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意外大跌说明本土力量已边缘化
股指期货令国际热钱更有效操控A股
张庭宾
后股指期货时代,中国要想加强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就不能容许国际热钱轻易操控股指期货。
自4月16日推出股指期货后,至5月21日,A股上证指数最大跌幅已达21.4%,国内A股已经蒸发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财富效应——这个数字与中国4万亿元救市的额度相同。
股市大跌致使的国民财产性收入锐减,内需衰退,至关可能让遏制房地产泡沫的调控半途而废。对此,咱们须要采起有保有压的对策,即保股市压楼市——在继续促使楼市可控回调的同时,要有效遏制A股继续大幅下跌。为此,就需消弱国际热钱经过操控股指期货作空中国的基础。维护A股市场的基本稳定。
A股超预期大跌背后是国际热钱操纵股指期货的魅影。
事实已经证实,在股指期货推出至今的一个多月内,中国本土力量(包括政府、券商、公募基金等国有控制力量)已丧失了对A股市场控制权。理由以下:1,A股下跌如此急促而惨烈出乎绝大多数国内投资者预期。2,在股指期货推出后,其助跌效应是本土大多数机构没有预料到的,此前他们广泛认为:推出股指期货对我国股市有重要稳定做用,有利于改变股价暴涨暴跌现象。现实却偏偏相反。3,股指期货的交易量惊人,第三天就超过股票交易,5月19日,更达到了股票交易量的3倍。沪深300指数基本保持了对上证指数提早2分钟的引导权。
那么,是何种力量在主导股指期货呢?从参与者的角度分析,股指期货推出之初,中国本土券商和基金还没有参与。散户因开户门槛高达50万元绝大多数没资格参与。能参与实战的只能有三类人:一是国际热钱;二是国内私募大户和江浙游资;三是国内原来的大宗商品期货从业者。
其中能操纵股指期货的者必须同时具有四种实力:1,资金实力雄厚,一致行动能力强;2,有丰富的期货或股指期货实战经验;3,在A股市场至少拥有上千亿元人民币的股票筹码;4,对国家房地产和金融调控政策很是敏感,可以提早掌握信息,甚至具有必定的政策影响力。国内原期货从业者只具有条件二,江浙游资和私募大户只具有条件一的部分实力。惟一同时具有以上四个条件的是国际热钱。
自2004年以来陆续潜入中国的国际热钱势力现在已很是强大,本人测算(测算方法:2008年×××储备实际储备余额-以2004年之前10年外储平均增加率推算至2008年测算量),到2008年初,国内存量国际热钱本金约在9000亿到1万亿美圆,加上利润总额可能在1.3-1.5万亿美圆之间;这些国际资本在西方300年的金融市场中,在40年来国际金融攻袭战中,培养了很是强的行动一致性;它们不只有着股指期货的丰富实战经验,甚至还有借助股指期货在1990年成功摧毁日本经济的先例;国际热钱及其背后美圆势力一直以来处心积虑地试图影响中国金融决策。
过去十年中,国际热钱对中国股市的参与和控制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以前。国际热钱极少参与这个市场。
第二阶段是股权分置改革成功后,中国股市和国际股市基本接轨,2005年7月后的人民币升值,为国际热钱对中国的无风险套利创造了客观条件,大量国际热钱经过各类方式涌入中国。2006年年末,国际热钱小试牛刀,在46个交易日中,令当时A股最大权重股工商银行惊人上涨了108%。如此大魄力的行动绝非中国本土金融机构有实力可为,以此为标志,中国国有市场力量(如券商和基金)开始丧失了市场主导权。在2005年6月至2008年10月的中国A股“超级过山车”中,国际热钱对中国A股的操控力不断获得加强。
因为中国国有市场力量已经没法与国际热钱相抗衡。这迫使中国政府不得不挺上前台与热钱直接争夺A股控制权。但2008年4月的3000点保卫战失败了,其后,汇金救市也失败了,流通股市值一年损失了7万亿,成为2008年中国经济紧缩硬着陆的重要因素。直到2008年11月,中央宣布4万亿元拯救计划,实施积极财政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才一举扭转被动局面。
