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从事着研发相关工做,对研发工做过程当中的一些方法论逐渐造成一些本身的认识和总结,不管是技术、架构、团队管理、项目管理和对业务的研发支撑等。研发这个岗位,在平常工做中接触最多的人之一就是产品经理。也常常思考,对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来讲,它的核心要求和方法论有哪些呢?俞军的产品方法论基本解答了个人疑问。程序员
俞军是百度的第一个产品经理,主导了百度、百度贴吧、百度知道等数个知名产品的无数次迭代。在互联网界,能够比肩马化腾、张小龙、周鸿祎等一代顶级产品经理。微信
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有一周左右的时间,主要缘由是,书中大量阐述看似简单易懂,但仔细揣摩,其中涉及到的许多经济学和心理学原理,却又值得深思。架构
没有时间看彻底文的同窗,能够了解下书中的核心观点总结:微信支付
一、用户不是天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设计
二、企业以产品为媒介,与用户进行价值交换。3d
三、一个好产品要有三个属性:(对用户)有效用,(企业)有收益,可持续。对象
四、交易(交换)产生价值。blog
五、用户模型主要要研究用户行为及其背后的原理。项目管理
六、交易模型核心是如何创造利益和如何分配利益。原型
七、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八、产品经理要基于现实世界,研究宏观背景和微观场景下的用户行为及其背后的原理。
九、产品经理要能在实践中理解用户模型和交易模型,设计产品促成更多交易,以创造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
如下试图对全书的内容作个简单的归纳。
产品经理的核心应该是“产品”。那到底什么是产品呢。做者首先在书中作了一个定义,产品是由人加工,有用户,且可被交易的商品或服务。
这里面的重点,主要是用户和可被交易。用户自不用说,没有用户也就意味着产品没有人使用,也就没有价值。
对于可被交易,这里的交易是一个泛指,简单理解,只要可以被交换均可以称之为可被交易,而交易也不只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货币购买,包括用户用时间的交换等均可以称之为交易。
既然是商品或服务且可被交易,做为产品经理,就须要通过需求、生产和销售三个环节,但真正要将这三个环节落地,还须要一个必备的技能:协调。所以产品经理最大的四个工做职能就是需求(定义产品)、生产、销售和协调。
需求,主要是明确产品是知足用户哪方面的需求。
生产,做为产品经理,主要生产的对象是原型、交互和文案。
销售,主要的方式包括运营活动、市场宣传、用户增加、和售后服务。
协调,主要是工做的沟通推动和跨部门协调。
在后面的章节中,做者对于什么是产品有更深入的阐述,即站在企业和用户的角度来看,产品是一种媒介,一种在企业和用户之间进行价值交换的媒介。用户拿本身的时间、金钱、承诺(使用产品)等来和企业进行价值交换。企业得到直接利润或间接利润,而用户得到了需求的知足。
对于用户,做者给出的定义是,用户不是简单理解的天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
做者举例认为,好比微信,可能其用户是11亿。但具体到功能层面如通讯功能的用户是11亿,微信支付的用户是3亿,公众号的用户是5亿,按需求来算,微信的用户就不是通常统计意义上的11亿了,而是在不一样需求下,其用户是叠加的。这和咱们传统认为的用户确实有所不同。
用户具备异质性、情境性、可塑性、自利性、有限理性这五个属性。
异质性是指用户的特色千差万别,几乎很难找到两个彻底同样的。
情境性是指用户的行为受情境的影响,没有情绪就没有用户,同一个用户在不一样的情境下会有不一样的反应和行为
可塑性是指用户是可变的,其偏好和认知会随着外界不一样的信息刺激发生变化和演化,具有可塑性
自利性是指用户追求我的总效用最大化
有限理性是指用户虽然追求理性,但他的能力是有限的,其判断常常出错,也常常被骗,因此只能作到有限的程度
做者阐述用户的这五个属性,核心是为了告诉咱们,做为产品经理,不只要研究用户的行为还要探究其背后的原理。
