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企业同样思考

我,程序员。18年毕业,魔都工做。
 
本科的专业是测控技术与仪器,软、硬件都学一点,算不上正经的计算机专业。大学那会儿恰好是微信公众号火的阶段,对微信公众号的兴趣把我引向了互联网的大门,后来转行互联网也是这一时期埋下的种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微信也算得上是个人人生导师了吧。
 
刚开始想作的是产品经理或产品运营,实习是在南昌新东方作的一个运营类的岗位,后来以为这俩岗位没啥技术含量,又半路转作的技术。那会儿已经大四,再转换职业方向其实仍是挺困难的,了解了互联网技术相关的岗位后,比较倾向的是后端或前端开发,后端开发对我来讲比较难,再加上那会儿前端开发比较火,因而选择了前端开发。
 
毕业时在上海找了一份工做。和大多数应届生同样,刚进去啥也不懂,白天作一些初级的活儿,晚上学习公司项目用到的技术栈。刚进去的几个月朝10晚10是基本的工做状态,一心扑在项目上。
大概通过3个月左右的时间,基本熟悉了公司的项目,也可以独立的完成一些需求。这才有时间思考一些其它的事情。
 
记得以前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当你不知道要作什么的时候,那就向钱看。这句话直接促成了我转行互联网。刚开始我说过本身是对互联网感兴趣的,但兴趣并非我转行互联网的最根本的缘由。由于我更感兴趣的是钱,或者说将来可否赚到更多钱的潜力。我之因此选择互联网,刚好是由于在个人认知范围内,互联网是将来更具赚钱潜力的一个行业。
 
我一直觉得我是为本身打工的一我的。直到有一天我忽然意识到我认为的为本身打工本质上仍是将本身视为一个被雇佣者,将本身从事的事业看成一份职业来看待。当本身为了谋生一头扎进写代码的世界,本质上和流水线上的工做人员没什么区别。我努力工做,拼命提高本身的专业水平和竞争力,只是为了跳到一个更好的平台,获取一份更高的薪水。我习惯了每个月领取一份固定的薪资,为一家公司或另外一家公司打工。
 
我尝试转变身份,把本身看成一家公司来看待本身。这样,我就任的公司成为了本身的一个客户。这彷佛并无改变什么东西,我仍是在为公司打工。但这个思考方式的转变,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我试图去思考把本身看成一家企业的经营者,因此我必须从生意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一个被雇佣者去思考问题。这几乎重塑了我对本身从事岗位的见解。
 
一家成功企业必定为客户提供了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没有价值的东西是没有人为其掏腰包付费的。
 
把本身做为一家企业,我能卖点什么东西给个人客户呢。我能为个人客户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呢。这让我意识到本身就任的公司是我众多客户中的一个,虽然目前我 90% 的收入都来自这个客户。
 
一家成功的企业还须要持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本身的产品和服务。因此我必须也有这样的意识。
 
当把本身当成一家企业时,我意识到仅有产品和服务还不够,想赚到更多的钱,就必须让更多的潜在客户尽量的了解到个人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说我也应该学会营销本身。自我营销作的越好,越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客户。
 
无论我有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其实我每时每刻都在营销本身。这对个人影响很大。当我试图说服他人接受个人想法时。本质上我是在把本身的想法推销给他们。
 
当我写一份简历,试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做时,本质上我是在向一个企业推销个人能力能胜任相应的岗位。
 
在个人职业生涯早期,我不得不经过写简从来找到一份合适的工做。但把本身的职业生涯做为一个企业来思考的话,这或许不是一个好的拓展潜在客户的最佳途径。由于一个成功的企业是不会一个一个的向客户推销本身的产品的,而是会开发出让客户主动上门购买的产品和服务。
 
当我转变心态,跳出被雇佣者的陷阱,开始像企业同样思考,我意识到本身能够作更多的事,而不只仅是做为一名程序开发者。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