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课程 | 软件工程1916|W(福州大学) |
---|---|
做业要求 | 我的做业——软件工程实践总结做业) |
做业目标 | 回首、展望 |
参考文献 | 构建之法(第三版) 做者: 邹欣 |
1)对比开篇博客你对课程目标和期待,“但愿经过实践锻炼,加强计算机专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对比目前的所学所练所得,在哪些方面达到了你的期待和目标,哪些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为何?html
在第一次做业-准备篇里,我提到过“我除了上学期的UML和人工智能课程的小项目有过团队合做的经历外,基本没什么团队合做经历,一我的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好的软件工程师必定是懂得团队协做的工程师。这些方面是我比较欠缺的。因此,提升团队协做的能力,这就我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前端
经过这将近四个月的软工实践,个人团队协做能力获得了巨大的提高,在小组中,我担任的是组长,我须要统筹总体的项目的进度,须要了解每一个组员的能力所在,须要作好每一个组员的任务分配,须要制定统一的代码规范......与此同时,我也是一个组员,须要配合其余的组员的开发进度,须要与其余组员的互帮互助......到了课程最后,咱们整个小组如期保质保量的完成了课程初所设定的项目目标,同时也得到了汪老师较高的评价。git
还有就是编写文档的能力,经过课程做业的安排,我前后参与了项目选题报告、原型设计、项目需求规格说明书、系统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等文档的编写,期间也得到了龙江腾助教的确定。github
在时间的安排上,我存在明显的不足,为了完成好软工实践的项目,我投入了不少的时间在这个项目上,没有平衡好其余科目的时间。算法
2)总结这门课程的实践总结和给你带来的提高,包括如下内容:数据库
统计一下,你在这门软件工程实践中,完成了多少行的代码;编程
如下是github不精确统计状况:后端
做业 | 代码(行) |
---|---|
结对编程_PairProject1 | 599++ , 125-- |
结对编程_PairProject2 | 16,287++,10,694-- |
Github实训 | 1,499++, 367 -- |
团队项目 | 52,225++, 31,789 -- |
总计 | 70,610 ++ , 42,975 -- |
软工实践的各次做业分别花了多少时间?(作一个列表)安全
做业名称 | 时间(h) |
---|---|
第一次做业-准备篇 | 2 |
结对第一次—原型设计(文献摘要热词统计) | 22 |
结对第二次—文献摘要热词统计及进阶需求 | 24 |
团队做业第一次—团队展现 | 2 |
团队做业第二次—项目选题报告 | 4 |
团队第三次-项目原型设计 | 5 |
团队做业第四次-项目需求分析 | 6 |
团队做业第五次—项目系统设计与数据库设计 | 10 |
团队做业第六次—团队Github实战训练 | 16 |
项目Alpha冲刺(团队) | 92 |
过后诸葛亮(团队) | 3 |
项目Beta冲刺(团队) | 70 |
Beta阶段团队项目互评 | 4 |
我的做业——软件工程实践总结做业 | 2 |
总计 | 262 |
平均每周(共15周) | 17.5 |
哪一次做业让你印象最深入?为何?数据库设计
alpha冲刺,那次冲刺恰好遇到了个人一个培训,并且恰逢五一假期。五一回家还被我妈调侃“都大学生了,怎么还带做业回家写...”。那几天,由于团队刚开始编码,遇到的问题不少,五一假期天天晚上,咱们电话会议老是开得好久,一开始还只是聊聊今天作的事,遇到的bug;后面就索性不挂电话了,你们一边唠唠嗑一遍写代码。。。怎么说呢,如今想起来,挺怀念的,挺难忘的,相信多年之后,这都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累计花了多少个小时在软工实践上?平均每周花多少个小时?
