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云笔记团队协做功能是如何诞生的?

有道云笔记在 2011 年 6 月第一次和你们见面,在过去的 3 年里,有超过 2400 万的用户经过有道云笔记开始了他们的云端记录之旅。而咱们也在思考,云笔记的下一个创新点在哪?是更炫酷的功能,仍是开拓一个更新的领域?segmentfault

  • 为何瞄准团队协做领域

事实上,在云笔记产品研发的过程当中,咱们调研过一些潜在的方向,也尝试过很多微创新。真正让咱们决定云笔记向团队协做方向突破的,其实不是有道的任何一位高管,而是用户。微信

在和用户沟通的过程当中,咱们发现一些小规模的团队用云笔记创造出了不少新鲜的玩法。架构

罗辑思惟团队是首先引发咱们兴趣的团队。他们对云笔记的创造性运用给了咱们很大的启发。罗辑思惟的编辑团队使用同一个云笔记帐号,每位编辑创建一个本身的笔记本组整理预料素材,而主编将不一样团队成员贡献的素材整合在一块儿,造成最终罗辑思惟的节目脚本。框架

随后咱们为罗辑思惟团队开通了公众帐号,号召更多的普通用户经过有道云笔记向节目投稿,通过筛选整理后将优秀内容共享到云笔记公众帐号中,公众帐号变成了一个粉丝作出贡献也获得回报的地方。从 2013 年初咱们接触到罗辑思惟,在使用过程当中他们向云笔记团队提出了不少急切的需求,好比设置权限,须要看到修改过程等等。工具

云笔记以前的版本并非为团队协做设计的,因此相似逻辑思惟这样的团队使用起来会有种种障碍,但这些团队愿意尝试新东西,把效率看得很重要,也不受大公司那些条条框框的约束,他们想到不少办法来规避这些障碍。优化

另外一个例子是 NGO 组织黑龙江青基会。这个只有四五我的的小团队要同时处理几十所但愿厨房和但愿小学的项目进展,对他们来讲最大的挑战在于要随时随地协同处理信息。这四五个成员共用一个有道云笔记帐号创建了一套资料协做机制,平常工做的处理和汇报彻底在云笔记上进行,即便出门在外也能够随时查看项目资料。spa

正是这些用户富有创造力的操做方式给咱们释放了一个很强烈的信号:用户在寻找更好用的团队协做产品。设计

  • 有道云笔记·协做是怎样诞生的

把一个好想法变成好产品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并且中国用户的团队协做方式与国外有着极大的差异,照搬国外的现成产品几乎不可能。因而咱们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快速构建原型、试错、推翻重建的过程。游戏

第一阶段:2013.3 - 2013.5 尝试云笔记共享版图片

在一开始,咱们的思路是作云笔记的共享版。咱们在笔记和资料的存储、管理方面有了必定的经验,国外同类的云存储产品 Dropbox、Evernote 也都作了共享版,或许有能够借鉴的地方。咱们组建了一支很小的特别行动组(1 名后台开发、1 名前台开发、2 名兼职 PM)只用了几天时间就作出了一个团队共享笔记本的原型,团队全部成员均可以添加和修改共享笔记本中的笔记。
请输入图片描述
(云笔记共享版的界面)

请输入图片描述
(云笔记共享版中你们经过更新笔记标题来聊天)

然而问题很快出现了。最初几天的新鲜劲儿过去以后,参与体验的团队成员很快就沉寂了下来。咱们觉得是产品原型太过简单,因而又快速增长更新提示、提高共享速度,但发现仍然没有转机。经过访谈,咱们才意识到简单的笔记共享,只是至关于让你们把本身手里的苹果扔到一个不会动的筐里,至于谁扔的,谁咬了一口,都看不到。咱们意识到,对于团队而言,共享资料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存储和备份,推进项目的进展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这种只能部分取代 FTP 功能的云端资料库,用户固然不肯意用。

此路不通,产品工做陷入困境。

第二阶段:2013.5 - 2013.9 从新肯定产品形态

云笔记共享版的思路被否认后,咱们以为问题在于用户不知道共享笔记的内容作了什么样的修改。为此咱们尝试了下面几种不一样的原型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始终找不到让咱们本身满意的方案。

请输入图片描述
(中间尝试过的协做产品原型)

困扰中,咱们决定重头从用户的场景出发,来定义产品的形态。这段时间我把电话簿、微博微信上创业的、带团队的、作管理的、高校里作教授的好友统统骚扰了一遍,跑遍了三里屯、79八、国贸、中关村、五道口的咖啡馆。一番访谈下来发现,你们要的不是一个方便的云端资料库,更多的要是一个有效的云端工做场所。在访谈中,个人朋友们一再提起微信在他们工做中起到的重大做用,以及微信在文档管理上的不足。咱们意识到,在团队协做产品中,IM 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模块。资料库+IM 应当成为协做产品的主要产品框架。

由于 IM 有用户习惯的交互方式,因此咱们新版的产品原型也试图在 IM 的标准交互上进行改良。
请输入图片描述
(资料库+IM 的移动端原型)

请输入图片描述
(资料库+IM 的桌面端原型)