第二阶段的国际热钱仍有两个软肋:一,在作空A股过程当中自身也必然损失;二,作空须要货币政策的配合,然而一旦决策层认清其图谋,并以相反政策反击,可令其失去控制权。但这种政策面绝地反击必须很是强有力才能见效。
使人遗憾的是,股指期货的推出使得国际热钱弥补了其软肋——抛出股票有损失,但可经过期货和融券作空赚钱,这将强化了其资本优点,更加快速高效地作空A股,就像如今A股市场所发生的这样。这标志着国际热钱进入更有效操控A股的第三阶段
须要高度警戒的是,目前A股被强力作空,极可能是国际热钱及其背后的美圆势力战略作空中国的一部分。这种猜想在美圆势力强力作空欧元的背景下,并不是杞人忧天。因为人民币跟随美圆变相升值,当前中国外向型经济并不乐观,2月份甚至出现了87亿美圆的逆差。加之中国楼市泡沫已难以维系。若是股市继续被强力作空,与楼价下跌、经济衰退造成连环效应,中国经济至关有可能加速二次探底,并遭遇比2008年三季度更严峻的挑战。
为此,中国要加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若想继续调控遏制房价,就须要避免A股进一步大跌,防范国际热钱进一步作空A股,最具现实可操做性的有两方面:
一,作大作强国有控股的本土主力券商,取消目前对国有控股券商在证券业和基金业的“一参一控”的限制,用×××储备对其进行战略注资,使之可以成长为维护国家和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金融战略力量。其主要力量应调配在对股指期货的有效影响上。在1997-1998年的香港金融保卫战中,港府也将战略力量配置在控制股指期货上,在击退索罗斯所表明的国际热钱的战役中,发挥了事半功倍的关键做用。
二,削弱国际热钱操纵控制A股市场,特别是股指期货的能力。要避免国际热钱得到更方便的操纵股指期货的条件,不能批准外资投行和合资券商得到股指期货的交易所会员资格。同时严格限制GFII参与股指期货的资格和额度。
针对这个国际热钱见不得光——借他人×××开户的最大软肋,可要求上金所将全部的开户人的×××公开(不公开其资金额度),并宣布每一个开户人名下的资金归其我的全部,国家予以法律保护。由此,能够激化×××借出人和热钱委托人的利益争夺,大大增长热钱借用他人身份开户的风险,能够有效清理出众多的热钱潜伏帐户。
假若如此,中国将能够削弱国际热钱操控股指期货的土壤,进而能在宏观调控中避免股市硬着陆,避免国人财产性收入的重大损失,提升中国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者为本报主笔 仅供参考 投资者决策风险自负 联系邮箱ztb6006@sina.com)
昔日预警剖析国际热钱文章和图书回顾
2007年1月1日
警戒2007年热钱 为2008年酝酿新亚洲金融风暴
张庭宾
在时间洋流从2006流向200七、2008的金融海洋上,忽然翻起了一朵夺目的浪花,让世人有机会一窥海面下暗流汹涌的方向。
2006年12月18~19日,泰国爆发“一日货币战争”——18日晚,泰国央行下令,从19日起,实施×××无息存款准备金的系列举措,以增长热钱进入成本,缓解泰铢升值压力,预防热钱大进以后再大出之时的金融悲剧重演。
热钱立即犀利反击,19日泰国证交所指数(SET)暴跌14.84%,市值蒸发230亿美圆,泰国央行当日宣布取消上述管制措施。
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泰铢因热钱撤离暴跌不一样,这次是泰国央行意在打“预防针”,但一日败北,仍是让人大跌眼镜。毕竟当年泰国央行抗击了近两个月,现在卷土重来的热钱显然已更增强大,先拿泰铢“祭旗”。
这就引起一个巨大的悬念。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时,从泰国开始的一系列多米诺骨牌倒下至中国戛然而止。在金融基本封闭的中国内地坚强后盾之下,香港与投机热钱两度决战,热钱知难而退。现在,假如更增强大的热钱再度冲击而来,中国可否依然安然无恙?
