标识了两个锚连接的版本);而contents列则有三个版本,分别由时间戳t3,t5,和t6标识。

表中的行关键字能够是任意的字符串(目前支持最大64KB的字符串,可是对大多数用户,10-100个字节就足够了)。对同一个行关键字的读或者写操做都是原子的(无论读或者写这一行里多少个不一样列),这个设计决策可以使用户很容易的理解程序在对同一个行进行并发更新操做时的行为。

Bigtable经过行关键字的字典顺序来组织数据。表中的每一个行均可以动态分区。每一个分区叫作一个”Tablet”,Tablet是数据分布和负载均衡调整的最小单位。这样作的结果是,当操做只读取行中不多几列的数据时效率很高,一般只须要不多几回机器间的通讯便可完成。用户能够经过选择合适的行关键字,在数据访问时有效利用数据的位置相关性,从而更好的利用这个特性。举例来讲,在Webtable里,经过反转URL中主机名的方式,能够把同一个域名下的网页汇集起来组织成连续的行。具体来讲,咱们能够把maps.google.com/index.html的数据存放在关键字com.google.maps/index.html下。把相同的域中的网页存储在连续的区域可让基于主机和域名的分析更加有效。

列族

列关键字组成的集合叫作“列族“,列族是访问控制的基本单位。存放在同一列族下的全部数据一般都属于同一个类型(咱们能够把同一个列族下的数据压缩在一块儿)。列族在使用以前必须先建立,而后才能在列族中任何的列关键字下存放数据;列族建立后,其中的任何一个列关键字下均可以存放数据。根据咱们的设计意图,一张表中的列族不能太多(最多几百个),而且列族在运行期间不多改变。与之相对应的,一张表能够有无限多个列。

列关键字的命名语法以下:列族:限定词。列族的名字必须是可打印的字符串,而限定词的名字能够是任意的字符串。好比,Webtable有个列族language,language列族用来存放撰写网页的语言。咱们在language列族中只使用一个列关键字,用来存放每一个网页的语言标识ID。Webtable中另外一个有用的列族是anchor;这个列族的每个列关键字表明一个锚连接,如图一所示。Anchor列族的限定词是引用该网页的站点名;Anchor列族每列的数据项存放的是连接文本。

访问控制、磁盘和内存的使用统计都是在列族层面进行的。在咱们的Webtable的例子中,上述的控制权限能帮助咱们管理不一样类型的应用:咱们容许一些应用能够添加新的基本数据、一些应用能够读取基本数据并建立继承的列族、一些应用则只容许浏览数据(甚至可能由于隐私的缘由不能浏览全部数据)。

时间戳

在Bigtable中,表的每个数据项均可以包含同一份数据的不一样版本;不一样版本的数据经过时间戳来索引。Bigtable时间戳的类型是64位整型。Bigtable能够给时间戳赋值,用来表示精确到毫秒的“实时”时间;用户程序也能够给时间戳赋值。若是应用程序须要避免数据版本冲突,那么它必须本身生成具备惟一性的时间戳。数据项中,不一样版本的数据按照时间戳倒序排序,即最新的数据排在最前面。

为了减轻多个版本数据的管理负担,咱们对每个列族配有两个设置参数,Bigtable经过这两个参数能够对废弃版本的数据自动进行垃圾收集。用户能够指定只保存最后n个版本的数据,或者只保存“足够新”的版本的数据(好比,只保存最近7天的内容写入的数据)。

在Webtable的举例里,contents:列存储的时间戳信息是网络爬虫抓取一个页面的时间。上面说起的垃圾收集机制可让咱们只保留最近三个版本的网页数据。

3 API

Bigtable提供了创建和删除表以及列族的API函数。Bigtable还提供了修改集群、表和列族的元数据的API,好比修改访问权限。

 // Open the table

Table *T = OpenOrDie(“/bigtable/web/webtable”);

// Write a new anchor and delete an old anchor

RowMutation r1(T, “com.cnn.www”);

r1.Set(“anchor:www.c-span.org”, “CNN”);

r1.Delete(“anchor:www.abc.com”);

Operation op;

Apply(&op, &r1)

Figure 2: Writing to Bigtable.

 

客户程序能够对Bigtable进行以下的操做:写入或者删除Bigtable中的值、从每一个行中查找值、或者遍历表中的一个数据子集。图2中的C++代码使用RowMutation抽象对象进行了一系列的更新操做。(为了保持示例代码的简洁,咱们忽略了一些细节相关代码)。调用Apply函数对Webtable进行了一个原子修改操做:它为www.cnn.com增长了一个锚点,同时删除了另一个锚点。

 Scanner scanner(T);

ScanStream *stream;

stream = scanner.FetchColumnFamily(“anchor”);

stream->SetReturnAllVersions();

scanner.Lookup(“com.cnn.www”);

for (; !stream->Done(); stream->Next()) {

    printf(“%s %s %lld %s\n”,

    scanner.RowName(),

    stream->ColumnName(),

    stream->MicroTimestamp(),

    stream->Value());

Figure3: Reading from Bigtable.

 

图3中的C++代码使用Scanner抽象对象遍历一个行内的全部锚点。客户程序能够遍历多个列族,有几种方法能够对扫描输出的行、列和时间戳进行限制。例如,咱们能够限制上面的扫描,让它只输出那些匹配正则表达式*.cnn.com的锚点,或者那些时间戳在当前时间前10天的锚点。

Bigtable还支持一些其它的特性,利用这些特性,用户能够对数据进行更复杂的处理。首先,Bigtable支持单行上的事务处理,利用这个功能,用户能够对存储在一个行关键字下的数据进行原子性的读-更新-写操做。虽然Bigtable提供了一个容许用户跨行批量写入数据的接口,可是,Bigtable目前还不支持通用的跨行事务处理。其次,Bigtable容许把数据项用作整数计数器。最后,Bigtable容许用户在服务器的地址空间内执行脚本程序。脚本程序使用Google开发的Sawzall【28】数据处理语言。虽然目前咱们基于的Sawzall语言的API函数还不容许客户的脚本程序写入数据到Bigtable,可是它容许多种形式的数据转换、基于任意表达式的数据过滤、以及使用多种操做符的进行数据汇总。

Bigtable能够和MapReduce【12】一块儿使用,MapReduce是Google开发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框架。咱们已经开发了一些Wrapper类,经过使用这些Wrapper类,Bigtable能够做为MapReduce框架的输入和输出。

4 BigTable构件

Bigtable是创建在其它的几个Google基础构件上的。BigTable使用Google的分布式文件系统(GFS)【17】存储日志文件和数据文件。BigTable集群一般运行在一个共享的机器池中,池中的机器还会运行其它的各类各样的分布式应用程序,BigTable的进程常常要和其它应用的进程共享机器。BigTable依赖集群管理系统来调度任务、管理共享的机器上的资源、处理机器的故障、以及监视机器的状态。

BigTable内部存储数据的文件是GoogleSSTable格式的。SSTable是一个持久化的、排序的、不可更改的Map结构,而Map是一个key-value映射的数据结构,key和value的值都是任意的Byte串。能够对SSTable进行以下的操做:查询与一个key值相关的value,或者遍历某个key值范围内的全部的key-value对。从内部看,SSTable是一系列的数据块(一般每一个块的大小是64KB,这个大小是能够配置的)。SSTable使用块索引(一般存储在SSTable的最后)来定位数据块;在打开SSTable的时候,索引被加载到内存。每次查找均可以经过一次磁盘搜索完成:首先使用二分查找法在内存中的索引里找到数据块的位置,而后再从硬盘读取相应的数据块。也能够选择把整个SSTable都放在内存中,这样就没必要访问硬盘了。

