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毁掉的?

前阵子,喜茶风靡全国的时候,有一次,通过一家商场,看到一家新开的喜茶,门口绝不意外地排着几十米的长队。网络

排队的人中,男女老幼均有,竟然还有很多穿着正装、提着公文包的白领。有些明显赶时间,频频看表,左右张望,在原地不耐烦地跺脚。框架

好奇心起,我观察了一遍整个队伍,想知道他们怎么消磨时间。工具

你猜我看到了什么?

90%的人,在玩王者荣耀。学习

是的,这两个当下最热的词汇,就这样结合在一块儿,绝不违和。spa

尽管「Don't judge」是个人信条,但当时仍是不可抑制地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对象

这些人为何这么闲?游戏

为何他们愿意把大把的时间,耗费在这些事情上面?产品

从心理学的角度,我能够绝不费力地列举出十几条「为何会有人愿意排队买喜茶」的机制。但设身处地,真的让我排几个小时队,去买一杯奶茶,我仍是会以为,这实在是太匪夷所思了。it

一样,做为一个体验过纯文字MUD的老玩家(暴露年龄),我也彻底理解游戏背后的一切机制。可是,天天把几个小时的时间耗费在游戏上 —— 这仍然会让我以为:太奢侈了。微博

有这么多时间,看看书,不是更好吗?

1995年9月27日至10月1日,美国旧金山举行过一次会议,集合了全球500多位政治、经济精英,包括撒切尔、老布什、各大顶尖企业的董事长,等等。

会议的主题是什么呢?如何应对全球化。

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全球化会加重贫富差距,会使财富集中在全球20%的人手上,而另外80%的人被「边缘化」。

那么,如何化解这80%的人和20%精英之间的冲突如何消解这80%人口的多余精力和不满情绪,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当时的美国高级智囊布热津斯基认为,惟一的方法,是给这80%的人口,塞上一个「奶嘴」。让他们安于为他们量身订造的娱乐信息中,慢慢丧失热情、抗争欲望和思考的能力。

他说:「公众们将会在不久的未来,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最终他们会指望媒体为他们进行思考,并做出判断。」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Tittytainment」战略,由Titty(奶嘴)与 Entertainment(娱乐)合成,中文译为「奶头乐」(有点三俗的译法)。

「奶头乐」战略,具体是什么呢?

一,是发展发泄性的产业。具体而言,包括色情业、赌博业,发展暴力型影视剧、游戏,集中报道无休止的口水战、纠纷冲突,等等,让大众将多余的精力发泄出来。

二,是发展知足性的产业。包括报道连篇累牍的无聊杂事——娱乐圈新闻、明星花边、家长里短,发展廉价品牌,各类小恩小惠的活动,以及偶像剧、综艺等大众化娱乐产业,让大众沉溺于享乐和安逸中,从而丧失上进心和深度思考能力。

一言以蔽之,那些被边缘化的人,只须要给他们一口饭吃,一份工做,让他们有东西可看,便会沉浸在「快乐」之中,无意挑战现有的统治阶级。

这个战略成功了吗?

目前来看,挺成功的。

是的,我说的就是一切偶像剧、明星、娱乐圈、微博热搜、暴力冲突、情绪煽动、阶级对立、低幼化游戏。

咱们平常的视野中,充斥着这些信息。但这其中,99%的东西,与咱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对咱们也没有哪怕一丁点价值。

微博热搜,能够买,能够冲,给够营销团队的钱,想上什么就上什么。

百度新闻,绝大多数是标题党,不是哪一个明星出了新戏,就是谁谁又闹了绯闻。

更别说今日头条之类的资讯平台、和朋友圈里疯传的各类推送了。

奇葩说第一季刚出来的时候,眼前一亮,毕竟算是一档有价值和内涵的综艺,很是可贵。

但看了几期以后,你会慢慢发现,思辨开始让位于煽情,逻辑永远辩不过故事。

看实时投票,感觉最鲜明的是:观众并不在意逻辑,并不关心谁说得有理,他们只关心谁说得更声情并茂。一般背景音乐一转,开始变成钢琴独奏,情绪酝酿起来了,票数就开始变化了。

