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技术管理之日式管理的异曲同工

摘要:人们的现状是歪的,管理者为他塑造一个新图像,当对方将现状扶正,与新图像吻合,管理的目的就达成了。面试

《周易》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降龙十八掌里有履霜坚冰,夕惕若厉等招数;坤卦爻辞中也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等管理和作人规则。工具

看完上面几句,你们可能会想,不是说日式管理嘛,怎么提及中国传统哲学了?其实不管是西方的仍是日式的管理方法与经验,其理论来源都是中国的哲学思想,不管是德鲁克的任务、责任、实践的管理理论,波特的差别竞争论,哈默尔的核心竞争力,仍是明茨伯格的战略和经理人角色,科特的领导与变革,归根到底这只不过是一些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而已,这些手段和方法,在浩淼的中国传统哲学中都能找到与它们几乎一致的理论,能够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世界管理学的源头活水。学习

说到日式管理,不少人也都耳熟能详。日式管理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上下协商的决策制度,员工对组织忠诚与组织对社会负责;日式管理的三大核心: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工会制。区块链

笔者1998~2010年期间主要在日本工做,对日式管理相对熟悉,这里我们不谈这些理念性的东西,以本身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跟你们分享一下在日本期间的实际感觉。测试

首先举两个具体事例。设计

事例1:点测法

某日本物流企业的货车运输部门,向总部申请追加购买运货卡车,理由是现有卡车数量不足,总部可以看到的数据是每月的运送单数、重量、距离等,并不能反映出卡车到底够不够。因而总部连续两周,在天天的工做时间内随机选择2-3个时间点,统计在该时间点正在开动的卡车和没有开动的卡车数量,统计结果是有37%的卡车处于中止状态,因而总部以运输部门没有很好地统筹安排工做为理由,驳回了购买卡车的申请。排序

在实际工做中,咱们常常碰到须要衡量评价又找不到合适的量化考核标准,或者因为考核的成本太高没法常用的状况,这时就能够看看可否从点测法中获得些提示。事件

经过统计一段时期内的上午11点和下午3点不在工位(或会议室)工做而正在休息的人的休息次数,能够大体获得下属中工做自觉性的数据;资源

经过几个连续的点测横向比较群体的数据,就能了解先后几个阶段整体工做相对的紧张度和松缓度,方便按照劳逸结合原则布置工做。开发

在测试的bug列表中,加入测出bug的人名,就能够大体看到测试组每一个成员的测试效果;

把Bug分红几个等级的难易度,测出较多高难度bug的成员也表明相对较高的测试水平;

再加一列标出发生此bug的研发人员,能够根据bug发生的数量和等级大体获得研发人员的工做量、研发水平、责任心等信息。

多维度点测更容易获得正确的信息,单维度则容易出现误差,好比单纯看研发人员发生bug数量,会分不清是干活多仍是不够仔细。

事例2:工具选择

某日本矿场作提升生产效率的研究,把每一个工人的日产量进行统计排序后收集数据,进一步观察其中工做成绩较好的员工,寻找他们产出高的缘由,发现除了身体素质达标等因素之外,50%以上的高产员工用的是自备铁锹,铁锹的长短、重量、弧度等都跟使用者的身高、体力等有必定的比例关系,更有一部分人在铁锹容易磨手的地方作了防御,在容易打滑的部位作了防滑处理。因而,公司改变了之前铁锹的单一尺寸,根据长短不一样设计了几个型号的铁锹,而且增长了防御防滑处理,每一个工人能够选择合适本身的铁锹型号。这样,虽然生产工具成本提升了将近10%,但总体工做效率提升了近30%,矿场的改革增加了公司的效益。

在软件开发行业,咱们看到有些员工会使用本身的电脑工做,这些私人电脑每每比公司电脑的配置要高,一方面多是由于用着顺手,另外一方面加快了效率提升了工做质量,也节约了本身的时间,例如电脑启动这一项,配SSD的用1分钟,机械盘有时5分钟都起不来。