BigTable还依赖一个高可用的、序列化的分布式锁服务组件,叫作Chubby【8】。一个Chubby服务包括了5个活动的副本,其中的一个副本被选为Master,而且处理请求。只有在大多数副本都是正常运行的,而且彼此之间可以互相通讯的状况下,Chubby服务才是可用的。当有副本失效的时候,Chubby使用Paxos算法【9,23】来保证副本的一致性。Chubby提供了一个名字空间,里面包括了目录和小文件。每一个目录或者文件能够当成一个锁,读写文件的操做都是原子的。Chubby客户程序库提供对Chubby文件的一致性缓存。每一个Chubby客户程序都维护一个与Chubby服务的会话。若是客户程序不能在租约到期的时间内从新签定会话的租约,这个会话就过时失效了(alex注:又用到了lease。原文是:Aclient’s session expires if it is unable to renew its session lease within the leaseexpiration time.)。当一个会话失效时,它拥有的锁和打开的文件句柄都失效了。Chubby客户程序能够在文件和目录上注册回调函数,当文件或目录改变、或者会话过时时,回调函数会通知客户程序。

Bigtable使用Chubby完成如下的几个任务:确保在任何给定的时间内最多只有一个活动的Master副本;存储BigTable数据的自引导指令的位置(参考5.1节);查找Tablet服务器,以及在Tablet服务器失效时进行善后(5.2节);存储BigTable的模式信息(每张表的列族信息);以及存储访问控制列表。若是Chubby长时间没法访问,BigTable就会失效。最近咱们在使用11个Chubby服务实例的14个BigTable集群上测量了这个影响。因为Chubby不可用而致使BigTable中的部分数据不能访问的平均比率是0.0047%(Chubby不能访问的缘由多是Chubby自己失效或者网络问题)。单个集群里,受Chubby失效影响最大的百分比是0.0326%(alex注:有点莫名其妙,原文是: The percentage for the single cluster that was most affected byChubby unavailability was 0.0326%.)。

介绍

Bigtable包括了三个主要的组件:连接到客户程序中的库、一个Master服务器和多个Tablet服务器。针对系统工做负载的变化状况,BigTable能够动态的向集群中添加(或者删除)Tablet服务器。

Master服务器主要负责如下工做:为Tablet服务器分配Tablets、检测新加入的或者过时失效的Table服务器、对Tablet服务器进行负载均衡、以及对保存在GFS上的文件进行垃圾收集。除此以外,它还处理对模式的相关修改操做,例如创建表和列族。

每一个Tablet服务器都管理一个Tablet的集合(一般每一个服务器有大约数十个至上千个Tablet)。每一个Tablet服务器负责处理它所加载的Tablet的读写操做,以及在Tablets过大时,对其进行分割。

和不少Single-Master类型的分布式存储系统【17.21】相似,客户端读取的数据都不通过Master服务器:客户程序直接和Tablet服务器通讯进行读写操做。因为BigTable的客户程序没必要经过Master服务器来获取Tablet的位置信息,所以,大多数客户程序甚至彻底不须要和Master服务器通讯。在实际应用中,Master服务器的负载是很轻的。

一个BigTable集群存储了不少表,每一个表包含了一个Tablet的集合,而每一个Tablet包含了某个范围内的行的全部相关数据。初始状态下,一个表只有一个Tablet。随着表中数据的增加,它被自动分割成多个Tablet,缺省状况下,每一个Tablet的尺寸大约是100MB到200MB。

5.1Tablet的位置

咱们使用一个三层的、相似B+树[10]的结构存储Tablet的位置信息(如图4)。


第一层是一个存储在Chubby中的文件,它包含了Root Tablet的位置信息。Root Tablet包含了一个特殊的METADATA表里全部的Tablet的位置信息。METADATA表的每一个Tablet包含了一个用户Tablet的集合。RootTablet其实是METADATA表的第一个Tablet,只不过对它的处理比较特殊 — Root Tablet永远不会被分割 — 这就保证了Tablet的位置信息存储结构不会超过三层。

在METADATA表里面,每一个Tablet的位置信息都存放在一个行关键字下面,而这个行关键字是由Tablet所在的表的标识符和Tablet的最后一行编码而成的。METADATA的每一行都存储了大约1KB的内存数据。在一个大小适中的、容量限制为128MB的METADATA Tablet中,采用这种三层结构的存储模式,能够标识2^34个Tablet的地址(若是每一个Tablet存储128MB数据,那么一共能够存储2^61字节数据)。

客户程序使用的库会缓存Tablet的位置信息。若是客户程序没有缓存某个Tablet的地址信息,或者发现它缓存的地址信息不正确,客户程序就在树状的存储结构中递归的查询Tablet位置信息;若是客户端缓存是空的,那么寻址算法须要经过三次网络来回通讯寻址,这其中包括了一次Chubby读操做;若是客户端缓存的地址信息过时了,那么寻址算法可能须要最多6次网络来回通讯才能更新数据,由于只有在缓存中没有查到数据的时候才能发现数据过时(alex注:其中的三次通讯发现缓存过时,另外三次更新缓存数据)(假设METADATA的Tablet没有被频繁的移动)。尽管Tablet的地址信息是存放在内存里的,对它的操做没必要访问GFS文件系统,可是,一般咱们会经过预取Tablet地址来进一步的减小访问的开销:每次须要从METADATA表中读取一个Tablet的元数据的时候,它都会多读取几个Tablet的元数据。

在METADATA表中还存储了次级信息(alex注:secondary information),包括每一个Tablet的事件日志(例如,何时一个服务器开始为该Tablet提供服务)。这些信息有助于排查错误和性能分析。

5.2Tablet分配

在任何一个时刻,一个Tablet只能分配给一个Tablet服务器。Master服务器记录了当前有哪些活跃的Tablet服务器、哪些Tablet分配给了哪些Tablet服务器、哪些Tablet尚未被分配。当一个Tablet尚未被分配、而且恰好有一个Tablet服务器有足够的空闲空间装载该Tablet时,Master服务器会给这个Tablet服务器发送一个装载请求,把Tablet分配给这个服务器。

BigTable使用Chubby跟踪记录Tablet服务器的状态。当一个Tablet服务器启动时,它在Chubby的一个指定目录下创建一个有惟一性名字的文件,而且获取该文件的独占锁。Master服务器实时监控着这个目录(服务器目录),所以Master服务器可以知道有新的Tablet服务器加入了。若是Tablet服务器丢失了Chubby上的独占锁 — 好比因为网络断开致使Tablet服务器和Chubby的会话丢失 — 它就中止对Tablet提供服务。(Chubby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机制,利用这种机制,Tablet服务器可以在不增长网络负担的状况下知道它是否还持有锁)。只要文件还存在,Tablet服务器就会试图从新得到对该文件的独占锁;若是文件不存在了,那么Tablet服务器就不能再提供服务了,它会自行退出(alex注:so it killsitself)。当Tablet服务器终止时(好比,集群的管理系统将运行该Tablet服务器的主机从集群中移除),它会尝试释放它持有的文件锁,这样一来,Master服务器就能尽快把Tablet分配到其它的Tablet服务器。