不彻底统计262小时,按15周计算,平均每周17.5小时。
远超出了我在准备篇里的预期。。。
学习和使用的新软件;
git、postman、idea
学习和使用的新工具;
墨刀、teambition、Typora
学习和掌握的新语言、新平台;
Java、Android,
学习和掌握的新方法;
PSP、简单项目管理
其余方面的提高。
团队协做能力、文档编写能力
在整个团队项目的实践中,个人宿舍有其余小组的成员,因此我看到了咱们组和他们组的一个小区别:咱们的分工从始至终,都很是的明确。后端的一直写后端,算法一直负责算法,UI的就负责UI,先后端对接的就负责先后端对接,全队经过接口文档相互配合,高效的运行。
而另一个组,他们的成员,一会负责后端,一会又在编写前端H5,之后又在搞数据库,他们分工很混乱,这也致使了他们在git提交代码时常常冲突(多人同时修改了同一个文件)。
对学弟学妹:
1、好好学习、别局限在课程的安排。
2、学分尽早修满,大三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作本身想作的事。
对是否中途换队员:
想法是好的,我是支持的。若是能够,能够先统计一下每一个人在本身团队里的分工,而后在相同的分工里进行互换。
萌芽阶段
团队初期,我能够感觉到,组员比较依赖我发布任务,那个时候,我队每一个组员的能力也尚处于了解之中,任务的安排有些不是很合理。
磨合阶段
团队的组员都十分负责,基本没出现什么冲突,借用我组员的话“咱们小组的组员都很负责任,也很善于倾听,任务安排执行都挺顺利的。可能有的时候进度没遇上,若是是本身的部分的话,该都熬夜赶工完成也都没有推脱,仍是很拼的。”
规范阶段
经历过alpha阶段,咱们小组在beta阶段冲刺时就更加合做无间,组员各自从teambition上领取任务完成。测试同窗在teambition反馈bug,开发同窗领取bug任务修复,整个beta阶段的工做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创造阶段
若是说完成软工实践是咱们小组的共同远景的话,按照创造阶段的特色,共同愿景,高度自治,角色和职责可以更具项目的要求天然的转换,没有人为此担忧或者发牢骚,当一个团队都往一个目标冲的时候,彼此之间就已是心领神会的好友了。我认为咱们达到了创造阶段。
1)研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软件
必须公开发布,有实际的用户,必定的用户量和持续使用量 (3 天后能保持10 - 100个用户);而不是: 作没有用户使用的软件;软件集成了小米推送,下面是小米推送的用户统计数据
日期 | 最高在线 | 日活跃用户 | 新增注册用户 |
---|---|---|---|
2019/5/22 | 5 | 5 | 0 |
2019/5/23 | 5 | 6 | 1 |
2019/5/24 | 6 | 6 | 0 |
2019/5/25 | 5 | 7 | 1 |
2019/5/26 | 6 | 7 | 1 |
2019/5/27 | 5 | 6 | 0 |
2019/5/28 | 7 | 8 | 1 |
2019/5/29 | 7 | 7 | 0 |
2019/5/30 | 8 | 15 | 7 |
2019/5/31 | 9 | 9 | 1 |
2019/6/1 | 10 | 21 | 9 |
2)经过一系列工具,流程,团队合做,可以在预计的时间内发布 “足够好” 的软件
有项目规划/需求/设计/实现/发布/维护,有定时的进度发布 ; 而不是: 经过临时熬夜,胡乱拼凑,大牛一人代劳,延迟交付等方式糊弄
团队alpha、beta冲刺,所有使用teambition进行项目管理,小组有序的完成了整个项目的开发:
3)而且经过数据展示软件是能够维护和继续发展的。
而不是 找不到源代码,代码无文档,代码不能编译,没有task/bug 等项目的发展资料
项目源代码在XZPT-Java、XZPT-Android上,项目文档在XZPT-Java/doc目录下,项目进度和迭代过程在teambition上,接口文档和代码规范在ShowDoc上。相关的文档和项目资料都很完整为后续的维护和扩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待补充
通过了Alpha冲刺、Beta冲刺,做为组长,我以为咱们整个小组,从团队氛围,到组员关系,到总体的团队协做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从刚开始懵懵懂懂的选题,到如今成功完成了APP的开发、测试、部署、发布。细细想来,咱们居然作了这么多的事情,我很感谢个人小组成员,他(她)们有实力也愿意为团队作贡献。 特别是咱们组的两个女生(对哦,咱们是为数很少有女生的团队,并且仍是俩个~),她们为了小组的项目,常常忙到半夜。306是一个办事特别让人放心的女生,虽然她很忙,有不少课要上、还要考研、还有其余的比赛要参加,但我分配给她的任务,她每次都可以保质保量的完成。307是咱们小组在UI方面有着独到看法的女生(感受其余男生都是直男审美,嘿嘿),在原型设计的时候,她的设计,奠基了咱们的APP的总体的基调。虽而后面去了别的小组,可是仍然十分关心咱们这个项目,在咱们人手不够的时候,十分乐意提供帮助。315是一个神秘的男人,在咱们的项目里,他常常以K哥的身份出现,帮助须要帮助的组员。十分热心又有十八般武艺傍身,我由衷的敬佩。319是咱们算法和简历生成的负责人员,他虽然比较少盐,可是老是默默的为团队付出,将用户的数据导入简历模板这个任务看似很简单,实际很复杂,一个一页的word简历,造成的中间文件xml可能有四五千行,在这么多行的代码中,要去识别咱们须要替换的数据,工做量可想而知。327,一个从安卓开发0基础的boy,到如今可以独立的编写安卓APP(虽然界面可能不太友好O(∩_∩)O哈哈~),做为个人舍友,我看到了他的努力与拼搏。还有新队员408,由于307原来是测试人员,因此新队员的任务也比较轻松,主要是测试并反馈bug给开发人员,不过408喜欢运动打球,时不时的扭到腰,此次beta冲刺期间,他就跑了几趟医院了,但愿之后运动的时候注意安全哈~至于我嘛,有了强力的队友支持,我这个组长当得挺舒服的~ 整个软工实践下来,我学到了不少,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咱们软件开发,你得先让它能跑起来,而后再去作相应的优化;就像咱们的学习,咱们先要有对全局的把握,而后再去逐个深刻;就像咱们的团队,从最初的懵懂羞涩,到如今的心领神会... 虽然软工实践就要结束了,但但愿咱们“待就业六人组”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