若是说电脑配置的例子有点简单,那下面用逆向思惟拓展一下。好比,不一样的人适合的工做也是不一样的。笔者有一次招聘了一批作对日项目的应届生,作的是野村证券的COBOL项目,通过严格的面试和3个月的系统培训,留下的人都还能够,有一名应届生虽然留下了,但bug率、排名都不靠前,一度被认为资质日常,后来有机会参与Java项目,学习速度和对项目总体的理解脱颖而出。我也很高兴又发现了一名后辈中的优秀人才,他只是不善于作COBOL这种简单但要求十分细致的开发,最终把他安排在了须要很强学习能力和快速出成果的区块链团队,他就是宜信区块链团队的研发主力王同窗,对区块链总体把握和实现方式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除了工做和人的匹配,人与人的匹配也是一门学问,谁的业务水平虽高但不适合管人,谁和谁配合会有火雷噬嗑之象,谁出活快但不注意细节须要配备较好的测试,什么样的产品能够管技术什么样的不行等等,相信你们在平常工做中都有体会。

固然,任何方式方法都忌讳生搬硬套,一味地追求单项指标每每得不到最优性价比。我在日本有一次就比较郁闷,一个大型建材销售系统中的某个修改,涉及30多个模块,需10人用3个月完成。后来因为工期和资源的问题,要求我1人在1个月内完成,我虽然倒吸一口冷气,但仍是全心投入工做了,紧张程度可想而知,堪比高考,如临大敌,过程当中我惊奇地发现干满8小时竟然能喘,为保证次日的效率不能加班太多,最后终于在3个星期后完成,但上线后发现一个低级bug,有个地方把商品名字段错填成商品号了。这时日方管理者隐约表示出不满,而且怕我不够仔细因此没有让我参与数据修复的工做。别人加班时我没跟着加到太晚,还点了我一下说“别人都在为你修复数据,你没事也不能先走啊”。因而,我这三个星期连作梦都在思考工做的状态瞬间被浇灭了... 这个事件验证了一个管理要点,即作事先作人,管人先关心。

从上面的例子你们应该能够感受到一件事,不管是正面的成功案例仍是反面的瑕疵案例,日本优秀管理者的一大特色是勤快,他们愿意思考和尝试。从这点来说,管理跟其余不少事情是同样的,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咱们在职场作事,不少时候得到成功的缘由不是由于你有多聪明,而是由于你足够勤劳;不光要手脚勤快,更重要的是脑子勤快,若是再配上些其余特征,好比正直、果断、情商高等,这样的人自己就容易成功。勤快是管理的一大要素。

总的来说,日本人在工做上鼓励高效、作事前有计划、常常同时使用双手作不一样的事情、枚举全部的异常状况、忠诚、长期合做、遵照规则、尊重强者。这跟咱们平时常说的团队凝聚力、员工稳定性、核心竞争力、匠心精神、长期领跑行业等,不少都是一个意思。

早在17世纪,西方管理学者就已意识到管理学离不开中国智慧,他们便回过头来,求助于东方智慧。西方管理学家所论述的管理的实质其实就是中国传统哲学讲的“内圣外王”的哲学之道。管理对于人而言无外乎就是:“管好本身和管好别人”,对于企业这个组织而言就是“能造成产业,对外成为某一领域的王者-引领者”,也就是要作到“内圣”和“外王”。因此对管理有兴趣的朋友也能够接触一下中国古代文化,二者有不少都是相通的。

理论结合实际是提高的必经之路,无论是日式的、西方的,仍是中国传统的管理理念,咱们可以肉眼所见、可以模仿到的都是规章规则等外在表现,真正的内涵和精髓还须要在平常的工做中不断理解体会、概括和提炼,正所谓为学日增,为道日损。

但愿本文所述能给你们带来点滴启发,谢谢!

人们的现状是歪的,管理者为他塑造一个新图像,图像越清晰,对方的反差就越强烈,就会产生认知不和谐,产生不舒服的感受,产生压力,进而产生动力,自动自发,自行负责。当对方将现状扶正,与新图像吻合,管理的目的就达成了。

做者:胡晔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