Master服务器负责检查一个Tablet服务器是否已经再也不为它的Tablet提供服务了,而且要尽快从新分配它加载的Tablet。Master服务器经过轮询Tablet服务器文件锁的状态来检测什么时候Tablet服务器再也不为Tablet提供服务。若是一个Tablet服务器报告它丢失了文件锁,或者Master服务器最近几回尝试和它通讯都没有获得响应,Master服务器就会尝试获取该Tablet服务器文件的独占锁;若是Master服务器成功获取了独占锁,那么就说明Chubby是正常运行的,而Tablet服务器要么是宕机了、要么是不能和Chubby通讯了,所以,Master服务器就删除该Tablet服务器在Chubby上的服务器文件以确保它再也不给Tablet提供服务。一旦Tablet服务器在Chubby上的服务器文件被删除了,Master服务器就把以前分配给它的全部的Tablet放入未分配的Tablet集合中。为了确保Bigtable集群在Master服务器和Chubby之间网络出现故障的时候仍然能够使用,Master服务器在它的Chubby会话过时后主动退出。可是无论怎样,如同咱们前面所描述的,Master服务器的故障不会改变现有Tablet在Tablet服务器上的分配状态。

当集群管理系统启动了一个Master服务器以后,Master服务器首先要了解当前Tablet的分配状态,以后才可以修改分配状态。Master服务器在启动的时候执行如下步骤:(1)Master服务器从Chubby获取一个惟一的Master锁,用来阻止建立其它的Master服务器实例;(2)Master服务器扫描Chubby的服务器文件锁存储目录,获取当前正在运行的服务器列表;(3)Master服务器和全部的正在运行的Tablet表服务器通讯,获取每一个Tablet服务器上Tablet的分配信息;(4)Master服务器扫描METADATA表获取全部的Tablet的集合。在扫描的过程当中,当Master服务器发现了一个尚未分配的Tablet,Master服务器就将这个Tablet加入未分配的Tablet集合等待合适的时机分配。

可能会遇到一种复杂的状况:在METADATA表的Tablet尚未被分配以前是不可以扫描它的。所以,在开始扫描以前(步骤4),若是在第三步的扫描过程当中发现Root Tablet尚未分配,Master服务器就把Root Tablet加入到未分配的Tablet集合。这个附加操做确保了Root Tablet会被分配。因为Root Tablet包括了全部METADATA的Tablet的名字,所以Master服务器扫描完Root Tablet之后,就获得了全部的METADATA表的Tablet的名字了。

保存现有Tablet的集合只有在如下事件发生时才会改变:创建了一个新表或者删除了一个旧表、两个Tablet被合并了、或者一个Tablet被分割成两个小的Tablet。Master服务器能够跟踪记录全部这些事件,由于除了最后一个事件外的两个事件都是由它启动的。Tablet分割事件须要特殊处理,由于它是由Tablet服务器启动。在分割操做完成以后,Tablet服务器经过在METADATA表中记录新的Tablet的信息来提交这个操做;当分割操做提交以后,Tablet服务器会通知Master服务器。若是分割操做已提交的信息没有通知到Master服务器(可能两个服务器中有一个宕机了),Master服务器在要求Tablet服务器装载已经被分割的子表的时候会发现一个新的Tablet。经过对比METADATA表中Tablet的信息,Tablet服务器会发现Master服务器要求其装载的Tablet并不完整,所以,Tablet服务器会从新向Master服务器发送通知信息。

5.3Tablet服务


如图5所示,Tablet的持久化状态信息保存在GFS上。更新操做提交到REDO日志中(alex注:Updates are committed to a commit log that stores redo records)。在这些更新操做中,最近提交的那些存放在一个排序的缓存中,咱们称这个缓存为memtable;较早的更新存放在一系列SSTable中。为了恢复一个Tablet,Tablet服务器首先从METADATA表中读取它的元数据。Tablet的元数据包含了组成这个Tablet的SSTable的列表,以及一系列的Redo Point(alex注:a set of redo points),这些Redo Point指向可能含有该Tablet数据的已提交的日志记录。Tablet服务器把SSTable的索引读进内存,以后经过重复Redo Point以后提交的更新来重建memtable。

当对Tablet服务器进行写操做时,Tablet服务器首先要检查这个操做格式是否正确、操做发起者是否有执行这个操做的权限。权限验证的方法是经过从一个Chubby文件里读取出来的具备写权限的操做者列表来进行验证(这个文件几乎必定会存放在Chubby客户缓存里)。成功的修改操做会记录在提交日志里。能够采用批量提交方式(alex注:group commit)来提升包含大量小的修改操做的应用程序的吞吐量【13,16】。当一个写操做提交后,写的内容插入到memtable里面。

当对Tablet服务器进行读操做时,Tablet服务器会做相似的完整性和权限检查。一个有效的读操做在一个由一系列SSTable和memtable合并的视图里执行。因为SSTable和memtable是按字典排序的数据结构,所以能够高效生成合并视图。

当进行Tablet的合并和分割时,正在进行的读写操做可以继续进行。

5.4Compactions

(alex注:这个词挺简单,可是在这节里面挺难翻译的。应该是空间缩减的意思,可是彷佛又不能彻底归纳它在上下文中的意思,干脆,不翻译了)

随着写操做的执行,memtable的大小不断增长。当memtable的尺寸到达一个门限值的时候,这个memtable就会被冻结,而后建立一个新的memtable;被冻结住memtable会被转换成SSTable,而后写入GFS(alex注:咱们称这种Compaction行为为Minor Compaction)。MinorCompaction过程有两个目的:shrink(alex注:shrink是数据库用语,表示空间收缩)Tablet服务器使用的内存,以及在服务器灾难恢复过程当中,减小必须从提交日志里读取的数据量。在Compaction过程当中,正在进行的读写操做仍能继续。

每一次Minor Compaction都会建立一个新的SSTable。若是Minor Compaction过程不停滞的持续进行下去,读操做可能须要合并来自多个SSTable的更新;不然,咱们经过按期在后台执行Merging Compaction过程合并文件,限制这类文件的数量。Merging Compaction过程读取一些SSTable和memtable的内容,合并成一个新的SSTable。只要Merging Compaction过程完成了,输入的这些SSTable和memtable就能够删除了。

合并全部的SSTable并生成一个新的SSTable的Merging Compaction过程叫做Major Compaction。由非Major Compaction产生的SSTable可能含有特殊的删除条目,这些删除条目可以隐藏在旧的、可是依然有效的SSTable中已经删除的数据(alex注:使人费解啊,原文是SSTables produced by non-major compactions can contain specialdeletion entries that suppress deleted data in older SSTables that are stilllive)。而MajorCompaction过程生成的SSTable不包含已经删除的信息或数据。Bigtable循环扫描它全部的Tablet,而且按期对它们执行Major Compaction。Major Compaction机制容许Bigtable回收已经删除的数据占有的资源,而且确保BigTable能及时清除已经删除的数据(alex注:实际是回收资源。数据删除后,它占有的空间并不能立刻重复利用;只有空间回收后才能重复使用),这对存放敏感数据的服务是很是重要。

优化

上一章咱们描述了Bigtable的实现,咱们还须要不少优化工做才能使Bigtable到达用户要求的高性能、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本章描述了Bigtable实现的其它部分,为了更好的强调这些优化工做,咱们将深刻细节。

局部性群组

客户程序能够将多个列族组合成一个局部性群族。对Tablet中的每一个局部性群组都会生成一个单独的SSTable。将一般不会一块儿访问的列族分割成不一样的局部性群组能够提升读取操做的效率。例如,在Webtable表中,网页的元数据(好比语言和Checksum)能够在一个局部性群组中,网页的内容能够在另一个群组:当一个应用程序要读取网页的元数据的时候,它没有必要去读取全部的页面内容。

