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教总结 -【福大软工实践-2017-2018-K班】

助教总结 -【福大软工实践-2017-2018-K班】

很是抱歉这么晚才来写总结!html

助教工做

起步

对于常规课程的起步,一般都是在第一次课堂上由老师对课程作介绍以及后续规划。而软工实践课程有些不同,从起步变带上了主动色彩。为了可以在开学后同窗们能快速进入状态,假期中老师助教们都忙碌着准备教学相关工做(好比挖掘老师助教们在过往课程中得到的经验、总结;讨论做业设计、评分、工具建设等)。福大软工实践课程的老师们已经有过去课程的经验,在课程安排和做业设计上都有很多沉淀,在此有了咱们的第一次做业为课程开启作准备。做业主要涉及对一些“过来人”的经历、总结的阅读和思考,然后回答预先设置的问题。第一次做业带来的效果即是同窗们较快地作好思想准备,进入课程练兵状态。至于同窗们经过阅读思考后本身得到的收益,有兴趣能够参考同窗们提交的做业以及这次做业的评分总结git

另外,本学期大的训练点及时间,柯老师已经有预先安排,大体与Z班W班级保持同步。github

过程

课程流程安排为 我的项目 -> 结对编程 -> 团队项目编程

  • 我的项目作些基础训练(工具、规范约束、编码等),本学期我的项目采用大题目是数独。该题目进行过程当中也积累了相关的评测工具,由Z班助教刘乾主导的SudokuAutoTest网络

  • 结对编程训练同窗们开始尝试合做,关于结对编程更详细的信息,可前往邹老师的博客。这部分做业也是福大老师们预先安排。在K班实际过程当中做业分为两次:
  • 团队项目是课程的重头戏,时间周期也较长,包括:

以上是课程实践的主要路线,另外还有一些额外做业训练,在这里不展开了。工具

关于课程安排的见解和建议: 整个学期同窗们提得比较多的是时间不够,的确也有很多同窗奋斗到深夜。我认为一学期时间可以让同窗们在软工各个环节上有所体会和有所收获已经不容易,建议主要训练路线之外的做业尽可能裁剪或者省略掉,若是裁剪后安排不够紧凑,能够选择个别环节作得深刻一些(好比项目能够继续提要求)。学习

结尾

结尾必总结 -- 各位同窗的总结在这里编码

以及课程进程中各位同窗的成长曲线在这里设计


调查

调查问卷共收集了13份匿名反馈,先说下直接反馈回来的问题:htm

  • 对 先交空做业 再后面补充 的迟交做业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实际状况中发现的确有同窗钻这个空子(提交空博客占坑,而后能够有更多时间补博客内容),这对于按时提交做业的同窗来讲有失公平。目前我并无找出避免该问题的方法。不过我目前知道的状况是:用过这种手段的同窗最后得分也通常。
    • 工具进化:在这个问题上我想博客园若是能提供提交的博客能够锁定内容(或者版本管理)相关的功能也许会比较好操做。
    • 若是有更好的方法,欢迎留言点评。
  • 助教主要活跃于博客园,在学生的博客下面进行问答,越到后期学生的参与欲望越低落,班群没有用到点上有点惋惜

    • 班级群利用方面助教的确没有作好,群内活跃度低,应当多利用班级群跟你们沟通平常状况。
    • 助教工做相关,出于我的偏好,认为群信息比较离散,不聚焦,效率偏低。
  • 不一样的做业的比重应该再拉大一些,好比问答式的做业和实际项目的做业分数不该该都不少是10分。

    • 每次做业得分比重可能不够准确,不过由于做业次数够多,就最后的成绩来看,也是符合老师的预期。
    • 这部分也的确须要花更多精力来作好详细的各个环节规划,调整每一个环节的比重。

部分调查展现:

  • 若是有学弟学妹打算选这门课,来征询你的意见,你会怎样说?

  • 你是否定同 “下一届应该强制实行组员跳槽制度” ?

  • 相比于其余课而言,你以为这门课的教学方法如何?

  • 你对这一套 【在实践中学习,博客+git+助教点评的教学方法】 的评价?

  • 你对博客园的教学平台的评价?

  • 你对老师的教学的评价?

  • 你对助教的评价?