关于用户价值,到底该如何定义?做者认为,用户价值具备很强的主观性,在不一样用户、不一样情境、不一样参照物下,用户价值均可能会不同。因此咱们在研究用户、用户价值和用户模型时,必需要有足够的样本量,不然获得的结果可能只是片面的。
若是必定要去衡量用户价值该如何作呢?做者经过一个公式来定义了如何衡量用户价值
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这也是做者总结出的一个新的产品理论体系中的一条。
关于产品,正如上面所说,产品是一种媒介,用于企业商业价值和用户交换价值的媒介。一个好的产品,应该是对用户有效用、对企业有收益且可持续的。
这里的效用,本质是用户欲望的知足程度。
关于企业,做者认为,本质只在于两点:第一,发现市场获利机会,第二,生产效率高于市场。
企业如何发现市场获利机会呢?做者认为,大型的市场获利机会,一是源于市场环境和制度变化,二是源于关键新技术,三是长期关键因素——组织建设能力,抓住机会和最终实现生产效率高于市场,都至关依赖组织建设能力。
交易和交易模式部分,做者引用了较多的经济学相关的理论知识来阐述,由于交易自己就属于经济学领域范畴。
什么是交易呢?做者认为,产品即交易,这里的交易,本质是指交换。
交易创造价值。
世界上没有等价交换,只要不存在强迫和欺诈,必定是双方都主观判断本身会受益,才会完成交易。若是有一方亏本,他就不会愿意进行交易。因此交易的核心在于,可以获得什么,可以付出什么。
交易模型,是可以促成用户作出某种行为(即交易)且可持续的一种机制。其核心就是“如何创造利益(利从何来)”及“如何分配利益(利往何去)”。
为什么产品经理须要关注交易?做者的解释是,产品最终要作的,是持续不断地发现市场上高于用户支付代价的用户价值,并设计合适的交易模型把它固化为产品。经过产品促成更多交易,以创造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
做者在书中花了较大的篇幅,解释了经济学中的几个和产品经理应该关注的点,主要包括效用、边际、成本、供需和相对价格。
效用:是欲望的知足程度,效用具备多样性和无限性。
效用的多样性包括但不限于货币、时间、身体需求、心理需求、信念、情绪、认知等。效用的无限性是指用户在一种欲望知足后会产生其它欲望。
产品的效用对用户需求的知足程度大致能够分为四类:底线需求(不能低于),够用就好(不用高于),越多越好(愿意多支付),惊喜(超过预期或参照系)。通常来讲,咱们须要知足用户的“底线需求”,把“够用就好”的需求打磨到边际回报率最划算的那个点就停下,而后把“越多越好”的价值创造作到具备极高的投入产出比,适量提供“惊喜”。
边际:是理解交易模型时必不可少的概念。在产品语境下须要理解的边际概念,包括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成本和边际利润。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长单位所增长的额外知足程度。边际的含义是额外增量。当额外的增量增长到必定程度,就会产生边际效用递减,也即再也不感到新增的知足。
边际利润是指在一个给定约束条件下,再多作一笔交易,增长的额外利润。
而边际成本,指在规模效应下,边际成本是逐步下降的。但到了某一个临界点后,其边际成本反而有可能会变高。
成本:分不少种类,书中主要讨论了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指完成一笔交易时,交易双方在买卖先后所产生的各类与交易相关的成本。交易成本的下降,可使交易变得有利可图。所以须要产品经理关注交易成本。
交易成原本源于如下几种状况:信息不对称,信息不肯定、信息不完整和信息有成本。
产品经理主要关注的是市场型交易成本,主要分为如下三类:
(1)搜寻(商品和交易对象)成本和度量(交易对象和商品的属性)成本;
(2) 询价(议价比价)成本和决策(决策和订立契约)成本;
(3) 实施成本和保障(权利、违约、意外、监督等)成本。
做者举了几个下降成本的例子,包括标准化、智能手机普及减小排队带来的交易成本下降、链家真房源和线上化。
供需定律:这个是大众都了解的知识,主要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状况下,价格降低带来的需求上升。
最后,做者又强调了相对价格的概念,相对价格=(直接成本+交易成本)/效用组合。