中国金融“围城”再也不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于是,咱们不能以中国昔日免于亚洲金融危机为由,推断出中国明日无忧。
十年来,中国的变化惊人,其中中国工商银行(4.33,-0.04,-0.92%)(下称“工行”)之变最为突出——谁能想到,2006年12月25日,工行市值达到2142亿美圆,已经超越汇丰银行,成为全球第三大的上市银行。29日,工行市值跃升至2511亿美圆,再赶超美国银行,晋级“亚军”,距离市值“冠军”——花旗银行2740亿美圆也仅一步之遥。
在中国“世界工厂”蓬勃发展的基础上,过去两年中,中国的金融改革全面突进,与国际金融一体化加速,昔日封闭而独立的“围城”大半已不复存在——国际金融市场已直接或间接(经过香港)同内地银行、股市、汇市创建全面连锁反应机制。
此时此刻,这样的问题已不容回避:假如热钱再次冲击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内地可否置身事外?假如工行股价在香港股市大跌,内地股市和金融系统会发生怎样的连锁效应?一旦热钱发动新亚洲金融风暴,它们的套利机会在那里?中国如被动应战,怎样在这场零和(乃至负和)博弈中胜出?
这并不是杞人忧天。截至12月29日收盘,工商银行(601398.SH,1398.HK)A股在过去5个交易日上涨幅度接近30%,市盈率达到41.2倍,市净率4.21倍;H股市盈率33.68倍,市净率3.33 倍。而同时的汇丰银行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分别为13.45倍、2.07倍。
值此投资者高度亢奋之际,必须有人保持冷静的头脑,就工行内地、香港的市净率分别比汇丰银行高103%、60%给出合理解释。
市场人士目前提供的答案有这样几个:A.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加,工商银行获益最大。这个回答将漫长的逻辑链条省略了,并不有力。而汇丰已进入内地,一样能够部分搭载“中国号”列车,并可能在中高端客户市场与工行竞争。B.工行上市后,公司治理水平提升,盈利能力将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提升有利于内“守”,而“攻”取利润的能力非一朝一夕之功。C.工行的内地网点最多,价值最大。然而,这是一把双刃剑,在当今网络金融时代,营业点众多也意味着成本更大,包袱更重。D.内地股指期货即将推出,对工行股价有上推做用。这能够解释A股市盈率高于H股,却没法解释H股市净率会高出汇丰60%。E.中国内外资所得税并轨消息出台,有研究认为,工行的利润率可由此增长10%以上,但这个解释并不足够。
最后的理由是:1、2007年人民币较大幅度升值预期推进。2、工行股价已经出现必定高估,而且二者相互影响。
升值压力“醉翁之意”
人民币升值到底会对人民币资产价值的重估做用几何?
从简单的汇率换算上看,人民币兑美圆每升值1%,以美圆计,净资产就上升1%。但现实并不是如此,这种净资产的上升必须通过兑换完成,并变成实际购买力,方才有意义。鉴于工行绝大部分业务均在内地,至少在三五年内,其美圆资产持有比例不可能过高,这期间,人民币兑美圆的上升势头是否逆转仍是一个问号。若是逆转真的发生,则如今推高工行的能量有多大,届时摔跌它的力量就有多大。 如此先扬后抑,须要一个前提: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空间,大幅推进人民币升值。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则先要给现行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入“罪”。现在这种舆论已经铺天盖地——世界经济已失衡,中国贸易顺差是罪魁,人民币低估致使贸易顺差,为赎“罪”,中国必须将人民币升值,并且是大幅升值。
在笔者看来,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首先,在WTO框架中,各国彻底有权力选择各类汇率制度,包括固定汇率。何况各类汇率政策的选择,并不存在谁更好、更先进的问题,只有更合适的差异;其次,所谓的世界经济已经失衡的判断是单向的,如今中美间的贸易不平衡确实存在,但中国的×××储备购买了大量的美圆金融资产,中美间双向是动态均衡的。
若是从中美经贸关系的现实收益来看,美国受益远超中国。简单举个例子,假定原来美国生产一双耐克鞋要支付成本20美圆,从中国进口只要4美圆,这样美国就得到16美圆的净收益(减亏也是收益),而中国每双鞋得到的净利润可能只有20美分。如此,美方就得到了16.2美圆新增收益蛋糕的98%,中方仅得到不足2%。