那群选手里面,我比较欣赏的,是陈铭。

不管是思考的角度,仍是逻辑论证,单单论表现来讲,都高出其余人不止一个档次——固然,并不意味着其余人水平不高,极可能只是选择的路线和策略不一样而已。

但节目组苦心孤诣,必定要给陈铭安上「鸡汤王」的标签;每次他起立发言,马薇薇总会扯一句「又开始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了」—— 若是我是陈铭,我想,我必定不会喜欢这种感觉,由于这是一种曲解和侮辱。

但为何会这样呢?由于观众只能理解这些。

最近,知乎在讨论一个话题:如何看待愈来愈多的大V,靠爆照、编故事、抄袭段子起家,拿到几千、几万的关注?

有人说得很好:同一我的,爆照回答1000赞,写情感故事1000赞,科普专业知识、还获得编辑推荐和一帮大V点赞的回答,才不到100赞 —— 若是是你,你会怎么选?

麦克卢汉说过一句话:咱们创造了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咱们。

在这里,也是同样的:咱们选择了怎样的媒体,媒体就用怎样的方式塑造咱们。

无独有偶,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中提到,日本的新一代,正在逐渐步入「低智商社会」。他们读的书愈来愈幼稚,对各类谣言丝绝不会思考,很容易遭到媒体的操纵,得过且过、毫无斗志……

他甚至提到一个事情:

经过「安保斗争」,日本政府认识到,若是对过激的学生运动听任无论的话,就会致使政府下台,因此政府就今后开始实行「愚民政策」。这其中的表明性举措,就是推行「误差值教育制度」。

大前研一这样解释道:

因为误差值制度的实行,人的能力被数字化了,因此日本的学生常常会被问到「你的误差值是多少」这样的问题。

因此他们在这个时代是不会有危机意识的。由于在他们的意识里,这个社会未来无论发生了什么事,都将由那些「高误差值」的人来解决。本身用不着去浪费脑细胞,只要按照别人说的去作就能够了。

他们习惯于在同一班级或者是同一年级组中做比较,而后认为那些高误差值的人,理所固然地就应该去政府部门工做。一样,能进入媒体工做的人也被认为是高误差值的人。

因此,他们认为政府所作的一切决策都是对的,媒体所说的话也全都是可信的。

日本社会的现状就是这样。人人都把政府和媒体当作本身生活的指南。他们根本就不会去思考和反思。

这岂非也是另外一种层面的「奶头乐」?

经过阻断你的但愿,让你活在别人为你设定好的框架里,中止思考,失去独立的能力,愈来愈依赖于环境。

私下里,我跟一帮朋友聊天的时候(嗯,就是你们熟悉的高太爷、曾少贤、孙圈圈……),你们都会说:咱们选择了 Hard 模式。

由于,愿意深刻思考,愿意看咱们文章的人,原本就是小众。

大众喜闻乐见的是什么呢?情绪,观点,立场,站队 —— 看文章就是为了放松的,最好别让我再去用脑子。

毕竟,在咱们生活中,有着太多太多被人为创造出来,来吸引咱们注意力的东西 —— 偶像剧,大片,综艺,娱乐圈花边,网络游戏,热点消息,诸如此类。

咱们天天光是保持专一,其实,就已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拿热点资讯来讲。一条 APP 推送,背后都是一个运营团队,群策群力,通过初稿、初审、复审等一堆环节,有着专业的消费者行为学做支撑,用尽各类文案技法,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吸引你的注意力,点进去。

一样,一款网络游戏,背后多是几百人的团队,用最前沿的科技,最详尽的数据,经过声、光、交互、反馈等全方位途径,在各类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理论指导下,精心打造 —— 目的是什么?为了创造一个虚拟空间,来消磨你的时间。

一个综艺节目,背后多是精确到秒的台本,现场五六个机位,屡次的彩排、训练,从场景到灯光到音乐,再到人物的服装、语气、动做,所有精心调制,目的就是为了让你沉浸进去,在观看的时候,忘掉时间的流逝。

而反过来,不管是学习、阅读、思考、写做,这些事情,哪一件有着这么强大的阵势?将「触及成本」降到这么低?

