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高级语言的执行方式能够分为编译型和解释型两种。
操作系统
编译型语言是指使用专门的编译器,针对特定平台(操做系统)将某种高级语言源代码一次性“翻译”成可被该平台硬件执行的机器码(包括机器指令和操做数),并包装成该平台所能识别的可执行性程序的格式,这个转换过程称为编译(compile)。编译生成的可执行性程序能够脱离开发环境,在特定的平台上独立运行。
翻译
有些程序编译结束后,还可能须要对其余编译好的目标代码进行连接,即组装两个以上的目标代码模块生成最终的可执行性程序,经过这种方式实现低层次的代码复用。
开发
由于编译型语言是一次性地编译成机器码,因此能够脱离开发环境独立运行,并且一般运行效率较高:但由于编译型语言的程序被编译成特定平台上的机器码,所以编译成生的可执行性程序一般没法移植到其余平台上运行;若是须要移植,则必须将源代码复制到特定平台上,针对特定平台进行修改,至少也须要采用特定平台上的编译器从新编译。
编译器
现有的C、C++、FORTIRAN、Pascal 等高级语言都属于编译型语言。
编译
解释性语言是指使用专门的解释器对源程序逐行解释成特定平台的机器码并当即执行的语言。解释型语言一般不会进行总体的编译和链接处理,解释型语言至关于把编译型语言中的编译和解释过程混合到一块儿同时完成。
效率
能够认为:每次执行解释型语言的程序都须要进行一次编译,所以解释型语言的程序运行效率一般较低,并且不能脱离解释器独立运行。但解释性语言有一个优点:跨平台比较容易,只需提供特定平台的解释器便可,每一个特定平台上的解释器负责将源程序解释成特定平台的机器指令便可。解释型语言能够方便地实现源程序级的移植,但这是以牺牲程序执行效率为代价的。
硬件
现有的Ruby、Python 等语言都属于解释型语言。
二进制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伪编译型语言,如 Visual Basic,它属于半角编译型语言,并非真正的编译型语言。它首先被编译成P-代码,并将解释引擎封装在可执行性程序内,当运行程序时,p-代码会被解析成真正的二进制代码,在特定平台上运行,很是像编译型语言。实际上,在这个EXE文件中,既有程序的启动代码,也有连接解释程序的代码,而这部分代码负责启动Visual Basic 解释程序,再对Visual Basic 代码进行解释并执行。
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