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注:前半篇文章摘抄自知乎关于“新浪微博是怎么一步步衰退的”的问题回答,后半篇摘抄自译言网网络
知乎原帖地址: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361144less
译言网地址:http://article.yeeyan.org/view/betty/293169/网站
------------------------------------------------------------spa
社交效应-蒸发式降温 Evaporative Cooling设计
一个社交圈子的群组人数愈多、时间愈长,就会出现【蒸发式降温】。新浪微博亦是如此。
引用美国网络一篇名文,它借用科技名词「Evaporative Cooling」,此名词是在讲某种冷气机技术,中文翻做水冷式冷气,或直翻为「蒸发式降温」。这位做者将这个名词用得活灵活现,拿它来形容人类的「社交圈」的有趣现象。一样也能够拿来用在微博、「LINE群组」或「Facebook社团」上——每个月,咱们总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有时几个朋友相聚,有的是在夜店固定一块儿围一桌,有的在奶茶店也是围一桌打牌,有的则是更大群人固定有狮子会那类的聚会……。
一般LINE群组、或脸书社团,也都是一群认识的人组成的。比方说,一群邻居,或是一群校友,仍是同一部门的同事,一块儿组成一个LINE群组。
所谓「蒸发式降温」理论是说,这些群组、社团、聚会,不管在线,仍是线下,最后都难免出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有些人」老是热心的发表一大堆激情言论,过了一阵子之后,其余人很但愿他能够「闭嘴」,但却不敢大声说出来,因而,大部份的群组里,这些人永远不会闭嘴。
「有些人」喜欢介绍一些他的新朋友进来这个群组,过了一阵子之后,其余人真的但愿他不要再介绍新人了,但大部份的群组里,没人敢公然这么说,因而他继续的介绍新人进来、永远不会中止。
「有些人」很积极的想和你私下继续保持联络,其余人当下难以拒绝,心中却尽是不舒服却又不敢告诉对方,因而,这些人继续的来打扰你、让你天天都不太舒服。
做者说,因为以上的特性,你会发现,每个社交的组织,从一开始你们加入「很热闹」,过一阵子,人数多了、时间久了、讨论久了,就会发现,「热度」忽然「降温」了。get
做者将此现象称为「Evaporative Cooling」(蒸发式降温),你们会开始发现,咦,怎么本来那些重要的人,都不发表任何东西了?因而「温度」降下来了;次重要的人也慢慢以为没趣了,因而温度再降下来了……最后,到如今还在积极讨论的人、还在积极拉人进来的人,继续在里面po文。这些人,都是其余人不想再去多交流的人,因而这个地方,一点一点的,沦为那种「你不想参加的群组」,你先将通知设定关掉,你也再也不点入看讯息,最后,你一看到有人退出群组,也就默默的跟着退出了。
有趣的是,那些本来群组里面很重要的人物,也是每一个群组里面让人最想「在一块儿」的人物,离开群组之后,都跑到哪里去社交了?
这位做者说,他们每每另外开一个群组,本身去聊去了。
并且,这些人通过几回群组里的「蒸发式降温」以后,都会严格限制人数,不让群组增长「任何」新的人。
这篇文章有价值之处在于此做者以罕见的切入点,简单又沉重的点出了社会社交圈的奇特现象,这个现象不仅在实体的社团里面,在在线的LINE群组或Facebook脸书社团,也都是同样的情形。
最后,发生什么事?
