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课程今年授课和考试方式有很大的变化。html
授课方面的改革总结了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特别是吸取《构建之法》的一些实践,采用混合式教学法,融入了微课、翻转课堂、游戏化,提倡老师作教练,学生作中学,从而作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深刻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从灌输到指导,在师生互动过程的迭代中实现教学相长、教研相长、学研相长。java
考核方式改革的目的是经过过程性考核,促进同窗们平时投入学习,保证平时的学习质量,避免突击考试的应试性学习。经过博客以及奖励、排行榜等游戏化方法促进同窗们主动学习,改进学习方法;经过重点知识反复考核、灵活应用,培养同窗们触类旁通的自学能力;加大实践,培养同窗们的动手能力;经过提升项目,培养同窗们的创新能力;从而总体上改善教与学的效果。web
课程提倡老师当教练的理念,采用混合式教学法,利用微课,翻转课堂,MOOC的技术;每周提早公布学习任务,经过QQ群、答疑论坛等方式提供工做日24小时内回复的答疑辅导;上课先考核学习内容,而后针对共性问题讲解,深化,并再次对重点内容考核。算法
为避免抄袭等问题,课程学习笔记、做业、实验报告等经过博客方式公开,在证据确凿的状况下对做弊学生进行“立此存照”。抄袭的笔记、做业、实验报告成绩归零,对出现三次以上做弊行为的以课程考试做弊论处。编程
翻转课堂随堂考试共12次,每次考试总分考试卷面成绩20分-30分,实际成绩除以4-6进行规格化,满分计5分,共计60分;不论什么缘由缺考的都不提供补考机会,但能够作最多两次最多十分的附加题,附加题目通常为实践类题目。对要求的学习内容及时学习,按时提交学习笔记的不扣分,不及时学习、不按时发布学习笔记的扣1分,超过三分之一不交的取消考试资格。设计模式
五次实验每次实验3分共计15分;两人一组,每组共6分,组成员根据贡献协商分配,两我的必须不一致。其中每人实验过程和问答2分,实验报告及问题解决方案1分;同一组的每一个人都要能重现实验过程和结果,不能完整正确重现的实验成绩最多得2分,对实验过程一无所知、不能正确回答老师提出问题的得0分。实验成绩每人总计不超过15分。安全
知识深化类和实践类题目25分;每节课学习提供深刻学习题目,每道题目根据难度分为1级、2级、3级难度,每道题目能够由一个同窗独立完成,或者一个小组(两名同窗)合做完成,合做完成的二人成绩要有不一样,而且必需要有答辩。我的难度1级、2级、3级的正确完成分别得1分,2分,3分;知识深化类考虑平衡,每节学习内容单个学生最多不能超过5分。课上、课下的实践类题目,每次3分、实践类题目要有答辩过程;知识深化类和实践类题目每人总计不超过25分。微信
须要答辩的,同一问题一次经过给满分,第二次经过给一半分,最多两次答辩机会。网络
附加分:附加题、研究性题目,本学期信息安全学科竞赛、扇贝打卡等有最多10分的加分,为生病等缘由请假不能所有参加考核的同窗一个补救机会。固定项目:课表明加两分;研究性项目3-5分;本学期的信息安全类学科竞赛1-5分;优秀做业每次加1分。编程语言
为了锻炼同窗们的毅力,个人课程上都有个背单词加分的项目,仅仅5分的平时成绩就可让同窗们一学期不停的背单词,想一想把100分拆成20份给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扇贝背单词中有个DKY背单词小组,加入这个小组,坚持背单词不被踢出就有加分,这是这个学期的状况。
课上每周考一次,为了方便考试,我特别申请在电教三大教室上课。每次上课同窗们都按下图的位置坐好,进行考试,考完再调整位置听课。
上课学生不听?老师这节课讲的内容,下节课就考试,错的多的以及重点内容能够反复考。若是学生不听课、不作做业,不作实验,期末考试背一背就拿高分,基于大部分人的自制力和惰性,是不多有人平时好好学习的。因此,利用过程性考试,把学习过程反馈到成绩上,就能很好的促进学习。避免出现到了期末,有的同窗的教材仍是跟刚发的同样。这真不是开玩笑,考试完有的同窗教材就扔了,我捡过几本感兴趣的,就是新的。
过程性考试让同窗们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填空、选择、判断等客观性题目为主。本意是用自动化平台自动化考试,惋惜的是学校的网络情况太差,没法使用。而纸质考核,每周近80份,一学期批改近1300份试卷,工做量稍大。
最终成绩10个满分的,两个不及格的,平均83分。
之前的课程,经过有道云协做提交做业,有道云协做有其利弊,最大的好处是有版本追踪功能,问题是学生多了,要花钱,其次比较封闭。
设定最后期限,经过博客提交读书笔记,
学生博客连接见2015-2016-1 《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基础》学生博客列表。
经过博客交做业的的好处,张栋老师(博客)总结的很到位:
在要求开设博客后,你们的第一次做业、第二次做业,特别是第三次的原型设计做业,让我感到开博客在做业环节的神奇的化学反应。做业再也不是学生和老师的单向和封闭的交流,变成一个师生、学生间、学生与社会间一个公开的互动交流,越多元思路越开阔,越开放带来的进步和变化就越大。许多同窗在第一个月里,就开始喊:有点吃不消了。一个月里用过的软件写过的代码,比大学前两年都多不少。开始有了要熬夜编码的感受。而大家的投入,大家全身心付出所展示的做品成果,大家在实践过程当中的提高与成长,都让我以为很是惊艳。
咱们前两周,(成绩很是好的)学生的反馈是:
我认为您每周发布的做业多的超乎想象,已经不能用多来形容了,每一个实验要想从头至尾看一遍,把里面的命令实践一次,在blog串一遍重点,至少须要两个小时,因此上周的做业平均20多小时才完成是最正常不过的
我但愿老师能够把重点放在课上讲,自学只能做为学习的一部分,并不能彻底主导,咱们课下的任务过重,会产生逆反心理,事倍功半,回归一下传统教学,毕竟传统便是经典。
上您的课,一周的做业量超过其余课程一学期的做业,这是否是太多了
...