关于福大行

原本跟同窗们分享完当晚准备写总结,没想到回到酒店不久就生病了,没继续工做。下面补上:

福大行(秋分)

2017年秋分,应福大张栋老师邀请来到福州大学与同窗们分享与交流。

由于有同窗在福州定居,这是第3次来到福州(没记错吧!?)。

我提早一天到达,蹭了同窗一顿饭后,赶到酒店,整理分享相关材料,并再作了一次review,已是凌晨12点过,赶忙休息了。

次日早上不到7点起床,收拾并解决掉早餐后,柯老师很快赶到酒店接我到学校。来到学校,发现同窗们已经早早地在等待,雨勤和黄旭同窗一直忙着准备现场的设备,很是感谢。

流水帐暂停。

分享

我本觉得本身不会紧张,可是站上去的时候发现仍是有点小紧张,平时在公司的分享都是小范围,忽然场面扩大,有点没能适应过来,不过很快就放轻松下来。

关于分享内容,在此以前我作了不少考虑,也向飞龙请教过。关于软工的相关问题和知识点,我想几位老师已经比较专业,而且短暂的分享也我也难以讲清楚某一部分的知识点。因此按照张栋老师提的3点内容展开:

  • 业界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包含在“工做与生活”部分)
  • 工做感觉(包含在“工做与生活”部分)
  • 给在读同窗的建议(包含在“方向/选择/求职”部分)

按照飞龙的建议,我对本身提到的每一个点(好比沟通、反馈、听取建议等)都尽可能附加“举个例子”,好比:

  • 反馈:曾经由于一位毕业生不主动反馈,屡次沟通无效,试用期结束后拒绝转正的案例。
  • 听取建议:近期有一位妹妹被她一部分亲戚劝放弃学业的事情。
  • ...

由于每列举一点都尝试用一个实际例子说明,这部分耗时太长,致使个人分享延长了近一个小时(向同窗们表示抱歉)。

互动

此次分享,我我的为同窗们准备了9本《编程之美》做为奖品。在出发的前一天,以为奖品有点少,尝试找公司HR,看是否能提供点小奖品,HR妹妹很给力,说小公仔之类的没有了,可是慷慨地给了一堆会员年卡(感谢公司支持!)。

得到奖品的条件设置也很简单,提问或者回答问题都有。

在讲到网络部分的时候,我提了关于TCP的问题,想让同窗们简单讲一下TCP相关的特性(知识点)、优缺点等,不作限制。本觉得这部分能够送出去不少奖品(张栋老师研究方向是SDN,印象中同窗们应该对网络很熟悉),可是结果令我惊讶,少数几个同窗愿意回答,讲出了三次握手,超时重传。关于滑动窗口、拥塞控制、延迟、吞吐等方面的问题没有同窗说起,我希望是同窗们很差意思起来发言,而不是真的不知道(逃!

拖堂过久,后面的内容都尽可能快速结束掉。接下来还有两位嘉宾的分享(一位来自锐捷、一位来自网龙),实在抱歉,我总是不容易记住人名。

上午的分享赶在12点左右结束,还好没有耽误同窗们的就餐时间。

午饭

感谢柯老师、汪老师的款待,在学校享用了丰盛的午饭。

午后交流

下午跟随汪培侨助教来到福大数计实验室,跟几位研究生同窗作了一些交流。刚开始汪同窗说他们作网络设备相关开发,而我一直作应用层,担忧找不到共同话题交流。后来我说咱们也作了个叫SDN的东西(只是借鉴了一点点SDN思路的应用层系统),描述完后,汪同窗表示思想比较类似,我松了口气,交流能够进行下去。

在交流技术过程当中,我比较关注好的技术的 落地 问题,好比 IPv6 ,这么多年过去了,并无作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虽然我家里的电信网络有 IPv6 地址,但大多数状况是不可连通的。那么你们研究的 SDN 会不会也面临这个问题呢?我以为这是须要重视的。

另外,关于你们追逐一些先进技术的研究,我想法是:学习研究没问题,应该更注重在研究过程当中积累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结束

最后在离开校园前汪助教带路游览了福大一角,校园映着夕阳格外美丽!


关于我的

本学期因为一些家庭+工做缘由(总之都是很忙的好事)在助教工做上都或多或少的延迟,感到很是抱歉,尤为是与各位同窗的沟通和做业点评。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