此外,能够以局部性群组为单位设定一些有用的调试参数。好比,能够把一个局部性群组设定为所有存储在内存中。Tablet服务器依照惰性加载的策略将设定为放入内存的局部性群组的SSTable装载进内存。加载完成以后,访问属于该局部性群组的列族的时候就没必要读取硬盘了。这个特性对于须要频繁访问的小块数据特别有用:在Bigtable内部,咱们利用这个特性提升METADATA表中具备位置相关性的列族的访问速度。

压缩

客户程序能够控制一个局部性群组的SSTable是否须要压缩;若是须要压缩,那么以什么格式来压缩。每一个SSTable的块(块的大小由局部性群组的优化参数指定)都使用用户指定的压缩格式来压缩。虽然分块压缩浪费了少许空间(alex注:相比于对整个SSTable进行压缩,分块压缩压缩率较低),可是,咱们在只读取SSTable的一小部分数据的时候就没必要解压整个文件了。不少客户程序使用了“两遍”的、可定制的压缩方式。第一遍采用Bentleyand McIlroy’s方式[6],这种方式在一个很大的扫描窗口里对常见的长字符串进行压缩;第二遍是采用快速压缩算法,即在一个16KB的小扫描窗口中寻找重复数据。两个压缩的算法都很快,在如今的机器上,压缩的速率达到100-200MB/s,解压的速率达到400-1000MB/s。

虽然咱们在选择压缩算法的时候重点考虑的是速度而不是压缩的空间,可是这种两遍的压缩方式在空间压缩率上的表现也是使人惊叹。好比,在Webtable的例子里,咱们使用这种压缩方式来存储网页内容。在一次测试中,咱们在一个压缩的局部性群组中存储了大量的网页。针对实验的目的,咱们没有存储每一个文档全部版本的数据,咱们仅仅存储了一个版本的数据。该模式的空间压缩比达到了10:1。这比传统的Gzip在压缩HTML页面时3:1或者4:1的空间压缩比好的多;“两遍”的压缩模式如此高效的缘由是因为Webtable的行的存放方式:从同一个主机获取的页面都存在临近的地方。利用这个特性,Bentley-McIlroy算法能够历来自同一个主机的页面里找到大量的重复内容。不只仅是Webtable,其它的不少应用程序也经过选择合适的行名来将类似的数据聚簇在一块儿,以获取较高的压缩率。当咱们在Bigtable中存储同一份数据的多个版本的时候,压缩效率会更高。

经过缓存提升读操做的性能

为了提升读操做的性能,Tablet服务器使用二级缓存的策略。扫描缓存是第一级缓存,主要缓存Tablet服务器经过SSTable接口获取的Key-Value对;Block缓存是二级缓存,缓存的是从GFS读取的SSTable的Block。对于常常要重复读取相同数据的应用程序来讲,扫描缓存很是有效;对于常常要读取刚刚读过的数据附近的数据的应用程序来讲,Block缓存更有用(例如,顺序读,或者在一个热点的行的局部性群组中随机读取不一样的列)。

Bloom过滤器

(alex注:Bloom,又叫布隆过滤器,什么意思?请参考Google黑板报http://googlechinablog.com/2007/07/bloom-filter.html请务必先认真阅读)

如5.3节所述,一个读操做必须读取构成Tablet状态的全部SSTable的数据。若是这些SSTable不在内存中,那么就须要屡次访问硬盘。咱们经过容许客户程序对特定局部性群组的SSTable指定Bloom过滤器【7】,来减小硬盘访问的次数。咱们能够使用Bloom过滤器查询一个SSTable是否包含了特定行和列的数据。对于某些特定应用程序,咱们只付出了少许的、用于存储Bloom过滤器的内存的代价,就换来了读操做显著减小的磁盘访问的次数。使用Bloom过滤器也隐式的达到了当应用程序访问不存在的行或列时,大多数时候咱们都不须要访问硬盘的目的。

Commit日志的实现

若是咱们把对每一个Tablet的操做的Commit日志都存在一个单独的文件的话,那么就会产生大量的文件,而且这些文件会并行的写入GFS。根据GFS服务器底层文件系统实现的方案,要把这些文件写入不一样的磁盘日志文件时(alex注:differentphysicallog files),会有大量的磁盘Seek操做。另外,因为批量提交(alex注:groupcommit)中操做的数目通常比较少,所以,对每一个Tablet设置单独的日志文件也会给批量提交本应具备的优化效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了不这些问题,咱们设置每一个Tablet服务器一个Commit日志文件,把修改操做的日志以追加方式写入同一个日志文件,所以一个实际的日志文件中混合了对多个Tablet修改的日志记录。

使用单个日志显著提升了普通操做的性能,可是将恢复的工做复杂化了。当一个Tablet服务器宕机时,它加载的Tablet将会被移到不少其它的Tablet服务器上:每一个Tablet服务器都装载不多的几个原来的服务器的Tablet。当恢复一个Tablet的状态的时候,新的Tablet服务器要从原来的Tablet服务器写的日志中提取修改操做的信息,并从新执行。然而,这些Tablet修改操做的日志记录都混合在同一个日志文件中的。一种方法新的Tablet服务器读取完整的Commit日志文件,而后只重复执行它须要恢复的Tablet的相关修改操做。使用这种方法,假若有100台Tablet服务器,每台都加载了失效的Tablet服务器上的一个Tablet,那么,这个日志文件就要被读取100次(每一个服务器读取一次)。

为了不屡次读取日志文件,咱们首先把日志按照关键字(table,row name,log sequence number)排序。排序以后,对同一个Tablet的修改操做的日志记录就连续存放在了一块儿,所以,咱们只要一次磁盘Seek操做、以后顺序读取就能够了。为了并行排序,咱们先将日志分割成64MB的段,以后在不一样的Tablet服务器对段进行并行排序。这个排序工做由Master服务器来协同处理,而且在一个Tablet服务器代表本身须要从Commit日志文件恢复Tablet时开始执行。

在向GFS中写Commit日志的时候可能会引发系统颠簸,缘由是多种多样的(好比,写操做正在进行的时候,一个GFS服务器宕机了;或者链接三个GFS副本所在的服务器的网络拥塞或者过载了)。为了确保在GFS负载高峰时修改操做还能顺利进行,每一个Tablet服务器实际上有两个日志写入线程,每一个线程都写本身的日志文件,而且在任什么时候刻,只有一个线程是工做的。若是一个线程的在写入的时候效率很低,Tablet服务器就切换到另一个线程,修改操做的日志记录就写入到这个线程对应的日志文件中。每一个日志记录都有一个序列号,所以,在恢复的时候,Tablet服务器可以检测出并忽略掉那些因为线程切换而致使的重复的记录。

Tablet恢复提速

当Master服务器将一个Tablet从一个Tablet服务器移到另一个Tablet服务器时,源Tablet服务器会对这个Tablet作一次Minor Compaction。这个Compaction操做减小了Tablet服务器的日志文件中没有归并的记录,从而减小了恢复的时间。Compaction完成以后,该服务器就中止为该Tablet提供服务。在卸载Tablet以前,源Tablet服务器还会再作一次(一般会很快)Minor Compaction,以消除前面在一次压缩过程当中又产生的未归并的记录。第二次Minor Compaction完成之后,Tablet就能够被装载到新的Tablet服务器上了,而且不须要从日志中进行恢复。

利用不变性

咱们在使用Bigtable时,除了SSTable缓存以外的其它部分产生的SSTable都是不变的,咱们能够利用这一点对系统进行简化。例如,当从SSTable读取数据的时候,咱们没必要对文件系统访问操做进行同步。这样一来,就能够很是高效的实现对行的并行操做。memtable是惟一一个能被读和写操做同时访问的可变数据结构。为了减小在读操做时的竞争,咱们对内存表采用COW(Copy-on-write)机制,这样就容许读写操做并行执行。

