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恒

杨子恒,1984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北京农业大学动物遗传专业硕士学位。1987年至1989年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任教。1992年获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1992至1997年,前后在北京农业大学、英国伦敦剑桥大学和天然历史博物馆、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遗传学教学和博士后研究工做。1997至今在伦敦大学从事分子和细胞遗传学研究工做。200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是获此殊荣的首位旅英华人。中国驻英大使查培新说,杨子恒的当选,是全部旅英华人学者的骄傲,是中国科技工做者的骄傲,也是全部中国人的骄傲!

杨子恒 - 我的履历

 

9

杨子恒,1964年出生于甘肃通渭县马营镇,1984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获农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北京农业大学动物遗传专业硕士学位。1987年至1989年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任教。1992年获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1992至1997年,前后在北京农业大学、英国伦敦剑桥大学和天然历史博物馆、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遗传学教学和博士后研究工做。1997至今在伦敦大学从事分子和细胞遗传学研究工做。200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是获此殊荣的首位旅英华人。中国驻英大使查培新说,杨子恒的当选,是全部旅英华人学者的骄傲,是中国科技工做者的骄傲,也是全部中国人的骄傲! 。他现为伦敦大学学院统计遗传学教授。 
html

杨子恒 - 研究领域

杨子恒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分子进化论、分子分类学、计算机生物及生物信息学。主要研究内容是应用数理统计学及计算机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分子遗传学资料,以推断不一样生物物种间的进化关系,估算物种间的分化年代。他独创了以最大似然法为基础的模型和假说检验方法,该方法已成为分子进化理论研究的重要工具,他开发的软件在全世界获得普遍利用。  算法

杨子恒教授主要从事分子进化、分子系统学、以及群体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工做,在动植物种类史DNA分析方法和蛋白质顺序构成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他同其余专家一道开发了数理统计模式和计算机运算法则,应用这些模式重建物种发展史和理解进化过程的机制,经过研究DNA和蛋白质序列的进化比较,对于人们从新构建物种发展的历史以及理解分子进化的机制将产生重要影响。   工具

目前他的研究主要包括物种发展和发散性的贝叶斯估计,遗传学密码子替换和可适应的分子进化探索的马尔可夫算法,群体遗传学合并模式下的马尔可夫系列算法,以及滤过性毒菌和哺乳动物的染色体组的对比分析。 
学习

杨子恒 - 成就及荣誉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算和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心(CCEB)8月23日在京正式成立,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教授出任研究中心主任。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张德兴介绍,该中心的成立旨在增强北京地区生物学家、数学家、统计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的合做与交流,研究中心起始阶段为跨单位、跨学科的开放性非实体机构。研究中心现已邀请中科院动物所、中科院植物所、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美国加州大学等机构的23位中外科学家做为中心成员和客座教授。研究中心的成立将促进中外科学家在遗传、进化、统计分析等跨学科领域的交流与合做。 2000年至2005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遗传学与发育新见》、《遗传学》、《分子生物进化》、《系统生物学》等杂志发表论文47篇,出版专著4部。   spa

大陆旅英学者杨子恒教授当选为2006年度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他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旅英华人。   3d

成立于1660年的英国皇家科学院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学术团体之一,目前有1400多位院士,其中包括6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皇家科学院院士都是在基础科学研究或工业及科技前沿研究方面有特殊贡献的科学家。htm

杨子恒 - 行者默默 硕硕其果

杨子恒,伦敦大学学院生物系统计遗传学教授。200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大陆华人。2007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 
研究领域主要为分子进化、分子系统学、理论群体遗传学和计算生物学;主要研究内容是应用数理统计学及计算机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分子遗传学资料,以推断不一样生物物种间的进化关系,估算物种间的分化年代。 