“中国制造”不只这样巨大地补贴美国消费者福利,中国的×××储备也购买了大量美国国债,给了美国人丰厚的利率补贴——实际上,格林斯潘掌管美联储的18年,美国之因此出现了高增加、低通胀、低失业率的奇迹,经济周期理论几乎“失效”,究其根本,除了新经济因素外,最重要的缘由是“中国制造”给美国带来的巨大实惠。
为何某些美国人士不只不感恩,反而一再逼迫人民币大幅升值呢?缘由不外有三:1、这给了贸易保护以口实,以逼迫中国企业支付更多的反倾销税、诉讼费,进一步侵蚀中国企业微薄的利润。2、逼迫中国购买更多贬值中的美圆,为美联储增发货币买单。3、以此威胁利诱中国进一步扩大汇率浮动空间,扩大资本项目开放,为热钱大进大出创造条件,以诱发中国金融系统,特别是国有银行尚待解决的隐患,制造一场新亚洲金融危机,以之摧毁中国的金融系统,进而遏制中国的战略崛起。
在工行上市以前,相信前两个是主要缘由,而此后,第三个正在上升为核心动机。缘由在于,2006年,中国证券市场的IPO募资额第一次超过了美国,令华尔街为之震惊。与“世界工厂”和美国金融虚拟经济高度互补不一样,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将与美国金融市场产生竞争,换言之,某些美国人乐见一个中国“世界工厂”,但未必但愿看到一个亚洲“华尔街”。
1985年日本“广场协议”以后,亚洲就曾经失去了一次成就“国际金融市场”的机会。
“定海神针”不容动摇
工行得以上市成功,再一次显示了中国昌盛的国运。
包括工行在内的中国三大行上市,正值美国深陷伊拉克战争泥潭,并酝酿对伊朗动武之际,石油危机连带美圆危机一触即发。很多国际投资者为分散风险,向新兴市场,特别是中国转移了大量的资金,而三大行的上市恰好知足了他们这种需求。
须要指出的是,三大行上市,仅仅意味着它们向现代市场化银行转变开始,其曾经的隐患,除了政府已冲销的部分,其他并不会自动消失。事实上,随着人民币业务放开,汇丰等外资行将利用其成熟的经验和国际网络,与工行争夺高端客户;工行内部减员增效也还没有见大动做;其员工激励机制至少短时间内仍是奢望。简单地说,银行系统仍然是中国经济和金融中较脆弱的部分,接下来盈利能力的提高才是真正艰苦而细致的新“长征”。
在太平洋彼岸,随着高盛前CEO保尔森就职美国财政部部长,美国调整了国家战略,对外缓和中东局势,国际石油价格大幅回落;国内对通货膨胀更为强硬,房地产市场降温,美国经济开始主动调整。华尔街思路再次主导美国政治经济。
在全球资本市场,以华尔街为核心的国际热钱,很像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的铁蹄能够践踏别族的城池,掠夺他人的财富,不计后果,但对本身的发源地老是眷恋有加——除非他们失去了控制权。现在他们还会再次出击吗?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他们曾在墨西哥、巴西、英国、东南亚、日本、俄罗斯等地屡屡得手。
若是他们真的要发起一场针对中国的“金融战争”,除了自身力量比10年前更强大以外,中国金融也已经更加开放:A.中国内地和香港股市基本实现价格联动,而资本进出香港彻底自由;B.中国内地股市激活,2007年可能大幅跌宕,热钱进入中国再也不担忧投资收益率,尤为是股指期货推出时存在巨大的套利空间;C.目前香港实施的是与美圆基本固定的联系汇率政策,而内地实施的是小区间浮动汇率政策,这里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隐患;D.热钱进入已较难控制,而热钱离场基本不存在障碍……何况,中国的资产价格已开始出现高估苗头,金融资产价格在2007年可能继续抬高。
固然,他们的眼前还有一个巨大的障碍,那就是人民币汇率的浮动空间还不够大,这使得他们撬动人民币汇率、香港联系汇率、内地股市、香港股市、中国金融资产价格之间杠杆的强度不够,另外微幅的人民币汇率空间对他们变现离场很是不便。
所以,
2007年币升值幅度和汇率浮动空间是否扩大,已经成为中国可否预防和抗击亚洲金融危机卷土重来的关键高地,一旦这一战略要点失守,中国资产泡沫会加重放大,而今,所谓“中国后奥运衰退”的舆论已经时隐时现……
能够想象,2007年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大于以往的任何一年,由于维持如今的人民币汇率政策不变,中国就拥有“定海神针”,而它也偏偏是热钱及其背后政治力量的“眼中钉”。中国须要为捍卫这根“定海神针”下最大的决心,由于不会再有什么比失去它的后果更加严重。
在2007年新年钟声敲响以前,泰铢惊变已经敲响了警钟,对于可能酝酿中的新亚洲金融风暴,中国须要高度警戒!
