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转自新浪网,做者:手搞2012.
安全
一觉醒来,关于阿里巴巴和腾讯的评论便又多出来十三五篇。微信
腾讯用易迅和微信入口换来了京东15%的股权,他们说这是布局。马云60亿港币盘下了一家背景复杂的文化公司,他们说这是布局。大众点评入驻微信,他们也说这是布局。阿里巴巴入股银泰,他们还说这仍是布局。李彦宏没有布局,而且称“布局全产业链…是不健康的”,他们就说“百度落后了,2014年中国互联网是双城记”。网络
何时开始商业模式竟取代了技术迭代,成为了互联网的主旋律?何时开始,专一于核心业务的公司反而会遭到公然的奚落?app
科技公司须要什么样的布局?ide
和腾讯和阿里巴巴同样,谷歌和Facebook也在忙着并购,咱们看看他们在作什么。4亿美圆的波士顿动力、20亿美圆的Oculus、5亿美圆的Deep Mind、32亿美圆的Nest,都是技术指向性很是明确的并购:机器人、加强现实、人工智能还有物联网。与阿里巴巴、腾讯不同的是,谷歌和Facebook彷佛都对对手擅长的业务没有太多兴趣,而是挖空心思想找出引领下一波互联网革命的技术究竟是什么。布局
阮韵芳是Facebook最先的七名员工之一。2010年她和丈夫与Whatsapp的两位创始人共进晚餐。创始人之一的阿克顿试图说服她投资并邀请她丈夫加入Whatspp,阿克顿认为Whatsapp值1亿美圆。可是阮韵芳认为这个数字须要乘以0.1,她的丈夫也看不到Whatsapp的商业前景因此拒绝了。你们都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阮韵芳最近在博客中写道:若是你想发现下一个谷歌或者脸书,必定要“尝试一些坏主意(暂时看不到回报)”并且“不要考虑商业模式”。人工智能
这也正是笔者想说的话,商业模式就是这样的东西。当你把精力放在产品和技术的时候,人们会把你的成功称为商业模式,可是一旦当你把精力放在商业模式上,你就注定要在将来栽一个跟头。spa
商业模式都是纸老虎视频
最近四大国有银行向第三方支付发起***,过去十年它们主导了一个叫作“银联”的商业模式:向商户出售昂贵的POS机,收取最高3%的手续费,还和电信运营商一道大力推广NFC,但愿在智能机时代还能彻底控制现金流通全部的环节。然而微信和支付宝采用的扫码支付”成本仅有POS机的百分之一,手续费也大大下降。×××出的iBeacon,耗电量比NFC下降一个数量级,传输距离却提升两个数量级。可是银行以为它们都“不安全”。blog
银行如今试图用监管来拯救“银联”,一样的事情广电系也作过。上海广电系统的黎瑞刚正掀起一阵改革的旋风,他一度被广电系的领导斥为“电信系的功臣广电系的罪人”。广电的老人们一直但愿在“三网融合”中抓紧手中的频谱资源和发牌照的权力,他们如今还在这样作,可是如今已经没有谁还有兴趣谈论什么“三网融合”了。如今的话题是自制剧、自媒体和4G网络普及将带来的内容富媒体化。
还有人记得“移动梦网”吗?中国移动和他的老师,日本电信运营商Docomo,曾经都试图用传统运营商的办法创建起一个游戏、娱乐和电商帝国。可是去年它俩一块儿同样放下身段,向iPhone手机提供补贴。若是你以为以上这些商业模式失败的缘由是因为其主导者,银行、广电和运营商都是守旧势力。那就大错特错了,即便是站在浪潮之巅的科技公司,也没法用商业模式来弥补技术上的劣势。
以苹果为例,当对手是诺基亚手机和华硕上网本的时候,苹果是无往不利的。到了乔布斯去世的那一年,胜利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他们描绘了一个没有谷歌的互联网:人们在iOS设备使用苹果地图,Siri让人无需打开搜索页,苹果股价会冲破1000美圆。然而事实是Siri被当作玩具,苹果地图引来无穷的嘲笑,股价在500美圆左右徘徊,苹果的三款社交服务:MobileMe、Game Center和Find my Friends无一例外遭遇失败。
两万人魔咒和150人定律
这又是为何呢?
科技行业有一个著名的两万人魔咒,就是大公司雇员超过两万人以后,人均业绩、公司氛围、执行效率都会朝负面发展。“150人定律”可能有助于解释这一魔咒。牛津大学社会学家罗宾·邓巴发现人类的社交圈子稳定在150人的规模,即便是很是优秀的人,也很难同时保持和更多人的深刻了解和高效沟通。这个数字是因为人类大脑负责知觉等高级神经活动的新皮质决定的,人类在游牧时期就是如此,超过150人的部落每每就会分裂。
这和两万人定律有关系吗?颇有关系,由于150的平方是22500。大公司即便是作到极致的扁平化(这正是谷歌和阿里巴巴试图作到的),从CEO到每位员工之间只隔着一个层级的管理人员,那么理论上22500名员工仍然能够保持高效率运转。固然这一假设成立的前提是公司尊重觉大部分员工的个性和创造力。一些只把员工视为仆人甚至是机器的公司固然能够作得很大,可是互联网公司显然不能这样。
正由于如此,互联网行业不会产生赢家通吃的商业模式。在商业模式和技术的对决中,商业模式永远不堪一击的。不少人应该都记得《狗日的腾讯》,四年前这篇报道描述了一个无所不在的腾讯帝国,绑架用户、抄袭对手、碾压创新。这篇文章引起了大量共鸣,让中国互联网圈洛阳纸贵。可是随后的两年,那篇文章中中的受害者,王兴、周鸿祎和蔡文胜,都迅速找到了新支点。而腾讯在安全、手游、微博上都无所做为,直到偏安广研院一隅的张小龙捧出微信。
微信让腾讯有了再来一次的机会,惋惜腾讯仍是那个腾讯。与四年前相比,腾讯甚至更懒了,再也不重复经典的“盯紧-超越”政策,而是直接用微信入口换来小伙伴们20%的股权,但愿加强搜索、电商、本地生活和在线视频,全部这些本身不擅长领域的竞争力。一样的,阿里巴巴为来往不惜血本,入股海外社交应用Line和Tango,想在史上最大IPO以前补齐最后一块短板,给投资人讲述一个价值1500亿美圆的完美故事。
他们会成功吗?时间会告诉咱们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