对本身来讲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作喜欢的工做,二是不轻易放弃。  
杨子恒教授无疑是生物界的学者们口中所形容的 “传说中的大人物”。他的以最大似然法为基础的模型和假说检验方法已成为分子进化理论研究的重要工具,他开发的软件在全世界获得普遍利用,相关文章被引用超过1300次;迄今已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了超过100篇高质量的论文,论文的SCI引证超过8700余次(99年以来);担任了多家国际一流学术杂志的编辑,包括美国的 《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与进化》,《分子分类学》等……这些数字和成绩加起来的高度,也许不少人穷其一辈子都没法企及。然而,这个本应绽开着耀眼光芒的“名人”身上,彷佛有一层足够沉稳浑厚的气息,将一切光华覆隐在他几乎不起眼的外表背后,低低沉沉地积淀下来,一如在路上默默赶路的行者,脚步坚实,神情淡定。 
blog

“个人经历很日常”

这位学者们眼中的骄子曾经这样简单而确定地归纳本身。没有什么惊人的经历,没有什么奇特的际遇。杨子恒一路走来,每一步都是本身实实在在踩出来的脚印。 
游戏

中国造

身处国外研究前沿领地的杨子恒,与身边那些自小有着赫赫简历的人相比,他的成长历程确实并无很耀眼的光辉。虽然在国际上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绩,但杨子恒教授能够说是一个完彻底全的“中国造”。 
杨子恒教授的家乡是中国甘肃定西地区的通渭县,一个不为人所熟悉的小县城。杨子恒就在这里同其余农村的小孩同样度过了爬着山路去上学的少年时代,直到考入甘肃农业大学;然后,又在北京农业大学攻读了农学硕士学位和农学博士学位,并在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教遗传学,直到博士后阶段才到国外从事统计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能够说,他在生物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早期积累彻底是在中国完成的。就是这样一个十足的“中国造”,从家乡的小山路,一路走到了科学的最高殿堂,现在稳妥当当地站在了国际科研水平的前沿。ci

只是作好眼前事情

都说杨子恒教授为人低调谦逊。一个被复旦大学钟扬教授评价为“分子生物学华人中的一个奇迹”的卓越学者,却说本身并无什么远大的目标,只是把眼前的事情作好。 
杨教授对于本身的成就确实并不引以自得。他常常自嘲说,他作的东西数学不像数学,统计不像统计,生物不像生物,是一个“四不像”。他用浅显的方式介绍他所作的研究,就是“研究开发新的分析方法,来比较不一样生物种类的基因差别。物种在进化上越接近,它们的基因也越类似。可是如何度量这种类似程度,就须要创建好的数学、统计学的模型,也须要大规模的计算机运算。咱们用的数学技术并不尖端,可是由于有不少物种、有不少生物学数据,再加上有不少生物学家运用咱们的方法来分析,这就显得咱们的贡献比较大。”杨子恒以“显得”来表达,彷佛并不认为本身“真的”作出了大贡献。当被评为院士时,他还认为这荣誉“来得有点早”。 
事实上,杨教授的研究成果之大是学者们有目共睹的。他在分子系统学上就有颇多建树,如对最大似然建树法引进各位点替换速率的不均一性而大大提升系统树的准确性、最早采用贝叶斯方法进行系统学分析、发展新且更优良的方法估计祖先序列、发展多种统计方法估算物种分歧时间等等;其开发的最大似然系统关系分析软件在该领域被普遍使用;他在理论群体遗传学也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突破了原有限制,大大提升了对天然选择在分子水平的检测精度,为在基因组时代对分子进化中性理论的检验提供了利器;他还引入和发展了一些计算方法,为前述统计理论的具体实现提供了基础…… 
但对杨教授本身来讲,他“只是把眼前的事情完成好就已经很高兴了”,随之而来的荣誉并非他的心力所在。入选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时,杨子恒甚至都不知道其中一位提名人姓甚名谁;现在在中国入选“长江学者”,也主要是因为中山大学的教授们的争取。他是真正把本身当成一个“日常人”来看待,而正是这种日常心,使他可以专一于眼前的每一件工做。

