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动静,所遇之时也。”
太祖语“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知心”。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还能够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哲学绝非是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够学以至用的学问。用到政治上,王阳明成了第一流的政客;用到战争上,王阳明则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 他提出“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八字真言时,正值江西的宁王造反,而他做为当地的最高官员负责平叛。当时,他的一个下属抱着一腔爱国热情,想与宁王奋不顾身地做战,王阳明问他兵法的要义是什么?这个下属答不上来。王阳明随即讲了他的兵法要义,就是这八字真言。 这八个字到底告诉咱们什么?此心不动,更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有最富有诗意的表达——“致虚极,守静笃”。随机而动,捕捉到事物的本质而在恰当的时机行动。要作到随机而动,前提是此心不动,先让你的心安定下来。 咱们的心常常处于“妄动”状态,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同样不断地在咱们心中炸响。绝大多数人却对本身的妄动没有觉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这些没有被觉察的妄动就是潜意识。咱们觉得,本身是根据意识层面的某种想法去行动的;但其实,是咱们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在驱使着本身这样作。 未经开发和修行的潜意识是混乱的,其运做机制是以维护自我为中心,而不是道理和规律,因此充满矛盾、顽固和狭隘。因此当咱们被潜意识所控制时,咱们就会处于程度不一样的失控状态。妄动,就是这种状态。 这时,咱们看到的世界,就是被咱们的心念加工过的,被咱们的成见扭曲过的,而偏离了真实。咱们的行动就有点像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可避免地犯一些低级错误,甚至滑向深渊。 在“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理念指引下,王阳明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他一辈子打仗无数,何尝败绩。他去世前一年,两广再次叛乱,其余人没法平叛,朝廷不得已再请王阳明出山。孰料,叛匪一据说鼎鼎大名的王阳明要来,当即就投降了。 试着去了解一下你的心里,你必定会发现,你的头脑中有着仿佛永不停歇的念头。若是你想发现世界的本相,你想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你的心就必需要有空隙。 心中出现了空隙,就会天然而然地感应到对方的真实存在,这时就是王阳明的“此心不动”。而心一动,你看见的就只是你的妄念在对方身上的投射,而不是对方的真实存在了。 作到心不动——世间最高明的心理学 如何作到心不动?答案就是:让念头天然流动。 而咱们日常都是怎样的呢?念头起来了,要么跟着它走,被念头绑架;要么是对很差的、本身不承认的念头自责和压制,这就与本身的心里发生了对抗。不管哪一种,人每每都是不自觉的,这就是执迷的症结所在。 这两条路,都是不归路。被念头绑架的结果,是在不断造做中加固着自个人执念;压制念头的结果是堵塞情绪出口、积累负面能量,长久必会爆发和崩溃。 怎么才对?看到本身的念头,而且不作任何抵抗,让心中的念头天然而充分地流动。心的澄明,不是没有念头,一念不生,而只是“不住”。因此禅宗《坛经》里六祖慧能说:“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这种念头的流动,王阳明用明镜照物进行了比喻:“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清明明,任何事物来了均可以照见,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庄子也曾说过同样的话:“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因外境而起的念头也是如此,心里因过去留存的执念而生的念头也是同样。超凡脱俗者心如明镜,念头的流动则是日常人达到心如明镜状态的惟一途径。 无数相互矛盾的念头,以及围绕着这些念头的种种努力组成了咱们的“小我”,也即心理学家们所说的“自我”。一般,当你说“我如何如何”时,你其实说的都是这个“小我”。咱们很容易执著于“小我”中,这时“小我”就会成为一堵无形的墙,阻碍咱们心里深处的“真我”与外部世界创建直接的联系。 每一个人的“小我”都是不一样的,有人喜欢追求快乐,将快乐视为最重要的事情;有人常常沉溺在痛苦中,视痛苦为必然;有人视助人为绝对原则,有人则将索取视为理所应当……总之,咱们都在“小我”之墙所围成的院落内,过着自觉得是的生活。 但无论这个院落内所奉行的法则看起来是多么美好或伟大,它们都是咱们与其余人、其余存在乃至世间万物,创建真实联系的障碍。 不少人努力修炼本身的谋略或技巧,目的是为了解别人、掌握别人并利用别人。看起来这是很是有价值的,但当这样作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本身。若是本身心中充满种种妄念,那么不管咱们掌握多少谋略或技巧,在使用这些东西时都会事倍功半。由于心妄动,人就妄动,事天然也妄动。 因此将焦点集中在本身身上,监视本身,是最有价值的事情。对一我的帮助最大的历来不是他所受的教育,哪一个大师或哪本书,而是对本身的检讨和认识。而且,当焦点集中在本身身上时,就会感受双脚踏实地踩在大地上,内心会安宁不少。 当焦点集中在别人身上,结果就只能是不断地猜想和焦虑。男人会说,他的成就感来自于可否获得更多人的承认;女人会说,她的幸福在于找到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妈妈会说,孩子好好学习,她就快乐;孩子会说,若是父母给他包容与承认,他才能轻松……这些想法都藏着一个共同的含义:个人人生不是我负责,而是另外的人负责的。 真相倒是,人只能本身对本身负责。“佛不渡人,惟人自渡”。除非咱们将注意力放回到本身身上,不然咱们的人生将永远处在虚妄和悲哀之中。 结语——生命真正的境界 心的阀门打通了,全部咱们曾懂得的道理就会如墨水入水,扩散至无穷无尽,一应俱全,世间万物皆可看个统统透透。纯净无垢的洒脱心境该是怎样的呢?那是一种很慢又很快的状态,身心合一,更从容、更专一、更有力量。咱们全部的思惟、全部的行动训练有素却波澜不惊,中规中矩却无招胜有招。 就如王阳明,这边云淡风轻地讲学育人,那边指挥千军万马剿匪、平定藩王叛乱。这些费脑的事情,就如幼年时他在饭桌上用果核排兵布阵通常,一通百通。 所谓“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大约也就是此种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