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两个实例是否相等的时候,一般会覆写equal()方法,而后对类对象的每一成员进行逐一比较,可是JavaSE6规范以下:java
应用程序的执行期间,只要对象的equals方法的比较操做所用到的信息没有被修改,那么对这同一个对象调用屡次,hashCode方法都必须始终如一地返回同一个整数。在同一个应用程序的屡次执行过程当中,每次执行所返回的整数能够不一致。数组
若是两个对象根据equals()方法比较是相等的,那么调用这两个对象中任意一个对象的hashCode方法都必须产生一样的整数结果。ide
若是调用父类的equal()
方法,且x.equal(y)
返回值是true,返回的hashCode值却不一样,所以在覆写equal()方法的同时覆写hashCode()
方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在程序运行过程当中尽量少的出现莫名其妙的错误。函数
再此以前咱们先看一下String
类中的hashCode()方法:学习
public int hashCode() { int h = hash; if (h == 0 && value.length > 0) { char val[] = value; for (int i = 0; i < value.length; i++) { h = 31 * h + val[i]; } hash = h; } return h; }
你们可能会以为莫名其妙,hashCode()方法返回的是一个int类型的值,难道这就是所谓的hashCode?不要急,咱们来看一段话,code
一个好的散列函数一般倾向于“为不相等的对象产生不相等的散列码”
对于对象中的每一个关键域f(指equal方法中涉及的每一个域),完成如下步骤:对象
若是该域是boolean类型,则计算
(f?1:0)
;递归若是该域是byte、char、short或者int计算
(int)f
;字符串若是该域是long型,计算
(int)(f^(f>>>32))
;get若是该域是float类型,计算
Float.floatTOIntBits(f)
;若是该域是double类型,计算
Double.doubleToLongBits(f)
,而后再根据long型计算获得散列值;若是该域是一个引用对象,而且该类的equal方法经过递归调用equal的方法来比较这个域,则一样为这个域递归调用hashCode,若是这个域为空,则返回0;
-若是该域是一个数组,则要把每个元素看成单独的域来处理按照下面的公式,把上面计算获得的散列码c合并到result中
result=31*result+c
;
--------------摘自Effective Java
这是EffectiveJava中给出的计算散列码的方法,固然,方法并非惟一,只要咱们保证相同的对象会产生相同的散列码,不一样的得到的散列码不一样就能够了。
如今咱们回过头来看看String
类中的hashCode方法
public int hashCode() { int h = hash; if (h == 0 && value.length > 0) {//判断hash值不为0,字符串不为空(即长度大于0) char val[] = value;//将字符串的值转化为char型数组 for (int i = 0; i < value.length; i++) { h = 31 * h + val[i];//遍历char数组中的每个元素经过计算获得hash值 } hash = h; } return h; }
看到这里相信你们已经明了,hash散列码的意义所在,
这里咱们给出一段三个域都是int
的hash值计算实例
@Override public int hashCode() { int result = hashCode; //生成对象的惟一散列码 if (result == 0) { result = result * 31 + areaCode; result = result * 31 + prefix; result = result * 31 + lineNumber; hashCode=result; } return hashCode; }
最后,若是你们想深刻学习java的话,建议你们看一看effective java,相信会收获颇丰的。
Email:sxh13208803520@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