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周做业: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5862104.html 师生关系 每章问题 虚拟机安装 html
第一周做业: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5879699.html Linux基础 linux
第二周做业: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5900179.html vim学习 虚拟机上的C编程 git
第八周做业: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6020621.html 期中总结 程序员
第九周做业: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6044064.html 系统级的输入输出 编程
第十一周做业: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6088686.html 异常流控制 process代码的学习vim
第十二周做业: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6128785.html 前几周代码复习 缓存
第十三周做业: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6141234.html 网络编程、并发、进程、多线程 安全
第十四周做业: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6170214.html 虚拟存储器的概念及其做用 服务器
实验一 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6027160.html 实验名称:嵌入式Linux开发 简要内容:熟悉Linux开发环境,学会Linux开发环境的配置和使用,使用Linux的arm编译,使用基于NFS方式的下载调试,了解嵌入式开发的基本过程 网络
实验二 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6060404.html 实验名称:固件开发 简要内容:熟悉 linux 开发环境,学会基于 S3C2410 的 linux 开发环境的配置和使用。使用linux的armv4l-unknown-linux-gcc编译,使用基于NFS方式的下载调试,了解嵌入式开发的基本过程。
实验三 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6080019.html 实验名称:内核驱动设计入门-模块方式驱动实验 简要内容:安装ADS、GIVEIO、JTAG驱动,测试基本安装是否正确
实验四 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6079245.html 实验名称:内核驱动设计入门-模块方式驱动实验 简要内容:学习在LINUX下进行驱动设计的原理;掌握使用模块方式进行驱动开发调试的过程
实验五 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6131559.html 实验名称:简单嵌入式WEB服务器实验 简要内容:掌握在ARM开发板实现一个简单的WEB服务器的过程
代码量汇总(用wc命令,有截图)
加点代码,改点代码的心得
只有本身动手加代码、改代码而且能正确运行出结果才能证实是真正理解了一段代码。别人写好了的代码,能运行出来这个过程能够说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就算彻底不知道其中的含义,结果也是能够正确显示的。因此,能够根据本身的须要添加或修改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理解代码。同时,不一样的代码,即便只有很小的差别,或是只是顺序上的调换,最后运行出来的结果也会有很大差别。在编译执行前好好思考,作出对结果的预判,最后实际运行与预判结果相符或是能够看出问题所在(思考的过程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实践上有什么经验教训
本学期作了五次试验,提早预习老师以前统一给实验步骤我认为很重要。预习的过程算是在头脑里简单过了一下实验的过程,找到每次实验的关键点,提早预判结果对代码理解更加有效,当实际操做时着重看一下不一样的地方,这样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收获不少。
实际操做时,遇到了一些问题,不要慌张,大部分都是别的组也遇到过的,能够参考一下别的同窗的解决办法,不要一我的死磕。
1.计算机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是如何分工协做的?操做系统对计算机的做用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系统软件组成,它们共同协做以运行应用程序。
运算器:主要功能是对数据进行各类运算。
存储器:主要功能是存储程序和各类数据信息,并能在计算机运行过程当中高速、自动地完成程序或数据的存取。
控制器: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控制中心,它指挥计算机各部分协调地工做,保证计算机按照预先规定的目标和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操做及处理。
