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三维团队半年的一点总结和想法

文章版权由做者李晓晖和博客园共有,若转载请于明显处标明出处:http://www.cnblogs.com/naaoveGIS/前端

1.    一个有些忽然的人事变更

         公司二维团队和三维团队因为历史缘由,分别属于不一样的部门,二者之间关联甚少。二维团队与公司业务紧密联系,三维团队相对独立、偏向平台的开发和市政业务的结合。可是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展,前端展现需求的深刻,以及二三维一体化的趋势愈来愈流行,公司产品上的二三位一体化在去年也提上了议程。web

         在去年年底时公司进行了人事调整,由我来接管原来的三维团队以及移动GIS运用,成立独立的GIS部门。当时一方面是充满信心,另外一方面也因为对三维产品了解甚少,我的也是倍感压力。年终汇报时,给领导作了一个演讲,题目是我心中的大GIS部门:编程

 

2.    尴尬的现实

       二三位一体化老板给了很高的期许,一是但愿公司的全部产品地图部分都可以无缝切换,而是但愿三维在展现特效上能够跨越式发展。领导举了很多例子,好比数字冰雹,好比腾讯云的三维等。服务器

 

       现实是,在接手三维后不到一个月,原来的三维团队负责人离职,剩下的几个均是刚来公司不到一年的新人。在四五年前,公司的三维团队有近十我的,都是武大硕士,这几年下来反而人员流失严重,很多又回学校读博士,其实这也能够看出,三维的市场行情和咱们想象的是有误差的,而去年更是据说三维的龙头之一伟景行被收购。架构

       当时对公司三维的现状作了总结:人少、产品线多、业务需求不明确。因而我我的决定,三维团队对C/S平台仅处于维护状态,全力投入已有的Web平台开发中,重点进行功能需求的覆盖和特效展现的研究。工具

3.    步子不能太大,可是更不能不迈步子

       在跟团队开会统一好目标后,便详细的进行了功能点的罗列。布局

       优先级别为:性能

       a.优先保证项目,完成成熟产品已有功能的二三维一体化切换。优化

       b.其次丰富产品基本功能。                                spa

       c.最后研究产品的特效展现。

3.1项目是团队立足之点

       公司的是一个靠项目赚钱的公司,判断一个团队是否有价值,可以有多少人,最直接的考核就是产出比。因此不管咱们有多少想法,首先要保证的仍是项目能够正常进展。而项目和产品也是不冲突的。这里我总结了三个原则:

       a.在项目中完成的功能,咱们能够封装到主版本中,让其余项目能够共用。

       b.做为平台,咱们要完成向下兼容,新增和扩展的功能不能影响老功能使用。

       c.若是遇到十分定制化需求,尽可能拆分模块直至将彻底定制化代码隔离,经过接口参数或服务配置控制是否开启,核心目标是统一版本,不作分支维护。

       在项目的支持中,团队前后完成了热力、聚类、空间分析、轨迹展现、统计图表展现等能够提交至平台的功能,以及二维展现和三维展现同步需求,覆盖了顺义、宁波、益阳等项目的二三维一体化。

 

                   

 

       其实项目所需的功能点在cesium中基本都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封装类和方法。实现起来既能看到效果,又能知足需求,并且实现难度不高,这也是我让团队优先进行完成的缘由。

3.2完善产品的基本功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项目没有明确提出需求前,咱们能够经过分析竞品,以及根据二维功能经验和三维CS平台经验,对三维web产品进行丰富完善。在这半年,前后推进或优化了三维量测功能、管线挖方功能、地表透明、动态水域、视域分析功能等。

 

 

 

 

       这里最值得让我想给他们点赞的一件事,就是团队终于完成了对视频任意投射的支持。这个功能是进行shader编程实现,偏底层。目标是让摄像头的视频能够投射到三维模型上,实现场景的流动。

 

3.3特效展现的研究——认清现实

       三维的特效展现,主要的用武之地是大屏幕展现。以前提到过的数字冰雹公司,后来一个同事有机会和他们的研发进行了接触,了解到如今他们作的大屏展现采用的是离屏渲染技术。即一台高性能机器做为渲染服务器专门作渲染出图,前端的大屏幕仅仅是投屏展现,其实采用的就是CS架构。而这与公司的人力现状是没法匹配的,公司的人力只能支撑一条三维产品线,这个产品线不能是CS的,不然业务端的各种产品将没法与三维集成(不考虑ActiveX,前端布局局限太多,并且只能是IE)。

       因此,咱们只能立足如今的产品架构力求作一些能够发力的点:

       a.灰模展现特效

       b.多轨迹展现特效

       c.粒子效果

       这其中,我一直重点推进的是灰模展现特效。其最主要缘由在于,大多数项目实际上是没有三维模型数据的,若是咱们可以经过二维建筑物图层拉伸出效果足够好的三维展现方式,那么二三维一体化的推广将容易不少。因此针对灰模特效,我一直在不断推进。从最开始建筑物高高低低如何看起来不杂乱、赋色、发光、加上路网让其丰富等,到如今基本初具效果。

 

 

4.    一些规划和感想

4.1如何破解二三维一体化的快速落地?——一个矛盾的问题

       咱们研究灰模特效,咱们预先下载好全国的经纬度坐标系地图瓦片等等,均是为了尽可能减小三维展现对业主须要提供的数据依赖。可是如今在我看来,这还不是推进落地的最核心问题,最核心问题是,三维展现有太多不肯定的地方,即坑多人少。

       好比,二维中轨迹即便不在路上也不影响展现效果,可是三维展现中轨迹穿墙则十分影响感官。再好比,若是贸然放开了合同上没有说起的三维模块,引发业主反复对三维提需求,则人力如何平衡?

  这不只仅是技术问题,仍是一个回报成本问题。因此如今的选择是:

       a.有三维的合同才上三维

       b.二三维一体化的重点是大屏展现,即便合同没有提到三维,也能够做为试点先上

       c.业务平台上只知足基本的二三维展现切换。一些不重要功能或针对二维的功能,不须要三维彻底覆盖。

4.2平台还有哪些坑?

       其实平台最核心的问题反而不是展现,而是数据处理的优化,以及展现效率的提高,而这些反而是难度最高的。

       举个例子,一样是展现十万个建筑物灰模,超图的web三维平台就比咱们的要快很多。而据了解,超图是定义了本身的三维数据格式。另外,咱们的桌面平台工具虽然能够支持将精模数据以及倾斜摄影数据处理成3dtiles,可是须要的处理步骤很繁琐,网上的一些目前开源的工具都比咱们方便,可是这些工具都有收费的趋势,因此咱们自身的工具还要优化。

       最后,但愿三维产品能够在大屏展现上真正落地,同时开始推进与移动端的GIS平台进行二三维一体化整合。

 5.感谢

      在人员青黄不接之时,大家和我站在了一块儿,这半年你们的努力有目共睹,校招新人zxl同窗的入职更让我对咱们三维团队的明天有了很多的憧憬。这些全部的成果均是大家完成,而我做为三维的外行实在能帮助的有限,能和你们一块儿讨论制定计划,能为你们协调资源、顶住压力是我惟一能作的,并且还作的不够好。感谢你们的支持,咱们下半年,继续。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