第三阶段 :2013.9 - 2014.2 找到资料与 IM 的平衡点,为本身作产品

在此产品基础上,咱们扩大了团队规模,加大了开发力度,也引入了 UI 设计。在这个版本中,协做界面被分红三栏,左侧是群列表,中间是 IM 讨论,右侧是资料库内容。资料库中又分为笔记和文件两个类目。用户能够在 IM 中讨论项目相关的内容,资料的更新参考我的笔记,最近更新的内容排在最上面。
请输入图片描述
(资料库+IM 的首个 UI 设计版)

为了获得更多的内部反馈,我要求整个笔记团队彻底抛弃企业 IM 工具(网易泡泡),转用云笔记的协做产品。做为团队带头人,我解散了全部笔记组的泡泡群。

但毕竟协做产品当时还在开发中,存在协做 IM 消息提示不够及时等各类问题。不久以后我就发现,个人团队成员偷偷的从新建了泡泡群(只不过把我排除在外)。但若是是关于文档的交流,你们仍是愿意在有道云笔记·协做中讨论的。因此这不得不让咱们从新思考协做功能的定位。若是说资料库和 IM 是天平的两端,第一次的问题是彻底把本身困在了资料库那一边,而此次,则是向 IM 的步子迈得有点过大了。

经历过这轮内测后,咱们意识到,有道云笔记·协做不是要彻底代替团队内现有的 IM,咱们要作的协做产品,核心应该仍是资料,在这里资料不只能够被管理,并且应该有更增强大的协做编辑能力,IM 讨论是辅助讨论和实时更新的手段。

在乎识到这点以后,咱们将笔记和文件合并到同一个功能模块中,并将这个功能模块置于客户端界面的中间,突出其核心价值。经过增长多版本对照、笔记和文件评论等功能增强了资料管理和协做能力。在 IM 讨论区增长资料新建、修改、删除的消息通知,把资料库与 IM 模块更加有机的结合,让沉淀的团队资料真正活起来。 在作完这些修改以后,咱们终于初步达成了「给本身作产品」的目的。

请输入图片描述
(以资料为核心的资料库+IM 产品结构)

第四阶段:封测 2014.2 - 至今 从给本身作产品到给用户作,与用户交朋友

接下来,咱们把视角从「给本身作产品」切换到「给用户作产品」,让用户给咱们尽可能多的反馈,而后让他们爱上咱们的产品。咱们尽快地找到一批会给咱们有价值反馈的用户。在过去 3 个月中,咱们以 2 周为周期,优化视觉与交互、修改 bug、完善功能超过 500 项。经过与用户的深度交流,咱们也得到了一些新的洞察。好比说,咱们意识到在协做办公场景中,对 office 文档的支持是很是重要的。根据这个洞察,咱们为协做产品增长了 Office、PDF 预览功能,并在近期将提供对 Office 文档直接编辑(再也不须要下载和上传)的功能。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请输入图片描述
(有道云笔记·协做产品内测版界面)

在封测阶段咱们邀请了一些团队来体验产品,其中有道口语大师团队、网易新闻客户端团队、网易花田团队、网易游戏部、网易杭研团队、网易云阅读团队、网易云音乐团队等众多网易内部产品团队已经从最初的尝鲜用户成功转化为第一批忠实用户。除内部团队外,一些外部朋友也参与了封测过程,她生活团队、周末去哪玩儿团队、卓明地震援助信息中心、黑龙江青基会以及网易校园合伙人大赛的参赛学生等不少团队,都在协做的使用过程当中给咱们提出了很好的改进建议。

通过 1 年多的反复演进,有道云笔记·协做为团队用户提供了群管理、笔记、文件、图片的管理和协做、IM 交流和通知等一系列基础的功能模块。之因此把产品设计成这样,源于咱们最初的一个理念:咱们要作的是一个面向大多数用户的产品。这些用户迫切须要的是最为基础的文字处理软件、表处理、实时沟通。在比较长的时间里,咱们不会考虑专门面向某些特定人群,好比会计、销售这些垂直领域作专门的开发。

在产品诞生的过程当中最难的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要准确判断出哪些功能应该上,哪些要抛弃。个人见解是,研发过程当中固然应该保持专一,要弄明白哪些事情为何作,哪些事情为何不作,哪些事情要作透。

  • 产品的取与舍

对咱们来讲,原则很简单,咱们提供的产品应该是为一线团队项目推进者服务。

因此咱们要让资料的共享、编辑、协做变得更加高效、对于项目的讨论要更加实时。而过于复杂的组织架构、OA 流程管理、层级权限设计,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这都是咱们不作的事情,由于咱们的用户都是一些没有层级观念的人。他们可能只是几个想合伙把一件事作成的小伙伴,不须要那些复杂的东西。

咱们但愿团队用户能够根据本身的须要和想象去灵活使用有道云笔记·协做,造成最适合本身团队的使用模式。而咱们云笔记团队也将在内测阶段中根据你们的反馈继续尝试更多的创新。

归根结底,一切的一切仍是要回归到用户应用的场景上去。这是咱们产品成功的根本和保障。

李彦宏在百度联盟峰会上谈到将来趋势的时候讲到,提高企业内部效率的企业级软件将是大市场。咱们很高兴有更多的企业关注这个机会。对咱们来讲,这既是一块崭新的领域,也遵循着咱们一向的理念。链接人,链接团队,从我的到团队全面提高效率。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