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很喜欢《重来》系列,最近出了《重来3:跳出疯狂的忙碌》,第一时间在微信读书中阅读了,让咱们印象比较深入的就是「冷静」和「效率」,本文主要说说效率的问题。后端
书的做者是贾森·弗里德(Jason Fried)和戴维·海涅迈尔·汉森(David Heinemeier Hans-son),37signals 公司的创始人。他们推崇的一些理念和企业文化是不少国人所羡慕的,好比:微信
在不少人看来这些作法是难以想象的,即便是这样,这家公司从创业开始起就是持续赢利的。说明即使是远程办公,即使是不用 996 ,他们也能进行高效的协做和产出。这种高效是咱们须要思考和学习的。架构
因为一些缘由,一个项目几经周折,最后由产品团队来进行收尾,我也参与了部分代码的编写和一些遗留 Bug 的解决。固然也少不了加班加点,最近项目告一段落,思考下来,颇有感触。学习
技术人的目标是要实现业务,因此要充分理解业务,再厉害的技术也是为了实现业务目标,不然就没有价值。理解业务才能作好规划和设计,才能以高效率的方式去编码,才能减小反复。测试
道理谁都明白,但一作起来,很容易只管技术细节,包括一些高级开发人员也是如此,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开发完功能,但不知道功能是干吗用的。脱离了客户真实的使用场景去思考和验证,全部的点都完成了,面不必定是完成的。编码
我认为不论是哪一个级别的开发人员,都应该对业务有深入的理解,才能事半功倍。架构设计
没有哪一个项目是不”急“的,越急越容易乱,越急越容易采用看起来很方便的方式去行事,由于梳理业务须要花时间、代码的架构设计须要花时间、先后端的规范定义须要花时间,最终就是钝刀子砍柴,又累又慢。设计
持续下去就会变成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想重头进行梳理和调整,又怕”浪费“更多的时间,维持现状只会作更多的无用功。资源
因此,一旦发现有这种”急“的征兆,就必定要先冷静下来,作好规划和设计,再动手也不迟。不少时候”急“只是咱们为本身偷懒找的一个借口而已,相比较分析、规划、设计、直接写代码是相对容易的事情。开发
开发人员一般都很是的自信,会很干脆的回答:问题搞定,绝对没有问题;此次真的没问题了。话音未落,测试就已经发现业务走不通或者其余的关联点又坏掉了。
代码写完就等于功能作完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一种状况是业务不了解,不知道怎么验证;另外一种状况是想着反正有测试,提交代码让测试进行验证。我对测试的理解是:
每一个人都应该对最终结果负责,有责任和义务对本身的代码按照业务的角度去进行自测和验证。盲目觉得快速提交代码就是效率高,却不知,不停地反复,会形成多方资源的浪费,效率低下。
任何事情再怎么分解,都须要团队协做去完成,说团队的执行力不行,缘由必定不是团队成员,而是团队 Leader ,目标是否是分解的很清楚,好比说:张三,你下楼去买点水果上来,只要张三有钱、能走路、知道水果摊在哪,就能去执行。因此,只要知足下面两点,就不存在执行力的问题:
目标清晰体如今双方的理解能够达成一致,因此须要尽量的细化,越是宏观的,抽象的,不一样的人理解就会不同,理解不一致形成的反复是低效的一个很重要的缘由,因此这一点很是重要。
有能力作到,须要 Leader 对成员有足够的了解,可以根据轻重缓急合理地分配任务。能让每一个人既能胜任,又有所挑战,是一件挺难的事。
最后说说干扰,在《重来3》中也提到上班时反而无法完成工做,
问问人们在必须完成工做的时候会去哪儿,你极少能听到这个答案:办公室。没错。当你必须把工做作完的时候,你极少会去办公室。若是必须去的话,也是在清晨、深夜或周末的时候。只要>是没别人在的时候就行。而在这种时候,它甚至已经不算是“办公室”了,只是一个无人打扰的安>静空间。
常见的一些干扰:
曾经一段时间,我大部分的工做是下班后完成的,一天下来,回想一下,好像很是的忙,但又感受什么事都没作。固然面对上面的一些干扰,也有一些解决方法:
做为一个技术人,要想办法去”偷懒“,正确地去”偷懒“,找到”偷懒“的途径和方法,这个过程是困难的,须要不断地思考、总结、实践,等真正学会了”偷懒“,也就高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