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一颗光明心——《王阳明大传》的读后感做文4100字

安得一颗光明心——《王阳明大传》的读后感做文4100字:
偶然听到一个关于王阳明的讲座,简直让我入了迷。多年前接触到阳明,是在思想史中读到的对阳明心学的介绍,晦涩难懂的学术词汇,让我失去了了解他的兴趣。不想,一个偶然听到的系列讲座,将阳明有血有肉地呈现出来,我才知道了阳明的传奇人生。阳明一辈子起起落落,但是不管逆境、绝境,从未曾看到他颓废、消沉,他永远是积极的、乐观的、进取的,用其一辈子诠释了什么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命的终点,他想回家而不得,病卧小舟,弟子询问遗言,阳明道“我心光明,亦复何言”,溘然而逝。阳明怀揣一颗光明心无憾而去,生命宏大而充盈,使人向往。  
讲座已不能知足我对阳明的好奇,遂去找了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来读,但愿探寻那颗光明心是如何炼成的。这是部八百万字的巨著,详细解读了阳明的平生和学术思想,勾勒出阳明的多个鲜明特色。  
天才少年  
小阳明一直到五岁多才开口说话,一张口就是背诵祖父读过的文章。幼时痴迷象棋,被父亲发怒将棋子扔进河里,小阳明为此还赋诗一首:“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块儿休。”童趣盎然。阳明十一岁时,随祖父与友人在江苏镇江金山寺赏月,随口做诗:“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前两句诗中有画,后两句意境悠远。众人不相信小阳明诗才如此,要求命题做诗,题目为“蔽月山房”,小阳明即刻诵道:“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如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这首诗更是有若站在太空般的视角,视野和想象力无比开阔。html

安得一颗光明心——《王阳明大传》的读后感做文4100字

阳明的天赋毋庸置疑,我想他的家学渊源功不可没。  
阳明祖上是山东琅琊王家,王羲之时迁到浙江。王家做为士族大姓,高官名士辈出。到阳明的祖父王伦时,早年丧父,家中贫寒,最大的财产就是几箱书籍。王伦饱读诗书却生性坦荡,不入仕途,靠教授弟子维持家用。阳明的父亲王华自幼聪慧,且品行端正、定力过人。三十六岁时,王华考中状元,被授翰林院编修,之后又作过会试主考官,出任过经筵讲官,为皇帝讲读经书,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型官员。  
出生于这种家庭的小阳明,自幼受文化熏陶,特别是被宠爱他的爷爷带在身边,天天耳边都是爷爷的读书声,文化对其无声的浸润不言而喻。所以小阳明五岁不语,一出口就是咏诵文章,也就不是多么离奇的事儿了。  
兴趣普遍  
阳明虽是古人,却能让人从字里行间感觉到他的鲜活生动,被他生命中的热情和活力所感染,这当与阳明对不少事物都充满了兴趣有莫大关系。  
十二岁时,阳明与别的男孩子同样有了英雄梦,因而经常逃学和小朋友们玩实战游戏,招来老爹的痛打。十四岁,阳明开始学习骑马射箭,研读兵书。古文观止读后感(http://www.simayi.net/duhougan/14568.html)十五岁时,阳明更到居庸关外考察少数民族的种类及村落,调查明军驻防状况。有一种更为传奇的说法,说阳明与家人不告而别,孤身到关外一个月时间,与少数民族的少年们赛马比箭,骑射功夫得以大长。回家后,阳明还闭门写出了对少数民族的防护对策。  
