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罗辑思惟》,2016年4月19日)html
假设让你来模拟上帝,给世界上全部人分配财富。你必须按照什么原则分配,才会获得一个与真实世界差很少的结果呢?网络
首先你不可能均匀分配,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有穷人和富人的区别。你可能会考虑随心情分配,今天看到这我的心肠好就给她多分点儿,明天看到那我的太可怜再给他多分点儿。但谁都能找到个须要钱的理由对吧?或者你干脆搞随机分配,让世人彻底凭运气得到财富。但是这样也不对。根据统计学,若是你是随机分配的话,那么人群的财富应该是个正态分布,就好像身高和智商同样,人与人之间有差别,可是特别高和特别聪明的人是极少的。这很容易理解,若是抽奖结果彻底随机,一我的不可能反复中头奖。ide
但是财富不是这样,很是有钱的人有不少,人与人财富的差别要比身高的差别大得多。身高是正态分布,财富倒是幂率(power law)分布。学习
1. 幂率操作系统
(图中横坐标表明每一个人的财富,纵坐标表明有这么多财富的人数。两种分布最大的差别在于横轴上距离原点很远处:在财富特别高的地方,幂律分布预言的个体个数,比正态分布要多不少。)设计
世界上最高的人的身高,并不会比世界上最矮的人高10倍,但世界上却有不少千万富翁和亿万富翁。我记得有统计说千万富翁的人数大约是百万富翁人数的六分之一,而亿万富翁的人数又是千万富翁的六分之一。这就是幂率分布的特色,整个是一个分形结构:百万富翁看千万富翁,就如同千万富翁看亿万富翁。视频
要怎么分配,才能获得这样的效果?htm
答案是看谁钱多就给谁多分一点。等到他的钱更多了,你就再给他分更多。blog
这固然就是所谓马太效应 — “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现实世界中富人财富增加的秘密正是如此:更有钱是由于已经颇有钱。真正让人进入富豪排行榜的不是按小时计费的高工资,而是投资创办企业。越是有钱的人,越容易在投资中赚到更多的钱,这是一个正反馈过程。从一万赚到十万很难,而从一亿赚到一亿零十万则根本就不算赚钱。游戏
幂律分布,最先是在1897年被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发现,他正是在考察人群财富的时候发现的这个分布。他认为之因此会有这样的分布,是正反馈形成的,越有钱的人越容易赚钱。
现实世界中有不少东西是幂率分布的:公司的大小、城市的大小、病毒感染的人群、商品畅销程度……甚至有些天然现象也是如此:地震强度、油田大小,等等。
幂率分布究竟是什么缘由形成的?我看了不少文献,能够说如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正反馈过程只是其中一个可能的缘由[1]。但咱们更关心的是,这种分布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这个世界很是不均匀!
1%的美国人拥有美国34%的财富。Netflix一家公司的在线视频服务占据了美国晚上35%以上的网络下行带宽。1726到1800年间发表的所有数学和力学论文中的三分之一,是莱昂哈德·欧拉一我的写的。
时至今日,科学研究已经不怎么讲英雄主义的时代,大多数重要科学发现也是由少数精英科学家作出,85%的科学论文历来没被引用过[2],只有1%的论文在发表后一年内能被引用5次以上。不少人号称给维基百科和自由软件作过贡献,但大多数页面,大多数代码,是极少数人完成的 — 一半以上维基百科的编辑行为是0.7%的用户(大约五百多人)作的[3]。Kinlde用户读书时能够高亮本身喜欢的句子,亚马逊统计,全部图书中前100名被高亮最多的句子中,苏珊·柯林斯的《饥饿游戏》占了29句[4]。
若是你以为世界很均匀,那只不过由于你看见的尺度过小。我小时候第一次坐火车离开哈尔滨感受很激动,特地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想写点日记。结果个人笔记本上只写了一句话:原来中国大部分土地是田野,城市只不过是田野中的孤岛特例啊!