为友为师为游子

“杨老师其实蛮逗的”,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施苏华教授笑着讲起与杨教授最初的结识:“当时是在2003年的北京香山会议,杨老师作了一个关于dating的精彩报告。Dating在进化领域中的意思是计算某一种生物的起源时期,杨老师本身就开玩笑把它说成约会的意思。咱们当时还都笑他呢。原本一直觉得他会很严肃,原来他是很nice很幽默的。那次你们就认识了。” 
在这样轻松平和的机缘下,杨子恒教授开始了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之间的合做交流。杨教授与施教授实验室开展了“红树植物海桑的物种造成”等研究课题的实质性合做,共同署名的文章已发表在国际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2006年5月,杨教授在中大生科院访问讲学数天;杨教授还做为生命科学院徐安龙教授主持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111项目2007-2011)“基因组学与进化生物学国际研究中心”的学术骨干之一,于2007年1月来广州参加中山大学举行的“基因组学与进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做了关于“统计学方法在分子进化研究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的大会报告,并在会后与中大生命科学院的师生进行普遍的交流与讨论…… 
同杨教授的直接交流让同窗受益不浅,另外一方面,你们又都对杨教授的平和亲切满口称誉。研二的小陈说,有一次见到施、杨两位教授在谈论手机功能,居然也讨论得兴致勃勃,好像两个小朋友;她虽与教授只有过一次短短的接触,但以后教授每次见到她,都会亲切地点头问好。你们都说杨教授话很少却常出幽默之语。有一次杨教授做报告时展出一个彩色的几率密度图像,杨教授就说,这图像挺好玩挺美观,也许能够跟那些地板商建议拿去作洗手间的地板图案呢。 
一个幽默的人必先是广博的。杨教授作的东西容易让人觉得他可能会比较枯燥,施教授却摇摇头说,“他这我的是一点都不枯燥的,他是一个见识、知识很广很扎实的人”。而一个在工做中幽默的人,又一定是热爱工做的。杨教授在作学术报告的时候均可以时不时地幽本身一默,他对工做的热爱和乐在其中的享受,也是可见一斑了。 
身在异乡的杨子恒教授,在严谨的科研工做背后也有着一片游子的温情。除了中大,杨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复旦大学也有持续的合做,为国内的科研和教育尽着一份心力。杨教授在外工做,为了方便家里寄信,就把本身所处处的地址打印出来裁成纸条寄回家。你们还都知道,杨教授在英国伦敦学院网页中的我的主页上贴着的照片,实际上是他的小女儿。 
生活中的杨子恒教授,彷佛更多的是一个nice的朋友,一个亲切的师长,一个情牵故国、心系家人的游子,一个平和到让人不由会暂时忘却他头顶道道光环的普通人。   

平凡经历铸造不凡成就

说杨子恒平凡,他的赫赫成就明明就摆在眼前。那么,一个所谓经历“平凡”的人,如何铸造出今天的不凡成就?个中真味,还需往那“平凡”的道路上去寻。

作本身喜欢的工做

从小时的阅读到如今的研究工做,兴趣是杨子恒到达成功的最佳引导者。杨子恒自小喜欢看书,他的家人说,只要有书,他就一头扎进去,什么都无论不顾了,过年的社火耍到家中院子里,他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自顾看本身的书;就连在磨坊干活,也是一边推磨一边看书。 
杨教授曾表示他的成功并无“秘诀”可言,只是研究本身感兴趣的问题最重要,就像玩游戏,一投入进去就是几个小时,不吃不喝,却乐在其中——“作本身喜欢的工做,这样工做就像度假同样愉快”。

