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作用户需求挖掘,先让本身成为用户,而后努力去作让本身满意的事。 其实,这很难作到。当咱们站在互联网人的视角时,决策的出发点可能有误差,就很难成为真正的用户。举个例子:步行时,咱们以为私家车不懂礼让很讨厌,有车了不得啊;开车时,咱们以为步行的人能不能走快点,我赶时间呢。这就是立场不一样,屁股决定了脑壳。网络
因此,把握用户需求变成了一件专业的事,对咱们互网络人而言就须要咱们会分析、运用和创造用户需求,并在产品上落地,从而达到产品的总体目标。学习
一、痛点测试
痛点就是用户想要逃避却又必需要解决或者优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产品的切入点和重心点。产品诞生和存在的价值其实就是解决用户存在的各类各样的痛点,互联网人必需要有发现痛点的眼睛,解决痛点的能力。优化
痛点的特色:设计
痛点是客观存在,也就意味着不少人发现了这个痛点,但只有少数人去解决了它,他就走在了行业的前沿,例如出行困难这个痛点一直都在,为何只有到滴滴和摩拜这样的产品出现,才得以改观,是由于他们进行了模式创新,将传统的需求借助移动互联网进行了优化。资源
二、痒点产品
用户的粘性来自于痒点的运营,简单的来讲寻找痛点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制造痒点则是知足欲望。class
痒点的特色:基础
若是寻找痛点并解决它是作产品的主要职责,而制造痒点让用户时不时的有心动的感受,则是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留住更多的用户。咱们须要对用户分群分类,要找出用户不一样的痒点所在,再讲这些痒点落地。发掘痒点并知足痒点应在产品发展的成熟期,此时产品要发展,就必须不断的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用户体验
三、爽点
爽点即卖点,前面的痛点做为切入(解决用户根本问题),痒点进行营销诱惑(知足用户的欲望),已经掉起了用户的胃口。其实爽点就是销售的一套说辞,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把痛点和痒点说清楚,把传递的价值说清楚这就是卖点。过去咱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老是在告诉消费者我是啥,我有啥,而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组织卖点,因此效果很差。因此产品的爽点必定是结合市场的痛点和用户的痒点去说的,从知足需求的角度去说。从而引导用户的情感、判断力均向咱们倾斜。让用户有豁然开朗、眼前一亮、就是它了……这种很爽的感受。
爽点的特色:
产品只是解决了用户有什么问题,并不能激起用户尝试使用和持续使用的欲望,于是产品(即解决痛点)只是一个核心也是基础,突出的痒点是内涵,让用户感知到爽点才是咱们的终极目标。
要挖掘用户需求即挖掘产品的痛点、爽点、痒点,需求调研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一、调研的流程
a、根据产品定位,给出目标人群的类别
b、按人群类别列出属性,如性别/年龄/所在地
c、手机用户信息,如问卷/电话/访谈
d、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得出调研结论
二、收集用户信息的方式
a、问卷调查
b、焦点小组
c、相关人走访
d、现场观察
e、竞品调研
以上是传统的用户调研方法,看起来很顺畅,很合理,其实有不少问题:
一、用户反馈不真实
咱们追求的是最本质的客观事实,而在调研中,用户反馈的信息必然会通过本身处理,不知不觉的加入了主观意识。这样获得的反馈信息,就有悖于咱们想获得客观事实的初衷。
影响反馈真实性的缘由:
a、利益驱使
就用户自身而言并无什么理由和必要参与调研,更不要说给出本身真实状况了,因此通常的解决办法就是用奖品激励、诱导。自己就是冲着奖品来的,那本应客观公正的用户调研,调研出来的数据又有多大的可信度呢。
真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当用户拿了或想拿你的好处时,就会不自觉的给出偏正面的反馈。例如,咱们在网购时,当包裹里有好评返现5元时,即便商品通常,大多数人也会为了这预得的5元钱给出好评。
没有利益驱动,就很难让用户参与调研;有了利益驱动,有可能会影响最终结论,不过,若是对调研样本的数量要求不高,这个问题的影响面还在可接受范围内。
b、群体效应
在参与调研时,若是与群体在同一空间内,我的观点会受到群体影响,从而给出非客观的信息。
这种案例不少不少,例如,一群行人等红灯,若是大多人去闯红灯,那么自己没闯红灯想法的人也会跟着人流一块儿闯红灯。
调研时更容易受群体效应的影响,好比你看完一部电影,准备去豆瓣上标记评分,正在纠结打三星仍是四星,这时候你发现大多数人都打了三星,这是你就会不自觉的大三星。
二、认知不统一
对于调研中的问题或选项的描述,不少时候是没有严格且清晰的界定,用户对此的认知也可能彻底不一样。若是认知有差别,那么调研的结论就没有价值了。
例如,让几个男生评价一个女生的外貌,张三选的「还行」,与李四选的「漂亮」,极可能在他们内心都是「不错」的意思,属于同一水平。
三、把未知因素视为已知条件
调研时,须要先设定一个场景或条件,再收集信息。而后从各个角度再调研,去交叉验证这个预设场景是否正确。这是传统的方法,理论上是合理的。
但实际上不多人去作「交叉验证」这个环节,只作了「预设场景」,至关于把调研设计者的主观意志强加到用户身上。