由于SSTable是不变的,所以,咱们能够把永久删除被标记为“删除”的数据的问题,转换成对废弃的SSTable进行垃圾收集的问题了。每一个Tablet的SSTable都在METADATA表中注册了。Master服务器采用“标记-删除”的垃圾回收方式删除SSTable集合中废弃的SSTable【25】,METADATA表则保存了Root SSTable的集合。

最后,SSTable的不变性使得分割Tablet的操做很是快捷。咱们没必要为每一个分割出来的Tablet创建新的SSTable集合,而是共享原来的Tablet的SSTable集合。

性能评估

为了测试Bigtable的性能和可扩展性,咱们创建了一个包括N台Tablet服务器的Bigtable集群,这里N是可变的。每台Tablet服务器配置了1GB的内存,数据写入到一个包括1786台机器、每台机器有2个IDE硬盘的GFS集群上。咱们使用N台客户机生成工做负载测试Bigtable。(咱们使用和Tablet服务器相同数目的客户机以确保客户机不会成为瓶颈。)每台客户机配置2GZ双核Opteron处理器,配置了足以容纳全部进程工做数据集的物理内存,以及一张Gigabit的以太网卡。这些机器都连入一个两层的、树状的交换网络里,在根节点上的带宽加起来有大约100-200Gbps。全部的机器采用相同的设备,所以,任何两台机器间网络来回一次的时间都小于1ms。

Tablet服务器、Master服务器、测试机、以及GFS服务器都运行在同一组机器上。每台机器都运行一个GFS的服务器。其它的机器要么运行Tablet服务器、要么运行客户程序、要么运行在测试过程当中,使用这组机器的其它的任务启动的进程。

R是测试过程当中,Bigtable包含的不一样的列关键字的数量。咱们精心选择R的值,保证每次基准测试对每台Tablet服务器读/写的数据量都在1GB左右。

在序列写的基准测试中,咱们使用的列关键字的范围是0到R-1。这个范围又被划分为10N个大小相同的区间。核心调度程序把这些区间分配给N个客户端,分配方式是:只要客户程序处理完上一个区间的数据,调度程序就把后续的、还没有处理的区间分配给它。这种动态分配的方式有助于减小客户机上同时运行的其它进程对性能的影响。咱们在每一个列关键字下写入一个单独的字符串。每一个字符串都是随机生成的、所以也没有被压缩(alex注:参考第6节的压缩小节)。另外,不一样列关键字下的字符串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也就不存在跨行的压缩。随机写入基准测试采用相似的方法,除了行关键字在写入前先作Hash,Hash采用按R取模的方式,这样就保证了在整个基准测试持续的时间内,写入的工做负载均匀的分布在列存储空间内。

序列读的基准测试生成列关键字的方式与序列写相同,不一样于序列写在列关键字下写入字符串的是,序列读是读取列关键字下的字符串(这些字符串由以前序列写基准测试程序写入)。一样的,随机读的基准测试和随机写是相似的。

扫描基准测试和序列读相似,可是使用的是BigTable提供的、从一个列范围内扫描全部的value值的API。因为一次RPC调用就从一个Tablet服务器取回了大量的Value值,所以,使用扫描方式的基准测试程序能够减小RPC调用的次数。

随机读(内存)基准测试和随机读相似,除了包含基准测试数据的局部性群组被设置为“in-memory”,所以,读操做直接从Tablet服务器的内存中读取数据,不须要从GFS读取数据。针对这个测试,咱们把每台Tablet服务器存储的数据从1GB减小到100MB,这样就能够把数据所有加载到Tablet服务器的内存中了。


图6中有两个视图,显示了咱们的基准测试的性能;图中的数据和曲线是读/写 1000-byte value值时取得的。图中的表格显示了每一个Tablet服务器每秒钟进行的操做的次数;图中的曲线显示了每秒种全部的Tablet服务器上操做次数的总和。

单个Tablet服务器的性能

咱们首先分析下单个Tablet服务器的性能。随机读的性能比其它操做慢一个数量级或以上(alex注:by the order of magnitude or more) 。 每一个随机读操做都要经过网络从GFS传输64KB的SSTable到Tablet服务器,而咱们只使用其中大小是1000 byte的一个value值。Tablet服务器每秒大约执行1200次读操做,也就是每秒大约从GFS读取75MB的数据。这个传输带宽足以占满Tablet服务器的CPU时间,由于其中包括了网络协议栈的消耗、SSTable解析、以及BigTable代码执行;这个带宽也足以占满咱们系统中网络的连接带宽。大多数采用这种访问模式BigTable应用程序会减少Block的大小,一般会减到8KB。

内存中的随机读操做速度快不少,缘由是,全部1000-byte的读操做都是从Tablet服务器的本地内存中读取数据,不须要从GFS读取64KB的Block。

随机和序列写操做的性能比随机读要好些,缘由是每一个Tablet服务器直接把写入操做的内容追加到一个Commit日志文件的尾部,而且采用批量提交的方式,经过把数据以流的方式写入到GFS来提升性能。随机写和序列写在性能上没有太大的差别,这两种方式的写操做实际上都是把操做内容记录到同一个Tablet服务器的Commit日志文件中。

序列读的性能好于随机读,由于每取出64KB的SSTable的Block后,这些数据会缓存到Block缓存中,后续的64次读操做直接从缓存读取数据。

扫描的性能更高,这是因为客户程序每一次RPC调用都会返回大量的value的数据,因此,RPC调用的消耗基本抵消了。

性能提高

随着咱们将系统中的Tablet服务器从1台增长到500台,系统的总体吞吐量有了梦幻般的增加,增加的倍率超过了100。好比,随着Tablet服务器的数量增长了500倍,内存中的随机读操做的性能增长了300倍。之因此会有这样的性能提高,主要是由于这个基准测试的瓶颈是单台Tablet服务器的CPU。

尽管如此,性能的提高还不是线性的。在大多数的基准测试中咱们看到,当Tablet服务器的数量从1台增长到50台时,每台服务器的吞吐量会有一个明显的降低。这是因为多台服务器间的负载不均衡形成的,大多数状况下是因为其它的程序抢占了CPU。咱们负载均衡的算法会尽可能避免这种不均衡,可是基于两个主要缘由,这个算法并不能完美的工做:一个是尽可能减小Tablet的移动致使从新负载均衡能力受限(若是Tablet被移动了,那么在短期内 — 通常是1秒内 — 这个Tablet是不可用的),另外一个是咱们的基准测试程序产生的负载会有波动(alex注:the load generated by our benchmarks shifts around as the benchmarkprogresses)

随机读基准测试的测试结果显示,随机读的性能随Tablet服务器数量增长的提高幅度最小(总体吞吐量只提高了100倍,而服务器的数量却增长了500倍)。这是由于每一个1000-byte的读操做都会致使一个64KB大的Block在网络上传输。这样的网络传输量消耗了咱们网络中各类共享的1GB的链路,结果致使随着咱们增长服务器的数量,每台服务器上的吞吐量急剧降低。

实际应用

截止到2006年8月,Google内部一共有388个非测试用的Bigtable集群运行在各类各样的服务器集群上,合计大约有24500个Tablet服务器。表1显示了每一个集群上Tablet服务器的大体分布状况。这些集群中,许多用于开发目的,所以会有一段时期比较空闲。经过观察一个由14个集群、8069个Tablet服务器组成的集群组,咱们看到总体的吞吐量超过了每秒1200000次请求,发送到系统的RPC请求致使的网络负载达到了741MB/s,系统发出的RPC请求网络负载大约是16GB/s。