不轻易放弃

小时候因家里太困难,母亲曾劝说杨子恒辍学打工挣钱,但他坚定不愿。继续读书,意味着天天要凌晨五六点起床,跑十几里山路上学,家里没有多余的食物可带到学校作午餐,必须饿着肚子读书。杨子恒的童年与许多穷苦人家的孩子同样,读书,是一件须要靠付出巨大努力和代价来坚持的事情。 
等到从小山村走太小学中学,终于能够到外面的世界去大展拳脚的时候,命运又跟杨子恒开起了玩笑:当年杨子恒本来的高考成绩进清华绰绰有余,结果却因同考场有人在物理考试中做弊,使得他的物理成绩彻底做废。本来要去清华读数学的杨子恒,就这样被命运安置在甘肃农业大学的畜牧系。这一安排偏离了杨子恒本身最初的梦想和志愿,可杨子恒对摆在眼前的安排泰然领受,而不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他在大学里除了读好眼前的专业以外,也仍然坚持学习本身喜欢的数学。 
及至在北京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博士,杨子恒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感兴趣的领域中。命运此时彷佛变得宽容,给了杨子恒自由驰骋的天地。但当杨子恒的导师有意送他到国外更好的环境中深造时,运气再次与他捉起迷藏,几回出国深造的机会都阴差阳错地在最后一刻失掉了。然而,无论命运是眷顾仍是不公,在杨子恒的坚持里,命运的任何一种安排都只是更加深了他的积累。 
当杨子恒终于走到最早进的学术环境中时,不少人觉得,他的“中国造”出身和国外的“透明天窗”将使他很难再有更进一步的优秀表现。但杨子恒却很快升为教授,并成为英国皇家学院这个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学术团体的一员,在国际的权威科学界获得了充分的确定。在杨子恒眼里,所谓的“透明天窗”并不存在,在开放自由的科学环境中,只要有能力,肯努力去作,中国人也同样能够作得很出色。 
杨子恒认为对本身来讲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作本身喜欢的工做,二是不轻易放弃。施教授深有感慨地说,她之前常常跟学生说一我的的道路彻底是由其运气决定的,直到看到杨子恒教授,她如今以为,运气和机遇当然重要,但“一我的如果能够的,他到了哪里都是能够的”。施教授所说的“能够”,就是指一我的的能力实力,除了与生俱来的天份以外,更多的是后天的坚持。正由于杨子恒教授看似平凡无奇的经历却铸造了不凡的成就,才更激励了许多出身平凡的人们以更大的信心去坚持本身的追求。

积跬步以至千里

从小山村到甘肃农业大学,到北京农业大学,再到英国、美国的著名高校,到英国皇家学院院士,杨子恒一路并无什么惊人的大飞跃,但他就是靠着这些踏实的小步子持续地走到了今天。 
杨子恒教授自小被老师、同窗以致如今的同行认为是很有天分的,但他的成长并不由于天分而占到什么省力的小便宜。在他小时的师长眼中,这个农家孩子除了聪明,更大的特殊之处是他的踏实好学。当年那个早晨跑着山路去上学,夜晚在昏暗灯光下只想着再多读一会的少年,谁能想到这小小的一步一步,会在多年后使他成为第一个得到英国皇家学院院士荣誉的华人。 
施教授以及与杨教授有过接触的学生在被问及杨教授学术态度上最大的特色时,异口同声地也是一句“踏踏实实”。一位中大学生最深入的印象是,“他对一些很细节的计算步骤都很是熟悉”,是在自始至终以一个学者的身份作实事。“踏踏实实”这句话乍看去平凡简单,要深刻到平时每一件不起眼的小工做中,让与他有太短暂接触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份踏实,却并不简单。 
也许是一个农家人的本质,眼里看到的,永远是脚下朴实无华的土地。杨子恒的每一步都立足于“作好眼前的事情”这一看似平凡的信念,一步一顿地插着秧苗,步调不快,脚印却深稳。十年二十年地走来,并不急功近利地去回望,偶尔停步,身后已经是长长的路,谷穗遍野。而此时的他,也就如他当选院士那时,微笑中不掩朴质纯真,面对本身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收获,更多的只是一份略带腼腆的淡定和欣然。 

一位学生形容杨子恒是一位出世、淡泊、宁静的人。在笔者看来,杨子恒教授是一位一直在路上的行者。对于迎面而来的种种,行者安然领受,脚下的步子却始终不变,留在身后的,是长长一串清晰足迹,记载着一点一滴的坚持和努力。 

以上文字来自:http://www.baike.com/wiki/%E6%9D%A8%E5%AD%90%E6%81%92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