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据说了《暗时间》这本书,却一直没有尝试去读。那个时候刚上大学,第一次能够为所欲为的在互联网上畅游,接触到了各类各样的方法论与鸡汤,到后面总有一种疲惫,你告诉我要这样作,他告诉我要那样作,我到底该怎么作呢?说到鸡汤,我老是想到知乎,其实知乎真是一个好平台,可是对一我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当我读完了这本书,难免有点后悔,为何没有早点去读呢?严格来讲,《暗时间》不是一本书,而是做者的读书笔记(能够在做者的 blog 找到),不只包括编程相关更多的是心理学、思考方法以及时间管理方面的总结。既然是做者的总结,不少细节老是会被掩盖的,做者更多的是写出本身的观点,并辅以必定的事例,在不少观点后面做者都会标注出含有这种观点的书籍(豆瓣书单),或者举出某个具体的实验。我认为这是其中最重要的地方,不然讲的再好也是假大空,认清楚是什么、为何比怎么作要重要的多。这里不得再也不提一下鸡汤,哲学和鸡汤的区别在哪里?。
但这本书又不是非读不可,而是早读有益。《学会提问》这本书提到了海绵式和淘金式两种思惟风格。淘金式的思惟风格当然珍贵,可是更加可贵,老是要经历必定阶段的海绵式思惟,才能由量变发生质变,当我读完《暗时间》这本书后,我承认做者的大部分观点,在懵懂无知时采起海绵式思惟去阅读这本书也何尝不可。可是,淘金式的思惟应该是咱们最终要去追寻的,尽信书不如无书,造成批判性的思惟是必要的。
做者做为一名程序员,因此这本书更多的是站在程序员的角度去谈的,怎么去学习、阅读以及知识管理,并提出了做者实践过的方法。好比做者的这篇文章:怎样花两年时间去面试一我的,这既是写给雇主更是写给雇员的,你甚至能够把它看成一份考试大纲,去思考一个程序员应该具备怎样的特质。
当我写完了这几段话后,忽然想起了书中的一篇文章: 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想一想本身在写这篇文章以前,所想的不过是总结下书中的内容,可是到真正去写的时候却彻底不一样。想起本身学习算法的经历,看似搞懂了算法,甚至能够默写出来,可是当我想用天然语言去描述它时才发现,原来还存在不少的盲点。又或我觉得本身详细的描述了某个算法,可是在别人看来并非那么的理所固然,那么颇有可能就是某个重要步骤的缺失。
我去豆瓣搜索了下这本书的书评,褒贬不一,都不无道理。若是你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天然会发现做者提出的不少都是一些并不新颖的观点,可是那又怎么样呢?见字如面,每一个人的思考方式或多或少会有不一样,若是和本身所想几乎相同,不就有了碰见知己的快乐吗,若是不一样,想一想其中的缘由,也是大有裨益。
读完了这本书后,接下来去读一些书单里的书,再回来看看这本书,或许会产生新的想法。程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