 

表2提供了一些目前正在使用的表的相关数据。一些表存储的是用户相关的数据,另一些存储的则是用于批处理的数据;这些表在总的大小、每一个数据项的平均大小、从内存中读取的数据的比例、表的Schema的复杂程度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本节的其他部分,咱们将主要描述三个产品研发团队如何使用Bigtable的。

8.1Google Analytics

Google Analytics是用来帮助Web站点的管理员分析他们网站的流量模式的服务。它提供了总体情况的统计数据,好比天天的独立访问的用户数量、天天每一个URL的浏览次数;它还提供了用户使用网站的行为报告,好比根据用户以前访问的某些页面,统计出几成的用户购买了商品。

为了使用这个服务,Web站点的管理员只须要在他们的Web页面中嵌入一小段JavaScript脚本就能够了。这个Javascript程序在页面被访问的时候调用。它记录了各类Google Analytics须要使用的信息,好比用户的标识、获取的网页的相关信息。Google Analytics汇总这些数据,以后提供给Web站点的管理员。

咱们粗略的描述一下Google Analytics使用的两个表。Row Click表(大约有200TB数据)的每一行存放了一个最终用户的会话。行的名字是一个包含Web站点名字以及用户会话建立时间的元组。这种模式保证了对同一个Web站点的访问会话是顺序的,会话按时间顺序存储。这个表能够压缩到原来尺寸的14%。

Summary表(大约有20TB的数据)包含了关于每一个Web站点的、各类类型的预约义汇总信息。一个周期性运行的MapReduce任务根据Raw Click表的数据生成Summary表的数据。每一个MapReduce工做进程都从Raw Click表中提取最新的会话数据。系统的总体吞吐量受限于GFS的吞吐量。这个表的可以压缩到原有尺寸的29%。

8.2Google Earth

Google经过一组服务为用户提供了高分辨率的地球表面卫星图像,访问的方式能够使经过基于Web的Google Maps访问接口(maps.google.com),也能够经过Google Earth定制的客户端软件访问。这些软件产品容许用户浏览地球表面的图像:用户能够在不一样的分辨率下平移、查看和注释这些卫星图像。这个系统使用一个表存储预处理数据,使用另一组表存储用户数据。

数据预处理流水线使用一个表存储原始图像。在预处理过程当中,图像被清除,图像数据合并到最终的服务数据中。这个表包含了大约70TB的数据,因此须要从磁盘读取数据。图像已经被高效压缩过了,所以存储在Bigtable后不须要再压缩了。

Imagery表的每一行都表明了一个单独的地理区域。行都有名称,以确保毗邻的区域存储在了一块儿。Imagery表中有一个列族用来记录每一个区域的数据源。这个列族包含了大量的列:基本上市每一个列对应一个原始图片的数据。因为每一个地理区域都是由不多的几张图片构成的,所以这个列族是很是稀疏的。

数据预处理流水线高度依赖运行在Bigtable上的MapReduce任务传输数据。在运行某些MapReduce任务的时候,整个系统中每台Tablet服务器的数据处理速度是1MB/s。

这个服务系统使用一个表来索引GFS中的数据。这个表相对较小(大约是500GB),可是这个表必须在保证较低的响应延时的前提下,针对每一个数据中心,每秒处理几万个查询请求。所以,这个表必须在上百个Tablet服务器上存储数据,而且使用in-memory的列族。

8.3 个性化查询

个性化查询(www.google.com/psearch)是一个双向服务;这个服务记录用户的查询和点击,涉及到各类Google的服务,好比Web查询、图像和新闻。用户能够浏览他们查询的历史,重复他们以前的查询和点击;用户也能够定制基于Google历史使用习惯模式的个性化查询结果。

个性化查询使用Bigtable存储每一个用户的数据。每一个用户都有一个惟一的用户id,每一个用户id和一个列名绑定。一个单独的列族被用来存储各类类型的行为(好比,有个列族多是用来存储全部的Web查询的)。每一个数据项都被用做Bigtable的时间戳,记录了相应的用户行为发生的时间。个性化查询使用以Bigtable为存储的MapReduce任务生成用户的数据图表。这些用户数据图表用来个性化当前的查询结果。

个性化查询的数据会复制到几个Bigtable的集群上,这样就加强了数据可用性,同时减小了由客户端和Bigtable集群间的“距离”形成的延时。个性化查询的开发团队最初创建了一个基于Bigtable的、“客户侧”的复制机制为全部的复制节点提供一致性保障。如今的系统则使用了内建的复制子系统。

个性化查询存储系统的设计容许其它的团队在它们本身的列中加入新的用户数据,所以,不少Google服务使用个性化查询存储系统保存用户级的配置参数和设置。在多个团队之间分享数据的结果是产生了大量的列族。为了更好的支持数据共享,咱们加入了一个简单的配额机制(alex注:quota,参考AIX的配额机制)限制用户在共享表中使用的空间;配额也为使用个性化查询系统存储用户级信息的产品团体提供了隔离机制。

经验教训

在设计、实现、维护和支持Bigtable的过程当中,咱们获得了不少有用的经验和一些有趣的教训。

一个教训是,咱们发现,不少类型的错误都会致使大型分布式系统受损,这些错误不只仅是一般的网络中断、或者不少分布式协议中设想的fail-stop类型的错误(alex注:fail-stop failture,指一旦系统fail就stop,不输出任何数据;fail-fastfailture,指fail不立刻stop,在短期内return错误信息,而后再stop)。好比,咱们遇到过下面这些类型的错误致使的问题:内存数据损坏、网络中断、时钟误差、机器挂起、扩展的和非对称的网络分区(alex注:extended and asymmetric network partitions,不明白什么意思。partition也有中断的意思,可是我不知道如何用在这里)、咱们使用的其它系统的Bug(好比Chubby)、GFS配额溢出、计划内和计划外的硬件维护。咱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当中学到了不少经验,咱们经过修改协议来解决这些问题。好比,咱们在咱们的RPC机制中加入了Checksum。咱们在设计系统的部分功能时,不对其它部分功能作任何的假设,这样的作法解决了其它的一些问题。好比,咱们再也不假设一个特定的Chubby操做只返回错误码集合中的一个值。

另一个教训是,咱们明白了在完全了解一个新特性会被如何使用以后,再决定是否添加这个新特性是很是重要的。好比,咱们开始计划在咱们的API中支持一般方式的事务处理。可是因为咱们还不会立刻用到这个功能,所以,咱们并无去实现它。如今,Bigtable上已经有了不少的实际应用,咱们能够检查它们真实的需求;咱们发现,大可能是应用程序都只是须要单个行上的事务功能。有些应用须要分布式的事务功能,分布式事务大多数状况下用于维护二级索引,所以咱们增长了一个特殊的机制去知足这个需求。新的机制在通用性上比分布式事务差不少,可是它更有效(特别是在更新操做的涉及上百行数据的时候),并且很是符合咱们的“跨数据中心”复制方案的优化策略。

还有一个具备实践意义的经验:咱们发现系统级的监控对Bigtable很是重要(好比,监控Bigtable自身以及使用Bigtable的客户程序)。好比,咱们扩展了咱们的RPC系统,所以对于一个RPC调用的例子,它能够详细记录表明了RPC调用的不少重要操做。这个特性容许咱们检测和修正不少的问题,好比Tablet数据结构上的锁的内容、在修改操做提交时对GFS的写入很是慢的问题、以及在METADATA表的Tablet不可用时,对METADATA表的访问挂起的问题。关于监控的用途的另一个例子是,每一个Bigtable集群都在Chubby中注册了。这能够帮助咱们跟踪全部的集群状态、监控它们的大小、检查集群运行的咱们软件的版本、监控集群流入数据的流量,以及检查是否有引起集群高延时的潜在因素。