例如,在调研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三商在线测评时,你会先作哪部分的测试题:
a、情商测试题
b、智商测试题
c、逆商测试题
这个例子自己就存在问题,把未知的因素视为一致条件;首先,用户压根就不必定有兴趣去作三商在线测评;其次,部分用户可能就不清楚什么是情商、什么是智商、什么是逆商,又何来会先作哪一项呢。若是是这样,这个问题就没有意义了。
以上三点,是调研用户需求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并非说问卷或访谈不靠谱,而是说这种形式更适用于收集客观的用户信息,好比在一个广场里,是男生多仍是女生多,是本科生多仍是硕士多。不要偏激的认为传统调研不靠谱,而是要针对不一样的调研目的,选择合适的调研形式。
文章开头提到想要作用户需求挖掘,先让本身成为用户,而后努力去作让本身满意的事。这句话能够理解为一下两点:
a、把握用户需求,了解用户像了解本身同样
b、把用户需求落地,有效的解决产品的痛点、痒点和爽点
因此,用户需求其实是来源于对用户的了解,真正的站在用户的角度,设身处地的去感觉和积累,去作用户作的事。
为了更好的挖掘用户需求,作用户需求调研的方法应作出以下调整:
一、大量的与用户沟通
在调研前并不肯定哪几类用户是咱们的目标受众,因此先主观列出几个分类和名单,大量与用户面对面沟通,快速积累到必定的量级。
这时理应对用户群体有了必定了解,再回头来检查以前列出的分类和名单是否合适,再调整的更合理一些,而后继续沟通,直到本身找到真正的痛点为止。虽然这是笨办法,是体力活,但必定最有效、最牢靠。
在访谈量级较小时,可能会感到困惑,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大,并不能总结出规律。一旦积累到必定量级后,咱们首先能作到对研究的群体有足够的了解知晓了痛点是什么;其次也能认知到不一样群体的差别(产出痒点的差别性),从而量变引发质变,咱们找到一个折中点来解决所发现的痛点。
二、去作用户会作的每件事
用户会围绕咱们的产品作不少事,为了体验用户的感觉、融入用户群体,咱们也应该去作这些事,甚至在多个场景、长期大量去作,这样才能真正体会用户的感觉(就是咱们如今作的自测)。才能真正知道用户想要的是什么,进而意识到用户的痒点何在,知道了痒点的存在,将其解决掉不就让用户产生愉悦感了吗,用户不就喜欢上咱们的产品了吗。
以掘金为例,贡献用户是写做爱好者。想要了解这部分人的需求,就要本身多发几篇文章试试。别小看这件事,分这几个阶段,以及相应感觉以下:
定主题: 感觉策划过程当中的纠结和痛苦
写和发: 写做时的感觉和产品体验
等反馈: 好比回复/赞/转发/评论
咱们来讲一下最后一点“等反馈”,以前两步作的全部工做,付出的时间和艰辛所积攒的情绪,都要经过这个环节释放。因此,收到不少赞扬和好评是什么感受,收到不少谩骂和无人关注是什么感受,若是你不写文章,就没法体会这种感受的。固然了,做为掘金用户我的很喜欢第一时间看见收到了多少赞,掘金就的很好,把“赞”的图标和数量放在了前面且用蓝色着重显示。
三、研究行业
除了感觉用户,还应去研究用户所在的行业。行业是用户和产品所处的大环境,用户和行业就是鱼和水的关系,去研究水,是为了更好的理解鱼。
不是说作行业调研,在用户需求调研这个话题里,只须要作到关注行业热点和趋势,并参与业内交流就够了。
获取信息和业内交流的方式,这里不细说。这点主要依赖在平常生活中的积累,以及自我驱动和学习的能力。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就会有“从外行到内行”的变化。
四、关注竞品
需求调研的难点是,让用户在构建的场景下给出反馈信息,但实际上用户感觉不到这个场景。
因此此时去调研竞品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假设你想知道用户是否有某一方面的需求,能够看看竞品里是否有知足这个需求的模块,看看这块的数据状况,基本上就能印证了。好比,想知道用户是否愿意为文章付费,就去看简书和公众号;想知道是否会为音乐付费,就去看QQ音乐和网易云音乐。
有的在前台就能看到数据,好比打赏和浏览量。
五、充分利用内部资源
用户反馈
收集用户的反馈,假设每周收集用户的反馈(bug及时处理),并分类和标记优先级,积累一段时间后,会发现有几个相似的痛点或痒点会被不一样的用户反复提到,这时就要重视起来,挖掘用户反馈背后的需求。
好比,用户但愿新增「关注」的功能,实际需求多是找不到以前浏览过的内容了。假设这点成立,产品就不必定非得上线「关注」功能,实现需求的形式有不少,好比根据用户兴趣推荐内容,省去了去「关注」这个操做。
用户行为数据
想了解用户有哪些需求,能够看现有各功能模块的数据,或者预先上线几个功能看看效果,数据是最有参考价值的。
例如,想知道用户喜欢50字,仍是300字的影评,能够选一部电影,在相同位置把两个字数的影评各放一天,记录浏览量和互动量的数据。轮换不一样的电影和不一样风格的影评,多试几回,就能够明显的得出结论。
作互联网人,建议平时多看看产品的数据,不只包括总体的DAU(日活跃用户量)和新增,还包括各个模块的,以及过去一段时间的走势,从而更有效的解决用户的痛点,优化产品的痒点,进而获取用户的爽点,让对方爱上咱们的产品。
总结,上述调研方法虽然有效可是须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因此在调研时要视状况而定,深挖用户需求点时也许值得这样付出;并且用户需求没有恒定不变的结论,就像用户的痒点就是是在不断变化的。做为互联网人,咱们要想尽办法融入用户群体,不断去感觉和钻研用户需求,甚至去探索用户都未发觉的需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