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和通而不知,大相径庭的作事方式


团队管理方面,有个约定,反复强调——全部的待评审文档,通知,知会等信息,发起人为责任人,要负责跟催并把任务闭环。微信


在九段秘书论里面,有个很是经典的例子。一个秘书发通知你们次日九点开会,结果人来了不到三分之一,问是谁的责任?若是谁有兴趣,不妨本身先思考一二。app


常规来说,并非全部的事情都要跟催到底,要区分对待。ide


若是全部的事情都敷衍了事,确定这我的就是没有责任心,尽早远离这种人。若是全部的事情都死盯不放,这人也是愣头青,闯祸的几率远远大于这种执着带来的正能量。测试


通知,知会,告知,在不一样的场合和不一样的目的下,使用和表达的方式千奇百怪。尝试分类以下:网站


一、免责。spa


这种类型的特色发出通知,邮件,可是不祈求接收人能看到,能理解,或者根本不期望接收人知不知道。可是万一有问题,就和本身没有关系,由于发送人是进行过通知这个操做步骤的。orm


好比×××丢失,登报发遗失声明。就不在意谁能看到。万一本身的×××被用来作一些非法的事情,出了事,就能够拿着报纸,说某年某月某日发布过遗失声明。这种是纯粹的免责,避免本身的利益受到损害。ci


二、还有一种是击鼓传花的免责。开发


反正事情不要停留在本身手上,接到事情,抓紧时间传给下一棒就ok。至于事情解决不解决,不关心,反正没有停留在我手上。文档


好比一个客户的问题,由本地售后转到800到测试到开发组长到开发人员。可能就是一个环节,好比测试吧,800发了邮件过来,说问题严重客户重要,测试随手就转给了开发人员,说+1。结果几天后问题没解决,追溯了一下,各个环节都说本身很重视,作到及时处理,和本身不要紧。


咱们屡次遇到过的对话,就是典型的击鼓传花甩责任——A:XX文件的评审怎么尚未结果?B:我发起评审了啊,可是你们没人理我啊。


三、推卸责任。


更常见的,发了东西给对方,可是全部的动做就到此为止,没有提醒查收邮件,没有经过微信短信跟催,听之任之,就是属于推卸责任。


例子太多了。开篇说的评审文档,发起会议人没有到场,都很典型。出了问题就反复强调是接收人的问题:哎,邮件明明写的清清楚楚,几号几点开会,你本身不看清楚,能怪得了谁?或者,这件事征求过你的意见,你没有回复,默认你就认同了啊。


介绍一下比较高端的推卸责任。任务反馈不告知,一件事的某个节点,处理人发了邮件,可是没有再确认。这种邮件能不能被及时处理,要看收件人是否仔细,甚至收件人是领导或角色太多,邮件多,或出差时,一不留意就错过了。而后一个月过去了,项目没进度。领导催起来为何,反而处理人振振有词,一个月前给您请示过啊,您没有回复。而后事情才暂时挂起了啊。


还有一种相似隐藏的细节的通知法,好比各类app或网站的用户信息,没有几我的认真看过,都是直接打钩,赞成。文档信息和邮件也是,可能长篇大论中,一个细节,或者估计混淆的措辞藏在里面。就发布了。而后出问题后,说,这件事以前告知过,你们都确认了啊。不信你看附件XX页的第XX条,写的清清楚楚。


四、故意为之,人为制造责任。


郑渊洁曾经说过的发生在本身身上的事情,某年北京做协开会,特地在一个犄角旮旯的地方贴了纸质的告知文件:通知郑渊洁同志于XX日参与在XXX召开的XXX会议。而后郑渊洁没看到,会议记录为缺席。还有一次也是一样的套路,不过对付的是韩寒,果真文人的心思,特别锦绣。


这种套路和操做,在平常生活中也不是很是遥远的事情。经过有意无心的方式,让接收人一不当心就错过信息,而后失去机会,或背黑锅。

 

跳出这么多不那么正向的信息传达和驱动。怎么作才是奔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闭环呢?


常见的方式有两种:


一、设立截止时间。好比发起一份文档的评审,并在正文明确明显的说明:请于三个工做日内给于回复,不然默认经过。可是这种方式有限制场景,多用于上级机构向下发送。不然接收人就会莫名其妙:这特么是谁?凭什么让老子三天内给回复,不然就后果自负?


咱们常见的这种通知,每每是z f 机关的公示文件,或者贴在发布牌上的拟提拔公示等。


从偷懒的角度,平级部门也能够发。可是要看用心,双方部门都这么规定,是好事情。若是是单向操做,参考上面一条,那就是默认部门比你牛的意思。部门之间总有强势弱势,有肥肉有清汤,若是的确是弱势群体,老老实实面对现实。若是是估计恶心人,那就要拉出来讲说一二三四了。


至于部门内部,看以前的氛围和执行力,好比你们都达成共识,一个文件三个工做日没有给出反应,就默认是赞成无心见,后果自负。有这种习惯就能够这么作。若是没有这种习惯,要养成习惯不太现实,仍是老老实实参考第二条吧。


二、明确责任人为发起人。

一样,也是咱们内部反复约定的事情:发起人为责任人,要负责跟催并把任务闭环。


若是是多团队之间的撕逼,或者故意为之的行为,则能够无视。可是总会有些事情,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这个时候,发起人做为对这件事情负责的人来讲,有必要跟催你们的反馈进度。而不是一封邮件出去就万事大吉了。


甚至咱们能够拆开以后谈怎么跟催,好比发了邮件以后,第一时间经过微信,短信或当面进行提示:有个事情须要参与,请注意一下。而后根据约定的评审时间周期,本身尝试设立几个提醒点,分别进行跟催。直到全部的人都回复完成。


一样,做为评审人和参与者,若是真的没啥问题或意见,也及时的回复一下,无心见。省的别人每天跟催,让你们都省点力气,挺好的。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