决策是对行为的选择,是从几种备选的行动方案中作出最终选择,选择作什么或不作什么。
产品经理的工做由各类决策组成。其实不仅是产品经理,做为一个管理者,其实核心也是在作各类决策。
好的决策应该是理性的决策,而不是单纯的靠直觉或感性判断。但人的决策大部分是非理性的,核心是信息获取有限、信息处理有限、个体差别等缘由致使。
理性决策的目标即价值最大化,按照前文所述,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所以为了达成价值最大化,能够经过将新体验最大化、旧体验最小化、替换成本最小化三种途径来实现。
但一般价值的大小又较难以度量,能够经过对自我认知的认知、参照系、成本、不肯定性决策、几率、非货币价值、外部性、时间性等几个角度权衡判断。
常见的决策的方法有数据决策、逻辑决策、主观判断决策。
咱们在决策中经常会有一些误区,包括归因偏误、锚定效应、选择性注意、刻板印象、自我中心、信念偏误、决策偏误等。
能落地的决策才有价值,做者引自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给出了一些常见的推进决策落地的方法,包括:
(1) 合法性:依靠你的职权,或者强调你的要求符合组织的规章制度。适用于影响同事或下属。
(2) 理性说服:提出符合逻辑的观点和事实依据来证实某个请求的合理性。适用于影响老板、同事或下属。
(3) 鼓舞式诉求:经过呼吁某个目标的价值观、需求、但愿和渴望来引发情感认同。适用于影响下属。
(4) 商议:经过让他人参与决定如何实施你的计划来加强他人对你的支持。适用于影响同事或下属。
(5) 交换:经过给他人提供某些利益或好处来换取其对某项要求的遵循。适用于影响同事或下属。
(6) 我的式诉求:利用友谊或忠诚来得到他人的赞成。适用于影响同事。
(7) 逢迎:在提出请求以前先采起吹捧、赞赏或友善行为。适用于影响同事或下属。
(8) 施压:使用警告、威胁和反复要求等手段。适用于影响下属。
(9) 联盟:经过寻求他人的帮助或支持来讲服目标对象赞成。适用于影响同事。
做者按照天赋高低总结了A/B/C三类人员:
A类:有深度思考能力或超常同理心
B类:逻辑清晰且有产品心
C类:不适合从事产品经理职业
C类人员的特色有:
逻辑不清晰、同理心明显弱、功利心重
缺少职业热爱、指望朝九晚五休闲生活、不爱加班
自我认知太高的人
不爱思考、缺少好奇心、自觉得逻辑理性但过度围绕事物表面信息思考
点子多、爱思考但缺少实践精神,抗拒或不重视事实、验证、反馈、迭代
基于以上的分类,A类的产品经理不多见,C类的人又不会被招进来,因此大部分的产品经理都是B类人员。
如何培养好的产品经理?做者给出了两个必要条件:有潜力的人,一个有成长性的产品岗位。这两个条件任一达不到则没法培养成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除此以外,培养一个产品经理对约束条件的权衡取舍,以及识人用人的能力,也是一个关键性的手段。
做者给出了一个产品经理价值公式
产品经理的价值=经验等级*平台匹配度*智慧等级
兹认为,这个价值公式也适合程序员这个行业,你们不妨本身仔细琢磨琢磨。
对于一个产品经理的成长,做者认为,前五年应该加入一个有产品心的小团队,从大量产品迭代中验证和思考。而产品经理五年后的成长,分别有专业路线(权衡决策、交易模型)、管理路线(计划、组织、协调、识人用人、分优先级)、业务路线(高风险、高收益,ABCD轮融资)、出海几种方向。
全书基本上把产品经理核心须要关注的内容都作了阐述,其内容涉及到较多的心理学和经济学知识。做者也提到,产品工做属于强实践性的社会科学,社会学科研究的核心就是人、社会和经济。正由于产品属于社会科学,因此它是复杂、须要权衡和难以决策的。若是要作个最后的总结,仍是用书中的两段对产品经理的职责的描述来结束吧:
产品经理要基于现实世界,研究宏观背景和微观场景下的用户行为及其背后的原理。
产品经理要能在实践中理解用户模型和交易模型,设计产品促成更多交易,以创造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
最后,整理了一份脑图,供参考。
强烈推荐你们花点时间读一读原书,须要下载脑图或电子书的能够私信我,获取下载连接。
本文由程序员北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块儿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