十七岁时,阳明去江西南昌娶亲。婚礼当天,阳明溜达到一处道观,见一位打坐的道士,交谈之下以为道士是得道高人,两人就交流起养生术,并立刻打坐练习导引术,彻夜不归,害得岳丈一家一通好找,直到第二日清晨才将阳明寻回家。阳明婚后拜访了当时的大儒娄谅,受其引导,开始收心读书。求学期间,阳明又醉心于辞章,埋首于对诗文的精心雕琢。  
好友湛若水说阳明:“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有人说湛若水用“溺”字,传达了一种不认同的态度,我确以为这几句话准确表达了阳明从小时候就兴趣普遍并潜心钻研的特色。  
凛然风骨  
阳明小时候并非个中规中矩的孩子,他调皮捣蛋,经常挑战师长的权威,让他的老爹非常头痛。长大后的阳明也未曾改变本身对权威的的态度。  
阳明为官六年后,明武宗也就是有名的荒唐皇帝正德继位。正德宠信刘瑾等八个大太监,人称“八虎”,专横跋扈。六部九卿诸大臣联合上书,要求杀掉“八虎”。通过刘瑾等人连夜哭诉哀求,正德不只没杀刘瑾,反而给与更大的权力,让他控制了内宫和禁军。次日诏书一下,朝局巨变,诸大臣辞职的辞职、罢官的罢官,纷纷退出了权力中心。自此,开始了刘瑾的专权时期。  
总有人勇于直面惨淡的时局。文官集团遭受重创时,在南京的给事中戴铣、御史薄彦徽上书弹劾刘瑾,当即被打入大牢。在连续不断的打击下,官员们一时之间百鸟齐黯,人人自危,噤若寒蝉。就在这时,在兵部武选清吏司当主事的阳明却自告奋勇,再次叫板刘瑾的权威,上书请求正德放掉戴铣等人。刘瑾大怒,将阳明打入大牢,还杖责四十,命亲信到场监督,阳明中途一度被打到昏厥。阳明在狱中过了新年,到第二年春天才得以离开北京,前往他的贬谪之地贵州龙场。  
只作正确的事,毫不屈从于威权,哪怕会所以失去前途甚至生命,“虽千万人吾往矣”,世间大勇,不过如此。  
多智近妖  
阳明平生有三大军事成就,即赣南剿匪、平定宁王叛乱、思田靖乱,被称为“三征”。  
赣南地区在几省交界地带,大山重重,大小几百股的土匪盘根错节,总数近万人,祸乱数十年,官兵剿之不绝。而官兵在剿匪的同时也对当地搜刮不止,百姓苦不堪言,穷极思变,投身为匪。结果是匪越剿其势越大。阳明到任后,情报先行,随后用告示分解动摇土匪,推行“十家牌法”铲除土匪在百姓中的生存空间,从积弱的官兵中选出精壮训练成“特种兵”,准备工做完成后,开始逐一扫灭土匪。每进攻一处匪巢,必是集中优点兵力围剿,一到二日就所有剿灭,仅用了一年多一点儿的时间就完全剿平了匪患。  
剿匪完成后,阳明接旨到福建就任新工做。上任途中,在江西南昌的宁王起兵叛乱,仓促之中,阳明差点被宁王派来捉拿他的人马追上。脱险后,在没有朝廷旨意的状况下,阳明主动承担了平叛的任务。可他可以凑出来的只有三万余人的各地官兵,没什么战斗力,就是一群乌合之众。阳明就是用这三万人,对抗宁王准备就绪的十二万大军,在宁王挥军直取南京时,果断攻击宁王老巢南昌,逼宁王回撤。又设下埋伏,重挫宁王军队,随后双方在鄱阳湖决战,一把火烧得对方大败,活捉了宁王。仅仅两个多月,阳明就平息了宁王的叛乱,堪称军事上的神操做。  
广西思恩、田州的百姓与官府对抗三年多,朝廷征讨多方无果,无奈只好起用阳明。阳明到广西后查清是朝廷对广西事物处理不当致使叛乱,迅速顺应民意,调整了当地的管理政策,写信告诉叛众首领赦免其罪,结果竟将七万多叛众一朝招安,两个多月时间就兵不血刃,完成思田靖乱。至此,阳明并无收手,他又作了一道附加题,把矛头指向了真正为祸当地百姓的断藤峡、八寨土匪,用招安的兵力征剿两地土匪五千多人,使两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长治久安。  
这三次战斗,阳明可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雷霆之势迅速击败对手,思虑之周密、手段之高明展露无遗。鲁迅评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近妖,我以为用这四个字评价阳明的军事才能再恰当不过了。  