对咱们来讲,最宝贵的经验是简单设计的价值。考虑到咱们系统的代码量(大约100000行生产代码(alex注:non-test code)),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代码以各类难以预料的方式加入系统,咱们发现简洁的设计和编码给维护和调试带来的巨大好处。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咱们的Tablet服务器成员协议。咱们初版的协议很简单:Master服务器周期性的和Tablet服务器签定租约,Tablet服务器在租约过时的时候Kill掉本身的进程。不幸的是,这个协议在遇到网络问题时会大大下降系统的可用性,也会大大增长Master服务器恢复的时间。咱们屡次从新设计这个协议,直到它可以很好的处理上述问题。可是,更不幸的是,最终的协议过于复杂了,而且依赖一些Chubby不多被用到的特性。咱们发现咱们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调试一些古怪的问题(alex注:obscure corner cases),有些是Bigtable代码的问题,有些事Chubby代码的问题。最后,咱们只好废弃了这个协议,从新制订了一个新的、更简单、只使用Chubby最普遍使用的特性的协议。

10 相关工做

Boxwood【24】项目的有些组件在某些方面和Chubby、GFS以及Bigtable相似,由于它也提供了诸如分布式协议、锁、分布式Chunk存储以及分布式B-tree存储。Boxwood与Google的某些组件尽管功能相似,可是Boxwood的组件提供更底层的服务。Boxwood项目的目的是提供建立相似文件系统、数据库等高级服务的基础构件,而Bigtable的目的是直接为客户程序的数据存储需求提供支持。

如今有很多项目已经攻克了不少难题,实现了在广域网上的分布式数据存储或者高级服务,一般是“Internet规模”的。这其中包括了分布式的Hash表,这项工做由一些相似CAN【29】、Chord【32】、Tapestry【37】和Pastry【30】的项目率先发起。这些系统的主要关注点和Bigtable不一样,好比应对各类不一样的传输带宽、不可信的协做者、频繁的更改配置等;另外,去中心化和Byzantine灾难冗余(alex注:Byzantine,即拜占庭式的风格,也就是一种复杂诡秘的风格。Byzantine Fault表示:对于处理来讲,当发错误时处理器并不中止接收输出,也不中止输出,错就错了,只管算,对于这种错误来讲,这样可真是够麻烦了,由于用户根本不知道错误发生了,也就根本谈不上处理错误了。在多处理器的状况下,这种错误可能致使运算正确结果的处理器也产生错误的结果,这样事情就更麻烦了,因此必定要避免处理器产生这种错误。)也不是Bigtable的目的。

就提供给应用程序开发者的分布式数据存储模型而言,咱们相信,分布式B-Tree或者分布式Hash表提供的Key-value pair方式的模型有很大的局限性。Key-value pair模型是颇有用的组件,可是它们不该该是提供给开发者惟一的组件。咱们选择的模型提供的组件比简单的Key-value pair丰富的多,它支持稀疏的、半结构化的数据。另外,它也足够简单,可以高效的处理平面文件;它也是透明的(经过局部性群组),容许咱们的使用者对系统的重要行为进行调整。

有些数据库厂商已经开发出了并行的数据库系统,可以存储海量的数据。Oracle的RAC【27】使用共享磁盘存储数据(Bigtable使用GFS),而且有一个分布式的锁管理系统(Bigtable使用Chubby)。IBM并行版本的DB2【4】基于一种相似于Bigtable的、不共享任何东西的架构(a shared-nothing architecture)【33】。每一个DB2的服务器都负责处理存储在一个关系型数据库中的表中的行的一个子集。这些产品都提供了一个带有事务功能的完整的关系模型。

Bigtable的局部性群组提供了相似于基于列的存储方案在压缩和磁盘读取方面具备的性能;这些以列而不是行的方式组织数据的方案包括C-Store【1,34】、商业产品Sybase IQ【15,36】、SenSage【31】、KDB+【22】,以及MonetDB/X100【38】的ColumnDM存储层。另一种在平面文件中提供垂直和水平数据分区、而且提供很好的数据压缩率的系统是AT&T的Daytona数据库【19】。局部性群组不支持Ailamaki系统中描述的CPU缓存级别的优化【2】。

Bigtable采用memtable和SSTable存储对表的更新的方法与Log-StructuredMerge Tree【26】存储索引数据更新的方法相似。这两个系统中,排序的数据在写入到磁盘前都先存放在内存中,读取操做必须从内存和磁盘中合并数据产生最终的结果集。

C-Store和Bigtable有不少类似点:两个系统都采用Shared-nothing架构,都有两种不一样的数据结构,一种用于当前的写操做,另一种存放“长时间使用”的数据,而且提供一种机制在两个存储结构间搬运数据。两个系统在API接口函数上有很大的不一样:C-Store操做更像关系型数据库,而Bigtable提供了低层次的读写操做接口,而且设计的目标是可以支持每台服务器每秒数千次操做。C-Store同时也是个“读性能优化的关系型数据库”,而Bigtable对读和写密集型应用都提供了很好的性能。

Bigtable也必须解决全部的Shared-nothing数据库须要面对的、类型类似的一些负载和内存均衡方面的难题(好比,【11,35】)。咱们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简单一些:(1)咱们不须要考虑同一份数据可能有多个拷贝的问题,同一份数据可能因为视图或索引的缘由以不一样的形式表现出来;(2)咱们让用户决定哪些数据应该放在内存里、哪些放在磁盘上,而不是由系统动态的判断;(3)咱们的系统中没有复杂的查询执行或优化工做。

11 结论

咱们已经讲述完了Bigtable,Google的一个分布式的结构化数据存储系统。Bigtable的集群从2005年4月开始已经投入使用了,在此以前,咱们花了大约7人年设计和实现这个系统。截止到2006年4月,已经有超过60个项目使用Bigtable了。咱们的用户对Bigtable提供的高性能和高可用性很满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能够根据本身的系统对资源的需求增长状况,经过简单的增长机器,扩展系统的承载能力。

因为Bigtable提供的编程接口并不常见,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咱们的用户适应新的接口有多难?新的使用者有时不太肯定使用Bigtable接口的最佳方法,特别是在他们已经习惯于使用支持通用事务的关系型数据库的接口的状况下。可是,Google内部不少产品都成功的使用了Bigtable的事实证实了,咱们的设计在实践中行之有效。

咱们如今正在对Bigtable加入一些新的特性,好比支持二级索引,以及支持多Master节点的、跨数据中心复制的Bigtable的基础构件。咱们如今已经开始将Bigtable部署为服务供其它的产品团队使用,这样不一样的产品团队就不须要维护他们本身的Bigtable集群了。随着服务集群的扩展,咱们须要在Bigtable系统内部处理更多的关于资源共享的问题了【3,5】。

最后,咱们发现,建设Google本身的存储解决方案带来了不少优点。经过为Bigtable设计咱们本身的数据模型,是咱们的系统极具灵活性。另外,因为咱们全面控制着Bigtable的实现过程,以及Bigtable使用到的其它的Google的基础构件,这就意味着咱们在系统出现瓶颈或效率低下的状况时,可以快速的解决这些问题。

Acknowledgements

We thank the anonymous reviewers, DavidNagle, and our shepherd Brad Calder, for their feedback on this paper.TheBigtable system has benefited greatly from the feedback of our many userswithin Google. In addition,we thank the following people for theircontributions to Bigtable: Dan Aguayo, Sameer Ajmani, Zhifeng Chen,BillCoughran, Mike Epstein, Healfdene Goguen, Robert Griesemer, Jeremy Hylton, JoshHyman, Alex Khesin,

Joanna Kulik, Alberto Lerner, SherryListgarten, Mike Maloney, Eduardo Pinheiro, Kathy Polizzi, Frank Yellin,andArthur Zwiegincew.

