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黄衫博客html
我固然不否定软件工程的各类博客是有必定做用的,可是相信大多数人对诸如例会博客并无什么热情(不过彷佛也没有什么其余方法保证团队内都在为了进度努力)。而更加鼓励技术博客对课程并无什么害处,技术博客正是在开发中彻底可能产出的部分,发布出来对其余人也会有很大帮助。这一点相信课程组也比较认同,只是没有明确说明出来而已。并且我但愿鼓励的方式包括且限于:给我的加分,并给出明确的说明。git
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另外一位黄衫得主也提到这个问题:程序员
进入团队阶段后对我的的关注度不够。github
这部分如今的考虑是:能够给我的/小组增长一个得分项叫作:“技术博客的积累”,我的在团队开发中,学习了相应技术、解决了相应技术问题后,能够经过发布技术博客、示例代码的形式给我的加分,例如:使用highcharts绘制美观的燃尽图。算法
具体如何操做,须要等待老师助教们的讨论决定:) 好在咱们这学期有三个迭代,课程自己也能在以后的两个迭代作改进:)数据库
软件工程确实一个能够很好的锻炼咱们能力的课程,可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团队做业每日例会能够稍微放松一下,好比每两日一次,如今咱们处于大三下学期,每一个同窗也都有着除了课程 之外的规划,好比企业实习,实验室实习,或者备战考研。每日例会会占用一些额外的时间,两天开一次的话,项目的进度也会在群里你们互相监督推动,文档也是你们沟通的一个很好的桥梁,并不会致使项目进度的滞后。并发
[捂脸]实际上,进入每一个迭代的 Sprint 阶段以后,就要开始紧张刺激的编码工做了,这个时候应该是不能放松的,毕竟这个阶段叫作冲刺,我在跟提不起劲想赶忙完工队PM交流的时候,也提到这个问题,最后个人建议是:性能
Sprint的两周时间里,并非只有工做日才能够发布例会博客,周末的四天也是能够的,只要当日有工做,有进展,就能够开会,另外你们都住在一块儿,能够等晚上你们都回到宿舍了开会,会议的时间不长,也不会占用过多时间。另外,若是实在聚不齐,不能到场的同窗能够打电话旁听,也能够考虑进行线上会议。学习
不过迭代之间的两周仍是能够放松的:)
结对编程题目的改善
本次结对编程的题目是解决最短单词链问题,分为有单词环和无单词环两种状况。根据课程组给出的做业要求,笔者认为完成本题目的重点应当在与对算法的优化方面。在无单词环的状况,因为英文字母数量的限制,搜索的复杂度并不大,不一样搜索算法的差距不易体现。笔者在这一步分尝试采起了深度搜索和动态规划两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最终两种方法取得了相近的效果(肉眼不可见的差距)。
在有单词环的状况,该问题至关于NP问题,而最终评测是要求程序给出肯定解。因而没法采用启发式算法解决问题,仅能经过优化肯定算法来提升性能。而这种方法带来的效益是至关有限的。固然也有个别小组采起了至关有效的优化操做,但绝大部分组的优化效果甚微(包括笔者的小组)。笔者认为该部分若改为“在最短期内给出最长的单词链”这样的评判标准的话,你们就会在这一部分有更多的操做空间。
除此以外,笔者认为本次结对编程的题目缺乏必定的开放性。这主要体如今开发过程当中在用户体验等其余方面缺乏设计的开放性,你们除了算法的方面几乎没有操做的余地。而最后的程序评测也主要参考程序经过的测试点和性能,少了些程序其余的方面的评价。
这个建议很具体很好,咱们助教团队会尽快商量如何对这个做业改进,包括你的这个建议:)
好比第一次阅读做业给的时间比较少,很难详细读完整本《构建之法》,不少时候只能草草读完撰写博客。
另外,根据我了解的敏捷开发,基本条件就是你们都有足够的积极性,足够的时间去一块儿完成工做,有什么问题立即解决探讨。敏捷开发自己就是对程序员由很高的要求。可是你们都大三下了有本身的方向,并不必定有不少的时间能够投入课程,并且未必能抽出时间选择本身更喜欢的课。强制全部人参加可能对于贯穿敏捷开发理念的工做不会太有利。能够看出课程组自己在实验,至于效果仍是拭目以待。
快速读完教材并提出疑问这个做业的目的就是让你们在短期内阅读大量材料,并非要求你们在一周内十分细致地把书读完,对每一个部分都了如指掌。你们能够粗读,记录下陌生/感兴趣
的点,而后挑选其中的一部分,细致地读读,作一些展开。
关于这部分建议,能够考虑给做业增长对应的说明,但咱们仍是认为,大学生应当有必定的快速阅读的能力。
强制全部人参加
这部分一开始我觉得指的应该是小组的每日例(立)会,询问了这位同窗我才知道她说的是软件工程课变成必修
这件事。关于这个,直接上聊天记录吧:
助教:强制全部人参加是说每日例会吗? 同窗:不[捂脸] 我说的是这门课我不否定它的必要性 就是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 助教:噢 你说的是 软工变必修这件事是嘛 助教:[捂脸]是这样的,计算机学院的人,了解一些软工方法论仍是颇有必要的 同窗:我说的是 我确实不否定它的重要性,只是对效果提出疑问 助教:效果这个事吧[捂脸]怎么说呢,你若是不上的话,(这门课)就一点效果都没有了[捂脸] 同窗:或者我以为能够把这种须要团队合做的课程放在更靠前的学期 助教:给你看个东西,你体会一下:https://shimo.im/doc/ob4cWwVmKgEP3QQT 助教:大家上一届的时候,软工是和编译数据库放一块儿的,再往前放就是OO,但实际上,OO以后,你们才具有必定的开发工程的能力。 助教:每门课程都有他的先导课程 同窗:我也不能很好统筹计算机的课程设计而且给出实际的解决方案 因此这种探索的过程我以为也很必要 助教:对,咱们一直在探索这个
中途分享的连接 8.14 北航软件工程课改研讨会会议纪要 是我当助教以后旁听的第一个会。你们能够简单看软件工程课程的地位、制约
。
整个学院的课程设计也是在一届一届改进的,这个改进周期比较长,以届为单位,但并非说咱们就停滞在了某个所谓“成熟”的模式中:)
团队做业这部分的引入,我以为教学方面真的带得不够。正如我上一段所说的,咱们大多数人没有任何大项目的开发经验、管理经验。像是团队成立后的第一次课上去作个PPT去讲,而后对于要讲啥的要求都是很概要的几个字/几句话。我知道这是由于各组项目性质/人员类型都不尽相同,不能给出一个定式的模板。可是也正由于如此,我以为助教的深度介入应该就在此时进行,而不是拖到alpha阶段都快结束了才介入。让一个已经成立的团队改变作法比在一个团队创建时给出意见矫正路线要困可贵多。我感受到课程的意思是让咱们先去作,而后再正经地教,这好像是目前更提倡的作法,毕竟本身动手作了才有感觉,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听。可是实际的操做结果是,作的时候一头雾水,瞎搞,而后由于课上讲的都是已经作完上交了的东西,因此都没啥人在乎,过后更加没人根据课上讲的东西返工以前作的东西。(在没有出大事故以前,不会有人愿意返工的。)
我看见黄衫上写着“Learning when doing”,我以为这句话是没毛病的。因此个人建议是,teaching及时介入doing的过程,引领好doing的方式,让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地去learning。而不是听任学生本身doing,而后再teaching,期望着学生能自发地返工/自省从而达到learning的效果。
固然,如今已经alpha阶段快结束了,立刻要进入beta阶段了,该定下的团队运做模式基本都定下来了就是了。
这里还想提一下做业的提交方式。我很喜欢结对编程的那个做业提交方式,两我的有共通的内容,但也有各自独立的部分。不知道为啥团队做业不这么搞了。我以为哪怕咱们以团队形式进行工做了,至少在alpha阶段,也应该在我的级别地督促教学。固然,这不是说要给我的增长单独的博客做业啥的,只是须要有个渠道能真正看见团队里每一个人吧。不过由于各组项目的性质、分工都天差地别,这部分可能真的有点棘手吧(笑。
这位同窗的建议比较硬并且比较准,我在发布团队项目选择做业时,仅仅提到了,但没有说明清楚咱们以往进行团队项目是靠 github 的 issue 功能进行分工,Scrum Meeting 的做业发布的时间也比较晚,这属于我发布做业的失误。
第二是这是北航软件工程第一次有这么多助教(8位)参与,咱们这学期计划一个助教深度跟踪 1-2 组团队,下降团队车祸几率,可是具体的形式咱们商量了一段时间也没有肯定下来,在另外一位助教提醒以后我以为能够仅以在 alpha 阶段旁听例会为主,在 alpha 阶段结束后,助教们再集思广益一下,在 beta gamma 阶段改进。当时没有考虑到 alpha 阶段结束后你们的开发模式基本都固定了。没有尽早介入团队开发这是我安排助教工做上的失误。
另外是部分聊天记录:
助教:你说的是否是指课程在团队项目前期,教师和助教就须要说明团队开发的注意事项,每一个事项应该如何操做,提供初始的方向上的指导,例如任务分配应该xxx,贡献分能够参考xxx,每日例会的内容与形式是怎样的,而不是听任大家本身探索,或者搜索往届学长的博客。 同窗:我以为旁听会议就是个很好的介入方式。课上指导终究是比较浅层的模式,由于一旦提出了“下节课要报告/展现”这样的要求,那么课上团队所表现出的东西就和他们课下作的东西会有些差异了,这是人之常情,没办法的x,而由于这课会议次数要求不少,我想不多有团队会仅由于有助教旁听而去演某次会议x
第三,关于:
固然,这不是说要给我的增长单独的博客做业啥的,只是须要有个渠道能真正看见团队里每一个人吧。
我我的如今的考虑是:助教每周/两周与团队的我的进行一次谈话(线上为主)。助教能够以谈话的形式关注团队中每个人,也至关于对Scrum Meeting博客里展现的团队开发进程作一个验证。而后学生以博客的形式把谈话的内容整理并发布。
结合第一位同窗的建议,能够结合本周内学习/解决的技术问题,一并发出来,至关于一个——周报
,这里主要的考虑是:这些东西咱们须要留下一个记录,既然须要留下记录,那就须要有人来记录[捂脸]
同窗:说好的不增长单独的博客做业呢[捂脸] 助教:不,我没说[捂脸]
只有得到黄杉的同窗才能提建议吗?
固然
不是
中期调查问卷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