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教学周和两个考试周的时光已经去逝去了,暑期时光也过去一个多周了,这篇总结已经有些迟了。我看了其余助教发布的总结,虽自愧不如,犹豫着拖延着,但终究不可以让本身逃避。赶在七月的尾巴根,作个收尾,让这件学期的助教工做善始善终,作个交代。知耻然后勇。
主要工做总结:
代发博客做业4次;
三人分工做业评分4次;
我的项目四则运算自动测试程序编写,代码行800~900;
四人分工我的项目测试;
发布成绩博客1次;
团队项目评分2次;
助教每周小结打卡17个周;
打卡值周两周;
博客留言评论200+。
在前小半学期,主要是刘乾助教、索一奇助教和我三人合做分工评分、评论;后半学期主要是刘老师、刘乾助教和我一块儿分工完成评分等课下工做,较前小半学期我参与的比重下降,客观上是团队项目相对而言工做量较小,主观上也有我的积极性略有下降的缘由,感谢刘老师和刘乾助教的付出和包容。
作助教,我知道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教育进步但愿有点助力的我,在大三下这个节骨眼,几乎是坚决果断地,我选择了挑战本身。但仍是有些自我感受良好和思考事情过于简单化,因此过后反思到不少缺点和不足:
由于上过杨老师的课程,造成惯性思惟和思惟定势,有些刻意模仿杨老师的风格和教学路线,东施效颦。我没有注意到本科教学实际环境和自我定位,欠缺换位多向思考意识,致使和同窗们的交流过于硬板而不觉、不善观察与改进。
和刘老师的交流也十分不到位,在工做中有种助教和老师同窗们的脱离感。没有积极和老师同窗们达成共识,这门课要求严格、做业量一改从前得大、做业评分细致严格,对同窗们的明示暗示和“预防针”不够。在表现上不如其余出色的助教积极主动热情地深刻同窗,作些小调查等等,思考缘由改进。多是性格脾气使然,在生活或者工做中都比较被动,是为积极有效沟通能力不足。
对于《构建之法》“作中学”的教学观点和书的思想理念理解不到位,思想不到位影响了交流和传递思想。另外,工程经验和合做经验也十分欠缺。知识就是力量。掌握的知识太少,没法提出建设性的评论建议,有捉襟见肘之感,是为知识储备不足和学习主动性不足。
另外,虽然自知不要带入我的情感,可是仍是会些小性子,也容易受环境影响和干扰。这是一种不成熟、不自信和不坚决的表现。
我这学期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到本身的缺点和不足。
有一点我的比较满意的收获是,在周老师和杨老师的带动下,我养成了健身跑步的习惯,算是坚持了大半学期。跑步让我养成一个早睡早起的习惯、让个人生活更加规律。生命在于运动,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面对更多不肯定的挑战和压力。
值得学习的楷模有不少:
在博客点评和做业评分的反馈以及总结上,对比助教楷模刘伟康,点评数量760+付出的努力,我相去甚远:
总的来讲,前几周的博客每篇我都会至少浏览三遍,第一遍大体评分,第二遍总结问题,第三遍衡量是否能评选优秀博客。后期时间不足也勉强看完了两遍。
我发现越是回复积极的同窗,博客每每越写越好,在此我想再次强调反馈过程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反馈,才会得到持续的收获和动力。而每每就是这种细微的动力,使你坚持到最后。
这学期咱们的我的项目评分出现了评分周期过长的状况,没能及时给出反馈,这十分影响课程的进度和同窗的行动力。因此助教的执行力必定要高,才能更好地辅助老师和帮助同窗。在点评上,要学习邹老师、刘乾助教、郑蕊助教利用碎片时间点评。对我而言,碎片化利用的效果和质量还有待增强,好比我本身不适合在碎片化时间进行博客点评。
在微信群的生态建设中,也须要花些心思,对于“溜群”,这学期周老师、邹老师、刘乾学长,都可以很及时地在微信群中提出一些问题让同窗们思考和讨论,并做对回答作出回应。而我就提不出问题、引不出话题,有的问题也想不出很好的勇于公开发言的回复。我想是由于我阅读和知识储备不够、思考不够致使。因此,在阅读同窗博客的时候还应更加仔细和拓展学习一下,好比多看看技术博客和技术书或者知乎上好的回答和辩论等等。
助教在线答疑。咱们规定每周二晚20:00-22:00为助教答疑时间,在此时间范围内,同窗们能够就本身存在的问题或者对本身得分的疑虑经过班级微信群询问助教团队。除此以外,若是同窗们在课下有什么疑问,也能够经过班级微信群询问助教。
完成一次教学改进,实现一个美好的愿望,老是须要多方面的相互协做与坚持。就像这个作中学的课程实践,须要老师的责任感和决心,也须要同窗们的承认和支持,每一步的前进,都会遇到困难。
深感赞同,既要有美好的愿望,也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困难的决心。
还有一点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助教不是制定规则的人,规则在《构建之法》中已经定好了,可是具体落实到班级应该是老师来修改和肯定规则,最终的强度力度仍是由老师把握。助教是规则的执行者,契约是“教练员”和“学员”签定的。
这学期的助教经历,让个人见识和思想更加开阔,加深了对于教师、助教这一职业的理解,需时刻抱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态度。但愿本身不断进步、更加专业和规范。
最后:
感谢邹欣老师,没有邹老师的长春之行与交流,就没有我对于这门课程的意义和助教职责的深刻认识、思考和检讨。
感谢周筠老师,若是没有周老师的选择、鼓励和支持,我不会成为“构建之法”课程群的助教之一,不会有机会接触和认识其余出色优秀的助教们。
感谢杨贵福老师,若是没有杨老师,我不会有幸体验“作中学”的“软件工程”课程,不会认识周筠老师和邹欣老师。
感谢任助教的主讲老师刘志勇老师,若是没有刘老师对这门课的选择和坚持,我不会成为本校内的助教。
感谢16级软工的同窗们,没有大家,我不会发现本身的缺点。也但愿大家有所收获、继续进步,能将收获和正能量传递给学弟学妹们。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朱熹说:“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加入“构建之法”课程群,让我感觉到仿佛结交不少不曾谋面的良师益友,这里经常有思想的辩论和讨论,是一种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