其实中国也是个特例,有人但愿下辈子不要生在中国,但中国在世界上已经很不错了,随机生的话可能结局差不少。地球上大部分面积是海洋,陆地是个特例。放眼宇宙,能有这么一个适合生存的地球更多是绝无仅有的特例。若是你知道暗物质和暗能量,那由可见物质构成的这一切东西,又是个极少数……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和事都是平庸的,并且最好的东西还都挤在一块儿。
有了这个正确的世界观,咱们才能有正确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就是既然世界这么不均匀,咱们就不该该“公平”对待世界上的各类东西。
2. 80/20 作事法
学术上的叫法是幂律分布,民间的叫法是“80/20法则”。这个名词可能来自IBM公司。1963年,IBM发现,用户在一台计算机上80%的时间,是在使用其20%的功能[5]。这跟咱们如今的经验很吻合:买个什么花哨的电器,时间长了就知道其中大多数功能根本用不上。
因此IBM的作法就是当即重写操做系统,让那20%的核心功能更好用。
这就是80/20作事法的关键:重点照顾好那20%。
好比一个公司80%的利润多是来自20%的客户。只要服务好这些客户,大家公司的利润就基本解决了。而对这其中一个具体客户来讲,把他要求的占20%的最重要的工做作好,就已经获得了他80%的满意度。
因此最好的策略不是把全部客户都当成上帝平均用力,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伺候好20%的客户 — 而后服务这些客户的时候,又要服务好20%最关键的需求。
不一样场合的数值固然不同。也多是90%对10%,也多是70%对30,但这个思想是同样的。
投资也是这样。若是有两个投资方向,A方向投入100块钱可以赚120块钱,B方向投入100块钱能赚200块钱。若是你手里有200块钱,要怎么分配呢?固然是应该把钱都投到B方向上去。咱们应该在最可能的方向上集中投资,而不是在每一个方向上都投。大公司在不少方向上投资,是为了分散风险。可是对个体来讲,手里只有这么一点钱,处处都投的话还不如直接存银行拿利息,应该重点研究一两个方向,在有充分把握的时候才去投资。巴菲特说我这辈子挣得绝大多数钱,都是来自少于十个决定。
作事最关键的战略,就是作好最关键的。
无论是当初作 Mac 仍是如今作 iPad,乔布斯的作法一向都是首先用一个小的精英团队秘密开发核心功能[6]。选拔年轻的天才,激励他们每周工做90个小时,只专一于最关键的部分,把细节留给未来让大团队去慢慢补充。
iPhone出来一举成名,可是连最起码的复制粘贴功能都不给,而iPad一出来竟然不支持多任务工做。也许市场上的每个智能手机都有复制粘贴功能,每一台电脑都能多任务,可它们全都无法跟苹果的产品相提并论 — 由于iPhone和iPad上能作其余全部产品都作不到的事。乔布斯不追求大而全,而是先把最有核心竞争力的东西作出来,由于他知道这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东西。
数年前我在某国家实验室当博士后,研究中遇到一个小问题,问老板是否须要花时间专门搞一下。老板给我回复了一句霸气的话:让别人去关心这种没意思的现象吧,咱们要专一于有意思的大问题!那是我科研生涯中特别愉快的时刻之一。
因此我很反感的一句话是“××无小事”。事情固然有大小之分,无小事就是无大事。
质量控制无小事吗?80/20法则最先的应用之一,就是质量控制。1950年代,美国一个电气工程师和一个统计学家发现形成产品质量问题的来源,老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地方。因而他们先把全部可能出问题的地方都列出来,而后按照重要性进行排位,优先解决最容易出问题的。结果解决了第一个,就已经排除了不少质量毛病。而后有多余精力,再去解决第二个。按优先级处理,结果事半功倍。这个方法影响深远流传至今,这就是《朱兰质量手册》。反过来讲那些对全部出错可能都平等对待的公司,反而什么都没解决好,产品质量远远不行。
因此说效率的关键就在于不公平。
人与人固然应该平等,看人下菜碟很是很差,但是咱们直觉常常要求对“事”也平等对待,咱们倾向于把资源均匀分配,那就不对了。要想把工做作好,就必须学会“不平等对待”。
怎么在我的生活中实践80/20法则?
