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Cl开发第一话:安装、配置VS2010开发环境

最近在研究Chrome的Native Client,但过程并不轻松,NACL果真是个不成熟的东西,安装过程极其辛苦,并且中文资料基本没有,此文只是作一个安装介绍,日后我会把我本身的一些折腾的体会发出来的。 html

第一步:下载 python

https://developers.google.com/native-client/sdk/download chrome

直接下载:http://storage.googleapis.com/nativeclient-mirror/nacl/nacl_sdk/nacl_sdk.zip api

第二步:安装Python 浏览器

必须是Python2.6或者Python2.7
下载地址:http://www.python.org/download/ 服务器

命令行中执行python -V即可查看是否安装成功。 网络

第三步:安装NACL 工具

解压nacl_sdk.zip文件,而后打开CMD,进入到nacl_sdk文件夹,并执行 测试

naclsdk update
若是须要覆盖原来的文件,能够执行
naclsdk update --force
而后等待下载安装,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秘密,咱们可能没法正常链接谷歌服务器,因此猪哥已经把本身下载完成的文件给传到360网盘了,若是有须要的能够自行下载。http://yunpan.cn/Q4ArWztfdsxub

第四步:安装VS2010插件 ui

这一样是一个很是艰难的过程,多是谷歌的工程师并无考虑过多语言支持吧,因此我在用中文版VS2010安装的时候总是报错,说XML文件格式不对。通过一番折腾,替换了一些文件之后总算安装正常。由于我已经安装成功了,因此错误就暂时不能给你们再现了,若是您有安装错误提示,能够给猪哥留言。下面我把可能须要替换或增长的文件给你们列出来。

文件目录是:C:\Program Files (x86)\MSBuild\Microsoft.Cpp\v4.0

中文版的下面只有2052这个文件夹,没有1033文件夹,若是没有1033这个文件夹,可能会报错(我安装了3次都是报错),这个1033是英文版的VS2010里的文件夹,我已经拷出来了,你们能够自行下载。

还有V110文件夹,没有这个文件夹貌似也会出错,我就直接把我安装好的给你们打包了,直接解压到V4.0里就能够了。

V4.0下载地址:www.bojinxiaozhu.com/uploadfile/2014/0221/v4.0.7z

另外,若是以前安装过Visual Studio 2012,那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目录下也须要建立一个Visual Studio 2012文件夹。

这几个文件夹弄好后咱们还须要配置一下环境变量:

Variable Name Description
NACL_SDK_ROOT pepper  SDK的安装目录. 好比C: acl_sdk\pepper_32
CHROME_PATH Chrome 浏览器的位置. 好比C:\Users\fred\AppData\Local\Google\Chrome SxS\Application\chrome.exe

以上这些步骤作好之后咱们就能够安装VS2010插件了。

进入nacl_sdk目录,而后执行

naclsdk update vs_addin

下载完成后进入vs_addin目录,并运行install.bat文件。

不出之外的话,是能够顺利安装完成的。

安装完成后,你能够打开vs_addin目录下的hello_world_gles 来看看。运行项目以前须要对浏览器作一些设置。

在地址栏里访问chrome://flags/

开启

Native Client   Mac, Windows, Linux, Chrome OS
为全部网络应用(包括不是从 Chrome 网上应用店安装的应用)启用 Native Client。   #enable-nacl
Native Client 基于 GDB 的调试   Mac, Windows, Linux, Chrome OS
启用 GDB 调试存根。这会在启动时中止 Native Client 应用,而后等待 nacl-gdb(来自 NaCl SDK)附加到该应用。   #enable-nacl-debug
这两项。

按下F12,在调试工具中作以下设置:


这样,你就能够运行你的DEMO了。

另外就是在开发过程当中,每一个例子的CHROME配置文件是独立存在于你的工程文件目录里的,也就是说,你能够自由配置你的测试CHROME,它不会影像到你平时使用的chorme。
建议关闭全部的插件,这样能够加快调试速度。以上就是我这几天研究出来的结果,欢迎你们拍砖。

本文源地址:http://www.bojinxiaozhu.com/2014/0221/80.html 转载请注明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