可喜的是,我坚持了高要求,同窗们也都看到了本身难以想象的一面。20135320赵瀚青同窗很好的总结了这个效果:
这门课不一样于以往的全部课程,学习的模式是独一无二的。
首先我学到的是扎实的基础知识,最开始几周,老师布置的任务量很大,主要缘由是以前欠下的东西太多。基础知识不牢,因此须要补上的东西特别多,因此感受特别累。可是当我撑过去之后,感受学到的知识是我之前不能比拟的。并且后期课程有了以前的基础,感受难度也没有那么大。
其次,我学到的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每周发博客,记录学习时遇到的问题,以及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很是有用的一种方式。
再其次,就是小组合做,每一个人分工,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模块,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俗话说,团结力量大,之后工做中,团队合做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邹欣老师(博客,微博,豆瓣)点评20135320赵瀚青同窗的总结时说:
因此这门课难度并不大,学生之前的债务,如今连本带息都要还,因此显得量大。
上课第一周考试后,很多同窗感受受不了,反映学习任务量和做业量太大时,我也说过,那是由于前面让学很差好学,如今是欠债还钱了。不努力,欠债的压迫感在一辈子中会时时逼迫你,而你不知道。我读研究生时写了大量代码,学好了C++,而后学习编程语言就轻松自如,作工程项目驾轻就熟。我读研究生在导师的公司上了三年班,没有机会接受很好的论文写做训练,对写论文也有偏见(见《文思泉涌---如何克服学术写做拖延症》读书笔记),致使论文成为我进步的瓶颈,欠债还钱的压力今年特别大。
近三年的实践证实,老师作教练的最好的形式是结合翻转课堂。
每周一发布每周学习任务和教材导读与每周考试重点 ,同时经过QQ群、微信群、答疑论坛进行答疑。
考试完提供每周考核试题与答案 进行反馈,学生能够对照参考答案查漏补缺。
游戏化的作法在《程序设计教学法--以Java程序设计为例》有介绍,仅仅一个排行榜就能激发同窗们的学习积极性。
感谢周筠老师(知乎,微博,豆瓣)和陈冀康编辑赞助咱们10件“作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文化衫。得知文化衫在激励同窗们学习热情有较大做用时,二位老师又额外送咱们4件。
课程论坛中有2015-2016-1 每周成绩公布,成绩以排行榜的方式呈现。每周成绩以排行榜中的第一名发一件文化衫做为激励。下面是前两位得到文化衫的同窗:
下面十位同窗的期末成绩都是满分的,博客也是屡次收表扬的,他们都是得到文化衫奖励的:
优秀学习博客能够做为下一届的学习起点,在迭代中提升教学质量。
此外,20135333 苏正生同窗的总结写的很是好,获得邹欣老师(博客,微博,豆瓣)的确定点评并在几个教学群中推荐。苏同窗在我心目中应该是个能够拿满分的学生,密码算法竞赛获奖、积极完成高难度实践任务、坚持背单词、课程结束后还积极读书发博客,只是考核规则在先,苏同窗平时不看手机,错过不少通知,致使有些能拿到的分没拿到,为保持“程序正义”,我只能按规则行事,但在此提出特别表扬。
硬件开发板激励出无限的学习热情。
学生学习投入大大增长,他们中大部分人的投入每周不低于15小时。
因为第一次采用这种方式,教师每周投入在30小时左右:
备课8小时
写学习指导2小时
出试卷、改试卷4小时
看博客、评论博客2小时
答疑及论坛维护2小时
教学相关博客6小时
实践验收6小时
...