可是以上这些特色彷佛与我追逐的那颗光明心没什么直接关系,读来读去,应该是下面这个更为惊世骇俗的特征吧。  
心存大志  
十二岁的阳明曾经告诉他的老师,即便科举考中状元也算不上一等人,作圣贤才天下第一等人。阳明的志向是作圣人,这是真正的宏志、大志。  
阳明立志作圣人,并不是年少轻狂的心血来潮,他终其一辈子都在实现这个志向。他普遍的兴趣拓展了视野,也让他可以站在更高的视角去看待儒释道等各类思想和学术流派,气度恢弘,不是拘泥于理学的一家之言,最终创立了心学体系,成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正是这个非同寻常的志向,使他超然世俗,旁观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不被常人的烦恼所困扰,不被寻常的得失所左右,豁达乐观,坦然面对挫折。负有盛名的阳明在前两次会试中均名落孙山,落第的阳明绝不在乎,反而安慰一样因落第而深感羞愧的友人:世人以不得第为耻,而我却以不得第时动心为耻。在世人都以由科第而进为荣的时候,阳明却认为科举只是圣贤建功立业之路上的一小步,并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世人眼里天大的事并不能影响阳明半分毫。  
这里能够找一个对照系:唐寅唐伯虎。唐伯虎比阳明大两岁,也是当时负有盛名的天才级人物。唐伯虎参加会试时,受到科场舞弊案的牵连,贬谪回家,极度消沉,加上妻子与其离异,遂纵情诗酒,一辈子不得志郁郁而终。  
阳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作驿丞时,龙场还只是贵阳西北方向一个小小的土著村落,仍是未开化的荒蛮之地,刚到龙场的阳明面临的是生存绝境:与当地人语言不通,驿站的房子没法遮风挡雨,粮食不济,跟去的三个家仆又纷纷病倒。困境中的阳明依然开朗乐观:房子不能住,就与家仆住进山洞;照顾生病的家仆,给他们讲笑话、唱小曲,振做精神;粮食不够吃,就开荒种粮,自力更生。阳明视孔子为本身的榜样,立志修行品德,并经过亲身实践,用本身的品德感化龙场百姓。阳明慢慢与当地人熟悉以后,当地人帮忙建了木屋,而阳明很快就把木屋变成了学堂,向周围的人传经讲学,造成了著名的龙岗书院。后来,阳明的影响力更是远达贵阳,被贵阳的官员邀请去讲学,为偏远落后的贵州种下了中原文化的种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阳明卓越的军功、出众的能力、杰出的学识、高洁的品行,虽然获得了社会大众的拥戴,却也招致了朝廷无休止的猜忌。在平乱的过程当中,朝廷中就屡屡有人攻击阳明或是无旨而行,或是违抗旨意,甚至污他参与宁王叛乱。种种非议指责,历来未曾伤害到阳明那颗光明心,凡他认为是正确的事就必定作到底。  
阳明终其一辈子立志为圣,而同时伴他一辈子的还有结核病,可是疾病一样不能阻挡阳明前进的脚步。到广西以前,阳明的病情就很是严重了,可他依然走向了前线。平乱后,阳明咳嗽腹泻不止,身体极度虚弱,上疏请奏归乡养病,但是这个小小的要求并无获得回复,阳明只好启程准备到南赣等候圣旨。阳明一路憧憬回乡与弟子们讲学,但因病情极度恶化,最终病逝在江西南安青龙铺的船上,享年五十七岁。  
阳明的一辈子,可谓艰难,可不管是陷害、绝境仍是疾病,都未曾让豁达乐观的阳明有丝毫沮丧。如今咱们再度认识阳明,不只要学习他的知行合一,也要学一学他的豁达乐观,努力去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让咱们用阳明的话共勉: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完好。学习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