最后的结果就是,有些人,你再也没法轻易的透过群组去找到他们,由于他们早已本身去开另外一个更私密的群组了,通常人(包括你)不得其门而入。而你被容许加入的群组,每每都是「蒸发式降温」得很严重的群组,里面只有那些倚老卖老的人,还有一堆还不知道情况的新人(包括你)。
通常人总以为,加入好多群组,就能够学到好多东西,然而,「蒸发式降温」现象告诉咱们,加入一个群组,不如加入一个「人」,跟着正确的人,你能够看到更多更多「隐藏的群组」,或许,你的社交圈也到了另外一个层次了。产品
------------------------------------------------------------io
最想认识别人的人同时也是别人最不想认识的人。 最想要约会的人也是别人最不想约会的人。 最想说话的人是别人最不想听他讲的。 不少社交软件只因此失败都是由于忽视了这个最基本的原则。 我称之为蒸发冷却问题。 并且我相信除非设计者想要看到他们的产品慢慢变成一坨肮脏的平庸的肿块, 不然在任何集合产品中, 公共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微博
蒸发冷却效应是我从Eliezer Yudowsky 的一篇关于团体动态的特殊现象的绝妙文章中学到的。 这种效应是指当一个生态群落中的大多数高价值贡献者发现这个群落已经不能提供他们须要的东西, 于是离开的时候,出现的现象。 这种状况一旦发生, 群落的质量就会降低,形成价值第二高的贡献者也发现群落变得平庸了。 每一层的消失都下降了团体的质量, 直到最后剩下的无技能也无知觉的人,他们根本没法知晓本身是在一个平庸的团体里面。社区
蒸发冷却效应在真实世界和在线团体中都可以出现的动态现象。 可是互联网的自解释性使得它更容易受到这种效应的影响。 经过观察真实世界中的社会结构, 咱们能够发现一些形成蒸发冷却的缘由以及如何防止的方法。
第一例:
搬到旧金山, 我觉得, 意味着打开了围绕网络的社交构架。 这里有公开的聚会,活动, 和各类混合的‘风景’。 与之相随的是一整套在阴影中的, 私人的, 非请勿来的, 排外的活动, 这些才是山谷里面真正的活力所在。 你可能一生生活在旧金山山谷,温和快活地处处溜达而历来不知道这个阴影中的生态系统的存在。 你可能每周都去同一个活动现场,见到同一拨踌躇满志的企业家, 社会媒体营销人员, 笨蛋公司的CEO, 博主还有偶尔因为职业缘由被迫出席的名人。
可是,若是你可以得体地发展你的网络, 就会有机会找到进入阴影经济的入口。 至于你想进入这个兔子洞的深度, 就取决于你自身的能力和欲望了。 对于每一层的排外性, 你几乎确定都还被更深一层所排斥着。 有些场所是众所周知的: TED大会, 达沃斯, 太阳谷。不过相对于每个你知道的聚会, 都有至少上千个排他性的,你没据说过的。 过一段时间, 你就会在我称为格鲁乔 马克思定律上登记。 你就会中止参加全部能够参加的活动了。
教训:
开放是蒸发冷却的第一动力。 若是任何人都能参加大家的团体, 那么最有可能参加的是那些水平通常的由于他们可以收获最多。 一旦他们进入, 除非能被包容,不然他们就会对团体的长期健康产生危害。 那些对参加者有所选择的团体会对蒸发冷却效应更有免疫性。不幸的是, 大多数网站生意除了把业务开放就别无选择。 大多数WEB2.0业务都依靠从巨大的用户中提取微量的价值, 而且期望用户爆炸式增加于是也就不用考虑你退出的问题。 在10年内创建起一个10,000个会员以上的繁荣社区不足以付帐单。
第二例:
我参加的一个社区叫BayCHI。 这个社区已经存在20多年了, 到今天社区的聊天质量和参与的人仍然很好,彷佛只是略微收到蒸发冷却的影响。 这是为何呢? 很大一部分缘由是我称之为社交门卫的做用。 社交门卫是容许参与者在团体中选择的机制。 在BayCHI的案例中, 社交门卫就是内容的狭窄和低调特性。 首先只有那些对于内容确实有兴趣并且可以从生活中抽出3个小时来参与谈话的人才会参加。 这一点就已经设定了最低门槛。
经验:
社交门卫是一个强有力的, 并且不像其余排除方法, 社交门卫能够在更大规模的环境下起做用, 尤为是如今这样迅速成长的互联网环境。 可是, 这也是一种更微妙的方法, 须要更加敏捷灵巧的管理。 缝隙市场的方法只是社交门卫的一种, 收费是另外一种流行的作法。 其实还有不少各类细微差异的方法。 例如, 拼写就是一种有趣的社交门卫。 刚刚看到一个论坛, 上面的人逗似介样说发的, 这样就立刻把你划归在一个边界以内或以外了。 另外一种极端的例子是Quora, 在它的早期有一个难以置信的奥威尔式的系统, Quora员工会例行检查和编辑你的回答, 纠正拼写和语法错误。这周日我打算写一篇博文讨论社交软件和社交门卫 (小贴士: 若是你想早点读到, 去Quora 网站添加清单。)。
第三例:
这周我参加的一个活动, 参与者的素质都很高, 这个活动叫Warm Gun。 房间里人有Facebook的设计总监和Google 的设计总监。 Dave McClure 是怎么把这两我的弄到一个房间里的? 实际上他把他们放在了讲坛上。 他请他们二人参加一个关于设计师和工程师如何更好地合做的讨论。 他利用给与特殊待遇做为诱饵吸引了这些很是忙碌又有高价值的人, 让他们跟咱们这些农民来到同一个房间里。
经验:
参与者的不一样角色能够帮助改变权力阶梯,消灭蒸发冷却效应。 当社区比较小的时候, 这个过程能够经过社交层面获得管理。 高价值的参与者获得特殊对待,由于他们有来自社区的承认和尊重。 可是当社区规模很大的时候, 这些社交机制就不灵了, 并且若是没有替代机制, 高价值的参与者会对失去特殊承认感到格外恼火,这一点会加快蒸发冷却的速度。
相似因果报应这样的明确的声望系统多是在线社区最流行的非平均角色方法。 可是,由于某种缘由, 在线社区对在真实世界中很常见的精英晋升结构特别抵触。在学术界,高中生必须经过竞争来升入大学。 大学生须要经过竞争成为博士候选人。 而博士候选人须要竞争成为助教。助教也要竞争终身职位,终身教授要竞争当系主任。 我实在想不出有哪一个在线社区能有跟这个相似的权力结构。 这个问题我会在之后仔细考虑。
第四例:
最后, 我要分析一个我认为能够应用于质量维护的,最成功的技术系统: Facebook. 我在Facebook只有一百万用户的时候就加入了公司。 自那之后, 用户规模增长了500倍而个人用户体验只降低了50%。 其中的缘由在于当某个随机用户从巴西加入进来时,他对个人体验的影响是能够忽略的。 由于每个用户都只能看到他所在的那个小小的Facebook 区域, 每一个用户都对本身的体验有直接的掌控。惟恐你会认为这是社交网络的专有属性, Orkut就是被巴西的一些随机用户搞垮的。 Facebook的设计, 尤为是在早期阶段,对这种设计困境有特别地意式, 所以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高超的设计。
经验:
社会组织有两种基本模式,我称之为‘广场模式’ 和‘大杂院模式’。 在广场模式中, 有一个中心广场,每一个人均可以与之互动而且这种互动都是公开可见的。 在大杂院模式 中, 空间被分为一系列小一些的杂院, 你只能看到你当前所在的杂院。 你能够移动到相邻的杂院, 可是想要去到离你的区域较远的地方就不容易了。 广场经过增大规模而成长, 杂院则经过增长更多杂院而成长。
这是社交空间的两种基本模式。 每个社交空间均可以被分红一组广场和杂院。 在Facebook, 你的配置文件, 朋友和新闻中心就是杂院,粉丝页,组合活动就是广场。 推特主要是个杂院,但有些趋势主题属于广场。 在论坛里,首页和主题清单是广场,但每个分论坛就是一个杂院。
广场和杂院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众所周知, 杂院创建起来很难。 新用户被困在空荡荡的院子里不知道如何与其余活动枢纽相连。 管理程序很关键并且直到如今都没有被彻底了解(Friendfeed 网站发现人们必须有至少5个朋友才能有机会获得服务)。 另外一方面, 广场只须要创建一次而后就能够保持很活跃,新用户第一天就能够参与进来。
广场的可见性比杂院高不少, 所以想观察和了解你的社区就很容易。 在社区里, 就如对于正义同样, 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并且那些被忽视的空间常常能够发展为各类社交变态的滋生地。
大杂院的一个绝对厉害的特色是,容许你的社区无限扩大,疯狂增加,即便彻底没有质量可言。 单单这一点,就使杂院成为值得研究好的社交设计的重要元素。
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真实世界是明确的杂院, 而在线世界是明确的广场。 在真实生活中, 互动以及声学原理使得咱们在同一时间只能与不多数人说话。 每一个人的社交生活都很是我的化。 须要特别的工做才能给每一个人赋予一样的内容。 而在线社交, 最简单的计划就是给每个人提供彻底相同的信息。 若是要提供我的化的内容就须要特别的工做。 观察这种区别对两个媒体的印象是件颇有趣的事。
结论
蒸发冷倒是社交的一种基本动态并且对社区的健康有长期的腐蚀性影响。 这篇文章只写出了我关于蒸发冷却效应的想法的1%, 但我已经写了2000字了并且我也不想长篇大论。 人们说想法一文不值,执行力才是王道。 自从我到了这山谷, 我已经在闲聊中据说了将近100个关于社交产品的主意了。 其中一半的建议都涉及一个某种形式的会面场所, 而其中80%的设想都会由于蒸发冷却效应而失败。 若是你要设计一个社交产品,先解决这个问题是很是重要的, 不然就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