这是批改过的近1300多份试卷:
参考邹欣老师(博客,微博,豆瓣)提供的调查项目,期末进行了课程调查。
课程调查采用QQ群中的匿名调查(感谢范飞龙博士(博客,微博)提供的方法),必定程度上反应了同窗们的想法。
1/3的学生说会继续写,如今看是没有这么多的,这也能说明大部分人的自制力都是比较差的,也显示“说到作到而且作得很优秀的人老是少数的”。咱们也能理解MOOC的完成率为何那么低了。
这自己是个不错的结果,考虑到对近半同窗是骚扰,我创建了个用于教学的微信公众号-rocedu,有兴趣的能够关注,也不骚扰没兴趣的。
同窗们很宽容,第一次改革总有不足,相信后面咱们作的会更好。
总结要求以下:
(按顺序)每周读书笔记连接汇总
(按顺序)实验报告连接汇总
家庭做业连接汇总(汇总到一个帖子中,没有的写“无”)
实践做业连接汇总(没有的写“无”)
...
课程收获与不足
本身的收获
本身须要改进的地方
若是有结对,写一下你提供的帮助或接受了什么帮助,并对老师提供参考建议
给学弟学妹们的学习建议
20135201 李辰希 、20135202 闫佳歆、20135203 齐 岳、20135204 郝智宇、20135205 王司亓
20135206 于佳心、20135207 王国伊、20135208 贺 邦、20135209 潘 恒、20135210 程 涵
20135211 李行之 、20135212 池彬宁、20135213 林涵锦、20135214 万子惠 、20135215 黄伟业
20135216 刘蔚然、20135217 孙小博、20135218 姬梦馨、20135219 洪韶武、20135220 谈愈敏
20135221 黄 卫、20135222 胡御风、20135223 何伟钦、20135224 陈 实、20135225 莫 凡
20135226 黄 坤、20135227 黄晓妍、20135228 郭 垚 、20135229 吕松鸿、20135230 潘俊洋
20135231 何 佳、20135232 王 玥、20135233 杨 光、20135234 马启扬、20135235 马 悦
20135236 贾 瑗 、20135237 朱国庆、20135238 龚 睿、20135239 益西拉姆、20125221 银雪纯
20135301 张 忻、20135302 魏静静 、20135303 魏昊卿、20135304 刘世鹏、20135305 姚 歌
20135306 黄 韧 、20135307 张嘉琪 、20135308 芦 畅、20135309 李雪琦、20135310 陈巧然
20135311 傅冬菁、20135312 吴汉彦 、20135313 吴子怡、20135314 朱恒志、20135315 宋宸宁
20135316 王剑桥 、20135317 韩玉琪 、20135318 刘浩晨、20135319 朱 锂、20135320 赵翰青
20135321 余佳源、20135322 郑 伟 、20135323 符运锦、20135324 杨舒雯 、20135325 刘虹辰
20135326 王亦可、20135327 郭 皓、20135328 陈 都、20135329 李海空、20135330 张若嘉
20135331 文 艺、20135332 武西垚、20135333 苏正生、20135334 赵阳林(缺)、20135335 郝 爽
有老师提出,每次考试都是本章知识点,没有机会考查综合能力。
操做中,前十二周考核学习基础知识,后四周考核综合知识,包括往年试卷中的综合题目都考了。
有老师提出教学模式的可推广性?
每门想上好的课均可以应用这种模式。可是考虑到学生的时间,最好每学期不超过两门这样的课比较合适,只针对核心课程就能够了。
时间上的话,其实说明了,课程的设计有时须要其余课程的结对设计。能够两个课程之间结对作结合来设计。时间总量是死的,不过国外的大学本科课程能够开那么多,多的有6000多,质量能够那么好,学生忙的也是不可开交,但同时也能保持极高的创造力和多样性。能够认为一样的时间段,其实空间很大。我以为知识和能力,学是入口,用是出口,能有效找到入口和出口,就能流水不腐。
逻辑上说,一样的时间作更多事,学更多内容,天然意味着效率是提升的。自学能力,时间的分配和控制,节奏的养成,团队的协做,都是在提升效率。
特别感谢邹欣老师(博客,微博,豆瓣)、周筠老师(知乎,微博,豆瓣),范飞龙博士(博客,微博)以及人民邮电出版社的陈冀康编辑。
邹欣老师(博客,微博,豆瓣),范飞龙博士(博客,微博)天天用行动在激励我。
天天打开博客园都是这样:
或者这样:
别人做为兼职老师对学生如此尽职尽责,本身做为专职教师的压力和动力都来了。阅读邹欣老师(博客,微博,豆瓣)、范飞龙博士(博客,微博)的点评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固然,最重要的是在教学法,指导学生上,邹欣老师(博客,微博,豆瓣)、范飞龙博士(博客,微博)二位给我很大的影响。同时,两位老师对咱们学生的点评和指导也给他们很大的鼓舞和激励。
欢迎关注“rocedu”微信公众号(手机上长按二维码)
作中教,作中学,实践中共同进步!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