3. 极简主义
有一个给要作的事情分类的著名方法。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分四类:重要而紧急,重要而不紧急,不重要而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通常人的想法都是要先作重要而紧急的事,最后作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
80/20法则告诉咱们应该怎么作事呢?应该追求只作“重要而不紧急”的事!
这就是如今不少人谈论的所谓“极简主义”的生活哲学。成天被一些所谓紧急的小事推着走,疲于奔命,这种生活最没效率。一个忙于杂事的CEO不会对公司长远发展有什么洞见,一个被老板支来支去的员工干不了什么大事,一个永远准备下一次考试的学生成不了什么大器。
要事优先,尽可能只作最重要的事,少干或者不干那些不重要的事,才是出类拔萃的关键。
要事优先,第一你得有自由意志,知道本身有选择的权力,不能别人让你作什么就作什么,强调主动性。第二你得学会判断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第三你还得有勇气有能力拒绝本身不想干的事,敢跟人说“不”。
好比读新闻,你可能以为这个也重要,那个也必读,订阅了一大堆公众号,在微博上关注一大堆人,天天被江湖风云牵着走,实际上大都是没有用的。你应该有所侧重,敢于删除和忽略不重要的信息。正确作法是以我为主,变被动为主动,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一方面的内容下功夫研究透彻。
现代社会中出现不少完美主义者,其实都是不懂轻重缓急的我的评价焦虑症患者。他们关注各类细节,常常能指出别人的小错误。好比给他们看个PPT,他们很容易注意到上面有没有标点错误,殊不知道你说的大局是什么。这实际上是特别浪费时间的性格。
衣着无比整洁,东西摆放层次分明,对什么事情都有记录存档,这样的做风并不值得学习,这种人设定了错误的优先级。达到这样的状态要花费不少时间去整理生活,这些时间彻底能够用来作些更有意思的事。若是你从未错过航班,你在机场浪费了太多时间。若是你从未丢过东西,你在整理上浪费了太多时间。若是你从未作错事,你作的事不够大。
最近看新闻,有个北大毕业的“虎妈”,为本身九岁的孩子制定了一个很强硬的做息时间表,一天有18个小时在学习,内容包括跆拳道、游泳、钢琴、拉丁舞、英语、围棋、奥数、古文、练字,以及新闻联播。网上对她的批评意见,都说学习的时间太长,没有玩和休息的时间。我认为这些批评没有说到重点,重点并不在于时间长,时间长的本质是什么都想要。
人的精力有限,什么都想要是不可能的。若是真想培养人才,“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思想,天赋树不能乱点。极简主义要求咱们培养核心的竞争力,在他喜欢的东西上加大力度。用20%的时间就可能实现这个小孩80%的功能,剩下80%的时间几乎都是浪费,还不如让他去玩。
玩很重要。极简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把最关键的事情作好,省出来时间去玩。这也符合特勒布在《反脆弱》一书说的“杠铃原则”:作事要注重两端无论中间 — 我要么作最难的事,要么玩或者什么都不作。
我没时间作简单的事。
———- [1] 这里有个讨论 http://ethanfosse.blogspot.com/2012/03/zipfs-law-unzipped.html [2] 这个数据来自Becoming a Successful Scientist: Strategic Thinking for Scientific Discovery一书,做者Craig Loehle。更新的数据并无这么离谱,但也很离谱:http://blogs.lse.ac.uk/impactofsocialsciences/2014/04/23/academic-papers-citation-rates-remler/ [3]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2009/1/who-the-hell-writes-wikipedia-anyway [4] http://www.solidot.org/story?sid=28767 [5] 这个典故来自The 80/20 Principle: The Secret of Achieving More with Less 一书,做者 Richard Koch。 [6] 这个故事来自苹果公司第66号雇员,软件设计师Bruce Tognazzini http://www.asktog.com/columns/082iPad&M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