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参加了嘉为的一个公开课,市面上这类型的课程很难见,听课后记录心得以下。数据库
1. 关于目标。
架构
27%的人没有目标-> 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框架
60%的人目标模糊->生活在社会中下层运维
10%的人目标清晰->生活在社会中上层ide
3%的人有长远规划->各界成功人士学习
我的意见:我有相对清晰的目标,30所考master,40岁获doctor学位,50岁分享经验及入学院讲授课程。优化
2. IT是条不归路,只有不断向前,由于行业新知识及新技能不断更新。30~35是个坎。有舍才有得,放弃相关的技术,不能太追求细节。架构设计
我的意见:我以为我会选取平衡点,既保持及留意技术趋势,否则因为缺少对技术的了解,如何作相关的项目决策?设计
3. 现状与机遇。资源
技术出身,保持IT前瞻与规划。
中国IT从业人员趋年轻化,26~35为中坚。
技术再也不是优点,不像美国有技术与管理两条线,本地IT对我的综合能力更须要,缺少中层管理人才,日企的一个特色是喜欢留住中层。通常中层来源于内部晋升。
作事=>管事=>管人
基层=>中层=>高层
4. 提高我的能力
知识提高:尤为管理知识
管理角度:从公司管理层角度看问题
沟通能力:沟通与协调
数据流=>业务流=>信息流
我的意见:如何加强及扩展IT部门的价值?例如帮业务部门作个系统。
5. 人才培养机制
我的能力发展,公司内部职位序列<=>能力模型(胜任+专业能力)<=>评估/培养(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
6. 职业路径。
工程师-> IT部门经理
7. 西门子定义的17种能力模型
二: IT人能力塑造
1. 冰山能力模型:行为,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其中行为与知识是显性的,技能与职业素养是隐藏在冰山下面的。
IT业的专业素养,第一是服务意识,第二是问题解决能力
2. 专业领域学习
技术更新能力=>架构设计能力=>集成优化能力
3. 管理知识 - 这个主要靠领悟
服务管理(运维ISO2000)-项目规划-企业业务-战略思考
能够参考标杆企业的作法,如制造的话三星,手机小米
4. 综合素质 - 靠塑造
沟通-说服力-学习能力
公开课的其余记录。
工业4.0, 信息流,数据流。
史明纲,来自台企,他说IT经理要作的是思惟方式的转变,案例医院Oracle数据库的上线与下线,其中提到某些人不肯意分享技术或交流,并以此做为本身我的在公司争取职位的资源。
贺勇,来自嘉为的分享。升职,带团队,从公司的角度是要你为公司带来更大的财富与价值。变化:1.工做内容,再也不作具体的事情,从工程师转型会失去一些原来属于成就感的东西,入解决技术问题的快乐。2. 调整心态,入下属晚来上班。3. 不敢放手,紧紧控制,不懂受权。 怎样去作好:1. 团队管理,理论基础与框架体系,沟通/受权/激励/人才培育(招聘选拔也是很是重要的一环)。2. 管理团队前,先管好本身(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受权/激励)。3. 工做要与业务结合起来(流程优化/面对客户的需求如何作,现有的解决方案,新的解决方案/推进加入业务,思路打开后会有不少想法,如SQM系统/部门协做,沟通,换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