2007年8月3日
热钱疯炒工行 预演2008对华货币战争
张庭宾
2006年底2007年初,已经祥和近十年的亚洲金融市场,忽然发生了两起触目惊心的事件。先是泰国在与国际热钱“交战”中一日落败,二是中国工商银行( 5.58,0.05,0.90%)(下称“工行”)A股股价狂涨暴跌。
2006年12月18日~19日,泰国爆发“一日货币战争”——18日晚,泰国央行下令,从19日起,实施×××无息存款准备金的系列举措,以增长热钱进入成本,缓解泰铢升值压力,预防热钱大进以后再大出之时的金融悲剧重演。热钱立即犀利反击,19日泰国证交所指数(SET)暴跌14.84%,市值蒸发230亿美圆,泰国央行当日宣布取消上述管制措施。
在此先后,从2006年10月30日到2007年1月4日,工行A股股价从3.25元被疯狂拉升到6.79元,上涨108.92%,至2月6日低点的4.57元,又大跌32.7%。同期,上证指数分别上涨65.46%和下跌15.34 %。
前者的短兵相接,使得亚洲乃至世界,重忆起十年前的噩梦,两轮从泰国开始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使亚洲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人们不由要问,这是不是新一轮亚洲金融危机的信号?
过去数年中,亚洲经济之因此能摆脱当年危机阴影,重上发展通道,关键在于,昔日的中国因金融基本封闭未受直接冲击,亚洲元气未伤。其后,中国抓住了“世界工厂”的机遇,带动了东亚的投资和贸易,加强了区域内的经贸活力和投资信心。能够说,“世界工厂”不只是当今中国竞争力之本,也是亚洲经济活力之源。
但如今工行股价的狂涨暴跌不免引发世人更大忧虑:假如更增强大的热钱卷土重来,中国可否依然安然无恙,成为亚洲的“避风港”? 十年以来,中国的金融围城大半已不在,尤为是过去两年中,中国的金融改革全面推动,与国际金融一体化加速,国际金融市场已直接或间接(经过香港地区)同内地银行、股市、汇市创建全面连锁反应机制。
尽管目前中国仍然有部分的资本项目没有开放,人民币汇率实施0.3%的浮动汇率区间制度,可是国际热钱仍然能够假装成贸易顺差或外商直接投资,乃至经过地下钱庄偷渡中国,它们与国内同类属性的短时间投机资本相结合,仍是足以演绎在46个交易日中,让工行这样的超级大盘翻倍上涨,又在24个交易日中,大跌近1/3的疯狂局面。尽管这次狂涨大跌背后有投机股指期货的因素,但不能否认的是,人民币升值是其更大的背景。
所幸的是,一,目前,热钱正觊觎人民币汇率更大幅度的升值,仍处于先锋潜入蓄势阶段;二,关于人民币升值多大幅度的论战正在进行中,更多的热钱主力仍在境外观望;三,热钱更但愿获得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更大汇率浮动区间的政策预期,以便在人民币更大幅度升值背景下,加速放大中国资产泡沫,并在泡沫破灭前,可以迅速地变现撤退。若是他们得逞,到那时,此次工行股价近1/3的下跌幅度将会小巫见大巫。
对于热钱来讲,较为理想的是,在2007年中国人民币升值10%以上以后,2008年中人民币汇率日浮动区间扩大至2%甚至更高,而且中国央行承诺不干预×××市场。这从1月31日美国财长保尔森在国会听证时定下的目标可窥一斑,他称,在两年任期内,“让人民币造成基于市场经济规则、由市场竞争决定的、自行浮动与订价的机制”。