不存在的。

这就是消费娱乐文化为咱们创造的牢笼。

而咱们正心满意足地,一步步走进去。

固然,我并不反对适当的娱乐,不然活得也太累了些。

可是,更常见的现象是什么呢?下班了,一身疲惫,想着「今晚要学习」,忍不住仍是把手伸向了手机,刷起微博,玩起王者荣耀。放下手机已经是深夜,一边告诉本身「明天再努力吧」,一边洗澡、洗漱,而后睡觉。

次日,重复着跟前一天如出一辙的生活。

这是很正常的。前文讲过,一切娱乐产品——影视剧、综艺、游戏,它们背后有着庞大的团队,这些团队的惟一目的,就是用尽各类手段,去下降你触及它们的「阻力」。

它们会在你视野中不断出现,用各类资讯、消息提醒你,诱导你去点击。一旦点击了,就不再会给你机会离开。

想想,你已经有多久,没有真正为本身的目标作过一些事情了?

这里面最严重的是什么呢?

一旦你习惯了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刺激,你就很难去作那些「高投入」的事情了。

人的阈值,是会不断升高的。

因此,这个时代,咱们彷佛很难再产生情绪的波动,很难去投入到同样东西上面,很难专一去作一件事情。

由于,咱们的大脑已经被周围的环境,塑形成了一个「高刺激阈值」的对象。

习惯了垂手可得能得到大量愉悦感,你就会慢慢对这种愉悦感脱敏。

长此以往,这种强度的愉悦感已经知足不了你了,你须要更高强度、更持续、更深刻的刺激。

相对而言,愉悦感更少、付出更高的行为 —— 好比学习,阅读,思考 —— 天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去作。

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公众们将会在不久的未来,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最终他们会指望媒体为他们进行思考,并做出判断。」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

最后,我想给你几个建议:

1. 拒绝低幼化的语言刺激

什么是低幼化的语言刺激?绝大多数的网络流行语都是。诸如「我也是醉了」「666」「扎心」「你看这个面,它又长又宽」……

为何这样说?由于,语言塑造了咱们的思惟。

我并非说「牛逼」就必定不如「厉害」「优秀」「出色」—— 但若是有一天,咱们要表达「厉害」,只会说「牛逼」,这岂不是很可怕?

平常生活中,尽可能拨出必定的时间,看深度的、优秀的书籍和文章,保持本身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谁掌握了语言,谁就掌握了思想。」

2. 拒绝抢夺注意力的低劣产品

若是能够,拒绝从众,拒绝那些肤浅的综艺、影视剧、热点消息、娱乐圈资讯,只看最优秀的做品。

什么是最优秀的做品?至少,是有突破性的,不反智的,引起思考的,有诚意的,须要动脑子的 —— 《黑镜》就很不错,《权力的游戏》也还能够。

不要让本身成为「愉悦感」的奴隶。

不动脑子,能带来短时间的愉悦和轻松,但长期来看,它只能导向空虚和无聊。

3. 为本身设定有意义的目标

找到一件有长期收益的事情,并从中得到幸福感 —— 这是一件你须要在30岁前作到的事。

不少人问我:你不看剧,不看电影,不看综艺,不聚会,不玩游戏,你平时究竟都干些什么?

我说:学习啊。

他们问:不会以为无聊吗?

往往得到一个新知识,往往将新知识归入本身的思惟体系,所带来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怎么会感到无聊呢?

因此,请找到一件可以带给你长期收益和幸福感的事情,把它安排进天天的日程中。

不须要追求物质收益,也不须要苛求成为领域专家,它的意义,是帮助你对抗慵常、平凡、索然无味的平常生活。让你保持头脑的清醒。

这就足够了。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