References

[1] ABADI, D. J., MADDEN, S. R., ANDFERREIRA, M. C. Integrating compression and execution in columnorienteddatabase systems. Proc. of SIGMOD (2006).

[2] AILAMAKI, A., DEWITT, D. J., HILL, M.D., AND SKOUNAKIS, M. Weaving relations for cache performance.In The VLDBJournal (2001), pp. 169-180.

[3] BANGA, G., DRUSCHEL, P., AND MOGUL, J.C. Resource containers: A new facility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serversystems. In Proc. of the 3rd OSDI (Feb. 1999), pp. 45-58.

[4] BARU, C. K., FECTEAU, G., GOYAL, A.,HSIAO, H., JHINGRAN, A., PADMANABHAN, S., COPELAND,G. P., AND WILSON, W. G. DB2parallel edition. IBM Systems Journal 34, 2 (1995), 292-322.

[5] BAVIER, A., BOWMAN, M., CHUN, B.,CULLER, D., KARLIN, S., PETERSON, L., ROSCOE, T., SPALINK, T., AND WAWRZONIAK,M. Operating system support for planetary-scale network services. In Proc. ofthe 1st NSDI(Mar. 2004), pp. 253-266.

[6] BENTLEY, J. L., AND MCILROY, M. D. Datacompression using long common strings. In Data Compression Conference (1999),pp. 287-295.

[7] BLOOM, B. H. Space/time trade-offs inhash coding with allowable errors. CACM 13, 7 (1970), 422-426.

[8] BURROWS, M. The Chubby lock service forlooselycoupled distributed systems. In Proc. of the 7th OSDI (Nov. 2006).

[9] CHANDRA, T., GRIESEMER, R., ANDREDSTONE, J.Paxos made live ? An engineering perspective. In Proc. of PODC(2007).

[10] COMER, D. Ubiquitous B-tree. ComputingSurveys 11, 2 (June 1979), 121-137.

[11] COPELAND, G. P., ALEXANDER, W.,BOUGHTER, E. E., AND KELLER, T. W. Data placement in Bubba. In Proc. of SIGMOD(1988), pp. 99-108.

[12] DEAN, J., AND GHEMAWAT, S. MapReduce:Simplified data processing on large clusters. In Proc. of the 6th OSDI (Dec.2004), pp. 137-150.

[13] DEWITT, D., KATZ, R., OLKEN, F.,SHAPIRO, L., STONEBRAKER, M., AND WOOD, D. Implementation techniques for mainmemory database systems. In Proc. of SIGMOD (June 1984), pp. 1-8.

[14] DEWITT, D. J., AND GRAY, J. Paralleldatabase systems: The future of high performance database systems. CACM 35, 6(June 1992), 85-98.

[15] FRENCH, C. D. One size ts all databasearchitectures do not work for DSS. In Proc. of SIGMOD (May 1995), pp. 449-450.

[16] GAWLICK, D., AND KINKADE, D. Varietiesof concurrency control in IMS/VS fast path. Database Engineering Bulletin 8, 2(1985), 3-10.

[17] GHEMAWAT, S., GOBIOFF, H., AND LEUNG,S.-T. The Google file system. In Proc. of the 19th ACM SOSP (Dec.2003), pp.29-43.

[18] GRAY, J. Notes on database operatingsystems. In Operating Systems ? An Advanced Course, vol. 60 of Lecture Notes inComputer Science. Springer-Verlag, 1978.

[19] GREER, R. Daytona and thefourth-generation language Cymbal. In Proc. of SIGMOD (1999), pp. 525-526.

[20] HAGMANN, R. Reimplementing the Cedarfile system using logging and group commit. In Proc. of the 11th SOSP (Dec.1987), pp. 155-162.

[21] HARTMAN, J. H., AND OUSTERHOUT, J. K.The Zebra striped network file system. In Proc. of the 14th SOSP(Asheville, NC,1993), pp. 29-43.

[22] KX.COM. kx.com/products/database.PHP.Product page.

[23] LAMPORT, L. The part-time parliament.ACM TOCS 16,2 (1998), 133-169.

[24] MACCORMICK, J., MURPHY, N., NAJORK,M., THEKKATH, C. A., AND ZHOU, L. Boxwood: Abstractions as the foundation forstorage infrastructure. In Proc. of the 6th OSDI (Dec. 2004), pp. 105-120.

[25] MCCARTHY, J. Recursive functions ofsymbolic expressions and their computation by machine. CACM 3, 4 (Apr. 1960),184-195.

[26] O’NEIL, P., CHENG, E., GAWLICK, D.,AND O’NEIL, E. The log-structured merge-tree (LSM-tree). Acta Inf. 33, 4(1996), 351-385.

[27] ORACLE.COM. www.oracle.com/technology/products/database/clustering/index.html.Product page.

[28] PIKE, R., DORWARD, S., GRIESEMER, R.,AND QUINLAN, S. Interpreting the data: Parallel analysis with Sawzall.Scientific Programming Journal 13, 4 (2005), 227-298.

[29] RATNASAMY, S., FRANCIS, P., HANDLEY,M., KARP, R., AND SHENKER, S. A scalable content-addressable network. In Proc.of SIGCOMM (Aug. 2001), pp. 161-172.

[30] ROWSTRON, A., AND DRUSCHEL, P. Pastry:Scalable, distributed object location and routing for largescale peer-to-peersystems. In Proc. of Middleware 2001(Nov. 2001), pp. 329-350.

[31] SENSAGE.COM.sensage.com/products-sensage.htm. Product page.

[32] STOICA, I., MORRIS, R., KARGER, D.,KAASHOEK, M. F., AND BALAKRISHNAN, H. Chord: A scalable peer-to-peer lookupservice for Internet applications. In Proc. of SIGCOMM (Aug. 2001), pp.149-160.

[33] STONEBRAKER, M. The case for sharednothing. Database Engineering Bulletin 9, 1 (Mar. 1986), 4-9.

[34] STONEBRAKER,M., ABADI, D. J., BATKIN,A., CHEN, X., CHERNIACK, M., FERREIRA, M., LAU, E., LIN, A., MADDEN, S., O’NEIL,E., O’NEIL, P., RASIN, A., TRAN, N., AND ZDONIK, S. C-Store: A columnorientedDBMS. In Proc. of VLDB (Aug. 2005), pp. 553-564.

[35] STONEBRAKER, M., AOKI, P. M., DEVINE,R., LITWIN, W., AND OLSON, M. A. Mariposa: A new architecture for distributeddata. In Proc. of the Tenth ICDE(1994), IEEE Computer Society, pp. 54-65.

[36] SYBASE.COM. www.sybase.com/products/databaseservers/sybaseiq.Product page.

[37] ZHAO, B. Y., KUBIATOWICZ, J., ANDJOSEPH, A. D. Tapestry: An infrastructure for fault-tolerant wide-area locationand routing. Tech. Rep. UCB/CSD-01-1141, CS Division, UC Berkeley, Apr. 2001.

[38] ZUKOWSKI, M., BONCZ, P. A., NES, N.,AND HEMAN, S. MonetDB/X100 ?A DBMS in the CPU cache. IEEE Data Eng. Bull. 28, 2(2005), 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