假若如此,热钱对中国发动“货币战争”的条件将所有具有:一,假如人民币在2007年实际升值超过5%,甚至10%以上,年末人民币资产价格泡沫将大大高于2007年初的高峰水平,进入一戳就破的巨大泡沫阶段;二,假若资本项目放开,人民币汇率浮动日区间扩大到2%,且中国央行承诺不干预市场,则热钱撤退通道基本打通;三,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将随着人民币大幅升值而受到严重损害,企业盈利水平大幅下降,GDP增速将明显下降,其后果将在2008年开始显现;四,目前已经有人开始制造后奥运衰退的舆论,并会愈演愈烈。
以华尔街为中心的热钱发动一场针对亚洲、针对中国的“货币战争”,在美国某些人士眼中,这符合美国的“单极世界”利益。以“摧毁中国崛起”为目标,“货币战争”将是一种最有效率的方式:它很是隐蔽——没有漫天硝烟,没有炮声轰鸣,在花言巧语的吹捧之中,在目标国经济繁荣泡沫的掩护之下,静悄悄地“请君入瓮”;投入最少——只须要投入影响舆论和收买代言人的少许费用;收益极高——直接收益将以千亿美圆计,间接收益没法估算;速度最快——人民币从最高峰大幅下跌以后,可能只要一个月就会让中国经济一片狼藉,难以翻身;道义成本最低——连索罗斯都拒绝为亚洲金融危机道歉。
因此,
如今,“货币战争”对于中国崛起的潜在危险性,已经远远超过“台海隐患”对于中国崛起的威胁,毕竟后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成本要巨大得多,尤为是在美国深陷中东困局之际,策动“台海危机”不符合美国的利益。所以,建议中央决策层,将“货币战争”的机制和对策做为国家最优先考虑的战略课题之一。
有人会担忧,中国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人民币汇率的国策,会引起美国的不满,甚至制裁,致使一场美国大幅提升中国进口关税的“贸易战”,到时候,中国一样不得不被动地大幅升值人民币。
这一担心是没有必要的。缘由在于:1、在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下,如前文所述,美国得到了比中国更大得多的好处,贸易战只能对美国经济形成更大损伤,甚至使美国最近一度缓和的金融隐患迅速爆发;2、若是真的发生了贸易战,裁决权在WTO手中,中国没有任何理由败诉;3、若是美国强制大幅提升中国商品关税,鉴于美国此类决策程序复杂,时间较长,中国可用更快的决策效率先大幅提升出口关税,进行反击,如此一来,美国的“中国人民币低估致使中国制造价格低估”的“罪名”就更难成立——既然你指责中国,要征税抬价,咱们主动先征了,抬高了出口价格,你还有什么借口?!
退一步说,若是美国非要把中国逼到绝路上去,中国被迫绝地反击,只好使用手中的重型武器——高达万亿美圆的×××储备,只要中国将其中巨额美圆资产,好比美国国债抛出一小部分,在投资者争先恐后的避险效应下,足以引起美圆大幅贬值的危机,并致使美国金融市场的崩溃。诚然,这是一种两败俱伤的绝招,但两败俱伤总比中国完败美国完胜要好——至少咱们还能够比一比谁更输不起,看谁恢复得更快。
当今中国执政者从来有一个原则——“人不犯我,我不×××,人若犯我,我必×××”,以这种一以贯之的理性与魄力,兼且更加深入洞察国际经济和金融的国家博弈本质,笔者深信,她会带领中国度过与国际经济,特别是金融一体化接轨的最凶险阶段,以平衡开放为契机,全面推动中国的金融改革和社会进步,并最终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全文终)
对2006-2008年国际热钱操纵中国股市的更多论证
请参考本人对于国际热钱研究的专著《反热钱战争——中国人财富保卫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