输入设备:把各类形式的信息,如数字、文字、图像等转换为数字形式的“编码”,即计算机可以识别的用1和0表示的二进制代码(其实是电信号),并把它们“输入”(INPUT)到计算机内存储起来。
输出设备:把计算机加工处理的结果(仍然是数字形式的编码)变换为人或其它设备所能接收和识别的信息形式如文字、数字、图形、声音、电压等。
处理器读取并解释存放在主存里的二进制指令。操做系统内核是应用程序和硬件之间的媒介。网络提供了计算机之间的通讯手段。
2.计算机内编码方式
用位组来编码非负数,用标准字符码对字母和符号进行编码。
无符号编码、补码编码、浮点数编码。
3.c语言、汇编代码、机器代码之间的关系
程序员编写的C语言代码,首先要通过C语言编译器,生成汇编代码,这个过程称为编译阶断,当C语言编译器生成汇编代码后,再调用汇编器来将汇编代码编译成汇编指令。机器语言是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的计算机能直接识别和执行的一种机器指令的集合。它是计算机的设计者经过计算机的硬件结构赋予计算机的操做功能。
三者关系(从硬件层到软件层):机器语言 - 汇编语言 - C语言。
4.如何设计一个 处理器
几个重要经验:管理复杂性是重要问题;不须要直接实现ISA;硬件设计人员必须很是谨慎当心。
5.什么影响了处理器性能
架构,架构越新越好;cpu的核心数目,好比 双核,四核,核心数目越多越好;cpu的线程数目;主频;缓存;指令集,支持的指令集越多越好等。
6.存储器的层次结构
7.连接是什么
连接是将各类代码和数据部分收集起来而且组合成为一个单一文件的过程,这个文件可被加载(或拷贝)到存储器并执行。
8.异常都指的什么
硬件层——四种不一样类型的异常:中断、故障、终止、陷阱。
9.虚拟存储器功能
虚拟存储器能够建立和销毁存储器片、将存储器片映射到磁盘文件的某个部分,以及与其余进程共享存储器。
10.什么是Unix I/O和标准I/O
输入是从I/O设备拷贝数据到主存,输出是从主存拷贝数据到I/O设备。
Unix下共有五种I/O模型:阻塞I/O;非阻塞I/O;I/O复用(select和poll);信号驱动I/O(SIGIO);异步I/O
标准I/O是ANSI C创建的一个标准I/O模型,是一个标准函数包和stdio.h头文件中的定义,具备必定的可移植性。标准I/O库处理不少细节。例如缓存分配,以优化长度执行I/O等。标准的I/O提供了三种类型的缓存:全缓存、行缓存 、不带缓存
11.客户端-服务器编程模型是什么
一个应用是由一个服务器进程和一个或者多个客户端进程组成。服务器管理某种资源 (resource),而且经过操做这种资源来为它的客户端提供某种服务(service)。
12.三种不一样的构建并发机制
三种分别是:进程、I/O多路复用和线程
进程由内核自动调度。
线程运行在一个单一进程的上下文中,能够快速方便的共享数据。
本身的收获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压力仍是挺大的。
后来看到了娄老师每周的学习安排后,稍稍有些安心了,学习内容分配到每周。最初实际作起来仍是感受有些压力的,和其余老师的讲课模式比起来,自学模式有些累是确定的,每周投入的时间在20-30小时,学习到的东西也不少。学习效率最开始时,以为任务实在是太多了可要抓紧,写的博客也由于这样的想法写的比较长,这样效率就有些低了,一些没必要要的在课本上能够找到的能够简略,代码也不用所有复制粘贴到博客中,后面的几周也有不少代码须要本身去理解摸索,真正学到东西才行。
如今以为这门课学到的知识可不比其余老师讲课模式学到的东西少。同时,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当中,发现和同期学的很多课是相辅相成的,好比汇编、Web编程、操做系统等,甚至这门课讲的比那些课程更加细致,获得了相互的印证,这种学习方法是轻松且高效的。
从第一周的不适应,到最后回头看看本身也把这么厚的书读下来了。自学能力获得了再次提高,也学会了各门课之间的融会贯通。大学以后真的是“散养模式”,没有人逼着学习,感谢娄老师对咱们严格要求。
本身须要改进的地方
说实话这一学期的确任务量有些重,我老是一开始学习热情劲头很大,到后来总会懈怠一两分。这本书自己就很厚,一学期下来,虽然说整本书都过了一遍,但有些地方也只是看了些皮毛,依旧有不少地方没有深刻看到,但我知道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值得我去再去细细品读,能新学到的东西也会有不少,但愿之后还能有机会再去回看这本书。
若是从新学习这门课,怎么作才能够学的更好
不要被最开始的厚书吓到,一周时间内把学习时间分配好,不要全都积攒在周末两天完成,这样工做量很大,天天完成一部分。从一开始就要认真对待每一周的学习,跟上老师脚步,从开始就掉队的话,后面的学习会很是难受,任务也会越积越多,再想追的话很是困难了。因此偷懒是绝对不行的,一时的悠闲,在未来也是要还的,“还”可能就是要成倍的了。付出多少就能收获多少,你努力了还可能有惊喜出现。通过一学期的努力以后,最后会发现本身收获了不少,学好这门课对其余课程的帮助将会很是大。
问卷调查
给出本文连接和二维码
《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基础》课程总结 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6194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