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技术管理之个体能力建设

最近在学习刘建国老师的技术管理36讲,被对方的管理思想所折服,写这篇读后感是为了向刘老师致敬。同时,这篇文章站在巨人的肩上稍微往前推动一小步,导入个人齿轮模型。我以为用咬合的齿轮来打比方有如下几个考量。第一是形象贴切好记;第二是齿轮有个体,有群体,有总体这三个视角;第三是齿轮相互咬合最终的目标是要保证机器的高效运转,造成战斗力;第四,齿轮有强弱、快慢,有分工、协做,有大小梯度、润滑油等和团队管理很是类似的因素。

概述

  技术管理有个三明治模型,以下图所示:html

  所有包括5大点13小点,这里只是帮你作一个知识体系导航,不展开细述,由于不是本篇的重点。前端

  回到技术团队管理这个主题,应该如何创建科学的认知体系?这里参照前辈的观点:从一个目标,三个视角,六个维度展开我的的解读,为了更加直观,这里整理了一个透视图,以下图所示。面试

  其中协做、意愿、文化我的以为属于相对比较困难的维度。学习

  若是说软件工程管理是为了质量,那么团队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战斗力,那么战斗力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呢?借用严介和的话来总结就是:“用最短的时间【快】,最优的质量【好】,尽善尽美的施工来交付产品”。其中,“好”解决的是质量,“快”解决的是效率,又好又快就是保时保质,二则相互矛盾又相辅相成。大数据

目标解读

  一图胜千言,如上图所示,开发团队建设的目标是团队内各个成员齿轮相互配合,驱动引擎高效运转,最后造成战斗力spa

  现实中的团队成员要达到理想的自动化,难度可想而知。由于不是全部的个体都是满负荷运转的。3d

  • 有可能中间某个体干的不爽了,转动的意愿不那么强烈,10分的活只干到6分。
  • 有可能个体很强,可是群体协做,老是卡壳、延迟、不畅,最差的状况是齿轮之间互相打架,产品经理和开发人员互相争吵。
  • 还有多是总体人心涣散,没有方向感,没有内在共识,上下脱节,更不要谈文化和使命。

  计划会变,可是团队战斗力的目标应该是不会变的,可能在过程当中会暂时忘却,可是时常自检,定时宣导,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养成习惯,造成共识,变成文化、大概就不会偏离方向。htm

个体视角

2.1能力维度

  如今正式进入本篇的重点,个体能力的建设,咱们知道齿轮有大的、小的,有铁的、不锈钢的,成员个体和单个齿轮很相似。blog

  就个体能力而言应该如何去定义、激发、提高?如下从三个维度来展开讨论,以下导图所示:ci

 

2.1.1定义能力

能力视图

  要提高员工能力以前,首先要明确能力到底包含哪些内容。下图展现的是开发人员的能力视图

 

  专业能力是基础,对应面试中的考核清单,体如今工做中就是个体能力是否能胜任工做。

  通用能力比较模糊,对应到非技术层面,包括沟通交流、团队协做、快速学习、发展潜力。

  人格力量表如今情商、逆商、品德意志、人格魅力等方面,有点务虚和技术关系不是很大,属于抽象层面的,关键时刻仍是很重要。

能力等级

  不一样的岗位,前端、后台、APP、大数据、DBA都有能力等级,以下图所示: 

  给部分个体划分等级主要仍是从技能角度,和人品无关。这里参考阿里内部的常见级别划分:

   阿里的技能岗分为10级,其中P六、P七、P8需求量最大,也是阿里占比最大的级别。通常的中小型公司虽然也有对应的级别划分,可是总体的能力相对会下降一些。

  阿里的级别对应的薪资:

 ③能力清单

  这里列举前端高级岗位的能力清单做为案例,纯属范本,并不通用。

  以上经过更加具体的技术细节来定义个体能力,这份清单既是面试的考核点,也能够是个体成长的技术导航图。这里多扯一点。有了能力和技术等级,加上考核清单,那么对于后续部门要作绩效考核,晋升加薪就相对比较容易了,固然具体的晋升考核会更加详细和严格。若是前期没有明确的能力定义,晋升和加薪就无从谈起。

2.1.2激发动力

  刘建国老师在他的文章里写了一段话很精辟:"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一个状况,对于提高员工我的能力来讲,最关键的每每不是学习的方法,而是学习的意愿。对于不少团队来讲,并不缺乏学习的机制,而是没有可以有效激发员工的学习动力。主动学习的员工总会是少数派,不仅是公司的员工如此,社会生活中的人们亦是如此,因此有人说,“学习是反人性的事情!",那么具体该如何去激发动力呢?刘老师从推、拉、放手三个维度来展开:

助推-PUSH

  推是给压力,推着个体齿轮转动,好比:

  • 提出明确要求:布置一个开发任务,规定每一个人必须分解开发思路而后再作开发;制定的周计划必须进行进度跟踪和打灯
  • 设置学习机也就是强制要求遵照学习规则,并完成学习任务。
  • 团队氛围建设:创建团队总体学习成长氛围,给不学习的成员带来压力。
  • 惩罚:包括从绩效等级、晋升机会、调薪幅度等等。

拉取-PULL

  拉是给方向,引导齿轮转动,好比:

  • 树立榜样:把愿意学习和成长快速的人物设为标杆,给以奖励
  • 配备导师:经过传帮带来更快提高新人技能
  • 给定地图:为团队制定技能全景图,并标注各自目前位置和前进方向

放手-LET GO

  放手是给自由空间,自主发展

  • 给予自主思考、独立决策的空间
  • 给予耐心和信心,容许犯错和走弯路
  •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勇挑重担

  以上这三个方法有必定的实用性,但不必定适用全部的团队,并且真作起来个别是有必定的难度的,好比绩效考核、晋升方式和调薪机制;好比团队学习机制创建,若是带头人员本身不爱学习,后面省略一万字…

  另外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提到的兴趣动力、意志动力、理想动力三个角度我以为也值得往深处去专研和探究。

2.1.3制定方法

  有了清晰的能力界定和分级,意愿和动力也有了,接下来就是制定方法、落地开花、循环迭代、严格监督、创建本能的过程。有关如何提高学习方法,能够参看我写的另一篇博文学习金字塔模型,里面部分讨论了技术学习的路径和ARTS技巧。

 

  另外刘建国老师提到的7-2-1法则也是很棒的一种方法。即:10% 靠听课和看书自学,20% 靠相互交流和讨论,70%靠工做实践。

  这个法则给咱们的困难是逐级递增的。持续听课和看书并不难,偶尔的交流讨论实战也不难,难的是持续连个字,经过持续才能变成好习惯,变成血液里的本能。

  假设持续的问题有了保障,接下来就是设置具体的方法了:

  以上的方法具体实施起来还要进一步细化,涉及到的面也很是多,好比技术分享这档事,你们应该都有体会,大部分的主管主观意愿都是好的,可是实际上执行起来都是会跑偏或效果不佳。

2.1.4总结

 

  如上图所示,围绕提高个体能力,须要先定义能力,激发动力,提供方法。比如开车,先要明确开车须要掌握的能力有哪些,好比踩离合、掌握方向盘、倒车入库等,接下来就是激发学员开车的兴趣或者动力,后面再教给成员开车方法,整个流程就很是顺畅了。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